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構思到出片,風光攝影竟滿滿都是套路!

經常有人問如何拍出一張好片?今天,圖蟲風光攝影師姚明來將揭秘他從前期準備,

中期拍攝到後期製作的一整套的工作流程,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答案。

圖蟲ID|Miller姚明來

核心知識點:

拍攝地丨天氣丨拍攝時機丨資料管理丨後期

01

資訊的積累和儲備

選擇一個正確的拍攝地,決定了你這一系列照片的下限,

而你拍攝的水準,後期才決定了你照片品質的上限。

資訊的收集是個漫長的過程,每當我在網路上或生活中看到一些有潛力的拍攝地的圖片,我都會截圖或者拍照保存下來.放到相應地域的子資料夾裡。這樣日積月累,你就形成了一個專屬於你自己的圖片庫。

另外,我在收藏圖片的同時也會注意保存圖片拍攝資訊中或者圖片簡介裡的拍攝時間和季節,這樣有助於你在完全沒有踩點前做出推測和預判。

02

出行時間的選擇和判斷

我經常看到網路上有這樣的留言:為什麼我也去了那個地方,但就是拍不出你那樣美的照片?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很可能是你在錯誤的時間去了錯誤的地方。

風光拍攝一定要合天時,

應地利。通過步驟1對資訊的積累去確定出發的最佳季節,然後再決定出發的具體日期。如何在一個正確的日子出發?看氣象網站!

眾所周知,好的雲霞往往決定了一幅風光作品的成敗,最好的雲霞莫過於風暴來臨前後極具層次的低空雲。所謂的風暴,泛指強烈天氣系統過境時出現的天氣過程,比如我們常常在天氣預報裡聽到的“冷空氣”“颱風”“熱帶風暴”都屬於風暴的範疇。

在風暴的中心區域往往天氣比較糟糕,漫天烏雲,沒有光線,這是風光拍攝最糟糕的條件,而風暴的邊緣區域卻是最好的氣象所在地方。往往這些區域有很大機率出現戲劇化的光線,壯麗的火燒雲和彩虹。所以,追逐風暴拍攝是最高效的一種出片方式。

下面兩圖都是通過正確的氣象雲圖預測拍攝到的壯美天象:

這是我在新疆天山於一場區域性的夏季風暴前夕所拍攝

AdventureX 成員潘瑋浩(圖蟲ID:WeihaoPan潘瑋浩)在美國俄勒岡州的craterlake拍攝於一場冬季風暴後

這裡一定會有人問:如何追逐風暴?看不懂氣象雲圖怎麼辦?我介紹一個最簡單有效的入門級方法:當你決定出發時,就應該時刻關注天氣預報,當天氣預報出現類似如圖的由好天氣轉變成持續幾天降水的壞天氣,就表明了風暴的到來.

降水的天數代表了風暴中心區域在該區域停留的天數(5,6兩天),降水前的那幾天多雲天(3,4兩天)以及降水後的那幾天多雲天(7,8兩天)就是風暴剛剛進入該區域以及撤離該區域時風暴邊緣在區域停留的時間。這一頭一尾的幾天(3,4,7,8四天)就很可能是出片最佳的日子了。

如果那個區域在這個季節很少有風暴,那麼你只能儘量避開大晴天挑選一個多雲天去拍攝,雖然這種天氣天空往往是層次感缺乏的高空雲,但也比沒有任何雲霞的大晴天要好的多。

AdventureX 成員周遊(圖蟲ID:joyous周遊)拍攝于大連,利用長曝光的技術手段去彌補高空雲稀疏缺乏層次的缺點。

03

拍攝時的習慣和思路

關於拍攝,有無數的教材和書籍,這裡,我只想說說我個人在拍攝時的一些習慣和思路。

眾所周知,日出和日落是風光攝影最佳的拍攝時機,所以提前踩點是至關重要的。我在制定出行計畫時一定會留出白天足夠的時間用於探索和踩點,而把最重要的清晨和黃昏留給拍攝創作。

在白天踩點時,我會帶著相機在各個點位元拍攝樣片,然後根據現場的環境和光線的方向在腦海中類比日出或日落的畫面,接著比較各個點位的樣片,選出一個我認為的最佳機位和幾個次要機位。幾個次要的機位可以充當最佳機位的備胎以及拍攝完最佳機位後空餘時間再去完成的拍攝點。通常日落或者日出前一小時我已經就位,這時我就開始思考如何拍攝才能讓後期有最大的可能性。

所以,對於我來說,一張照片的後期製作絕對不是從電腦裡的ps軟體開始的,而是從拍攝前就在腦海醞釀

越是複雜的後期,在前期拍攝時越要考慮周全,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

這張圖的後期我用了一系列的拼合技巧,比如我會在焦點合成時做兩到三組景深包圍以確保萬無一失,並且在相機螢幕放大檢查最近的花瓣是否也清晰銳利。我會在焦段合成時儘量尋找容易拼接的過渡區域,確保後期拼合的簡單和順暢,我會在曝光合成時放大確認需要合成部分的圖像是否曝光準確。。。

這種由後期引導前期拍攝的方法就是我拍攝時一直用的“倒敘式思維”——先勾勒出最後成片的樣子,再根據成片倒推出所需要的後期技巧,接著根據設想的後期思路來不斷調整拍攝的構圖。

04

資料管理

拍攝結束回程後我會立刻把照片從存儲卡裡匯出備份在電腦裡,通常我會在移動硬碟裡再備份一份,並且以拍攝日期+拍攝地的方式命名資料夾,然後將該資料夾拖入lightroom 軟體.

接下來就是對照片進行篩選,按星級評分。最後,將這次的所有篩選出來的照片匯出為目錄。

05

後期流程

首先,我會在 lightroom 裡做一些簡單的處理,為照片的深度製作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當然,每張照片所做的調整一定是不同的,但通常下面的一些調整是每張照片我都會做的:

1: 調整曝光

Raw 檔的優勢不僅僅在於16bit 的色彩深度,更在於它超高的寬容度。通常,我會通過對曝光度,高光,陰影以及黑白色階的組合調整來彌補前期拍攝相機曝光的缺陷,儘量讓長條圖如下圖一樣首尾沒有溢出:

2:提高藍原色飽和度

在 lightroom 右邊介面的最下方有個相機校準的版塊,通常我會把最下麵的藍原色飽和度開到100%

你是不是覺得每次拍出來的 raw 檔原片在電腦螢幕看比顯示幕裡色彩暗淡許多?這一招就能提升原片所有色彩的飽和度而且不會出現色階斷裂。

3:調整清晰度

我會用 lightroom 的調整筆刷對照片的清晰度進行處理

一張好的照片,講究的是意境和氣氛,那就要做到虛實結合。通常我會對照片中需要柔化的地方降低清晰度,比如遠方落日下的山峰;我會對照片中需要刻畫的地方增加清晰度,比如前景岩石的紋理

4.刪除色差

勾選鏡頭較正板塊的刪除色差一欄

這個操作可以刪除鏡頭的色差,讓色彩更加真實

5.降噪

通常長曝光以及高 iso 或者欠爆的暗部會有比較多的噪點,我會調整細節板塊的減少雜色選項中的各個參數來降噪提升畫質

一般將顏色條拖動到最右邊,明亮度基於圖片噪點的程度而定,通常噪點很多數值就大一些。

6.銳化

這一步用來壓榨出 raw 檔的局部細節,為後續在ps裡的細節紋理的刻畫打好基礎

通常半徑拉到最小(0.5),細節可以拉到最大(100),數量根據圖片情況而定

接著按住 alt 鍵的同時滑動蒙版選項條,此時圖片變成如上圖的灰度圖。白色代表銳化完全作用的區域,黑色代表無銳化的區域。我會通過滑動選項條來控制銳化的閾值,避免銳化過度作用於無細節的區域。在 lightroom 裡對圖片完成基本的處理後,在photoshop中作為智慧物件打開,接著將圖片導入photoshop中進行深度的創作。

在講我的 photoshop 處理流程前,我想先簡單談談我對後期的理解:風光攝影不是紀實,而是藝術。一個好的後期並不僅僅是去還原真實,而是適度的去創造。而如何把握這個度就非常重要!

這是我剛剛進階風光攝影沒多久在雲南元陽拍攝到的梯田日出,上圖是我重新後期以後的版本。而下圖則是我4年前後期的版本:

這個4年前的後期,簡直是我的黑歷史!我常常看到網路上類似的那些跟風效顰的過度後期,比如最近流行的大範圍柔化的柔光效果,烏七八黑強拉對比度的暗黑風以及違背自然光感的拙劣合成。

我認為的的優秀後期,是基於自然,遵循光理的適度創作。

下面我將結合這張照片,告訴大家我的 photoshop 後期流程:

1.照片合成:通常我拍攝的照片會用到一系列合成的技術,所以從 lightroom 導入 photoshop 以後的第一步就是將照片拼合起來。(以這張圖為例,我用到了曝光合成,取圖一的地面以及圖二的天空合成為一張高動態的圖片)

2.修飾美化:合成以後,一張作品最後成片的模樣便初見端倪,在描繪和勾勒前的一步就是修飾和美化,通常我會用仿製圖章去除畫面中的雜物或者 cmos 的髒點,讓畫面更加乾淨。我也會用形變工具對畫面中景物的比例做重新的調整。(這張圖我用仿製圖章去除了因沖光而產生的炫光光斑)

3.色彩調整:接下來就是調整畫面中的色彩,為最後的成片定下一個色彩基調。方法有很多,通常我會用調整圖層中的色彩平衡和可選顏色以及 cameraraw 濾鏡並且結合蒙版和亮度蒙版進行上色。(這張圖我在高光加入紅橙,在陰影的山體加上藍青,增強圖片的反差和營造冷暖對比)

4.dodge&burn(加深減淡):這一步至關重要,同時也很耗費時間,它將決定你照片的影調,層次,過渡以及氛圍。簡單的來說就是用加深減淡工具或者筆刷並且配合不同的前景色對照片進行提亮和壓暗。(這張照片我用 dodge&burn 刻畫出了雲海的層次同時加強了雲層的立體感)

5.光感和氣氛的營造:這一步,是能讓你照片得到昇華的點睛之筆同時也非常考驗你的後期功力和藝術審美。這裡,我會用到很多技法。比如用 colordodge 加強光感,用 lightbleeding 創造光效,用 luminosity mask 去調整明暗加強氛圍,用 orton effect 強化虛實對比。。。。。(這張圖我用 colordodge 對太陽周圍的沖光進行渲染,增強了逆光時夢幻的氣氛)

6.修改和定稿:通常,照片的後期完成後我不會馬上定稿以及上傳到網路,我會放個幾天甚至幾星期,偶爾打開圖片看看是否還需要修改。照片的後期製作就是藝術創作,創作需要靈感,而靈感的乍現需要時間。我經常會修改多次才最終定稿

7.保存和輸出:當你完成了對一張圖片的全部後期,最後的一步便是成片的保存和輸出,首先我會合並所有圖層以節約存儲空間,然後將圖片以 psd 的格式進行保存,接下來會另外匯出一份 jpg 格式的圖片,用於互聯網的傳播和發佈,而 TKaction是我的不二選擇。它擁有極為智慧的二次銳化縮圖的演算法和非常便捷的操作,在這個移動端的大屏時代,我會選擇長邊為1920px的尺寸輸出:

然後點擊“save for web”輸出保存。將來如果你想供稿又或是參加比賽,便可以打開之前儲存的 psd 檔,匯出為符合要求的尺寸和合適色彩空間的圖片。

以上,便是我從頭到尾全套的工作流程!

我們在圖蟲~

文藝連萌 ·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AdventureX 成員潘瑋浩(圖蟲ID:WeihaoPan潘瑋浩)在美國俄勒岡州的craterlake拍攝於一場冬季風暴後

這裡一定會有人問:如何追逐風暴?看不懂氣象雲圖怎麼辦?我介紹一個最簡單有效的入門級方法:當你決定出發時,就應該時刻關注天氣預報,當天氣預報出現類似如圖的由好天氣轉變成持續幾天降水的壞天氣,就表明了風暴的到來.

降水的天數代表了風暴中心區域在該區域停留的天數(5,6兩天),降水前的那幾天多雲天(3,4兩天)以及降水後的那幾天多雲天(7,8兩天)就是風暴剛剛進入該區域以及撤離該區域時風暴邊緣在區域停留的時間。這一頭一尾的幾天(3,4,7,8四天)就很可能是出片最佳的日子了。

如果那個區域在這個季節很少有風暴,那麼你只能儘量避開大晴天挑選一個多雲天去拍攝,雖然這種天氣天空往往是層次感缺乏的高空雲,但也比沒有任何雲霞的大晴天要好的多。

AdventureX 成員周遊(圖蟲ID:joyous周遊)拍攝于大連,利用長曝光的技術手段去彌補高空雲稀疏缺乏層次的缺點。

03

拍攝時的習慣和思路

關於拍攝,有無數的教材和書籍,這裡,我只想說說我個人在拍攝時的一些習慣和思路。

眾所周知,日出和日落是風光攝影最佳的拍攝時機,所以提前踩點是至關重要的。我在制定出行計畫時一定會留出白天足夠的時間用於探索和踩點,而把最重要的清晨和黃昏留給拍攝創作。

在白天踩點時,我會帶著相機在各個點位元拍攝樣片,然後根據現場的環境和光線的方向在腦海中類比日出或日落的畫面,接著比較各個點位的樣片,選出一個我認為的最佳機位和幾個次要機位。幾個次要的機位可以充當最佳機位的備胎以及拍攝完最佳機位後空餘時間再去完成的拍攝點。通常日落或者日出前一小時我已經就位,這時我就開始思考如何拍攝才能讓後期有最大的可能性。

所以,對於我來說,一張照片的後期製作絕對不是從電腦裡的ps軟體開始的,而是從拍攝前就在腦海醞釀

越是複雜的後期,在前期拍攝時越要考慮周全,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

這張圖的後期我用了一系列的拼合技巧,比如我會在焦點合成時做兩到三組景深包圍以確保萬無一失,並且在相機螢幕放大檢查最近的花瓣是否也清晰銳利。我會在焦段合成時儘量尋找容易拼接的過渡區域,確保後期拼合的簡單和順暢,我會在曝光合成時放大確認需要合成部分的圖像是否曝光準確。。。

這種由後期引導前期拍攝的方法就是我拍攝時一直用的“倒敘式思維”——先勾勒出最後成片的樣子,再根據成片倒推出所需要的後期技巧,接著根據設想的後期思路來不斷調整拍攝的構圖。

04

資料管理

拍攝結束回程後我會立刻把照片從存儲卡裡匯出備份在電腦裡,通常我會在移動硬碟裡再備份一份,並且以拍攝日期+拍攝地的方式命名資料夾,然後將該資料夾拖入lightroom 軟體.

接下來就是對照片進行篩選,按星級評分。最後,將這次的所有篩選出來的照片匯出為目錄。

05

後期流程

首先,我會在 lightroom 裡做一些簡單的處理,為照片的深度製作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當然,每張照片所做的調整一定是不同的,但通常下面的一些調整是每張照片我都會做的:

1: 調整曝光

Raw 檔的優勢不僅僅在於16bit 的色彩深度,更在於它超高的寬容度。通常,我會通過對曝光度,高光,陰影以及黑白色階的組合調整來彌補前期拍攝相機曝光的缺陷,儘量讓長條圖如下圖一樣首尾沒有溢出:

2:提高藍原色飽和度

在 lightroom 右邊介面的最下方有個相機校準的版塊,通常我會把最下麵的藍原色飽和度開到100%

你是不是覺得每次拍出來的 raw 檔原片在電腦螢幕看比顯示幕裡色彩暗淡許多?這一招就能提升原片所有色彩的飽和度而且不會出現色階斷裂。

3:調整清晰度

我會用 lightroom 的調整筆刷對照片的清晰度進行處理

一張好的照片,講究的是意境和氣氛,那就要做到虛實結合。通常我會對照片中需要柔化的地方降低清晰度,比如遠方落日下的山峰;我會對照片中需要刻畫的地方增加清晰度,比如前景岩石的紋理

4.刪除色差

勾選鏡頭較正板塊的刪除色差一欄

這個操作可以刪除鏡頭的色差,讓色彩更加真實

5.降噪

通常長曝光以及高 iso 或者欠爆的暗部會有比較多的噪點,我會調整細節板塊的減少雜色選項中的各個參數來降噪提升畫質

一般將顏色條拖動到最右邊,明亮度基於圖片噪點的程度而定,通常噪點很多數值就大一些。

6.銳化

這一步用來壓榨出 raw 檔的局部細節,為後續在ps裡的細節紋理的刻畫打好基礎

通常半徑拉到最小(0.5),細節可以拉到最大(100),數量根據圖片情況而定

接著按住 alt 鍵的同時滑動蒙版選項條,此時圖片變成如上圖的灰度圖。白色代表銳化完全作用的區域,黑色代表無銳化的區域。我會通過滑動選項條來控制銳化的閾值,避免銳化過度作用於無細節的區域。在 lightroom 裡對圖片完成基本的處理後,在photoshop中作為智慧物件打開,接著將圖片導入photoshop中進行深度的創作。

在講我的 photoshop 處理流程前,我想先簡單談談我對後期的理解:風光攝影不是紀實,而是藝術。一個好的後期並不僅僅是去還原真實,而是適度的去創造。而如何把握這個度就非常重要!

這是我剛剛進階風光攝影沒多久在雲南元陽拍攝到的梯田日出,上圖是我重新後期以後的版本。而下圖則是我4年前後期的版本:

這個4年前的後期,簡直是我的黑歷史!我常常看到網路上類似的那些跟風效顰的過度後期,比如最近流行的大範圍柔化的柔光效果,烏七八黑強拉對比度的暗黑風以及違背自然光感的拙劣合成。

我認為的的優秀後期,是基於自然,遵循光理的適度創作。

下面我將結合這張照片,告訴大家我的 photoshop 後期流程:

1.照片合成:通常我拍攝的照片會用到一系列合成的技術,所以從 lightroom 導入 photoshop 以後的第一步就是將照片拼合起來。(以這張圖為例,我用到了曝光合成,取圖一的地面以及圖二的天空合成為一張高動態的圖片)

2.修飾美化:合成以後,一張作品最後成片的模樣便初見端倪,在描繪和勾勒前的一步就是修飾和美化,通常我會用仿製圖章去除畫面中的雜物或者 cmos 的髒點,讓畫面更加乾淨。我也會用形變工具對畫面中景物的比例做重新的調整。(這張圖我用仿製圖章去除了因沖光而產生的炫光光斑)

3.色彩調整:接下來就是調整畫面中的色彩,為最後的成片定下一個色彩基調。方法有很多,通常我會用調整圖層中的色彩平衡和可選顏色以及 cameraraw 濾鏡並且結合蒙版和亮度蒙版進行上色。(這張圖我在高光加入紅橙,在陰影的山體加上藍青,增強圖片的反差和營造冷暖對比)

4.dodge&burn(加深減淡):這一步至關重要,同時也很耗費時間,它將決定你照片的影調,層次,過渡以及氛圍。簡單的來說就是用加深減淡工具或者筆刷並且配合不同的前景色對照片進行提亮和壓暗。(這張照片我用 dodge&burn 刻畫出了雲海的層次同時加強了雲層的立體感)

5.光感和氣氛的營造:這一步,是能讓你照片得到昇華的點睛之筆同時也非常考驗你的後期功力和藝術審美。這裡,我會用到很多技法。比如用 colordodge 加強光感,用 lightbleeding 創造光效,用 luminosity mask 去調整明暗加強氛圍,用 orton effect 強化虛實對比。。。。。(這張圖我用 colordodge 對太陽周圍的沖光進行渲染,增強了逆光時夢幻的氣氛)

6.修改和定稿:通常,照片的後期完成後我不會馬上定稿以及上傳到網路,我會放個幾天甚至幾星期,偶爾打開圖片看看是否還需要修改。照片的後期製作就是藝術創作,創作需要靈感,而靈感的乍現需要時間。我經常會修改多次才最終定稿

7.保存和輸出:當你完成了對一張圖片的全部後期,最後的一步便是成片的保存和輸出,首先我會合並所有圖層以節約存儲空間,然後將圖片以 psd 的格式進行保存,接下來會另外匯出一份 jpg 格式的圖片,用於互聯網的傳播和發佈,而 TKaction是我的不二選擇。它擁有極為智慧的二次銳化縮圖的演算法和非常便捷的操作,在這個移動端的大屏時代,我會選擇長邊為1920px的尺寸輸出:

然後點擊“save for web”輸出保存。將來如果你想供稿又或是參加比賽,便可以打開之前儲存的 psd 檔,匯出為符合要求的尺寸和合適色彩空間的圖片。

以上,便是我從頭到尾全套的工作流程!

我們在圖蟲~

文藝連萌 ·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