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黃帝內經》之猛烈的寒

19世紀初,拿破崙為稱霸歐洲,攻打俄國,不料卻大敗而歸,但其實法國軍隊實力驟減,主要是因為很多軍人都生了病。什麼病呢?就是因為寒冷而發生的凍瘡!

其實,凍瘡的發生,是因為寒冷具有凝滯的特性,其性收引,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的這些致病特點會導致人產生一些相應的病症。

寒邪導致的具體病證

(一)疼痛

《內經》認為:“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素問·舉痛論》), “痛者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素問·痹論》)。

這兩句話突出了“寒邪”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原因。

一是因為寒邪有凝滯、收引的特性。

二是氣血因寒性凝滯的特性導致經脈內的氣血運行不暢或鬱阻不通而引起的疼痛,即不通則痛。

三是寒邪屬陰, 易傷陽氣,溫煦功能下降,血氣流通不暢導致疼痛,在《素問·調經論》中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例如,很多人感冒時會周身疼痛。

四是 “血少 ”,經脈因寒“縮蜷”或“拘攣”, 甚至是經脈形成瘀血後,血脈外周氣血灌注不足導致“不榮則痛”。

因此中醫治療疼痛有兩條原則:一是去除寒邪;二是理氣活血。

(二)怕冷

陽氣對於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現在它的溫養作用。

《內經》將其高度地概括為“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有些人遭受寒邪侵襲後,沒能及時治療或治療失當,寒邪就會往裡傳變,損傷相應臟腑的陽氣,溫煦能力下降,就像冬天太陽被烏雲遮住,人就會產生怕冷的症狀。

古代醫家主張用生化湯調理產婦的身體,裡面用了性味辛熱,具有溫經助陽的功效的炮薑,就是考慮到產後既傷血、又傷陽氣的問題。

(三)水腫

水腫,是指水液輸布失常,導致水液瀦留,泛溢肌膚,出現頭面、眼瞼、四肢乃至全身浮腫一類病證。《內經》認為寒邪是導致人體發生水腫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寒勝則浮”等。

《內經》描述了多個臟腑共同作用完成水液代謝的過程:“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太陽陽光的照射是雨形成的先決條件,人體的水液代謝也必須依賴臟腑陽氣的蒸騰氣化才能在體內正常的迴圈,否則,就會像《內經》所說的:“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 (《素問·湯液醪醴論》),水液代謝產生障礙,泛溢於肌膚導致水腫的產生。

另外,陽氣在運行中,要帶著津液,布散到全身,這種宣發、布散靠的是我們上焦心肺之氣。《內經》中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所以水腫產生的兩大機制,一是陽虛不能夠化水,一個是陽氣鬱悶不行,不能夠行水。

對於因寒產生的水腫,治療上應以溫陽利水為原則;而對於陽鬱造成的水腫,《黃帝內經》中說“開鬼門,潔淨府”,即發汗、利小便,一發汗,開鬼門,肺氣宣發,氣就會運行布津液,水腫也就去除了。

(四)癰疽

癰疽,又分為癰和疽兩種,多發生於體表、四肢、內臟的化膿性疾患。在《內經》看來,癰疽的發生是和寒有關的,“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藏傷故死矣。”

寒性凝滯,人體受寒邪侵襲後,運行於經脈中的氣血會像冰那樣凝滯住,即 “寒凝血瘀”,人體為調節陰陽平衡會派遣屬於陽、具有溫煦作用的衛氣去溫化冰冷的瘀血,隨著戰鬥的深入,衛氣越募集越多,局部陽熱偏盛,出現皮膚紅、局部腫脹,再嚴重點就會出現血肉腐爛,進一步還會形成膿液,成了癰腫。

如果癰腫沒有潰破,甚者會形成爛筋傷骨的疽證,嚴重的還會傷及人體的五臟,威脅人的生命。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除了以上具體病症,臨床上說一個人受寒,或者是陽氣不足,出現最多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是什麼呢?

《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一句話,叫做“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病水液是指人體排出的水液,比如眼淚、鼻涕、痰液、大小便、白帶等。就是說人體排出去的水液只要是澄澈清冷的,即說它不渾濁,清明、透亮的,是稀冷的,就屬於寒為病。

剛才講到寒邪可以導致的一些症狀,那麼哪些人容易患寒症呢?什麼時間容易受寒呢?什麼地點的人容易受寒啊?也就是說寒症出現的預測。我們下集繼續解讀。

敬請鎖定每日中午12:16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百家講壇》,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翟雙慶教授將為你帶來《黃帝內經》的精彩解讀!手把手教你如何防病治病,如何保健養生!真正的大家,純正的中醫,接地氣的講解,看了一定會有收穫,沒有收穫你來打我!

在節目播出的同時,科學出版社同名配套書籍《翟雙慶解讀——六氣篇之風、寒、暑》也將與廣大讀者見面,不容錯過,你值得擁有!

整理|於亞航

技術|王 悅

人體的水液代謝也必須依賴臟腑陽氣的蒸騰氣化才能在體內正常的迴圈,否則,就會像《內經》所說的:“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 (《素問·湯液醪醴論》),水液代謝產生障礙,泛溢於肌膚導致水腫的產生。

另外,陽氣在運行中,要帶著津液,布散到全身,這種宣發、布散靠的是我們上焦心肺之氣。《內經》中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所以水腫產生的兩大機制,一是陽虛不能夠化水,一個是陽氣鬱悶不行,不能夠行水。

對於因寒產生的水腫,治療上應以溫陽利水為原則;而對於陽鬱造成的水腫,《黃帝內經》中說“開鬼門,潔淨府”,即發汗、利小便,一發汗,開鬼門,肺氣宣發,氣就會運行布津液,水腫也就去除了。

(四)癰疽

癰疽,又分為癰和疽兩種,多發生於體表、四肢、內臟的化膿性疾患。在《內經》看來,癰疽的發生是和寒有關的,“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藏傷故死矣。”

寒性凝滯,人體受寒邪侵襲後,運行於經脈中的氣血會像冰那樣凝滯住,即 “寒凝血瘀”,人體為調節陰陽平衡會派遣屬於陽、具有溫煦作用的衛氣去溫化冰冷的瘀血,隨著戰鬥的深入,衛氣越募集越多,局部陽熱偏盛,出現皮膚紅、局部腫脹,再嚴重點就會出現血肉腐爛,進一步還會形成膿液,成了癰腫。

如果癰腫沒有潰破,甚者會形成爛筋傷骨的疽證,嚴重的還會傷及人體的五臟,威脅人的生命。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除了以上具體病症,臨床上說一個人受寒,或者是陽氣不足,出現最多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是什麼呢?

《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一句話,叫做“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病水液是指人體排出的水液,比如眼淚、鼻涕、痰液、大小便、白帶等。就是說人體排出去的水液只要是澄澈清冷的,即說它不渾濁,清明、透亮的,是稀冷的,就屬於寒為病。

剛才講到寒邪可以導致的一些症狀,那麼哪些人容易患寒症呢?什麼時間容易受寒呢?什麼地點的人容易受寒啊?也就是說寒症出現的預測。我們下集繼續解讀。

敬請鎖定每日中午12:16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百家講壇》,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翟雙慶教授將為你帶來《黃帝內經》的精彩解讀!手把手教你如何防病治病,如何保健養生!真正的大家,純正的中醫,接地氣的講解,看了一定會有收穫,沒有收穫你來打我!

在節目播出的同時,科學出版社同名配套書籍《翟雙慶解讀——六氣篇之風、寒、暑》也將與廣大讀者見面,不容錯過,你值得擁有!

整理|於亞航

技術|王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