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薩德大逆轉?韓執政黨要求停止,美韓朝同時派團參加“一帶一路”

5月14日,2017年世界上由一個國家主導的最為盛大的大型外交活——“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在北京召開。

29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130多個國家代表,70多個國際組織、1500名嘉賓······這樣的盛況,卻是為一個剛剛提出三年半的倡議,只能說21世紀的確是中國完成偉大復興過程的世紀。

5月12日,曝出三則大消息:

一、韓國《亞洲經濟》5月12日報導稱,共同民主黨“薩德”對策特別委員會12日表示,將就促進停止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召開聽證會,並要求將“薩德”部署問題交由國會審議,

並稱“應該立刻停止非法部署“薩德”。

二、國務院新聞辦5月12日中午12點召開新聞發佈會,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宣佈,美方認識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將派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三、韓媒稱,據韓國政府官員12日透露,應中方邀請,韓國政府將派遣代表團赴北京出席14-15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同民主黨議員朴炳錫任代表團團長。

上述三則消息,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夠重磅的。“薩德”已經部署到位,難道能說停就停?這事當然重磅。

美國一直反對“一帶一路”,為此不惜明確抵制,現在白宮竟派代表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豈能不讓人意外?

韓國因“薩德”已被排除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之外,中國之前根本沒發邀請,突然文在寅當選後這邀請函就發了,而同一天韓國新執政黨竟然要求立刻停止”薩德“部署進程。

不得不說,這些事放在一起,真的有大逆轉的感覺。

上述三則消息,再結合日本自民黨二號人物幹事長二階俊博、朝鮮對外經濟相金英才也將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一下子竟然“六方會談”的相關國家全聚齊了。

這次來,至少表面上看,大家竟然不是因為朝核問題,而是因為“一帶一路”。這樣的突變,不得不說真的太過迅雷不及掩耳,速度讓人有些吃驚。而六方齊聚北京,

這至少表明半島局勢好像突然有柳暗花明之感。

那麼,“薩德”美國已經完成部署,真的會突然生變?各國突然光臨北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背後到底有何考量?相關國家如此決策又有怎樣的內在邏輯呢?

可以肯定的是,文在寅不太可能那麼激進短期內激進地要求美國撤出”薩德“,

這一點從其和特朗普5月10日晚的通話表態中可以看出。從文在寅政府的視角,他依然是要立足于美韓同盟來構建其接下來的外交政策。

然而,客觀問題在於,“薩德”已經成為韓國在中美之間尋找戰略平衡的最大障礙。現實的問題又在於,一方面文在寅無法短期內將其移除,另一方面又必須儘快改善對華關係,改觀接下來政治、經濟、安全陷入的困境。怎麼辦?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次執政黨替總統頂了這顆雷。文在寅不去提這事,但執政黨直接要求刹車。相比把矛盾焦點集中在總統身上,執政黨更不容易對付。這一點就像美國想打外交擦邊球,事都由國會議員幹一個道理。

而執政黨的做法是,抓住朴槿惠重大決策沒有通過國會這一漏洞,將“薩德”部署“強制”移交給國會審議,將皮球踢給整個國會。而在國會通過之前,立刻停止非法部署“薩德”。直白說,執政黨將“薩德”部署定義為非法,然後要求通過國會。

我們知道,這事一旦拿到國會上討論,一定會產生兩個結果:

一、長期的討論,部署問題可能被長期討論、擱置。

如果最終執政黨將“薩德”部署問題成功移交給國會,那麼接下來必然是長期的爭論。只要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就很難獲得通過。而在爭論期間,韓國完全可能組織一次次地“燭光”聚會來反對達成“部署”意見。如此一來,“薩德”部署沒有法律依據,那麼這事就可能長期被擱置了。

二、“薩德”開機將受法律限制。

只要國會沒有通過“薩德”部署議案,那麼法律上“薩德”就不能部署。然而,問題來了,一方面“薩德”已經部署到位,另一方面“薩德”又沒有部署法律依據,這種情況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很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薩德”系統的裝備倒是部署在那了,但就是不能開機。

那邊一開機,中國這邊就採取措施,接著韓國內部就以部署不合法為由要美國關機,韓國民眾就可能大規模抗議。如此一來,如果最終這事被移交給國會,可能會演繹成“薩德”倒是部署到位了,事實上卻只能起到“裝飾”作用,放那不能開機。對中國來說,只要“薩德”X波雷達不開機,就不會對中國有影響,中國也能接受。

當然,美國把“薩德”放在韓國,對中國、朝鮮也是個限制,只要朝鮮搞核子試驗什麼的,美國就以此為由去開機,說白了就是把“薩德”作為一種籌碼要求中國制約朝鮮,要求朝鮮不要發展核武器。

上述邏輯最終如果演化為現實,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演繹。一旦如此,也意味著中美在半島最終打個平手。當然,中美如果真打平手,真正倒楣的就是韓國,總統坐牢了,和中國關係搞壞了。當然,中美在這事上如果真打平手,結果必然是聯手遏制朝鮮,朝核問題真的就可能被遏制。如果朝鮮核問題被遏制,中美在經濟上的合作就會深化,相對來說博弈的激烈程度會降低。

中美博弈程度如果降低,大國較量重心會向哪裡轉移?一旦中美在在半島妥協,就意味著中美在妥協層次上提升,那麼特朗普就很可能在中東採取更大的動作。

如果上述推斷是正確的,那麼再回頭看日本、朝鮮、美國、韓國在不長的時間裡,突然都急吼吼地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有點意思了。那麼,這四個國家原來都不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計畫之內,為何突然一窩蜂都來了呢?

先說日本。如果大家注意觀察,會發現三點:一、日本面對”一帶一路“心態極其矛盾。

從經濟利益視角觀察,日本並非不想回應“一帶一路”,也不是不想加入亞投行。當時的日本之所以選擇不回應“一帶一路”是因為日本不想中國強大,且從潛意識裡不想看好“一帶一路”,安倍政府試圖通過冷落“一帶一路”來削弱“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安倍政府還寄望於TPP對中國釜底抽薪。更何況,那個時候安倍政府不敢得罪奧巴馬主政的白宮,所以日本選擇不回應”一帶一路“倡議,並拒絕加入亞投行。

所以,從根本上說日本不加入亞投行是一種政治選擇,並非基於政治考量,也不是壓根不想,而是想了之後的政治選擇。事實上,日本並未真正脫離“一帶一路”,在“一帶一路”上日本以中國競爭者的角色出現,在相關互聯互通的基礎建設項目上,日本不斷和中國展開競爭。也就是說,其實日本也是在間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二 、特朗普政府退出TPP讓日本慌了神。

日本的計畫是,利用美日主導的TPP不斷孤立中國,對中國逐漸實施圍堵,並利用美國的力量遏制中國。然而,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優先”成了主旋律,TPP直接被廢了。這樣的結果出乎日本預料,安倍政府慌神,面對已經沒有前途的TPP,日本在對待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態度方面也有些許微妙變化。

三、”習特會“的妥協趨勢讓日本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策略。

讓全世界都沒想到的是“習特會”那麼早、那麼快上演,日本也沒想到。面對中美正在構成的戰略妥協,日本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於是又想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定程度上說,日本通過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既是要和中國緩和關係,也是給自己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留一個氣眼,一旦需要能分一杯羹。

所以說,日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美國的刺激。

再說朝鮮。

對朝鮮來說,他是無比想進行第六次核子試驗的,在朝鮮當局看來,擁核後再推動經濟發展也不晚。但是,當中美聯手後,朝鮮所面臨的壓力非過去可比。朝鮮參加論壇,應該也有三個考量:

一、做出一點開放的姿態,緩和一下氣氛。

朝鮮最近壓力很大,和中國的一些矛盾也因為朝中社的點名批評而公開化,這對朝鮮來說並不好,所以派團參加論壇既是表現一下朝鮮的開放姿態,也是緩和一下與中國的氣氛。

二、切身感受一下“一帶一路”的氛圍,摸索一下這一倡議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

朝鮮一直是封閉的,一心追求核武器,對外邊的世界變化其實缺乏真真切切的感受。人在巨大壓力下容易求變,所以這一次應該也是想近距離感受一下“一帶一路”的氛圍,摸索一下對自己到底會有什麼好處。

三、與中國緩和關係並進行溝通很有必要。

其實,對朝鮮來說與中國緩和關係並進行溝通很有必要,這次參加論壇也是一個溝通的機會。

美國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最讓人意外的,一方面這表明特朗普的確是一個嗅覺靈敏且有把握商機願望的人。這次參加論壇,美國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有兩個:

一、感受、探索一下“一帶一路”倡議。

特朗普是個“生意人”,什麼機會都不想放過,都想嘗試,所以在退出TPP後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很大程度上是要感受和探索一下這一倡議背後到底有多大的機會。

與其他政客不同的是,特朗普家族、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家族都有大生意,這種大機會不參加感受一下怎麼說得過去?何況,“一帶一路”倡議對美國戰略也有挑戰。

二、為接下來中美經貿投資合作談判做準備。

“習特會”後,中美開始了100天談判計畫,這100天時間裡一定有很多內容要談,也會有很多協定會達成。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派代表參會有利於發現更多商機。不要忘了,美國擁有最大的資本市場,“一帶一路”倡議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基建計畫,美國通過為專案融資是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的。

另外,“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會帶來大量新的貿易投資機會,這又是美國資本和商品輸出的潛力市場。在不能阻止的情況下,多聽聽、多看看、多想想,在小編看來對美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最後說韓國。

韓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可不是一般感興趣,其實之前加入亞投行已經獲得了副行長的位子,但由於“薩德”導致一切都暫停了。現在,文在寅上臺,習總在與其通話後,在執政黨要求停止部署“薩德”的情況下中國向其發出了邀請。說白了,就是韓國有糾錯的願望,中國願意給這個機會,接下來韓國到底能參與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韓國在處理“薩德”問題上的結果。

經過過去幾天目不暇接的變化,東北亞現在具備了變天的可能性。如果中美在戰略上真的獲得較大程度妥協,那麼“薩德”就可能“不開機”,朝核子試驗也可能被暫停,半島局勢就可能真的實現好轉。半島如何妥協是中美戰略妥協的地緣部分,對此我們且走一步看一步。不過,這至少開了個好頭!

在處理半島問題遇到困難時,站在美國立場的人罵中國縱容朝鮮,但事實上是中國因為安理會的制裁還得罪了朝鮮;站在朝鮮立場的人罵中國坑朝鮮,認為中國上了美國的當,被特朗普離間中朝成功,結果中國在各方那裡都不落好,半島問題中陷入困境。然而,小編一直堅持認為,中國遇到的外交困難是一時的,中國應堅持中國在半島問題上的一貫態度,要頂過去壓力。現在情況是,局勢出現改觀。

未來,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占豪)

怎麼辦?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次執政黨替總統頂了這顆雷。文在寅不去提這事,但執政黨直接要求刹車。相比把矛盾焦點集中在總統身上,執政黨更不容易對付。這一點就像美國想打外交擦邊球,事都由國會議員幹一個道理。

而執政黨的做法是,抓住朴槿惠重大決策沒有通過國會這一漏洞,將“薩德”部署“強制”移交給國會審議,將皮球踢給整個國會。而在國會通過之前,立刻停止非法部署“薩德”。直白說,執政黨將“薩德”部署定義為非法,然後要求通過國會。

我們知道,這事一旦拿到國會上討論,一定會產生兩個結果:

一、長期的討論,部署問題可能被長期討論、擱置。

如果最終執政黨將“薩德”部署問題成功移交給國會,那麼接下來必然是長期的爭論。只要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就很難獲得通過。而在爭論期間,韓國完全可能組織一次次地“燭光”聚會來反對達成“部署”意見。如此一來,“薩德”部署沒有法律依據,那麼這事就可能長期被擱置了。

二、“薩德”開機將受法律限制。

只要國會沒有通過“薩德”部署議案,那麼法律上“薩德”就不能部署。然而,問題來了,一方面“薩德”已經部署到位,另一方面“薩德”又沒有部署法律依據,這種情況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很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薩德”系統的裝備倒是部署在那了,但就是不能開機。

那邊一開機,中國這邊就採取措施,接著韓國內部就以部署不合法為由要美國關機,韓國民眾就可能大規模抗議。如此一來,如果最終這事被移交給國會,可能會演繹成“薩德”倒是部署到位了,事實上卻只能起到“裝飾”作用,放那不能開機。對中國來說,只要“薩德”X波雷達不開機,就不會對中國有影響,中國也能接受。

當然,美國把“薩德”放在韓國,對中國、朝鮮也是個限制,只要朝鮮搞核子試驗什麼的,美國就以此為由去開機,說白了就是把“薩德”作為一種籌碼要求中國制約朝鮮,要求朝鮮不要發展核武器。

上述邏輯最終如果演化為現實,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演繹。一旦如此,也意味著中美在半島最終打個平手。當然,中美如果真打平手,真正倒楣的就是韓國,總統坐牢了,和中國關係搞壞了。當然,中美在這事上如果真打平手,結果必然是聯手遏制朝鮮,朝核問題真的就可能被遏制。如果朝鮮核問題被遏制,中美在經濟上的合作就會深化,相對來說博弈的激烈程度會降低。

中美博弈程度如果降低,大國較量重心會向哪裡轉移?一旦中美在在半島妥協,就意味著中美在妥協層次上提升,那麼特朗普就很可能在中東採取更大的動作。

如果上述推斷是正確的,那麼再回頭看日本、朝鮮、美國、韓國在不長的時間裡,突然都急吼吼地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有點意思了。那麼,這四個國家原來都不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計畫之內,為何突然一窩蜂都來了呢?

先說日本。如果大家注意觀察,會發現三點:一、日本面對”一帶一路“心態極其矛盾。

從經濟利益視角觀察,日本並非不想回應“一帶一路”,也不是不想加入亞投行。當時的日本之所以選擇不回應“一帶一路”是因為日本不想中國強大,且從潛意識裡不想看好“一帶一路”,安倍政府試圖通過冷落“一帶一路”來削弱“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安倍政府還寄望於TPP對中國釜底抽薪。更何況,那個時候安倍政府不敢得罪奧巴馬主政的白宮,所以日本選擇不回應”一帶一路“倡議,並拒絕加入亞投行。

所以,從根本上說日本不加入亞投行是一種政治選擇,並非基於政治考量,也不是壓根不想,而是想了之後的政治選擇。事實上,日本並未真正脫離“一帶一路”,在“一帶一路”上日本以中國競爭者的角色出現,在相關互聯互通的基礎建設項目上,日本不斷和中國展開競爭。也就是說,其實日本也是在間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二 、特朗普政府退出TPP讓日本慌了神。

日本的計畫是,利用美日主導的TPP不斷孤立中國,對中國逐漸實施圍堵,並利用美國的力量遏制中國。然而,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優先”成了主旋律,TPP直接被廢了。這樣的結果出乎日本預料,安倍政府慌神,面對已經沒有前途的TPP,日本在對待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態度方面也有些許微妙變化。

三、”習特會“的妥協趨勢讓日本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策略。

讓全世界都沒想到的是“習特會”那麼早、那麼快上演,日本也沒想到。面對中美正在構成的戰略妥協,日本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於是又想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定程度上說,日本通過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既是要和中國緩和關係,也是給自己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留一個氣眼,一旦需要能分一杯羹。

所以說,日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美國的刺激。

再說朝鮮。

對朝鮮來說,他是無比想進行第六次核子試驗的,在朝鮮當局看來,擁核後再推動經濟發展也不晚。但是,當中美聯手後,朝鮮所面臨的壓力非過去可比。朝鮮參加論壇,應該也有三個考量:

一、做出一點開放的姿態,緩和一下氣氛。

朝鮮最近壓力很大,和中國的一些矛盾也因為朝中社的點名批評而公開化,這對朝鮮來說並不好,所以派團參加論壇既是表現一下朝鮮的開放姿態,也是緩和一下與中國的氣氛。

二、切身感受一下“一帶一路”的氛圍,摸索一下這一倡議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

朝鮮一直是封閉的,一心追求核武器,對外邊的世界變化其實缺乏真真切切的感受。人在巨大壓力下容易求變,所以這一次應該也是想近距離感受一下“一帶一路”的氛圍,摸索一下對自己到底會有什麼好處。

三、與中國緩和關係並進行溝通很有必要。

其實,對朝鮮來說與中國緩和關係並進行溝通很有必要,這次參加論壇也是一個溝通的機會。

美國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最讓人意外的,一方面這表明特朗普的確是一個嗅覺靈敏且有把握商機願望的人。這次參加論壇,美國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有兩個:

一、感受、探索一下“一帶一路”倡議。

特朗普是個“生意人”,什麼機會都不想放過,都想嘗試,所以在退出TPP後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很大程度上是要感受和探索一下這一倡議背後到底有多大的機會。

與其他政客不同的是,特朗普家族、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家族都有大生意,這種大機會不參加感受一下怎麼說得過去?何況,“一帶一路”倡議對美國戰略也有挑戰。

二、為接下來中美經貿投資合作談判做準備。

“習特會”後,中美開始了100天談判計畫,這100天時間裡一定有很多內容要談,也會有很多協定會達成。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派代表參會有利於發現更多商機。不要忘了,美國擁有最大的資本市場,“一帶一路”倡議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基建計畫,美國通過為專案融資是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的。

另外,“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會帶來大量新的貿易投資機會,這又是美國資本和商品輸出的潛力市場。在不能阻止的情況下,多聽聽、多看看、多想想,在小編看來對美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最後說韓國。

韓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可不是一般感興趣,其實之前加入亞投行已經獲得了副行長的位子,但由於“薩德”導致一切都暫停了。現在,文在寅上臺,習總在與其通話後,在執政黨要求停止部署“薩德”的情況下中國向其發出了邀請。說白了,就是韓國有糾錯的願望,中國願意給這個機會,接下來韓國到底能參與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韓國在處理“薩德”問題上的結果。

經過過去幾天目不暇接的變化,東北亞現在具備了變天的可能性。如果中美在戰略上真的獲得較大程度妥協,那麼“薩德”就可能“不開機”,朝核子試驗也可能被暫停,半島局勢就可能真的實現好轉。半島如何妥協是中美戰略妥協的地緣部分,對此我們且走一步看一步。不過,這至少開了個好頭!

在處理半島問題遇到困難時,站在美國立場的人罵中國縱容朝鮮,但事實上是中國因為安理會的制裁還得罪了朝鮮;站在朝鮮立場的人罵中國坑朝鮮,認為中國上了美國的當,被特朗普離間中朝成功,結果中國在各方那裡都不落好,半島問題中陷入困境。然而,小編一直堅持認為,中國遇到的外交困難是一時的,中國應堅持中國在半島問題上的一貫態度,要頂過去壓力。現在情況是,局勢出現改觀。

未來,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