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資報告:七位央企海外事業負責人共論“一帶一路”的新變化與新思路

文·本刊記者 劉青山 原詩萌 任騰飛 王倩倩 朱梓燁 饒恒

刊發於17年《國資報告》第5期

如果有一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指數,2008年以來的數值一定是持續走高的。“世界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之前對“一帶一路”的很多風險預判與現實都有偏差。

惟有以不變應萬變。作為“一帶一路”主要推進者,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他們“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最實際的注腳。能否引領“一帶一路”、開啟全球經濟新時代,核心還是在於企業自身能否實現國際化的轉型升級,

拿出一套應對新變化的新思路。

實踐證明,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國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己面向世界的姿態,以及世界與中國的相處方式,他們踐行的“中國方案”為解決世界經濟難題做出有益探索。《國資報告》採訪七位央企海外事業負責人,回顧2013年以來國際市場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總結中央企業踐行“一帶一路”的新經驗。

新機遇 新挑戰

經過3年多發展,“一帶一路”已經從理論構想變為創新實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主要內容。‘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清晰的定位、廣闊的平臺、開放的環境,

為企業國際化發展和經營提供了有利的宏觀環境;沿線各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援,使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有了更大的空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國際事務部部長劉林向《國資報告》分析道。

政策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首要期待。3年來,隨著沿線國家對這一倡議的認識加深和認可,中方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就共建“一帶一路”簽署了合作協定,

隨著協定越來越多,規格越來越高,為中國企業參與其中營造了很好的氛圍。

比如中白工業園建設過程中,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簽發總統令,賦予入園企業前10年免稅優惠,第二個10年政府僅收取一半的必要稅費,土地使用權可達99年。

當然,對中國企業認可程度提升的,不止是外國政府,還有國際市場機構。

近期,在嚴苛的評審後,三家評級機構向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授予了國家主權及准主權評級,

其中惠譽授予公司主權級信用評級A+,標普授予公司A+評級、穆迪授予公司A1評級。國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將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推進境外投資、國際兼併收購等業務順利實施。

作為倡議者,中國政府更是積極作為,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各種政策支援。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裁于旭波向《國資報告》介紹說,受氣候變化影響,印尼、菲律賓和非洲地區對進口大米需求增強。中糧集團積極組織有特色的中國大米向國際市場出口。目前已經向超過50多個國家銷售了福臨門品牌大米,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夯實基礎的同時,帶動了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3年來,中國政府主導設立了多個資金平臺,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中歐合作基金等。

對此,中國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海外工程事業部總經理苗澤純和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孫子宇不約而同地提到,這些新型金融機構的成立,對企業佈局“一帶一路”效用明顯。“與傳統金融機構一起,形成了產融結合新局面,促進海外專案的規範運作、市場化運作”。孫子宇說。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商品流通和貿易往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曾港表示,中遠海運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機構,旗下開通“一帶一路”沿線集裝箱班輪航線116條,2016年僅亞歐航線運量就達到360萬標準箱;每年為沿線國家及地區承運幹散貨海運量超4000萬噸。另外,中國還大量向有關國家出口鑽井平臺、挖泥船、火車頭、風車、橋吊、成套設備等超長、超重、超大件、不適箱以及有特殊運載、裝卸要求的貨物,“中遠海運旗下中遠特運為這些特殊產品提供了安全優質的運輸服務”。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讓中國的優秀經驗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了共用。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鄭學選表示,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領域,就是中國經驗的鮮活運用。尤其是中央企業及其前身完整的參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部重大建設,走過光榮歷程,歷經艱難探索,積累寶貴經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講,中央企業的經驗是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建築在剛果布修建的國家一號公路專案,就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召下,中國企業完全可以也非常願意將自身各方面經驗分享出來,帶給沿線地區,讓他們少走彎路、迅速發展,早日受益、共同繁榮。

我們也注意到,“一帶一路”提出和實踐的這三年多,正是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複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三年。

於旭波認為,最大挑戰是政治環境的變化,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交和經貿關係摩擦增多。鄭學選則認為,美國新總統的積極財政政策使美國進入溫和通脹,以及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長弱於預期,均為中國企業的中國出口和對外投資,尤其是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帶來直接、間接壓力。

此外,隨著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佈局與受益,一些發達國家也通過政策、貸款的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加入相關區域、領域競爭之中。部分市場的新趨勢也在削弱中國企業的優勢,如建築市場,商業模式加速向投融資參與和PPP模式轉變,投資主體加速向以私人為主轉變,包括FEPC在內的“雙優”專案及建設模式急劇減少,中國企業的傳統優勢被嚴重削弱。這對中國企業融入當地帶來了新的變數。

因需而變

面對機遇和挑戰,央企一方面順勢而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使得自身的國際化經營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央企也審時度勢,面對“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挑戰,及時調整戰略,因需而變。

首先,從央企的海外業務佈局來看,此前,很多央企就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業務佈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央企則對佈局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和調整。

比如,中遠海運進一步加強了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的碼頭佈局,特別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與招商局國際和中投共同收購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碼頭65%的股權,升級了在新加坡港口的碼頭投資,並先後收購了荷蘭鹿特丹港EUROMAX集裝箱碼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阿聯酋阿布達比哈裡發港二期集裝箱碼頭以及義大利瓦多碼頭的股權。俞曾港向《國資報告》介紹,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夯實中遠海運全球網路發展的戰略,同時,推進碼頭產業國際化經營,對於中國促進貿易便利化通道建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車北美公司已於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註冊,中車拉美公司也已完成註冊。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余衛平介紹,兩家區域試點公司的成立,開啟了中國中車推進區域公司建設的新局面,通過試點引路,將加快完成區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佈局的步伐。

鄭學選表示,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和新機遇,中國建築充分發揮公司海外信用評級高、品牌影響大、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的優勢,強化業務、資本“雙輪驅動”,將資本化運作作為實現海外業務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中東和美國積極探索創新投資帶動總承包模式,在帶動海外經營規模的同時取得可觀的效益。同時,積極回應國際市場對BOT、PPP模式的需求,在美國、巴基斯坦、剛果(布)、斯里蘭卡、希臘等市場積極推動投資運營類專案,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糧集團在海外業務佈局調整方面也積極作為。於旭波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中糧集團“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區域為北美、南美和澳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糧集團的國際經營戰略則更加關注在黑海地區、中亞地區和南亞地區進行貿易和投資。

數字是最好的佐證。“十二五”期間,中糧集團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大米、玉米、棕櫚油、食糖、小麥、木薯等品類總量達916萬噸,總金額39億美元。其中2015年進口總量和金額分別比2013年增長139%和105%,占中糧集團上述農產品當年全部進口量一半以上;中糧集團向沿線國家出口麥芽、澱粉、檸檬酸、茶葉等總量達94萬噸,總金額5.5億美元。其中2015年出口總量和金額分別比2013年增長27%和20%。

除了調整海外業務佈局,很多央企還對自身組織架構和戰略定位進行了調整,以更適應“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指導下,沿線各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公路、房建、鐵路、橋樑等基建項目急劇增加,這為保利國際海外工程業務發展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苗澤純向《國資報告》介紹,保利國際集中優勢資源,於2015年初將原海外工程部和原成套專案部整合成立海外工程事業部,統一開發、實施海外工程建設專案及成套裝備出口與建設項目,開拓並培育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事業部成立以來,海外工程經營和管理等各項工作取得較快發展。

隨著區域公司全球佈局的推進,中國中車的戰略定位也正在發生轉變。余衛平表示,中國中車正在向中車中國轉變,其所追尋的把中國中車打造成源自中國的世界品牌、總部設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的夢想必然實現。而中車中國、中車北美、中車拉美、中車歐洲都是未來中車的一部分。

新玩法 新思路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央企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作法,為其他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借鑒。

比如,在合作機制方面,中國交建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與金融機構、兄弟單位、上下游企業打造戰略聯盟,構建價值網路。“我們構建的中國企業+地方政府+境外園區+境外企業的價值網路發展模式已經初見成效,我們在海外建設園區已經有23個,推進較快的有6個。”孫子宇向《國資報告》介紹道。

中國建築則明確提出要努力成為中央企業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代表者與領先者,不斷向“海外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價值鏈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目標邁進的總體目標。“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建築始終抓牢“擴規模、調結構、轉方式”這條主線。擴規模,就是要不斷擴大海外市場的經營規模,提升國際化指數,增強國際競爭力。調結構,就是要充分發揮中國建築全產業鏈的優勢,從建房向建城轉變,從房建為大向基礎設施業務轉變,從承包商向投資運營商轉變,實現價值鏈向高端延伸。轉方式,就是要轉換思維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國際化經營的效率和效果。”鄭學選這樣介紹道。

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已成為“一帶一路”的亮點。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從一般貿易、設備成套,到工程總承包、海外投資運營,再到境外並購逐步發展,成為行業國際化經營的探索者和引領者”——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外發展之路,正是央企從產品走出去到產業走出去,再到資本走出去、模式走出去,一步步不斷升級的縮影。

三峽南亞公司作為對巴基斯坦和南亞地區的投資平臺,積極引進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和絲路基金參股(各參股三峽南亞公司15%股份),創新合作模式,積極穩健推進南亞地區水電開發。這種引入國際及金融機構戰略投資者參與海外專案的模式,成功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增加了中國企業與國際投資者在巴基斯坦水電投資開發上的協同性,提高了專案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成為三峽集團貫徹黨中央關於國有企業繼續深化改革實現混合所有制要求的有益實踐。

企業行為不再短視。據劉林介紹,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中航工業在強調經濟成功的同時,更加注重系統解決方案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成功。“我們提出了‘空中絲路’戰略,統籌規劃航空全產業鏈發展,為沿線各國提供航空系統解決方案,以引進使用國產飛機為先導,逐步通過建立服務支援體系、人員培訓、航線運營、機場建設等措施搭建區域航空運輸網路,提高當地航空運輸能力,不僅為航空出行提供便利,也為我們國產飛機機隊在海外運營提供必要保障,實現‘設施聯通’,最終結合空港產業園輻射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當地民生,與使用者國實現共贏,實現‘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合作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本土化經營,融入當地社會,實現“一帶一路”所提出的和諧包容原則,是中國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方面,央企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中糧集團認識到,“人”是貿易型企業的最核心要素。為了提高管理能力,降低經營風險,中糧集團主導了海外企業的管理團隊重建工作,並根據海外公司發展情況以及中糧集團海外發展戰略進行相關調整。2014年並購荷蘭糧食貿易商尼德拉後,2015年起,通過全球遴選,中糧集團陸續聘請四大國際糧商的一批行業翹楚擔任中糧集團海外業務的重要高管,新任管理團隊認可並支持中糧集團後續重組整合,從而有利於中糧集團主導開展後續國內外一體化工作和梳理業務和管理系統,並全面提升提高運營效率。

企業“走出去”進入一個開放、複雜的環境,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制度規則等都可能成為發展的絆腳石。“這一點,中遠海運在長期的海外經營實踐中深有體會,以人為本,尊重並融入當地文化,加強與海外員工的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對於促進海外業務發展至關重要。”據俞曾港介紹,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PCT)從小事著眼,為當地外籍員工提供免費午餐,做到了當地企業想不到、不去做的事情,贏得了外籍員工的好評。在收購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PPA)談判過程中,為了打消當地社區對中方企業收購股權後影響本土員工就業、自然生態破壞的顧慮,PCT與比港碼頭周邊7個社區進行了充分溝通,最終用誠信和真誠贏得了當地社區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中方企業互利共融的發展理念。

協同互惠共謀最大公約數

“一帶一路”,榮辱相依。隨著競爭的持續加劇,企業傳統單打獨鬥式的競爭策略,顯然已不合時宜。如何在沿線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出海企業等構築起的共同體中,共謀“一帶一路”最大公約數,成為央企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題,以“聯合出海,開放共贏”的智慧迎接挑戰,成為央企走出去凝聚巨大共識。

“一帶一路”強調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其中共用對於央企到底有何意味?余衛平給出自己的思考:“所謂共用,就是和客戶、合作夥伴去尋找共用點,甚至和競爭對手去尋找我們的共用點,不斷推動國際業務發展。”

以此為出發點,中國中車在進軍白熱化的歐美市場時,獨創性地總結出四種共用方式:與競爭對手共用;與客戶共用;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共用;與歐洲的大學、科研機構、諮詢機構等共用。

央企作為出海主力,除了實現自身業務拓展,同樣承擔著帶動“中國製造”走出去的職責和使命。在鄭學選看來,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要充分發揮強大的資源整合優勢,牽頭做好大型項目特別是“一帶一路”框架下戰略專案的前期策劃、運作和推進工作;中小型企業要充分發揮在專業或產業鏈上的優勢,積極參與項目的推進和實施。

在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中,中國優勢產能輸出的產業鏈條和利益鏈條將得以強化。認識到這一點,中糧集團持續推動國內產業集聚區整體走出去,力求將資源、產業、融資各個環節聯繫起來,相互合作,相互獲利。

為了形成合力,進一步將產業鏈、利益鏈對接、交織,中國交建以中國路橋、中國港灣兩傢俱有海外競爭優勢的企業作為“走出去”平臺,統籌集團、國內、全球資源,進退有據、上下協同,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基礎設施的投融資、諮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的一體化業務。

開放共贏,無疑是增強企業海外經營管理能力的關鍵。“今天的國際市場已成為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力量綜合博弈的場所,這使企業面臨的風險更加複雜,企業‘走出去’必須把防範風險作為與經營管理同等重要來對待。”俞曾港向《國資報告》表示。

此外,央企投融資能力不足問題正持續顯現。如何創新和完善投融資服務,成為亟待補齊的一塊配套服務短板。

事實上,金融資源是企業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務及其杠杆優勢對企業而言尤為重要。對此,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撰文表示:“一方面,因地制宜創新金融工具和運作模式,與企業有效銜接形成資金閉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贏的良性迴圈;另一方面,在融資方式上給予有實力的企業一定的寬鬆度,充分瞭解企業信譽及行業地位,全面把握項目前景及戰略引領作用,既看歷史,也看未來。”

以此為創新方向,保利科技2011年在尚比亞以賣方信貸模式,承攬了尚比亞路沙卡約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成為企業利用開發性金融——賣方信貸的一次實踐。

突破口:“中國名片”

“一帶一路”落地的這幾年,全球市場與中國企業的互動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型化、綜合化、一體化的海外項目越來越多,以高鐵、核電、經貿合作區、重要基建專案、超高層等凝結著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的“中國名片”,成為海外拓展的突破口。

鄭學選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國家全方位開展合作,為“中國名片”知名度的提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反之,隨著“中國名片”在世界各地獲得認可,對“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推進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成功的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重點專案積累的口碑,勝過無數次在談判中據理力爭。“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出口英國,中國高鐵開進美國,中交集團50年深耕“中巴經濟走廊”贏得民心,國機集團正在建設中國在海外最大、合作層次最高的中白工業園,中國鐵建修建亞吉鐵路創造全產業鏈出口新模式,招商局集團的吉布地項目將“前港—中區—後城”模式第一次推向海外,中國建築的超高層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里程碑……

“我們在海外打造‘中國路’、‘中國港’、‘中國橋’這些‘中國名片’,以企業公共外交助力國家形象塑造。”孫子宇向《國資報告》表示,“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眾多,各國國內政治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民意也較為複雜,中國交建的基本策略是在堅守商業文明、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安全、品質、先進的基礎上,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溝通民意爭取民心;逐步構建一種以政府為核心的社會公關網路;拿出更多精力開展企業公共形象維護,通過外國媒體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公共傳播塑造企業品牌,進而塑造國家形象。

“中國名片”是中國標準、中國資金、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創新的集合體,代表著中國製造的最高水準,是中國企業贏得全球話語權的載體。如今,在ISO、IEC(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和ITU(國際電信同盟)這三個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標準組織中,都有中國專家擔任領導職務。

日前,雅萬高鐵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是中國高鐵標準“走出去”第一單,也意味著全球高鐵市場迎來了中國規則。

鄭學選說,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帶動相應技術、標準走出去,充分擴散、利用起來,在造福沿線地區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比如,中國建築承建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超高層建築,相關技術能力居於全球領先地位。我們將相關國內技術帶到我國港澳、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既拔高當地城市天際線,展現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又為企業贏得了廣闊商機。

據俞曾港介紹,中遠海運集團通過一次次安全高效的海上運輸和全程物流服務,將一張張“中國核電”、“中國高鐵”、“中國裝備製造”等新名片成功傳遞到全世界,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綜合物流保障的同時,也在積極打造“中國運輸服務”的品牌,並使其提出的新倡議、新理念得到了全球行業的普遍認可。

在苗澤純看來,“中國名片”的定義將不斷豐富:從更高層次來看,“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更加開放、更加負責的姿態擦亮中國這張大名片;在中國這張大名片的基礎上,內容還要不斷豐富。“保利的海外工程業務更要打造中國精品工程名片,深耕‘一帶一路’,為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不過,於旭波提醒道:重大項目“走出去”,一定要與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實力相吻合。中國企業的某些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與國際通行方式差別較大,甚至還存在品質參差不齊、產品造假或侵犯智慧財產權等問題,要避免這樣的行為給“中國名片”帶來信譽危機。

如何贏得政心民意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等情況千差萬別,中央企業此前“走出去”,不可避免會遭受到各種誤解甚至是敵視。而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常常是“只管埋頭幹活,不管別人評說”,一些西方媒體的誤導和當地輿論的誤解,以及個別企業魚龍混雜,使得中國企業形象受損。

但三年多來,中央企業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所扮演的是建設者的角色,有助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屬地化管理、合規經營、開展企業公共外交,捨得利他、合作共贏,是中國交建深耕巴基斯坦50年的經驗總結。

在巴基斯坦,中國交建經營任何一個專案,從專案資訊的追蹤、投標、建設、運營,每一個重要環節都要聘請律師進行合規性審查,盡最大可能規避法律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東道國政權幾經輪換,中交集團承攬的近百項工程項目沒有遭遇嚴重的法律風險。

中國交建聘用的當地員工約占總數的80%。中方所有員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蘭教相關知識教育,並有系列措施、制度保證尊重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人情。由於歷史文化原因,巴基斯坦社會階層分化明顯,而中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巴方每個階層的員工。這種尊重,促進了中巴員工之間的友誼,提升了中國文化在當地的影響力。中方員工經常被邀請參加當地人婚禮或重要節日,而且往往被視為重要嘉賓,樂器要等中方到來時奏響,慶典要等中方到來時開始。

中央企業使所在國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依託的橋樑,正是一個個紮根海外的項目。

據於旭波介紹,“一帶一路”建設三年來,進度和效果超出預期,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和參與意願。中糧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的農糧貿易和投資項目能明顯感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對“一帶一路”倡議持積極認可態度。

在他看來,中糧集團的海外專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2016年5月,中糧集團在烏克蘭投資7500萬美元建設的DSSC碼頭正式投產。DSSC碼頭投入運營進一步優化了烏克蘭及周邊國家從河流到出海口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大大提高了該區域糧食出口量。該專案為拉動當地就業和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一帶一路”自然會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認可與歡迎。

“企業的影響是具體的,是‘一帶一路’的有機構成,也是形象代言人。”據劉林介紹,尼泊爾地震期間,中航工業新舟60飛機和運12飛機保障小組一直堅守在尼泊爾首都,確保飛機順利完成人員救援和救災物資運輸,為抗震救災做出了貢獻 ;斯里蘭卡機場跑道維修工程,雇傭了當地200多名員工,在不影響機場白天運營的前提下提前完工;肯亞職教專案,通過技能培訓和技能大賽,解決肯亞當地人員的就業問題。

比雷埃夫斯港位於希臘東南部,為希臘最大港口,也是歐洲十大集裝箱碼頭之一。據俞曾港透露,早些時候,在中遠海運集團表達出收購港口的意願時,當地民眾是有一些看法的,認為中國人的到來,會搶奪他們的飯碗。

後來,中遠海運本著共贏的原則,為當地的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甚至為競爭對手提供相關的市場機遇,逐漸得到了當地社會和公眾的理解和認可。俞曾港認為,這也是中遠海運能成功收購港口股權的根本原因。

在“一帶一路”海外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建築深度貫徹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切實從當地政府和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眼,在專案選擇上就高度重視當地需求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契合,積極發展關乎民生的建設項目。

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專案(口行融資)實施過程中,中國建築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強屬地化建設,根據策劃,該專案將聘用當地管理人員1000余人,招用當地勞務8000餘人,積極帶動當地就業,加強對當地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實現企業和當地社會的雙贏。

在央企海外項目所在地,當地政府和居民都將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區別看待:“只有你們真的為我們的生存與發展著想。”項目落地、民意相同,央企與東道國已並非是簡單的利益關係,而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而這,正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同之處。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中央企業的項目獲取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同時也對‘一帶一路’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鄭學選說。

做個“一帶一路”上的“好農夫”

著眼未來,“一帶一路”上的中央企業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在余衛平看來,我們要做“一帶一路”上的好農夫,在“一帶一路”的區域中精耕細作,使這片土地不斷的提高產量,這樣我們就能夠不斷超越。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重視海外這塊寶地。

作為建築央企“走出去”的代表,中國建築和中國交建都提出要優先發展海外市場。鄭學選表示,中國建築將以海外優先為原則,在人力資源、財務資金等多方面對海外業務給予政策傾斜。孫子宇表示,中國交建將突出海外優先發展,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釋放海外業務各主體的活力。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保證耕地的長遠發展。當地語系化、區域化發展成為很多央企的共同選擇。

“走出去”經驗豐富的中國中車從向海外提供產品開始,根據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在全球佈局中深層次實踐當地語系化發展。未來,一是圍繞當地軌道交通發展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二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為使用者提供價值最大、支出減少的超值服務體系;三是為當地創造就業、創造稅收,提高其製造業發展水準。

2016年7月成立的保利國際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在海外具有傳統貿易優勢的地區設立子公司和代表處開拓市場,在專案執行方面聘請當地外籍人員,形成專案的屬地化。

屬地化帶來區域化整合。孫子宇指出,要推進境外區域化、專業化、屬地化建設,使公司海外各主體的活力競相迸發,全面推進“五商中交”境外落地。

余衛平透露,中國中車海外各類機構正在逐步統籌整合,中車北美公司已於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註冊,中車拉美公司也完成註冊。通過試點引路,將加快完成區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佈局的步伐。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協同發展,攜手共進。

2017年3月28日,首次以散糧集裝箱方式進口的2200噸哈薩克小麥搭載中歐返程班列順利抵達西安國際港務區。所進口的哈麥由中糧集團旗下尼德拉哈薩克公司從自有庫點直接供貨,由中糧貿易執行進口並首次採用散裝集裝箱運輸方式運抵內陸口岸。這是中糧集團國內國際一體化運作的一次有益嘗試。

于旭波說,未來中糧集團將繼續加強內外協作、積極配合,助力集團海外佈局完善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

鄭學選也表示,中國建築將更注重業務地域的內外結合,業務內容的遠近結合,通過境內外的聯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農夫辛勤耕作產出的農產品要賣出好價錢,須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轉型升級,不斷向高端邁進,也是企業超越自己,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建築已然意識到了自身品牌建設的重要性。鄭學選表示,2017年要結合公司業務佈局與海外拓展,把企業打造為世界投資建設領域的第一品牌。

同樣,余衛平說,未來中車將實現從本土企業到跨國企業、再到全球企業的跨越。CRRC是源自中國的世界品牌,是一家總部設在中國的全球企業。今天的中國中車,將會轉變為由中車中國、中車北美、中車拉美等共同組成的中車集團。

受氣候變化影響,印尼、菲律賓和非洲地區對進口大米需求增強。中糧集團積極組織有特色的中國大米向國際市場出口。目前已經向超過50多個國家銷售了福臨門品牌大米,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夯實基礎的同時,帶動了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3年來,中國政府主導設立了多個資金平臺,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中歐合作基金等。

對此,中國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海外工程事業部總經理苗澤純和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孫子宇不約而同地提到,這些新型金融機構的成立,對企業佈局“一帶一路”效用明顯。“與傳統金融機構一起,形成了產融結合新局面,促進海外專案的規範運作、市場化運作”。孫子宇說。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商品流通和貿易往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曾港表示,中遠海運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機構,旗下開通“一帶一路”沿線集裝箱班輪航線116條,2016年僅亞歐航線運量就達到360萬標準箱;每年為沿線國家及地區承運幹散貨海運量超4000萬噸。另外,中國還大量向有關國家出口鑽井平臺、挖泥船、火車頭、風車、橋吊、成套設備等超長、超重、超大件、不適箱以及有特殊運載、裝卸要求的貨物,“中遠海運旗下中遠特運為這些特殊產品提供了安全優質的運輸服務”。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讓中國的優秀經驗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了共用。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鄭學選表示,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領域,就是中國經驗的鮮活運用。尤其是中央企業及其前身完整的參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部重大建設,走過光榮歷程,歷經艱難探索,積累寶貴經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講,中央企業的經驗是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建築在剛果布修建的國家一號公路專案,就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召下,中國企業完全可以也非常願意將自身各方面經驗分享出來,帶給沿線地區,讓他們少走彎路、迅速發展,早日受益、共同繁榮。

我們也注意到,“一帶一路”提出和實踐的這三年多,正是國際經濟形勢的低迷、複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三年。

於旭波認為,最大挑戰是政治環境的變化,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交和經貿關係摩擦增多。鄭學選則認為,美國新總統的積極財政政策使美國進入溫和通脹,以及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長弱於預期,均為中國企業的中國出口和對外投資,尤其是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帶來直接、間接壓力。

此外,隨著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佈局與受益,一些發達國家也通過政策、貸款的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加入相關區域、領域競爭之中。部分市場的新趨勢也在削弱中國企業的優勢,如建築市場,商業模式加速向投融資參與和PPP模式轉變,投資主體加速向以私人為主轉變,包括FEPC在內的“雙優”專案及建設模式急劇減少,中國企業的傳統優勢被嚴重削弱。這對中國企業融入當地帶來了新的變數。

因需而變

面對機遇和挑戰,央企一方面順勢而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使得自身的國際化經營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央企也審時度勢,面對“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挑戰,及時調整戰略,因需而變。

首先,從央企的海外業務佈局來看,此前,很多央企就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業務佈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央企則對佈局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和調整。

比如,中遠海運進一步加強了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的碼頭佈局,特別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與招商局國際和中投共同收購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碼頭65%的股權,升級了在新加坡港口的碼頭投資,並先後收購了荷蘭鹿特丹港EUROMAX集裝箱碼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阿聯酋阿布達比哈裡發港二期集裝箱碼頭以及義大利瓦多碼頭的股權。俞曾港向《國資報告》介紹,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夯實中遠海運全球網路發展的戰略,同時,推進碼頭產業國際化經營,對於中國促進貿易便利化通道建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車北美公司已於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註冊,中車拉美公司也已完成註冊。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余衛平介紹,兩家區域試點公司的成立,開啟了中國中車推進區域公司建設的新局面,通過試點引路,將加快完成區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佈局的步伐。

鄭學選表示,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和新機遇,中國建築充分發揮公司海外信用評級高、品牌影響大、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的優勢,強化業務、資本“雙輪驅動”,將資本化運作作為實現海外業務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中東和美國積極探索創新投資帶動總承包模式,在帶動海外經營規模的同時取得可觀的效益。同時,積極回應國際市場對BOT、PPP模式的需求,在美國、巴基斯坦、剛果(布)、斯里蘭卡、希臘等市場積極推動投資運營類專案,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糧集團在海外業務佈局調整方面也積極作為。於旭波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中糧集團“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區域為北美、南美和澳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糧集團的國際經營戰略則更加關注在黑海地區、中亞地區和南亞地區進行貿易和投資。

數字是最好的佐證。“十二五”期間,中糧集團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大米、玉米、棕櫚油、食糖、小麥、木薯等品類總量達916萬噸,總金額39億美元。其中2015年進口總量和金額分別比2013年增長139%和105%,占中糧集團上述農產品當年全部進口量一半以上;中糧集團向沿線國家出口麥芽、澱粉、檸檬酸、茶葉等總量達94萬噸,總金額5.5億美元。其中2015年出口總量和金額分別比2013年增長27%和20%。

除了調整海外業務佈局,很多央企還對自身組織架構和戰略定位進行了調整,以更適應“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指導下,沿線各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公路、房建、鐵路、橋樑等基建項目急劇增加,這為保利國際海外工程業務發展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苗澤純向《國資報告》介紹,保利國際集中優勢資源,於2015年初將原海外工程部和原成套專案部整合成立海外工程事業部,統一開發、實施海外工程建設專案及成套裝備出口與建設項目,開拓並培育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事業部成立以來,海外工程經營和管理等各項工作取得較快發展。

隨著區域公司全球佈局的推進,中國中車的戰略定位也正在發生轉變。余衛平表示,中國中車正在向中車中國轉變,其所追尋的把中國中車打造成源自中國的世界品牌、總部設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的夢想必然實現。而中車中國、中車北美、中車拉美、中車歐洲都是未來中車的一部分。

新玩法 新思路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央企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作法,為其他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借鑒。

比如,在合作機制方面,中國交建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與金融機構、兄弟單位、上下游企業打造戰略聯盟,構建價值網路。“我們構建的中國企業+地方政府+境外園區+境外企業的價值網路發展模式已經初見成效,我們在海外建設園區已經有23個,推進較快的有6個。”孫子宇向《國資報告》介紹道。

中國建築則明確提出要努力成為中央企業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代表者與領先者,不斷向“海外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價值鏈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目標邁進的總體目標。“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建築始終抓牢“擴規模、調結構、轉方式”這條主線。擴規模,就是要不斷擴大海外市場的經營規模,提升國際化指數,增強國際競爭力。調結構,就是要充分發揮中國建築全產業鏈的優勢,從建房向建城轉變,從房建為大向基礎設施業務轉變,從承包商向投資運營商轉變,實現價值鏈向高端延伸。轉方式,就是要轉換思維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國際化經營的效率和效果。”鄭學選這樣介紹道。

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已成為“一帶一路”的亮點。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從一般貿易、設備成套,到工程總承包、海外投資運營,再到境外並購逐步發展,成為行業國際化經營的探索者和引領者”——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外發展之路,正是央企從產品走出去到產業走出去,再到資本走出去、模式走出去,一步步不斷升級的縮影。

三峽南亞公司作為對巴基斯坦和南亞地區的投資平臺,積極引進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和絲路基金參股(各參股三峽南亞公司15%股份),創新合作模式,積極穩健推進南亞地區水電開發。這種引入國際及金融機構戰略投資者參與海外專案的模式,成功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增加了中國企業與國際投資者在巴基斯坦水電投資開發上的協同性,提高了專案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成為三峽集團貫徹黨中央關於國有企業繼續深化改革實現混合所有制要求的有益實踐。

企業行為不再短視。據劉林介紹,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中航工業在強調經濟成功的同時,更加注重系統解決方案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成功。“我們提出了‘空中絲路’戰略,統籌規劃航空全產業鏈發展,為沿線各國提供航空系統解決方案,以引進使用國產飛機為先導,逐步通過建立服務支援體系、人員培訓、航線運營、機場建設等措施搭建區域航空運輸網路,提高當地航空運輸能力,不僅為航空出行提供便利,也為我們國產飛機機隊在海外運營提供必要保障,實現‘設施聯通’,最終結合空港產業園輻射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當地民生,與使用者國實現共贏,實現‘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合作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本土化經營,融入當地社會,實現“一帶一路”所提出的和諧包容原則,是中國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方面,央企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中糧集團認識到,“人”是貿易型企業的最核心要素。為了提高管理能力,降低經營風險,中糧集團主導了海外企業的管理團隊重建工作,並根據海外公司發展情況以及中糧集團海外發展戰略進行相關調整。2014年並購荷蘭糧食貿易商尼德拉後,2015年起,通過全球遴選,中糧集團陸續聘請四大國際糧商的一批行業翹楚擔任中糧集團海外業務的重要高管,新任管理團隊認可並支持中糧集團後續重組整合,從而有利於中糧集團主導開展後續國內外一體化工作和梳理業務和管理系統,並全面提升提高運營效率。

企業“走出去”進入一個開放、複雜的環境,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制度規則等都可能成為發展的絆腳石。“這一點,中遠海運在長期的海外經營實踐中深有體會,以人為本,尊重並融入當地文化,加強與海外員工的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對於促進海外業務發展至關重要。”據俞曾港介紹,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PCT)從小事著眼,為當地外籍員工提供免費午餐,做到了當地企業想不到、不去做的事情,贏得了外籍員工的好評。在收購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PPA)談判過程中,為了打消當地社區對中方企業收購股權後影響本土員工就業、自然生態破壞的顧慮,PCT與比港碼頭周邊7個社區進行了充分溝通,最終用誠信和真誠贏得了當地社區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中方企業互利共融的發展理念。

協同互惠共謀最大公約數

“一帶一路”,榮辱相依。隨著競爭的持續加劇,企業傳統單打獨鬥式的競爭策略,顯然已不合時宜。如何在沿線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出海企業等構築起的共同體中,共謀“一帶一路”最大公約數,成為央企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題,以“聯合出海,開放共贏”的智慧迎接挑戰,成為央企走出去凝聚巨大共識。

“一帶一路”強調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其中共用對於央企到底有何意味?余衛平給出自己的思考:“所謂共用,就是和客戶、合作夥伴去尋找共用點,甚至和競爭對手去尋找我們的共用點,不斷推動國際業務發展。”

以此為出發點,中國中車在進軍白熱化的歐美市場時,獨創性地總結出四種共用方式:與競爭對手共用;與客戶共用;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共用;與歐洲的大學、科研機構、諮詢機構等共用。

央企作為出海主力,除了實現自身業務拓展,同樣承擔著帶動“中國製造”走出去的職責和使命。在鄭學選看來,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要充分發揮強大的資源整合優勢,牽頭做好大型項目特別是“一帶一路”框架下戰略專案的前期策劃、運作和推進工作;中小型企業要充分發揮在專業或產業鏈上的優勢,積極參與項目的推進和實施。

在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中,中國優勢產能輸出的產業鏈條和利益鏈條將得以強化。認識到這一點,中糧集團持續推動國內產業集聚區整體走出去,力求將資源、產業、融資各個環節聯繫起來,相互合作,相互獲利。

為了形成合力,進一步將產業鏈、利益鏈對接、交織,中國交建以中國路橋、中國港灣兩傢俱有海外競爭優勢的企業作為“走出去”平臺,統籌集團、國內、全球資源,進退有據、上下協同,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基礎設施的投融資、諮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的一體化業務。

開放共贏,無疑是增強企業海外經營管理能力的關鍵。“今天的國際市場已成為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力量綜合博弈的場所,這使企業面臨的風險更加複雜,企業‘走出去’必須把防範風險作為與經營管理同等重要來對待。”俞曾港向《國資報告》表示。

此外,央企投融資能力不足問題正持續顯現。如何創新和完善投融資服務,成為亟待補齊的一塊配套服務短板。

事實上,金融資源是企業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務及其杠杆優勢對企業而言尤為重要。對此,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撰文表示:“一方面,因地制宜創新金融工具和運作模式,與企業有效銜接形成資金閉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贏的良性迴圈;另一方面,在融資方式上給予有實力的企業一定的寬鬆度,充分瞭解企業信譽及行業地位,全面把握項目前景及戰略引領作用,既看歷史,也看未來。”

以此為創新方向,保利科技2011年在尚比亞以賣方信貸模式,承攬了尚比亞路沙卡約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成為企業利用開發性金融——賣方信貸的一次實踐。

突破口:“中國名片”

“一帶一路”落地的這幾年,全球市場與中國企業的互動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型化、綜合化、一體化的海外項目越來越多,以高鐵、核電、經貿合作區、重要基建專案、超高層等凝結著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的“中國名片”,成為海外拓展的突破口。

鄭學選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國家全方位開展合作,為“中國名片”知名度的提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反之,隨著“中國名片”在世界各地獲得認可,對“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推進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成功的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重點專案積累的口碑,勝過無數次在談判中據理力爭。“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出口英國,中國高鐵開進美國,中交集團50年深耕“中巴經濟走廊”贏得民心,國機集團正在建設中國在海外最大、合作層次最高的中白工業園,中國鐵建修建亞吉鐵路創造全產業鏈出口新模式,招商局集團的吉布地項目將“前港—中區—後城”模式第一次推向海外,中國建築的超高層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里程碑……

“我們在海外打造‘中國路’、‘中國港’、‘中國橋’這些‘中國名片’,以企業公共外交助力國家形象塑造。”孫子宇向《國資報告》表示,“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眾多,各國國內政治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民意也較為複雜,中國交建的基本策略是在堅守商業文明、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安全、品質、先進的基礎上,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溝通民意爭取民心;逐步構建一種以政府為核心的社會公關網路;拿出更多精力開展企業公共形象維護,通過外國媒體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公共傳播塑造企業品牌,進而塑造國家形象。

“中國名片”是中國標準、中國資金、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創新的集合體,代表著中國製造的最高水準,是中國企業贏得全球話語權的載體。如今,在ISO、IEC(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和ITU(國際電信同盟)這三個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標準組織中,都有中國專家擔任領導職務。

日前,雅萬高鐵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是中國高鐵標準“走出去”第一單,也意味著全球高鐵市場迎來了中國規則。

鄭學選說,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帶動相應技術、標準走出去,充分擴散、利用起來,在造福沿線地區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比如,中國建築承建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超高層建築,相關技術能力居於全球領先地位。我們將相關國內技術帶到我國港澳、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既拔高當地城市天際線,展現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又為企業贏得了廣闊商機。

據俞曾港介紹,中遠海運集團通過一次次安全高效的海上運輸和全程物流服務,將一張張“中國核電”、“中國高鐵”、“中國裝備製造”等新名片成功傳遞到全世界,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綜合物流保障的同時,也在積極打造“中國運輸服務”的品牌,並使其提出的新倡議、新理念得到了全球行業的普遍認可。

在苗澤純看來,“中國名片”的定義將不斷豐富:從更高層次來看,“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更加開放、更加負責的姿態擦亮中國這張大名片;在中國這張大名片的基礎上,內容還要不斷豐富。“保利的海外工程業務更要打造中國精品工程名片,深耕‘一帶一路’,為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不過,於旭波提醒道:重大項目“走出去”,一定要與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實力相吻合。中國企業的某些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與國際通行方式差別較大,甚至還存在品質參差不齊、產品造假或侵犯智慧財產權等問題,要避免這樣的行為給“中國名片”帶來信譽危機。

如何贏得政心民意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等情況千差萬別,中央企業此前“走出去”,不可避免會遭受到各種誤解甚至是敵視。而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常常是“只管埋頭幹活,不管別人評說”,一些西方媒體的誤導和當地輿論的誤解,以及個別企業魚龍混雜,使得中國企業形象受損。

但三年多來,中央企業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所扮演的是建設者的角色,有助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屬地化管理、合規經營、開展企業公共外交,捨得利他、合作共贏,是中國交建深耕巴基斯坦50年的經驗總結。

在巴基斯坦,中國交建經營任何一個專案,從專案資訊的追蹤、投標、建設、運營,每一個重要環節都要聘請律師進行合規性審查,盡最大可能規避法律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東道國政權幾經輪換,中交集團承攬的近百項工程項目沒有遭遇嚴重的法律風險。

中國交建聘用的當地員工約占總數的80%。中方所有員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蘭教相關知識教育,並有系列措施、制度保證尊重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人情。由於歷史文化原因,巴基斯坦社會階層分化明顯,而中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巴方每個階層的員工。這種尊重,促進了中巴員工之間的友誼,提升了中國文化在當地的影響力。中方員工經常被邀請參加當地人婚禮或重要節日,而且往往被視為重要嘉賓,樂器要等中方到來時奏響,慶典要等中方到來時開始。

中央企業使所在國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依託的橋樑,正是一個個紮根海外的項目。

據於旭波介紹,“一帶一路”建設三年來,進度和效果超出預期,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和參與意願。中糧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的農糧貿易和投資項目能明顯感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對“一帶一路”倡議持積極認可態度。

在他看來,中糧集團的海外專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2016年5月,中糧集團在烏克蘭投資7500萬美元建設的DSSC碼頭正式投產。DSSC碼頭投入運營進一步優化了烏克蘭及周邊國家從河流到出海口的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大大提高了該區域糧食出口量。該專案為拉動當地就業和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一帶一路”自然會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認可與歡迎。

“企業的影響是具體的,是‘一帶一路’的有機構成,也是形象代言人。”據劉林介紹,尼泊爾地震期間,中航工業新舟60飛機和運12飛機保障小組一直堅守在尼泊爾首都,確保飛機順利完成人員救援和救災物資運輸,為抗震救災做出了貢獻 ;斯里蘭卡機場跑道維修工程,雇傭了當地200多名員工,在不影響機場白天運營的前提下提前完工;肯亞職教專案,通過技能培訓和技能大賽,解決肯亞當地人員的就業問題。

比雷埃夫斯港位於希臘東南部,為希臘最大港口,也是歐洲十大集裝箱碼頭之一。據俞曾港透露,早些時候,在中遠海運集團表達出收購港口的意願時,當地民眾是有一些看法的,認為中國人的到來,會搶奪他們的飯碗。

後來,中遠海運本著共贏的原則,為當地的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甚至為競爭對手提供相關的市場機遇,逐漸得到了當地社會和公眾的理解和認可。俞曾港認為,這也是中遠海運能成功收購港口股權的根本原因。

在“一帶一路”海外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建築深度貫徹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切實從當地政府和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眼,在專案選擇上就高度重視當地需求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契合,積極發展關乎民生的建設項目。

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專案(口行融資)實施過程中,中國建築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強屬地化建設,根據策劃,該專案將聘用當地管理人員1000余人,招用當地勞務8000餘人,積極帶動當地就業,加強對當地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實現企業和當地社會的雙贏。

在央企海外項目所在地,當地政府和居民都將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區別看待:“只有你們真的為我們的生存與發展著想。”項目落地、民意相同,央企與東道國已並非是簡單的利益關係,而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而這,正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同之處。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中央企業的項目獲取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同時也對‘一帶一路’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鄭學選說。

做個“一帶一路”上的“好農夫”

著眼未來,“一帶一路”上的中央企業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在余衛平看來,我們要做“一帶一路”上的好農夫,在“一帶一路”的區域中精耕細作,使這片土地不斷的提高產量,這樣我們就能夠不斷超越。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重視海外這塊寶地。

作為建築央企“走出去”的代表,中國建築和中國交建都提出要優先發展海外市場。鄭學選表示,中國建築將以海外優先為原則,在人力資源、財務資金等多方面對海外業務給予政策傾斜。孫子宇表示,中國交建將突出海外優先發展,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釋放海外業務各主體的活力。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保證耕地的長遠發展。當地語系化、區域化發展成為很多央企的共同選擇。

“走出去”經驗豐富的中國中車從向海外提供產品開始,根據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在全球佈局中深層次實踐當地語系化發展。未來,一是圍繞當地軌道交通發展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二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為使用者提供價值最大、支出減少的超值服務體系;三是為當地創造就業、創造稅收,提高其製造業發展水準。

2016年7月成立的保利國際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在海外具有傳統貿易優勢的地區設立子公司和代表處開拓市場,在專案執行方面聘請當地外籍人員,形成專案的屬地化。

屬地化帶來區域化整合。孫子宇指出,要推進境外區域化、專業化、屬地化建設,使公司海外各主體的活力競相迸發,全面推進“五商中交”境外落地。

余衛平透露,中國中車海外各類機構正在逐步統籌整合,中車北美公司已於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註冊,中車拉美公司也完成註冊。通過試點引路,將加快完成區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佈局的步伐。

要做一名“好農夫”,須協同發展,攜手共進。

2017年3月28日,首次以散糧集裝箱方式進口的2200噸哈薩克小麥搭載中歐返程班列順利抵達西安國際港務區。所進口的哈麥由中糧集團旗下尼德拉哈薩克公司從自有庫點直接供貨,由中糧貿易執行進口並首次採用散裝集裝箱運輸方式運抵內陸口岸。這是中糧集團國內國際一體化運作的一次有益嘗試。

于旭波說,未來中糧集團將繼續加強內外協作、積極配合,助力集團海外佈局完善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

鄭學選也表示,中國建築將更注重業務地域的內外結合,業務內容的遠近結合,通過境內外的聯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農夫辛勤耕作產出的農產品要賣出好價錢,須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轉型升級,不斷向高端邁進,也是企業超越自己,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建築已然意識到了自身品牌建設的重要性。鄭學選表示,2017年要結合公司業務佈局與海外拓展,把企業打造為世界投資建設領域的第一品牌。

同樣,余衛平說,未來中車將實現從本土企業到跨國企業、再到全球企業的跨越。CRRC是源自中國的世界品牌,是一家總部設在中國的全球企業。今天的中國中車,將會轉變為由中車中國、中車北美、中車拉美等共同組成的中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