華文網

“穿越劇”《愛迪生救媽媽》:我們不需要如此粗糙的語文課本|沸騰

這兩天,或許是搭上了3·15打假的日子,一份盤點指責小學語文課本裡多篇事實錯誤的帖子,

在網路熱傳。

而前不久,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校長張敏爆料,人教版二年級(下)語文課本裡,《愛迪生救媽媽》一文還赫然在列。這是八年前,杭州多位語文老師曾經挑過刺的一篇課文:

課文描述,在愛迪生7歲時,他媽媽突然患了急性闌尾炎,醫生做手術時發現光太暗,於是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使醫生在家裡為媽媽做了緊急闌尾炎手術。

但其實,世界上最早的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那時愛迪生已年近40了。

沸騰登錄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查詢到,目前這篇課文,依然在列。

對此,17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對媒體否認該文系杜撰,稱“文章絕對不是杜撰的,它有相應的文章來源。”但未給出具體的來源和作者資訊。

另據“騰訊較真”欄目梳理,“愛迪生救媽媽”在各種有關“名人童年故事”、“益智故事”的中文書籍中有收錄,比如1978年倜西所著《美利堅合眾國演義》。可能這些書籍,就是人教社所稱的“來源”。

但故事歸故事,卻未必是歷史。

回到愛迪生的家鄉——美國,這個故事其實來自於1940年的一部美國電影《小湯姆愛迪生》。據騰訊較真欄目介紹,電影沒有說愛迪生媽媽患了闌尾炎,

愛迪生也比7歲要大,而且借鏡子蠟燭等都是愛迪生一個人完成,不像中文故事添加了許多“小夥伴”以及“爸爸”。

事情至此,大致了然:人教版課文“愛迪生救媽媽”,最早來源於電影故事,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

沸騰注意到,有聲音稱:質疑這些錯誤太過挑剔,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讀個故事就是了,何必當真。

竊以為,此言差矣。大人們不當真,孩子們未必不當真。我們的語文課本裡,可沒有注明“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切勿信以為真”的提醒。尤其是,類似愛迪生這樣的人物,就是歷史上存在的人啊,你讓他們如何不當真?

孩子們的世界需要童話,但不需要披著現實外衣的童話。對語文教育來說,還是應童話的歸通話,知識的歸知識。否則,

只能讓孩子混淆歷史,分不清現實和虛構,甚至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和思維。

有必要重申:語文課本不是休閒讀物,不是故事會,它是教材。它的一字一句,甚至標點都應是嚴格要求的範本和權威。換句話說,它本身就該成為一種標準和“來源”,而不是錯誤頻出的泛泛讀物。

此前,《地震中的父與子》曾被曝地震時間錯誤、《華盛頓與櫻桃樹》曾被曝不符事實等等,這些“醜聞”讓語文教材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上,有必要做到科學、準確、真實、嚴謹。這既是對“教材”二字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負責。

而回到語文的初衷,太多的“故事”,讓孩子在課本中認識的是一番世界,等長大成人回到現實面臨另一番世界,所形成的落差和挫折,是多少“故事”都挽回不來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課本,還在構建一個“粗糙”的世界。

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上,有必要做到科學、準確、真實、嚴謹。這既是對“教材”二字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負責。

而回到語文的初衷,太多的“故事”,讓孩子在課本中認識的是一番世界,等長大成人回到現實面臨另一番世界,所形成的落差和挫折,是多少“故事”都挽回不來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課本,還在構建一個“粗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