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請別再叫我“化驗員”,我也是大夫!

醫院裡的檢驗科,有的也叫醫學檢驗科或醫學檢驗中心等,以前曾經稱為“化驗室”。現在隨著名稱的規範、檢驗醫學的發展及與國際接軌的趨勢,化驗室的名稱已很少稱呼。但是,

以前在“化驗室”裡工作的人員統一的稱謂——“化驗員”卻還時常被人提起,用於稱呼現在的檢驗科工作人員。

對於這種稱呼,相信大多數檢驗人聽了以後都有一種莫名的怪怪的感覺。一方面,在現在與時俱進的時代,還以老的稱謂稱呼現在的檢驗人,有點不可思議、頑固不化的感覺;另一方面,稱呼就稱呼吧,有些人還有意無意地把“化驗員”加上兒化音,變成“化驗員兒”,似乎透著一種無所謂、無足輕重甚至輕視、蔑視的語調。

小編介紹兩種場景,看看各位檢驗人是否經歷過,是否曾被稱作“化驗員兒”?!

場景一: 串門兒

經過幾年寒窗,終於從醫學院校畢業,從此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職業,有了固定的收入,經濟上愈來愈獨立,於是走親串朋的活動慢慢地躲起來。

一日,去 一重要人士家裡拜訪,感謝對自己上學期間的關心和關照。

“小某某,該畢業了吧?”

“嗯,畢業了。”

“在哪上班呀?”

“在某某醫院。”

“哪個科室?”

“檢驗科。”

“什麼科?”

“檢驗科。”

“噢。檢驗科是幹啥的?”

“就是化驗室。”

“哦,查血、查尿的地方。化驗員兒,好好好!”

“......”

聽聽,查血、查尿,化驗員兒。讓人聽了真不是味兒。像這種見識和態度的關係,以後還經常走動?呵呵!

場景二: 朋友聚會

上班了,掙錢了,朋友、同學聚會便成了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有時候,大家彼此之間由於很熟悉,說話、玩笑便不經大腦、甚至信口開河、口無遮攔起來。

“大家都來齊了吧?”召集人環視眾人,一副領導視察的樣子。

“嗯,該來的都來了。”大家鬧哄哄地附和著。

“喲,

王大夫也來啦?!”這位耍領導范兒的傢伙裝逼還沒超過一句話,就顯出不正經的原形了。

“他哪是什麼大夫啊,又不看病,就是個化驗室的化驗員兒!”人多了,就指定會有幫腔的主兒應和著咋呼。

“王大夫,我喝了酒就頭疼,你給我化驗化驗吧!”有人借機起哄。

......

可想而知,面對如此帶有偏見的“拙朋劣友”,我們的這位王同行在此次聚會上怎能充耳不聞,不生芥蒂?!

以上僅是小編虛構的特定場景。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談及“化驗員兒”的場合應該是不少的。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對檢驗科的認識非要用化驗室替代方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對檢驗科工作或工作人員的認識或稱呼還往往停留在以往的水準和層面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醫學的發展應該是從診斷開始的,中國的古代醫學幾乎可以用“望聞問切”四字概括,幾乎不涉及醫學檢驗,故醫學檢驗的產生和發展滯後於臨床醫學的發展。於是,檢驗工作次於醫生診斷的概念可能根深蒂固,影響到了人們的理性認知。

第二,看病流程使然。在現代診療過程中,從疾病的診斷、治療及以後的複查,臨床大夫與患者解除的次數最多,起的作用最大,對治療效果影響最大。所以,患者及家屬最為注重的是臨床醫生的水準和服務,其他醫務工作人員(包括檢驗科)的作用看似小得多,因而容易被輕視。

第三,認識和觀念問題。現代人都追求與時俱進,防止OUT,這在某些方面可能體現的比較明顯,比如手機、電腦等的應用;但醫學,尤其是檢驗醫學對絕大多數非醫人士而言,幾乎是盲區。如此,便導致他們對檢驗科的概念和檢驗工作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化驗室”、“大小便檢驗”、“化驗員兒”等膚淺或粗淺的認知。

第四,檢驗工作本身的原因。檢驗工作相對於臨床診斷來講,幾乎是後臺完成,扮演的角色是幕後英雄,缺乏宣傳或讓老百姓認知的途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行業的稱謂被被兒化,被矮化。

針對此種現狀,檢驗人有必要重視宣傳,提高大家對我們檢驗工作的認識:

首先,檢驗不再是以前簡單的化驗,而是高度科學化、自動化、標準化、智慧化的工作。

現代的檢驗工作,不再是靠瓶瓶罐罐、手工操作完成,而是依靠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實現高精度、高效率、高品質的工作。科學化、自動化、標準化、智慧化是對檢驗工作最為全面的概括。

其次,檢驗不再是簡單的化驗,而發展成了一門學科,叫做檢驗醫學。

醫學檢驗不再僅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醫學的分支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其亞學科越來越細化,包括血液基礎檢驗、免疫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分子生物學、檢驗儀器學等等,豈是一個“化驗”二字所能概括和指代?

再次,檢驗隊伍的組成不再是衛校、技校的學生,而是包含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高學歷的集體。

現在檢驗科也稱得上人次濟濟,學歷層次越來越高,教授、副教授等高職稱、高學識人員再不罕見。相應地,業務能力自然大大提高,檢驗品質和服務水準更是今非昔比。

另外,檢驗工作不再是機械地檢驗、檢測,而是已經具有醫、教、研綜合能力並持續發展和提高。

當今,檢驗人再單純配配試劑、搗鼓搗鼓儀器、發發報告就完事大吉,在醫學檢驗領域高速發展、競爭力日趨激烈的當下,教學能力、科研水準也成了檢驗工作的一部分。環顧各大醫院檢驗科,不是不少學科帶頭人都成了碩導、博導了嗎?僅憑這一點,你能輕視檢驗人?!

最後,檢驗工作不再是以前的單純輔助臨床醫生診斷,更有了指導臨床醫生診療的職能。

隨著臨床學科的細化,臨床醫生越來越趨於專業化,對包括檢驗結果的認知也就越來越局限;加上現在檢驗醫學的高速發展,新的檢驗方法、檢驗項目幾近日新月異,這些方法和專案的推廣需要檢驗人對臨床醫生宣教和指導;另外,檢驗醫師職稱的興起,增強了檢驗人參與臨床診斷的職能。基於這些,豈能無視檢驗工作在診療中的作用?

總而言之,醫學檢驗工作或檢驗人也有臨床檢驗診斷的職能,與臨床醫生的診療功能相輔相成,只是醫務分工有差異而已。因此,如果再有人稱呼檢驗人“化驗員兒”時,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阻止:“請別叫我化驗員兒,我也是大夫!從事醫學檢驗的大夫!”

什麼?不好意思這樣說?!那你就把這篇文章轉發吧!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提高認知,讓更多的人更正對我們檢驗人的稱呼和態度!

第一,歷史原因。醫學的發展應該是從診斷開始的,中國的古代醫學幾乎可以用“望聞問切”四字概括,幾乎不涉及醫學檢驗,故醫學檢驗的產生和發展滯後於臨床醫學的發展。於是,檢驗工作次於醫生診斷的概念可能根深蒂固,影響到了人們的理性認知。

第二,看病流程使然。在現代診療過程中,從疾病的診斷、治療及以後的複查,臨床大夫與患者解除的次數最多,起的作用最大,對治療效果影響最大。所以,患者及家屬最為注重的是臨床醫生的水準和服務,其他醫務工作人員(包括檢驗科)的作用看似小得多,因而容易被輕視。

第三,認識和觀念問題。現代人都追求與時俱進,防止OUT,這在某些方面可能體現的比較明顯,比如手機、電腦等的應用;但醫學,尤其是檢驗醫學對絕大多數非醫人士而言,幾乎是盲區。如此,便導致他們對檢驗科的概念和檢驗工作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化驗室”、“大小便檢驗”、“化驗員兒”等膚淺或粗淺的認知。

第四,檢驗工作本身的原因。檢驗工作相對於臨床診斷來講,幾乎是後臺完成,扮演的角色是幕後英雄,缺乏宣傳或讓老百姓認知的途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行業的稱謂被被兒化,被矮化。

針對此種現狀,檢驗人有必要重視宣傳,提高大家對我們檢驗工作的認識:

首先,檢驗不再是以前簡單的化驗,而是高度科學化、自動化、標準化、智慧化的工作。

現代的檢驗工作,不再是靠瓶瓶罐罐、手工操作完成,而是依靠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實現高精度、高效率、高品質的工作。科學化、自動化、標準化、智慧化是對檢驗工作最為全面的概括。

其次,檢驗不再是簡單的化驗,而發展成了一門學科,叫做檢驗醫學。

醫學檢驗不再僅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醫學的分支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其亞學科越來越細化,包括血液基礎檢驗、免疫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分子生物學、檢驗儀器學等等,豈是一個“化驗”二字所能概括和指代?

再次,檢驗隊伍的組成不再是衛校、技校的學生,而是包含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高學歷的集體。

現在檢驗科也稱得上人次濟濟,學歷層次越來越高,教授、副教授等高職稱、高學識人員再不罕見。相應地,業務能力自然大大提高,檢驗品質和服務水準更是今非昔比。

另外,檢驗工作不再是機械地檢驗、檢測,而是已經具有醫、教、研綜合能力並持續發展和提高。

當今,檢驗人再單純配配試劑、搗鼓搗鼓儀器、發發報告就完事大吉,在醫學檢驗領域高速發展、競爭力日趨激烈的當下,教學能力、科研水準也成了檢驗工作的一部分。環顧各大醫院檢驗科,不是不少學科帶頭人都成了碩導、博導了嗎?僅憑這一點,你能輕視檢驗人?!

最後,檢驗工作不再是以前的單純輔助臨床醫生診斷,更有了指導臨床醫生診療的職能。

隨著臨床學科的細化,臨床醫生越來越趨於專業化,對包括檢驗結果的認知也就越來越局限;加上現在檢驗醫學的高速發展,新的檢驗方法、檢驗項目幾近日新月異,這些方法和專案的推廣需要檢驗人對臨床醫生宣教和指導;另外,檢驗醫師職稱的興起,增強了檢驗人參與臨床診斷的職能。基於這些,豈能無視檢驗工作在診療中的作用?

總而言之,醫學檢驗工作或檢驗人也有臨床檢驗診斷的職能,與臨床醫生的診療功能相輔相成,只是醫務分工有差異而已。因此,如果再有人稱呼檢驗人“化驗員兒”時,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阻止:“請別叫我化驗員兒,我也是大夫!從事醫學檢驗的大夫!”

什麼?不好意思這樣說?!那你就把這篇文章轉發吧!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提高認知,讓更多的人更正對我們檢驗人的稱呼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