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視攝製組來巴中取景拍攝大型紀錄片

巴中新聞綜合廣播,城區調頻FM88.5、96.8、區縣調頻FM96.8,現覆蓋巴中市三縣兩區(巴州區、恩陽區、南江縣、平昌縣、通江縣)及四川省的廣元、南充、達州相鄰地區,覆蓋人口達500萬。

小夥伴們聽說了嗎?

就在前兩天,央視攝製組來巴中啦

據小編打探

他們這次專程來巴中

就是為了在南龕石窟取景!

而這也就意味著

咱們的南龕石窟又要登上央視

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了

有木有很期待?

5月9日,央視風雲欄目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觀音之路——漢傳觀音歷代造像藝術》攝製組來到巴中,

拍攝南龕石窟唐代觀音造像。這次拍攝,也是繼大型旅遊節目《遠方的家》之後央視欄目再次聚焦巴中。

(拍攝現場)

時隔幾年的再次聚焦

大家是否也很好奇

攝製組這次重點拍攝了哪些內容呢?

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看~

攝製組一行重點對南龕石窟的淨瓶觀音、媚態觀音及雲屏石上的幾尊晚唐觀音造像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和描述,全面展示了南龕唐代觀音造像的精美。拍攝現場,還邀請了相關工作人員為其講述了南龕的守護歷史和有關觀音的精彩傳說故事……

(南龕守護人講述守護歷史)

據瞭解,該片製作完成後

將在央視九套人文地理欄目播出

騰訊、優酷、樂視、愛奇藝等

新媒體同步播出

(該片的策劃監製馬元浩先生為前期製作的畫冊簽名)

好啦!最後咱們再來看看

咱們的南龕石窟到底是靠什麼

被該欄目相中的吧!

▼▼▼

豐厚的文化內涵 凝重的歷史感

南龕石窟(南龕摩崖造像),始鑿于隋,盛鐫于唐,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技藝高超,是我國代表性的佛教石窟之一。

南龕石窟反映了我國六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延續1300多年不同社會生活、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文化藝術和建築等情況,素有“西南藝術明珠”、“形象歷史博物館”、“巴山畫廊”之稱。

南龕石窟在隋唐兩代是我國石窟藝術巔峰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藝術,原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由衷感歎、欣然提筆:“巴中石窟,國之瑰寶,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同時,南龕石窟兼有世俗化和四川地方特點相結合的佛教造像藝術,觀賞遊憩價值極高。

南龕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

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原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由衷感歎、欣然提筆:“巴中石窟,國之瑰寶,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同時,南龕石窟兼有世俗化和四川地方特點相結合的佛教造像藝術,觀賞遊憩價值極高。

南龕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

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