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島國,卻跑來中國搶鹽,讓無數中國人沒鹽吃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但卻是一個極度缺鹽的國家,尤其是隨著軍工業的發展,這種缺憾嚴重地拖了後腿,這也制約著日本戰爭機器的發展,因此侵華戰爭一爆發,日本如餓狼捕食般“圍捕”中國的鹽業資源。

在抗日戰爭14年間,日本掠奪中國鹽達179萬噸之多,一度讓無數中國人飽受淡食之苦。

一個海洋國家怎麼會這麼缺?其實他們缺的何止是鹽?糧食、媒碳、各種礦石、文物、黃金、石油、棉花、牲畜等等,尤其缺德!

開採鹽業有兩個必要條件,

一個是要有高蒸發量的旱季,再就是有平坦廣闊的海灘,並且土質良好。而這兩樣日本都不具備,氣候比較濕潤,降水多,沒有旱季;沿海地形崎嶇,缺乏合適的平整灘塗。這導致日本嚴重缺鹽,自產鹽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四分之一,那四分之三只能靠進口,然而,身邊的泱泱大鹽國中國,總是鹽業專營,這讓日本又氣又恨想撞牆。

隨著人口的膨脹和工業化的發展,日本對鹽的需求更加迫切,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迫不及待地搶槍搶!

為了這次掠奪,1938年10月,日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計畫,要求“1942年,中國沿海產鹽區要保證供給日本200萬噸鹽,到1945年,要保證具有350萬噸的對日供給鹽能力。”

為了保證將中國鹽源源不斷地輸往日本,

日本在淪陷區推行民用鹽的配給制,有些地區規定每人每月給鹽1市斤,後減為半市斤,食鹽供應緊張時,甚至要求對民停售。這種犧牲中國人民食的行為,為的卻是滿足日本的軍工業發展以及擴大侵略戰爭的需求。

每侵略一個地區,日本就在當地建立鹽業機構,

控制當地的鹽務,與此同時,對我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食鹽封鎖。這種配給制和封鎖政策,讓一些商人有了可乘之機,大發國難財。官鹽供不上,私鹽價格炒上天,1945年寧滬一帶黑市鹽價高達3萬元一擔,造成無數中國人沒鹽吃的淒慘局面。

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中國的鹽業,日本無下限地壓低向日本輸入鹽的價格,1942—1944年日本進口淮鹽,實際只付出相當於中國價格的6.3—13.5%,

無異於掠奪。除此之外,在鹽稅的稅率上也是一壓再壓,1945年,淮鹽鹽稅每擔僅為5分。在14年時間裡,日本通過各種掠奪的方式,運走我國179萬噸鹽。

除了往日本國內運輸鹽以外,侵華日軍在淪陷區搜刮鹽征為“軍用鹽”,其中淮鹽1945年被日軍強索“軍用鹽”達16.5萬噸,除了人吃、馬吃外,日軍將這些“軍用鹽”進行走私牟利,中飽私囊。

日軍的侵華對中國的鹽業無疑是一場浩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日本很仍然很缺很缺鹽,是世界上最大的鹽進口國。

除了人吃、馬吃外,日軍將這些“軍用鹽”進行走私牟利,中飽私囊。

日軍的侵華對中國的鹽業無疑是一場浩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日本很仍然很缺很缺鹽,是世界上最大的鹽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