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亮為什麼想做管仲,而不是蕭何?曾國藩一語道破玄機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我們都能夠成諸葛亮的自我介紹之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將自己比做管仲和樂毅,

儘管當時的人不怎麼看好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想做管仲,而不是蕭何?曾國藩一語道破玄機。

說到管仲和蕭何,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們。管仲,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是齊桓公的丞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而蕭何,

同樣也是歷史名相,擔任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丞相,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而諸葛亮是對漢室忠誠的,劉備更接近于劉邦,屬於漢室宗親後裔,諸葛亮為什麼會自比管仲,而不是蕭何了。

晚年名臣曾國藩對諸葛亮評價:“公以丞相而兼元帥,

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這句話道破了玄機。諸葛亮的身份就是“丞相兼元帥。”

自劉備白帝城托孤以來,諸葛亮就集蜀漢的政權和軍權于一身,成為蜀漢的事實上掌權人。而這樣的身份地位,就是諸葛亮心目中的所求,管仲,就是這樣的例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文武兼備,不僅治政非常厲害,軍事指揮打仗也非常成功。管仲時期的丞相,“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權力很大,而且實行了強大的軍事改革,每次出兵作戰都能夠隨行,必要的時候,都能出謀劃策。

而蕭何則是只有治國理政才能,沒有表現出軍事才能。劉邦在評價人才特長時說蕭何:“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也沒有說他的軍事才能。

我們再說諸葛亮,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領兵打仗,六出祁山,都是非常傑出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覺得自己文武兼備,他要做一個像管仲那樣的“相國”,而不是做一個蕭何那樣的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