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所知道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不是一種大道?

其實,古人的好多智慧都是能一眼看幾千年的大智慧,是生存智慧,比如中庸,它不是看的一時之智而是百世之智。用現在的流行概念就是古人是用概率來看待中庸之道的。

中庸也許在歷史的好多時間拐點上都是不適應當前形勢的,但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到千年的長度,你就會發現中庸使得漢族延續至今付出了最小的代價!是最優化的選項!

這就好比賭博壓大小,無論押大還是押小都有可能大獲全勝或者大敗虧輸,那些個性鮮明的民族就是全押大或者全押小,漢族則是覺得會開大,就多押大少押小;覺得會開小就多押小少押大。看似永遠贏不多,

但也永遠輸不多,就這麼晃晃悠悠的活了幾千年!而那些賭上自己的所有押大小的民族也許一時大放異彩,但它們總會碰到讓它們血本無歸的最後一次!

咱再說中國人的性格,是好爭不好戰!通俗點講就是好文鬥,不好武鬥。這正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的性格。

如果一個民族經歷幾千年,期間無數戰亂會把真正的勇士和真正的軟蛋都淘汰掉,留下正是這些好爭不好戰的奸詐之徒!好爭,能為自己更多的贏得活下去的資本;不好戰,能避免過剛易折的滅亡命運。這其實也是一種中庸。

所謂的“中庸之道”,一開始也就是處事的一個方法。問題就在這個“方法”上,比如說“處事之道”,大家心知肚明,不是老子的“道”,也不是“一陰一陽”的“道”,

就是一個俯拾即是的方法,非要表述得駭世驚俗,好像是個了不起的人生哲學,實際上就像是煮飯之道、下麵條之道、蒸饅頭之道、高考高分之道、就業之道、面試之道、破解密碼之道、學習××之道、經商之道、從政之道,不一而足,都是一個“道”字惹的禍。

目前社會上通常所說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一個處事方法。客觀地評價,就是拿社會已經存在的認識為評判標準,

取其中間來作為自己的原則。然後再來所謂的“不偏不倚”。是具有一點認識高度的保守主義。但是絕對沒有成為人生真理的發展前景。

往往容易混淆的,是古代的“中”的理論,比如帛書《繫辭》的“衷”篇,也叫“道”,但是與現在所說的“中庸之道”,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地評判處事的“中庸之道”,通過分析能夠理解的結果,是奴才的忍讓之道,是亡國的麻醉之道,是統治的欺世之道,是文人的苟且之道。

“中庸之道”當然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喜怒哀樂不發之為中。所以中就是平衡,就是動態平衡。是一切事物所達到的暫時平衡狀態。如果達不到這個暫時平衡狀態,一切將不存在,包括我們自身。“常”,就是平常,就是日常,就是像平常一樣的處事。隨意而而又做到正好,且能辦成事情。所以,中庸是辦事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平庸,並不是和稀泥而沒主見。現代許多人硬把它庸俗化,是因為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化一無所知造成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通過努力知道了它的本意,我們的智慧就會上一個很高的臺階。因為它是先賢們留給後代的精華。對它做扭曲的解釋,就會產生出惡果。對人對己對社會產生出很大的危害。因為真理跨過一步就是繆誤。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大道。

隨意而而又做到正好,且能辦成事情。所以,中庸是辦事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平庸,並不是和稀泥而沒主見。現代許多人硬把它庸俗化,是因為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化一無所知造成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通過努力知道了它的本意,我們的智慧就會上一個很高的臺階。因為它是先賢們留給後代的精華。對它做扭曲的解釋,就會產生出惡果。對人對己對社會產生出很大的危害。因為真理跨過一步就是繆誤。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