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災害面前,社區是否足夠堅強?

5月7日淩晨到中午,一場特大暴雨突襲廣州花都、增城、黃埔,一時,滿目是被淹沒的街道和淩亂的社區。我們不得不意識到,每個社區、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場暴雨、狂風、地震或其他災害的受害者。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便是“減輕社區災害風險,提升基層減災能力”。

“防災減災和基層關係特別密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謝映霞並不諱言,“災害可能隨時隨地發生,每個社區都有遇到災害的可能性。

”而一旦基層遇到災害,基層的自助和互助就特別重要。

變化的城市:可能房子並沒有淹水,但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卻受到威脅

城市在發生變化,而且如此明顯,以至於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城市的“長高”和“膨脹”。

但是,北京“7·21”暴雨仍是不斷被提及的回憶,很多城市“看海”也變得不再新鮮,空氣污染頻頻來襲……在城市是否變得更安全的問題上,似乎還要打個問號。

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看來,城市社區防災減災很大程度上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從2016年我國受災情況看,儘管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花大力氣建立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預案,並加強預警,但發生災害後,基層社區仍存在災情較重的情況。

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很多低收入人群住在地下室、自己搭建的簡易房屋等高風險區域;同時,

城市在擴張,一些新發展出來的地區可能過去是容易發生內澇的低窪地。於是,諸多問題就出現了。

“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下,比如發生水災,其損失構成、致災機理、成災模式等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從前,很多人因為家裡淹水、房子垮塌而受災,現在房子可能並沒有淹水但基本生存條件卻受到了威脅。”程曉陶舉例說,比如某社區被水淹了,為了防止水體帶電傷人,

電力部門就會拉閘停電,但對於高樓中居住的高密度人群來說,停電就意味著停水。大夏天裡不要說沒有冰箱、空調、電梯,連飲水、洗澡、沖廁所都是問題,時間稍長,居民如何受得了?

而密集的城市建築和聚集人口可能面臨各種突發事件。2010年上海靜安區高層住宅的大火給許多家庭蒙上永久的陰影。“一旦遇到重大事故,損失就會特別慘重。”謝映霞說。

脆弱的農村:一場災害可以把富戶變成“債民”

有研究者曾表示,農村在災害面前基本是不設防的。在謝映霞看來,農村面臨各種自然災害威脅更為嚴重,很多村落零散地分佈於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加上農村建設標準一般不高。很多時候,農村防災減災要依靠農民具備自覺的意識。

不僅如此,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往往疏於維護,到了汛期,因為查險排險搶險工作缺乏勞動力,還要依賴于軍隊、武警等。提高基層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就顯得愈加重要。

程曉陶還強調了農業經營模式變化對農村社區防災減災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現在農村防災減災比過去更困難。”他解釋說,過去一家一戶經營三五畝田地,一旦受災,靠農業保險、民政救濟,以及投親靠友,三戶五戶幫一家,還是有可能渡過難關的;但現在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土地承包給大戶連片集約化經營,如果這些種養殖大戶受災,損失可能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生產模式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承包到戶靠自己積累發展。現在集約化農業大多依靠貸款,先貸款把生產搞起來,把產品賣出去後再還貸,但受災後資金鏈條就斷了,拿什麼還呢?”程曉陶說,“這時候受災者不僅是災區群眾,還是‘債民’,其資產常常被歸為負數,且是很大的負數。”調研中有村民告訴他,這些人過去是當地最耀武揚威和趾高氣揚的人,但受災後,因為背負沉重債務而成為最垂頭喪氣的人。

重要的話說多少遍都不嫌多:培養識別風險意識,提高應對風險能力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每年這個時候,全國各地都在部署各種防災減災活動,比如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現場諮詢、場館體驗等開展宣傳教育。

程曉陶認為,要進行有效的防災減災,必須提高風險的識別意識。2016年河北“7·19”特大暴雨造成的傷疤還在,回過頭來分析遭受重災的村莊,如果當時對周邊河流景觀建設、高速公路修建等帶來的潛在風險有所警覺,或許能及早採取更為有效的應對措施。“有時候,人們不知道環境發生了變化及其產生的風險,即使有預案也會缺乏針對性,在災害來臨時措手不及。”程曉陶說。

當前,我國各地建立了各種應急機制。但要讓老百姓理解和學會在接收到預警後如何行動,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我們每年都在講,但人都是有忘性的,有了事著急,事情過去了可能慢慢就忘了,但真正遇到這些大事,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或整個家庭。”謝映霞非常理解,每個人每天面對那麼多事,包括升學、工作、家庭等各種壓力,很難把防災防災放在第一位,因此就需要每年相關部門或社會組織階段性地去提醒,“重要的話說多少遍都不嫌多”。

而各種防災減災活動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意識,並且幫助人們學習基本技能,比如發生某種災害時,如何選擇逃生時機、怎麼樣自救和救助他人等,“當真正災害來的時候,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

面對防災減災的壓力,社區需要變得更加堅強。程曉陶舉例說,比如發生暴雨的時候,為了防止車庫被淹,社區可及時封堵車庫入口或安裝閘門設備。“我國綜合防災體制建設,強調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屬地管理、社會參與,每個人要跟社區配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照應,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的力量,只有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到了汛期,因為查險排險搶險工作缺乏勞動力,還要依賴于軍隊、武警等。提高基層自身的防災減災能力就顯得愈加重要。

程曉陶還強調了農業經營模式變化對農村社區防災減災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現在農村防災減災比過去更困難。”他解釋說,過去一家一戶經營三五畝田地,一旦受災,靠農業保險、民政救濟,以及投親靠友,三戶五戶幫一家,還是有可能渡過難關的;但現在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土地承包給大戶連片集約化經營,如果這些種養殖大戶受災,損失可能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生產模式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承包到戶靠自己積累發展。現在集約化農業大多依靠貸款,先貸款把生產搞起來,把產品賣出去後再還貸,但受災後資金鏈條就斷了,拿什麼還呢?”程曉陶說,“這時候受災者不僅是災區群眾,還是‘債民’,其資產常常被歸為負數,且是很大的負數。”調研中有村民告訴他,這些人過去是當地最耀武揚威和趾高氣揚的人,但受災後,因為背負沉重債務而成為最垂頭喪氣的人。

重要的話說多少遍都不嫌多:培養識別風險意識,提高應對風險能力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每年這個時候,全國各地都在部署各種防災減災活動,比如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現場諮詢、場館體驗等開展宣傳教育。

程曉陶認為,要進行有效的防災減災,必須提高風險的識別意識。2016年河北“7·19”特大暴雨造成的傷疤還在,回過頭來分析遭受重災的村莊,如果當時對周邊河流景觀建設、高速公路修建等帶來的潛在風險有所警覺,或許能及早採取更為有效的應對措施。“有時候,人們不知道環境發生了變化及其產生的風險,即使有預案也會缺乏針對性,在災害來臨時措手不及。”程曉陶說。

當前,我國各地建立了各種應急機制。但要讓老百姓理解和學會在接收到預警後如何行動,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我們每年都在講,但人都是有忘性的,有了事著急,事情過去了可能慢慢就忘了,但真正遇到這些大事,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或整個家庭。”謝映霞非常理解,每個人每天面對那麼多事,包括升學、工作、家庭等各種壓力,很難把防災防災放在第一位,因此就需要每年相關部門或社會組織階段性地去提醒,“重要的話說多少遍都不嫌多”。

而各種防災減災活動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意識,並且幫助人們學習基本技能,比如發生某種災害時,如何選擇逃生時機、怎麼樣自救和救助他人等,“當真正災害來的時候,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

面對防災減災的壓力,社區需要變得更加堅強。程曉陶舉例說,比如發生暴雨的時候,為了防止車庫被淹,社區可及時封堵車庫入口或安裝閘門設備。“我國綜合防災體制建設,強調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屬地管理、社會參與,每個人要跟社區配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照應,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的力量,只有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