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陽明教育說:當孩子陷入手機和網路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值得深思

我們先來介紹一位大人物: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

尼爾·波茲曼和他的名言

這位文化研究者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所著的《娛樂至死》這本書,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讓人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美國人寧願終日沉迷於膚淺的電視節目

拒絕閱讀與深入思考?

是啊,為什麼呢?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不止美國,只要是連通了網路的國家,

無處不見抱著手機的低頭族,我們的時間和大把的精力都扔進了網路和手機裡,那麼我們有沒有想過,到底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呢?

這裡有一段觸目驚心的動畫短片,看過之後不由的讓人思考:

我們的心志,到底去了哪裡?

中央美術學院獲獎動畫短片《低頭人生》

每當說起孩子沉迷手機和網路,家長老師都開始憤世嫉俗,但是我們成人難道就不是這樣麼?這個問題就僅僅是孩子的問題麼?

其實不止是孩子,我們也深受手機網路荼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僅僅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人類獲得快樂,雖然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一名學生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

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而已。

這段話在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的14年開學致辭上被引用之後廣為流傳,在現在這個被手機和網路所俘虜的今天,我們再看這段話,又有了新的意味。

借用一下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個句式:

當我們在談教育的時候,

到底在談什麼?

我們談的往往都是學校、學習和考試,

這些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卻不是教育本身。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一名學生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和諧的人格。

可悲的是:我們的社會卻往往都在想著,先把孩子變成一台有用的機器,其他的,到時候再說。

這正確麼?當然不正確,如果教育僅僅如此的話,那它就不會成為一門延綿數千年的人文學科。

當年杏壇講學的孔子講的是什麼?現在每個教室裡貼著的大字“仁義禮智信”又有多少孩子知道是什麼含義?既然學校已經變成了一台龐大的機器工廠,

那麼缺失掉的這一部分教育,又該在哪裡獲得?

瞭解了這個問題我們再回頭來說網路和手機。

在我看來,正是教育的貧瘠,才導致了成長中的孩子思想生活的單薄,他們不是被手機和遊戲吸引走了,而是:

他們的思想層次,

只看得懂手機和遊戲。

一個人的娛樂方式往往能都看出他的思想層次,這話雖然有些武斷,沒上過學的人也有愛好書法的,就算是院士教授也難免愛打麻將,但是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娛樂方式,都代表了他的生活作風。

據我的觀察,那些沉迷於遊戲和手機的孩子,他們往往都不知道何為娛樂。

娛樂的方式有很多,唱歌跳舞畫畫下棋讀書寫字打球習武登山郊遊,這些都是適合孩子的娛樂方式,但是那些抱起手機就放不開手,打開電腦就下不來的孩子,對於這些娛樂方式,往往連見都沒有見過。

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缺失,他們只是一心一意的在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這本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卻被許多家長所不忍:

他還是個孩子,有什麼生活?

他就是應該學習,有什麼生活?

我不管他他就得上天,他還想要什麼生活?

在網上,批判中國式教育的文章一搜有一大堆,但是歸根結底,他們在憤世嫉俗的批判什麼?是分數嗎?是教育嗎?是對孩子的溺愛嗎?

都不是,他們最關注的是:

孩子有可能一輩子,

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生活。

小的時候,生活是父母的;接了婚,生活是家庭的;有了孩子,生活是子女的;中國人,一輩子都在為了別人而活。

在這種觀念之下,人們很難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或者自己需要什麼,他們的閒暇時間,只能用碎片化的手機網路填滿,這是社會的現狀,而不是個人的問題。

我們有沒有經常詢問孩子這些問題:

孩子,你想做什麼?

孩子,你認為這個事情怎麼樣

孩子,你對自己有什麼安排;

那些在上學的時候

沉迷遊戲的孩子,

在走進生活的時候就漸漸地走出了遊戲。

因為當他懂得了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做主的時候,手機和網路的吸引力就慢慢的變得薄弱了。

那些若干年前的“網癮少年”,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人因為網路而變成瘋子,他們的生活都與正常人無異,那麼既然網路沒有危害,我們又在恨它什麼呢?它又為什麼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出那麼嚴重的殺傷力呢?

遊戲和手機,是學習的一個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本應該是生活。因為青少年缺乏生活,他們的人生中,除了網路,就是學習,選擇哪一邊顯而易見。

現在回到教育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屬於他的生活方式。

無論他是什麼學歷,什麼工作,他的生活方式都是唯一的,這個生活方式的形成過程,就是教育的全過程。

這樣一來,現在教育所出現的問題就有所解釋了,孩子在畢業之後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自理,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輕生、害人、受騙,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生活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教育之中生活感受的缺失。

就像文章開始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所說的: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

人性本身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與他人建立友愛關係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和創造的需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現在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不是有一些顧此失彼了呢?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對於這一教育理念,他這樣總結道: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美和良好的道德,都不在課本裡,而在生活中,我們所謂的教養和品德,都是在生活之中才會有所體現,而美的感受,只有在自然中才會發現,所以說啊,時不時地,也要把孩子的腦袋從課本或者是手機裡拔出來,讓他們看一看世界的樣子,讓他們感受一下生活,說不定其中的收穫,要比學習大的多呀。

最後,送給大家兩篇上好的乾貨,孩子的學習從此將華麗轉身,順便你的教育方式也將得到調整,強烈推薦閱讀。如何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更走心?
你等了4個月,我們用了13年

他們不是被手機和遊戲吸引走了,而是:

他們的思想層次,

只看得懂手機和遊戲。

一個人的娛樂方式往往能都看出他的思想層次,這話雖然有些武斷,沒上過學的人也有愛好書法的,就算是院士教授也難免愛打麻將,但是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娛樂方式,都代表了他的生活作風。

據我的觀察,那些沉迷於遊戲和手機的孩子,他們往往都不知道何為娛樂。

娛樂的方式有很多,唱歌跳舞畫畫下棋讀書寫字打球習武登山郊遊,這些都是適合孩子的娛樂方式,但是那些抱起手機就放不開手,打開電腦就下不來的孩子,對於這些娛樂方式,往往連見都沒有見過。

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缺失,他們只是一心一意的在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這本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卻被許多家長所不忍:

他還是個孩子,有什麼生活?

他就是應該學習,有什麼生活?

我不管他他就得上天,他還想要什麼生活?

在網上,批判中國式教育的文章一搜有一大堆,但是歸根結底,他們在憤世嫉俗的批判什麼?是分數嗎?是教育嗎?是對孩子的溺愛嗎?

都不是,他們最關注的是:

孩子有可能一輩子,

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生活。

小的時候,生活是父母的;接了婚,生活是家庭的;有了孩子,生活是子女的;中國人,一輩子都在為了別人而活。

在這種觀念之下,人們很難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或者自己需要什麼,他們的閒暇時間,只能用碎片化的手機網路填滿,這是社會的現狀,而不是個人的問題。

我們有沒有經常詢問孩子這些問題:

孩子,你想做什麼?

孩子,你認為這個事情怎麼樣

孩子,你對自己有什麼安排;

那些在上學的時候

沉迷遊戲的孩子,

在走進生活的時候就漸漸地走出了遊戲。

因為當他懂得了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做主的時候,手機和網路的吸引力就慢慢的變得薄弱了。

那些若干年前的“網癮少年”,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人因為網路而變成瘋子,他們的生活都與正常人無異,那麼既然網路沒有危害,我們又在恨它什麼呢?它又為什麼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出那麼嚴重的殺傷力呢?

遊戲和手機,是學習的一個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本應該是生活。因為青少年缺乏生活,他們的人生中,除了網路,就是學習,選擇哪一邊顯而易見。

現在回到教育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屬於他的生活方式。

無論他是什麼學歷,什麼工作,他的生活方式都是唯一的,這個生活方式的形成過程,就是教育的全過程。

這樣一來,現在教育所出現的問題就有所解釋了,孩子在畢業之後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自理,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輕生、害人、受騙,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生活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教育之中生活感受的缺失。

就像文章開始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所說的: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

人性本身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與他人建立友愛關係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和創造的需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現在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不是有一些顧此失彼了呢?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對於這一教育理念,他這樣總結道: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美和良好的道德,都不在課本裡,而在生活中,我們所謂的教養和品德,都是在生活之中才會有所體現,而美的感受,只有在自然中才會發現,所以說啊,時不時地,也要把孩子的腦袋從課本或者是手機裡拔出來,讓他們看一看世界的樣子,讓他們感受一下生活,說不定其中的收穫,要比學習大的多呀。

最後,送給大家兩篇上好的乾貨,孩子的學習從此將華麗轉身,順便你的教育方式也將得到調整,強烈推薦閱讀。如何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更走心?
你等了4個月,我們用了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