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建上杭彭城劉氏

上杭劉氏系客家中代大始祖劉祥的後代,皆為源明嫡裔,

屬彭城郡。它們有四個支派:一為千十郎,遷勝運裡官田村;二為十郎、十一郎,遷來蘇裡田背村;三為杭邑東門祠劉四郎派;四為劉友明遷南陽東山村。從官田、田背《劉氏族譜》,可以清楚地看出,劉氏從得姓大始祖源明公開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縣官田村與田背村的歷史。 源明公傳至80世孫劉清(又名康),遷徐州沛豐中陽裡,生子劉榮,諱豐,字仁號,傳說他為人樂善好施,感動仙人指點,
至江西寧都太華山銅鼓洞,入洞天葬,獲得好風水。82世孫煓字顯初,名執嘉,生四子:伯、仲、季、交。83世季公,即漢高祖劉邦,為西漢開國皇帝。傳至127世孫劉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錫,唐僖宗時任按察使,因黃巢起義,為避亂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棄官奉父南遷,從彭城遷入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定居,傳到143世劉韶,字侖,諡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慶山台縣正堂,後升遷虔州判官,
為官清正廉潔,賜紫金光祿大夫兼司農講學士。卒以王禮葬之,生鐵封墓,世號鐵墓(現江西寧都縣,北門外獲護鄉),地名獲護塘,現修復完好。公生八子,五府道、三縣令,遷居江西瑞金東門外垂金塘背。子孫居官者三十餘人,從事商賈者數十人。貿易累中,富貴勝於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氈”之說。

據劉美榕先生提供的1989年福建武平、上杭、汀州 三縣聯修《劉氏族譜》記載,武平桃溪劉氏開基始祖劉興漢,

號百九郎,原籍江西瑞金墉背村。

劉興漢、劉仰漢是客家中代大始祖劉祥的後代,自劉祥到劉興漢的傳遞世系是:劉祥→劉天錫→劉沭→劉龍圖→劉任→劉若遠→劉尚→劉參常→劉德洪→劉月清→劉梅→劉富山→劉福高→劉文平→劉瓚→劉源遠→劉詔→劉宗臣→劉貴盛→劉龍(瀧)→劉可珍(劉開一)→劉汝忠→劉齊賢,生九子:宗漢、功漢、德漢、思漢、全漢、朝漢、仰漢、複漢、興漢。

傳至劉興漢、劉仰漢,又分兩大支派。

福建上杭劉氏,第一支派:劉興漢,名九郎,生六子:長子千十郎,字醜漢,生於宋淳熙八年(西元1181),官授花縣知府,為官清正廉潔,因遭貪官誣害,于南宋理宗紹定已醜歲(1229),攜子孫一路南行來上杭乾田(今稔田鎮官田村),擇地創居,為上杭官田開基始祖。

官田劉氏開基之初,人丁不甚興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孫文甫,號竹塘,諱炳明,中憲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

各大房裔孫播遷情況概述如下:

1、百一郎,諱忠道,明中順大夫,妣黃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義、文俊(諱秀實)、滿全。文益官授贛洲巡道,妣李、張氏,生三子:石崇、遙孜、滿子。裔孫居贛洲河口樟貢鄉焉凹;文義妣黃氏生三子:萬一、萬二、永貴(文貴),萬一郎裔孫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藍氏生四子:聖、賢、道、德,闔家遷居廣東揭西陂尾樓。昆峰十一世孫(千十郎26世)興訖遷居砂膀越古晉美記園;興珍遷居砂膀越古晉;興八遷居馬來亞吉隆玻;興門妻李氏,生建方、南輝二子,南輝居馬來西亞。秀實字文俊諱時乘,官授四川順慶知府,繼任江西饒州知府,妣吳、廖、陸三氏,裔孫一支居官田,秀實之孫克寬(千十郎十世孫)遷永定高陂。克寬公曾孫(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遷居廣東揭西。秀實十一世孫公恒遷居甯德福安。滿全、洪武八年官授贛州知府,妣黃氏生觀受、五四、得興三子。裔孫分居上杭臨城西郊仙人棟、老君村和長汀四都、廣東龍川蘇雷洞、龍岩的連坑、賴坑、馬坑以及南京、臺灣、馬來亞等地。

2、百二郎,妣賴氏、陳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貴;長房四九公,妣黃四娘,生四子:裡哥、烏子、棉子、細人。明洪武九年,闔家遷居廣東長樂(今五華縣)旗潭松柏嶂開基,裔孫喬、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遷龍川蘇雷、河源、歸善九了杵下(現紫金縣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黃氏,生二子:長公、少翁,裔孫均遷居廣東棉洋湖;仕貴妣黃氏生二子:與禧、與仁,與禧妣黃氏生六子:福生、松孫、大滿、四哥、福仄、福佑,闔家移居廣東得興後又遷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孫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龍川縣蘇雷洞、石狗岑等地;與仁批鄭氏生三子:受、福、誠。裔孫分居稔田豐朗、連四、嚴坑、化厚,廣東大埔湖寮、揭陽,福建閩侯、永安、沙縣,江西、麗洲、石門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蘭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孫居上杭廬豐、長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遷居廣東。千一郎遷江西,遷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陽,長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饒,閩北松溪、政和、建甌,臺灣臺北。

4、百四郎,妣黃、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遷居廬豐德里。千一郎裔孫遷通賢,千二郎妣黃氏生四子:萬一、萬二、萬三、萬四郎。萬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從德里遷本縣豐頭橋、梅壩苦竹凹,後再遷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楊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攜林妣往廣東大埔經商未歸,傳說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孫分居廣東大埔、饒平、饒陽等地。萬二郎遷廣東,萬三郎裔孫遷長汀塗坊,萬四郎遷廣東韶關。千三郎裔孫居上杭廬豐德里,百四郎裔孫分遷浙江、永嘉、平陽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賴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孫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遷浙江、廣東、臺灣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現永定仙師華坊)。三八郎裔居華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孫十五郎,遷居廣東大埔青溪園埔坪;三八郎裔文海於明正統年間遷居臺北嘉義市開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孫眾多;四六郎裔孫分遷廣東潮州、深圳、清縣,臺灣臺北、浙江江山縣、江西饒州等。

7、百七郎,妣吳二娘,遷居永定縣洪山鄉拓林開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脈遷長居長汀童坊鄉大埔村;四二郎裔孫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東門,並外遷廣東韶州信宜縣、饒塘、陸豐、河源以及省內福州虎頭山、閩侯縣鴻尾鄉等。

8、百八郎字法鎮,妣丘石娘,生子德明遷連城縣羅坊肖坑開基。裔孫分遷廣東及臺灣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鹹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樹子裡龍舌岡,猛虎過江形,墓前華表一對,聯曰:“世錦宏開花縣黃堂烏;先靈永裕桂林玉筍泥金”,氣勢雄宏。官田“劉氏家廟”建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因屬棉花灘淹區,廳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餘附屬工程正在籌畫中,每年春分後五日定為各房遠近裔孫統一掃墓祭祠時間,尊祖敬宗之情溢於言表。

劉興漢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武平,現已傳到開基始祖劉興漢的第19代。現將該支劉氏傳遞世系開列如下: 1劉興漢(百九郎)→2劉仲九→3劉滿弟→4劉福崇→5劉顯→6劉廣榮→7劉文昊→8劉乾勳→9劉睦→10劉廷仲→11劉見霽→12劉上達→13劉福彬→14劉太奎→15劉子正→16劉登庸→17劉立長→18劉騰元→19劉萬昌。

福建上杭劉氏第二支派:仰漢,生榮八。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時蒙古族進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經營田糧,恣意盤剝,民不聊生,蔡五九起義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領兵進剿。

劉十郎、劉十一郎兄弟為避戰禍,攜眷及僕張四郎,身懷萬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從江西瑞金塘背,長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來蘇裡田背村(今屬中都鎮)定居,為不忘故士,把新開基地也稱壙背,後始轉音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孫尊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長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孫一脈移居藍溪鎮湖裡村開基。次百五郎妣賴四九娘,裔孫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孫居竹山下,裔孫再遷臨城上登。小五郎裔孫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萬七郎、萬八郎、萬九郎。萬七郎裔孫遷居南靖縣,萬八郎妣朱一娘、蘭二娘生子六一,裔孫居田背。萬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孫居田背。十郎裔孫分遷上杭城關、武平小蘭、長汀露潭、江西龍泉、奉新、萬載、廣東仁化、湖廣桂陽、平江、福州,四川遂寧,廣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孫裔孫永定洪山石傑村。念四郎裔孫遷居城區臨城西郊諸村,並在東門外立祠,裔孫分遷居上杭才溪、官莊,武平高梧、十方與臺灣等。三五郎,攜郭七娘金骸遷居廣東嘉應州長樂棉洋約羅逕壩圳上(現五華縣棉洋鄉坑口)開基,裔孫分遷:廣東的揭西、陸河、陸豐、惠東、汕尾、肇慶、臺山,廣西,臺灣和新加坡、泰國等地。三六郎裔孫居中都田背,裔孫分遷上杭的上都、臨城、城關,武平小瀾,長汀,永定,廣東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贛縣、吉安府福縣、廬陵,浙江建肯,四川巴縣、湖南平江、長沙,江蘇南京。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長汀縣河田鎮蔡坊村劉齊湖到上杭謀生,在城關定居,已發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劉如松大學畢業後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關,已發展到第三代。屬彭城郡。

劉氏城關祖祠:有八座,其中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總祠(現被建招待一所大樓);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總祠(現縣供銷辦公樓);東門外念四郎公總祠(現黨校集資樓)。臨江路,原農業銀行前面,十郎、十一郎於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總祠為“思敬堂”。

(彭城郡)劉姓分佈很廣,人數很多。漢朝皇族姓劉,漢高祖是劉邦。劉姓來源有四:一是古帝堯(即陶唐氏)的後代受封于劉(在今河北省唐縣),周宣王時滅國,逃往秦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地為姓;漢高祖賜婁敬、項伯纏為劉氏;四是漢高祖劉邦曾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冒頓,其後代隨母姓劉。

李濟博士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說:“初期之劉氏,發見於陝西、甘肅,至西曆紀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時)始向河南、江蘇南西方移動,嗣由江蘇一族創立漢朝,其裔再向中國各地播遷。”

興甯《劉氏族譜》稱:“漢興……大封同姓,以鎮天下。……卯金之裔,由是遍佈天下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起義,海內騷然,居民流離轉徒,于時有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號為東派,後世遂以劉祥為寧化始遷之祖。於是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至宋嘉定(1208年)之後,劉氏東派後裔,又從寧化遷上杭,有的從上杭徒廣東興甯、平遠、梅縣等地。明清兩代,有的再渡海遷臺灣。

生建方、南輝二子,南輝居馬來西亞。秀實字文俊諱時乘,官授四川順慶知府,繼任江西饒州知府,妣吳、廖、陸三氏,裔孫一支居官田,秀實之孫克寬(千十郎十世孫)遷永定高陂。克寬公曾孫(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遷居廣東揭西。秀實十一世孫公恒遷居甯德福安。滿全、洪武八年官授贛州知府,妣黃氏生觀受、五四、得興三子。裔孫分居上杭臨城西郊仙人棟、老君村和長汀四都、廣東龍川蘇雷洞、龍岩的連坑、賴坑、馬坑以及南京、臺灣、馬來亞等地。

2、百二郎,妣賴氏、陳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貴;長房四九公,妣黃四娘,生四子:裡哥、烏子、棉子、細人。明洪武九年,闔家遷居廣東長樂(今五華縣)旗潭松柏嶂開基,裔孫喬、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遷龍川蘇雷、河源、歸善九了杵下(現紫金縣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黃氏,生二子:長公、少翁,裔孫均遷居廣東棉洋湖;仕貴妣黃氏生二子:與禧、與仁,與禧妣黃氏生六子:福生、松孫、大滿、四哥、福仄、福佑,闔家移居廣東得興後又遷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孫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龍川縣蘇雷洞、石狗岑等地;與仁批鄭氏生三子:受、福、誠。裔孫分居稔田豐朗、連四、嚴坑、化厚,廣東大埔湖寮、揭陽,福建閩侯、永安、沙縣,江西、麗洲、石門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蘭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孫居上杭廬豐、長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遷居廣東。千一郎遷江西,遷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陽,長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饒,閩北松溪、政和、建甌,臺灣臺北。

4、百四郎,妣黃、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遷居廬豐德里。千一郎裔孫遷通賢,千二郎妣黃氏生四子:萬一、萬二、萬三、萬四郎。萬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從德里遷本縣豐頭橋、梅壩苦竹凹,後再遷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楊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攜林妣往廣東大埔經商未歸,傳說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孫分居廣東大埔、饒平、饒陽等地。萬二郎遷廣東,萬三郎裔孫遷長汀塗坊,萬四郎遷廣東韶關。千三郎裔孫居上杭廬豐德里,百四郎裔孫分遷浙江、永嘉、平陽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賴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孫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遷浙江、廣東、臺灣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現永定仙師華坊)。三八郎裔居華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孫十五郎,遷居廣東大埔青溪園埔坪;三八郎裔文海於明正統年間遷居臺北嘉義市開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孫眾多;四六郎裔孫分遷廣東潮州、深圳、清縣,臺灣臺北、浙江江山縣、江西饒州等。

7、百七郎,妣吳二娘,遷居永定縣洪山鄉拓林開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脈遷長居長汀童坊鄉大埔村;四二郎裔孫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東門,並外遷廣東韶州信宜縣、饒塘、陸豐、河源以及省內福州虎頭山、閩侯縣鴻尾鄉等。

8、百八郎字法鎮,妣丘石娘,生子德明遷連城縣羅坊肖坑開基。裔孫分遷廣東及臺灣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鹹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樹子裡龍舌岡,猛虎過江形,墓前華表一對,聯曰:“世錦宏開花縣黃堂烏;先靈永裕桂林玉筍泥金”,氣勢雄宏。官田“劉氏家廟”建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因屬棉花灘淹區,廳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餘附屬工程正在籌畫中,每年春分後五日定為各房遠近裔孫統一掃墓祭祠時間,尊祖敬宗之情溢於言表。

劉興漢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武平,現已傳到開基始祖劉興漢的第19代。現將該支劉氏傳遞世系開列如下: 1劉興漢(百九郎)→2劉仲九→3劉滿弟→4劉福崇→5劉顯→6劉廣榮→7劉文昊→8劉乾勳→9劉睦→10劉廷仲→11劉見霽→12劉上達→13劉福彬→14劉太奎→15劉子正→16劉登庸→17劉立長→18劉騰元→19劉萬昌。

福建上杭劉氏第二支派:仰漢,生榮八。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時蒙古族進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經營田糧,恣意盤剝,民不聊生,蔡五九起義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領兵進剿。

劉十郎、劉十一郎兄弟為避戰禍,攜眷及僕張四郎,身懷萬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從江西瑞金塘背,長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來蘇裡田背村(今屬中都鎮)定居,為不忘故士,把新開基地也稱壙背,後始轉音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孫尊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長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孫一脈移居藍溪鎮湖裡村開基。次百五郎妣賴四九娘,裔孫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孫居竹山下,裔孫再遷臨城上登。小五郎裔孫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萬七郎、萬八郎、萬九郎。萬七郎裔孫遷居南靖縣,萬八郎妣朱一娘、蘭二娘生子六一,裔孫居田背。萬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孫居田背。十郎裔孫分遷上杭城關、武平小蘭、長汀露潭、江西龍泉、奉新、萬載、廣東仁化、湖廣桂陽、平江、福州,四川遂寧,廣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孫裔孫永定洪山石傑村。念四郎裔孫遷居城區臨城西郊諸村,並在東門外立祠,裔孫分遷居上杭才溪、官莊,武平高梧、十方與臺灣等。三五郎,攜郭七娘金骸遷居廣東嘉應州長樂棉洋約羅逕壩圳上(現五華縣棉洋鄉坑口)開基,裔孫分遷:廣東的揭西、陸河、陸豐、惠東、汕尾、肇慶、臺山,廣西,臺灣和新加坡、泰國等地。三六郎裔孫居中都田背,裔孫分遷上杭的上都、臨城、城關,武平小瀾,長汀,永定,廣東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贛縣、吉安府福縣、廬陵,浙江建肯,四川巴縣、湖南平江、長沙,江蘇南京。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長汀縣河田鎮蔡坊村劉齊湖到上杭謀生,在城關定居,已發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劉如松大學畢業後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關,已發展到第三代。屬彭城郡。

劉氏城關祖祠:有八座,其中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總祠(現被建招待一所大樓);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總祠(現縣供銷辦公樓);東門外念四郎公總祠(現黨校集資樓)。臨江路,原農業銀行前面,十郎、十一郎於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總祠為“思敬堂”。

(彭城郡)劉姓分佈很廣,人數很多。漢朝皇族姓劉,漢高祖是劉邦。劉姓來源有四:一是古帝堯(即陶唐氏)的後代受封于劉(在今河北省唐縣),周宣王時滅國,逃往秦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地為姓;漢高祖賜婁敬、項伯纏為劉氏;四是漢高祖劉邦曾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冒頓,其後代隨母姓劉。

李濟博士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說:“初期之劉氏,發見於陝西、甘肅,至西曆紀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時)始向河南、江蘇南西方移動,嗣由江蘇一族創立漢朝,其裔再向中國各地播遷。”

興甯《劉氏族譜》稱:“漢興……大封同姓,以鎮天下。……卯金之裔,由是遍佈天下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起義,海內騷然,居民流離轉徒,于時有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號為東派,後世遂以劉祥為寧化始遷之祖。於是枝葉繁衍……,蔚為汀閩望族。”至宋嘉定(1208年)之後,劉氏東派後裔,又從寧化遷上杭,有的從上杭徒廣東興甯、平遠、梅縣等地。明清兩代,有的再渡海遷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