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永泰洑口山寨村著手打造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始建於1848年的祥福堂,部分保留了閩南建築風格。

福州新聞網5月12日訊海拔903米的蓮花岐山上,

有個小村叫山寨村,它是永泰最偏遠的鄉村之一,到福州市區的車程達131公里。村裡有50多座古民居,其中10座始建於明清。如今,洑口鄉山寨村常住人員只有181名。然而,他們正努力把這個小村打造成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深山小村 藏50多座古民居

10日下午,記者一行沿盤山公路驅車來到洑口鄉山寨村。這裡的房屋沿山坳依勢而建,屋與屋之間皆以青石臺階相連,

村落空間錯落有致,呈合抱之勢。

村支書黃尊沐說:“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除了建了一座現代建築,這裡的人就不再蓋新的房子了。”村裡的祖先于明嘉靖年間定居於此,現如今村裡仍保留著50多座古民居。

灰瓦屋頂、立石架木、吊腳樓、外挑台,這些民居的山區聚落特徵十分鮮明。其中祥福堂、余慶堂等10座民居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區域面積有1萬平方米,十分罕見。

始建於1848年的祥福堂,歷時12年建成,建築面積達2842平方米,內為穿鬥式木結構,一部分的外牆還延續閩南地區傳統的紅磚風格。

由於當時匪患嚴重,建築也兼具防禦功能,老宅的西南角有座獨立的銃樓。

建于清嘉慶年間的余慶堂建築面積3071平方米,是山寨村裡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民居。房屋的主人16歲中了秀才,之後因武舉未中便下海經商。

在他未成家之前,便號召自己的宗族兄弟共建宅院,

建成後分配給族親居住。

村裡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余慶堂。

支持公益 傳承“山寨精神”

村主任黃雙權說,以長工身份遷徙至此的山寨村人,目前只有黃姓一族仍在繁衍生息,勤勞節儉、積德行善的精神被傳承至今,大家稱之為“山寨精神”。

1970年,村裡計畫開建一座新的教學樓。村民們說幹就幹,會木工的主動上山砍樹,會做瓦片的主動加入燒青瓦的大軍中。不在乎給多少工分,只要有空閒,就有村民前來幫忙。

第二年,一棟建築面積380多平方米,2層高,有16間教室的教學樓建成。“那段激情燃燒、擼起袖子就開幹的歲月,真讓人難忘。”黃尊沐說。

去年為了美麗鄉村建設,村裡計畫拆除267座旱廁。因為補貼資金不足,

每戶至少要自掏2000元建環保廁所,這對貧困的村民而言,是個大難題。經村幹部解釋,新建環保廁所得到村民的支持。

自己動手 讓家園重現生機

因海拔高、土地貧瘠和枯水期長等因素,這裡的人口不斷外流,如今常住在村裡的只有181人。

山寨村是福州文化、閩南文化和莆仙文化的彙集之地,為努力復興這裡舊日的榮光,黃尊沐正帶著5名年輕的村幹部努力。

黃尊沐告訴記者,全村建築風貌保存完好,風貌協調率達95%以上。同時,村裡還有明代的古驛道、千年紅豆杉等,這些為打造“美麗山寨”景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旱廁被逐一拆除、4公里村道綠化帶接受立體改造……山寨村正按照“旅遊+文化+休閒路線,打造‘宜居宜游’的傳統村落”的方向前進。

記者在村裡看到,青瓦青磚、木梁木門為主的環保廁所復古風十足。漫步村道,綠化帶裡的山茶花、黃花菜等讓人眼前一亮。

記者發現,改造施工幾乎靠村民們動手。黃尊沐解釋說,村民們希望用自己的雙手讓家園重新煥發生機。目前,他們正在著手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全村建築風貌保存完好,風貌協調率達95%以上。同時,村裡還有明代的古驛道、千年紅豆杉等,這些為打造“美麗山寨”景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旱廁被逐一拆除、4公里村道綠化帶接受立體改造……山寨村正按照“旅遊+文化+休閒路線,打造‘宜居宜游’的傳統村落”的方向前進。

記者在村裡看到,青瓦青磚、木梁木門為主的環保廁所復古風十足。漫步村道,綠化帶裡的山茶花、黃花菜等讓人眼前一亮。

記者發現,改造施工幾乎靠村民們動手。黃尊沐解釋說,村民們希望用自己的雙手讓家園重新煥發生機。目前,他們正在著手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