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濰縣的幾家小吃

按:

本文原載《濰城文史資料 第19輯 》(2003年),現予編輯轉發,諸位吃貨請上眼。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濰縣有些較出名的小吃。這些小吃多沒有字型大小,產品及製作工藝也以家傳為主。

這些小吃以其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

在生產過程中,業主一般都能認真精選原料,按其世傳方法配料和按規定的工藝流程,毫不馬虎地加工生產,故其品質均超過市場上的同樣產品,且價格適宜,因而享有聲譽,暢銷不衰。

除邑人有口皆碑外,有些域外人士也慕名而來品嘗和購買。雖其產品出名,但沒有字型大小,故邑人們便習慣地用他們的名字(包括小名或外名)和其產品連在一起而稱之。

鄧家肴肉

業主姓鄧,住城裡安子街,不知其名,是個長年在家中煮肴肉、每天挑了擔子串街叫賣者。冬季則加賣蒸雞,年節又加做香腸和卷肘,以肴肉出名。肴肉是依照其老一輩流傳的選料、配料及按規定的工藝流程,按時間、火候一絲不苟地製作的。一般在每天下午出鍋,除少部分留在家中零售外,大部裝在大陶瓷盆裡,再放進大柳筐內,由老鄧挑著沿既定路線,

即從南門裡至十字口,後到城裡大街,出東門進東關慶城門到東關沙嶺子,直到玉皇閣上,再轉到下河街沿途叫賣。

他的顧主多是些大字型大小商店和一些比較富裕的人家。每到一個落腳點,一般早有候買人,所以他很快就賣完了。之所以賣得快,主要是品質好。他的肴肉是精選較肥的豬的特定部位,帶皮,加工搓洗乾淨後才下鍋的,出鍋後的肴肉色彩鮮豔、嫩爛香透,

味道醇厚,用刀切開後層次分明,肥瘦有致,令人垂涎欲滴。

若把肴肉再加工,切成大的薄片,排放大盤中,加點白己好吃的佐料,用中溫火蒸上15一20分鐘後端盤上桌,用特製的白麵單餅卷著吃,或用簸箕火燒(爐烤的兩層面簸箕形火燒)夾上肴肉吃起來,味道則更美。這叫“蒸肴肉”。老鄧的另一特點是,人、貨、用具等皆衛生乾淨,其衣著、擦布、蓋布都洗得非常潔淨,讓人看著舒服,

吃著放心。

王官瓜子

業主王官,不知其名,“王官”是其綽號,但因瓜子炒得好,故此名叫得很響。他家住西南關,世傳炒瓜子(黑色西瓜子)專業。當時,濰縣炒這種瓜子賣的很多,各商店、市場上出售的也不少,但都不如王官炒的瓜子出名。他購進生瓜子後,

其家人皆日夜挑選(叫“單個檢”),而後用傳統工藝炒制,成品既香又脆,沒有一個臭仁,吃起來放心。

王官的瓜子能按時供應,風雨無阻,因此,人們願意光顧。顧主多為大商號和有喜慶公事者,年節期間則供不應求。有的居民過春節買不到王官的瓜子,總覺著沒辦齊年,故每逢年節前老顧主皆提前訂貨。

“找算”的元宵

業主姓宋,“找算”是個綽號,家住東關紅土灣崖街。他的元宵用家傳工藝製作,其餡皆選上好的原料,用自磨的糯米面做外皮,箍得結實、塊犬,下水後越煮越放個,但不破,吃起來香甜,鬆軟可口。因產品有季節性,每年入冬開賣,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停賣。在嚴冬的夜晚,他一手提一個四方玻璃盒小燈,上寫“宋”字,一挎個大圓鬥,內盛元宵,走街串巷叫賣,顧主們聽到他的叫賣聲即出來買。

劉珠的包子

業主劉珠,家住東關下河北街火燒巷子,是世傳蒸包子上街賣的老戶。他的包子品質特好,蒸好後由劉珠用圓鬥挎著走出巷口(即下河街石灰市、洋線市)吆喝幾聲,食者早已等候了,很快賣完,附近人家也有去他家中買的。家裡的包子繼續出鍋,隨時供應。他的包子主要特點是:面發得好,餡子製作精良,不倒作,風味好。有時沒有包好,他情願不賣,也不倒門市。有幾種包子餡是他的一絕,如四月入籠蒸10分鐘出籠,咬開後肉和韭菜都是見楞見角。那韭菜透著鮮豔的綠色光彩,更能引起人們的食欲。另一個特點是乾淨衛生,除本人衣著乾淨外,其用具蓋布、小棉被等皆洗得潔白乾淨,盤碗、圓鬥連他的小坐物都擦得很乾淨,再加上態度和藹,服務同到,因此顧主多,貨銷得快。

劉石頭的糖砂栗子

業主姓劉、小名為“石頭”。早年,他在城裡大十字口東路北,開設一個較大的水果攤子。每到秋後栗子熟了的時候,他買回的栗子單個挑選後,放人大鐵鍋內,用木柴燒鍋,用小鐵鍁翻炒,其翻炒工藝為世傳。栗子炒出後涼透、擦乾淨,再搓上香油,才入筐出售。因炒的栗子火候好,加工細緻,吃起來香透可口,又不沾手,故光顧者頗多,營業久盛不衰。

獅子頭的糖粽和梨膏

“獅了頭”是地方名,位於城裡大街中間,預備倉巷子頭上,東邊路南的兩間小門頭,便是於某製作糖粽和梨膏的作坊。于姓老頭與其兒子專門在此熬糖拔糖粽和醮梨膏,有時按季節加做芝麻片、甜核桃和醮花生等,以糖粽和梨膏最出名。他們的產品均是家傳工藝,工藝流程規範,熬糖掌握火候適度,拔糖用力恰當,用具乾淨,切出後脆香可口。其梨膏醮出來不沾不粘,紅黃山楂都經過精選,吃起來放心。他的醮核桃又叫甜核桃,在濰縣城久享盛名,許多中高級餐館,配酒菜品盤時經常採用。

木橋頭的粘粥和小豆腐餛飩

老濰縣的木橋,位於今亞星橋迤南100多米處的白浪河上。橋東頭的路南有一家大棚粘粥鋪,其棚結構簡單,木柱薄草、秫秸牆,汛期即拆除,過了八月十五再紮起來。他的粘粥品質高而風味特別。據說他的粘粥是用小米和綠豆經水撈後,用小磨磨成糊狀才下到鍋裡的。開鍋後再加已煮好的豇豆、粉條以及蔥花、香油、菠菜和豆腐條,喝起來不但香味撲鼻,而且松爽適口。每早人們買上剛出爐的熱燒餅,現炸的熱油條,或瓤子火燒夾驢肉來這裡喝粘粥,坐無虛席。

下午,此處即改為賣小豆腐餛飩了。做小豆腐用的豆漿,是自己磨的。把菜剁得很細很勻,和豆漿一起下鍋。小豆腐做好後,去掉水分,加上油鹽及各種調料即成為餃子餡。他的餃子餡配料好,又採用上好的麵粉,煮得火候也好,煮出的水餃皮薄、個大,食者食欲大增。另外,醮的紅辣椒醬也是本店的特製產品,隨便吃不另收費。小豆腐水餃以既便宜又好吃而聞名全縣,顧客絡驛不絕。

高家樓的辣醬、辣菜、蘿蔔乾

高家樓是鐵路南的一個小村,每年冬天,全村多戶醃制應時小菜,風味獨特,歷史悠久。小菜醃制好後,業主把盛放小菜的盆、罐等器皿放在柳筐內,在柳筐上口用木棍綁上一個三角架,挑著進城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之。除辣醬、辣菜、蘿蔔乾三種外,還有豆瓣醬、豆豉、三色生醃花生米、老芹菜醃小紅魚、醃蝦等。這些產品都很便宜,只要拿個碗說買幾個大板(銅元)的什麼菜,或要幾樣菜即可。有的還可加點調料,又賤又省事又好吃。其辣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只要把生辣疙瘩洗淨切成小方塊,在開水鍋中燙後撈出放容器內,再把生蘿蔔絲蓋在浮上,蓋上蓋,悶一下,即可兩樣調起來,然後加醋、香油、鹽即可。辣菜既可下酒,又可當飯菜的輔菜。

(配圖為網路截圖,聊勝於無。)

“找算”的元宵

業主姓宋,“找算”是個綽號,家住東關紅土灣崖街。他的元宵用家傳工藝製作,其餡皆選上好的原料,用自磨的糯米面做外皮,箍得結實、塊犬,下水後越煮越放個,但不破,吃起來香甜,鬆軟可口。因產品有季節性,每年入冬開賣,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停賣。在嚴冬的夜晚,他一手提一個四方玻璃盒小燈,上寫“宋”字,一挎個大圓鬥,內盛元宵,走街串巷叫賣,顧主們聽到他的叫賣聲即出來買。

劉珠的包子

業主劉珠,家住東關下河北街火燒巷子,是世傳蒸包子上街賣的老戶。他的包子品質特好,蒸好後由劉珠用圓鬥挎著走出巷口(即下河街石灰市、洋線市)吆喝幾聲,食者早已等候了,很快賣完,附近人家也有去他家中買的。家裡的包子繼續出鍋,隨時供應。他的包子主要特點是:面發得好,餡子製作精良,不倒作,風味好。有時沒有包好,他情願不賣,也不倒門市。有幾種包子餡是他的一絕,如四月入籠蒸10分鐘出籠,咬開後肉和韭菜都是見楞見角。那韭菜透著鮮豔的綠色光彩,更能引起人們的食欲。另一個特點是乾淨衛生,除本人衣著乾淨外,其用具蓋布、小棉被等皆洗得潔白乾淨,盤碗、圓鬥連他的小坐物都擦得很乾淨,再加上態度和藹,服務同到,因此顧主多,貨銷得快。

劉石頭的糖砂栗子

業主姓劉、小名為“石頭”。早年,他在城裡大十字口東路北,開設一個較大的水果攤子。每到秋後栗子熟了的時候,他買回的栗子單個挑選後,放人大鐵鍋內,用木柴燒鍋,用小鐵鍁翻炒,其翻炒工藝為世傳。栗子炒出後涼透、擦乾淨,再搓上香油,才入筐出售。因炒的栗子火候好,加工細緻,吃起來香透可口,又不沾手,故光顧者頗多,營業久盛不衰。

獅子頭的糖粽和梨膏

“獅了頭”是地方名,位於城裡大街中間,預備倉巷子頭上,東邊路南的兩間小門頭,便是於某製作糖粽和梨膏的作坊。于姓老頭與其兒子專門在此熬糖拔糖粽和醮梨膏,有時按季節加做芝麻片、甜核桃和醮花生等,以糖粽和梨膏最出名。他們的產品均是家傳工藝,工藝流程規範,熬糖掌握火候適度,拔糖用力恰當,用具乾淨,切出後脆香可口。其梨膏醮出來不沾不粘,紅黃山楂都經過精選,吃起來放心。他的醮核桃又叫甜核桃,在濰縣城久享盛名,許多中高級餐館,配酒菜品盤時經常採用。

木橋頭的粘粥和小豆腐餛飩

老濰縣的木橋,位於今亞星橋迤南100多米處的白浪河上。橋東頭的路南有一家大棚粘粥鋪,其棚結構簡單,木柱薄草、秫秸牆,汛期即拆除,過了八月十五再紮起來。他的粘粥品質高而風味特別。據說他的粘粥是用小米和綠豆經水撈後,用小磨磨成糊狀才下到鍋裡的。開鍋後再加已煮好的豇豆、粉條以及蔥花、香油、菠菜和豆腐條,喝起來不但香味撲鼻,而且松爽適口。每早人們買上剛出爐的熱燒餅,現炸的熱油條,或瓤子火燒夾驢肉來這裡喝粘粥,坐無虛席。

下午,此處即改為賣小豆腐餛飩了。做小豆腐用的豆漿,是自己磨的。把菜剁得很細很勻,和豆漿一起下鍋。小豆腐做好後,去掉水分,加上油鹽及各種調料即成為餃子餡。他的餃子餡配料好,又採用上好的麵粉,煮得火候也好,煮出的水餃皮薄、個大,食者食欲大增。另外,醮的紅辣椒醬也是本店的特製產品,隨便吃不另收費。小豆腐水餃以既便宜又好吃而聞名全縣,顧客絡驛不絕。

高家樓的辣醬、辣菜、蘿蔔乾

高家樓是鐵路南的一個小村,每年冬天,全村多戶醃制應時小菜,風味獨特,歷史悠久。小菜醃制好後,業主把盛放小菜的盆、罐等器皿放在柳筐內,在柳筐上口用木棍綁上一個三角架,挑著進城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之。除辣醬、辣菜、蘿蔔乾三種外,還有豆瓣醬、豆豉、三色生醃花生米、老芹菜醃小紅魚、醃蝦等。這些產品都很便宜,只要拿個碗說買幾個大板(銅元)的什麼菜,或要幾樣菜即可。有的還可加點調料,又賤又省事又好吃。其辣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只要把生辣疙瘩洗淨切成小方塊,在開水鍋中燙後撈出放容器內,再把生蘿蔔絲蓋在浮上,蓋上蓋,悶一下,即可兩樣調起來,然後加醋、香油、鹽即可。辣菜既可下酒,又可當飯菜的輔菜。

(配圖為網路截圖,聊勝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