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師級ATO能力!剖析Brad Stevens昨天的三大戰術

任職綠軍帥位僅4個賽季,Butler大學出身的Brad Stevens已在業界打出名堂,尤其是他的ATO得分效能,排聯盟前列。雖然年紀輕輕,但ATO能力卻老謀深算,絕不遜色于老牌教練。東部半決賽G6一戰雖然1分惜敗給奇才,

但對Stevens本人來說,或許是他的執教生涯裡的代表作之一。

ATO即After Time Out,可以理解為暫停過後首次進攻的機會。而今天Stevens的得分效能,只能用一字形容,“神”。如果最後IT的那球絕殺命中,那就是兩個字,“超神”。我個人粗略統計了一下(歡迎有心球迷做更嚴格的審核),

全場比賽,Stevens在戰術板上一共畫了18次圖,我把每節的首次進攻也算進去,一共4次,除了第四節,第一節到第三節的首次進攻全部命中。其餘的14次,第一節獲得2次ATO機會,1次得分;第二節獲得3次ATO機會,2次得分;第三節獲得2次ATO機會,2次得分。第四節獲得7次ATO機會,4次得分。ATO得分率(包括每節首次進攻)高達66.67%!其中第四節最後3個ATO為EOG機會,2次得分!EOG即End Of Game,可以理解為比賽最後時刻所佈置的關鍵進攻。最後兩次EOG進攻留在最後分析,
現在先分析綠軍的常用戰術---“15 Point Series”。

“15 Point Series”

每當綠軍的進攻陷入低迷,“15 Point Series”就成為Stevens打開局面的慣用伎倆。今天第三節進入第7分鐘左右的時候,綠軍連續3次進攻打“15 Point Series”,三次攻擊點不盡相同,而啟動點卻大同小異。“15 Point Series”就是以1號位與5號位首次傳球為啟動點的“Point Series”進攻。

1號(Isaiah Thomas)傳5號(Al Horford),然後繞過5號假裝做手遞手傳球,實質往2號(Avery Bradley)靠攏,5號傳3號(Jae Crowder),這樣的一系列配合,就成為了“15 Point Series”的啟動模式。不管後續分支如何演變,此模式基本不變。

分支一:在啟動模式基礎上,IT與Bradley相互靠攏Cross Screen,IT利用Amir Johnson(4號)的低位掩護跑至底角,Bradley利用Horford的掩護移動至弧頂,同時形成兩個進攻機會,Crowder選擇傳給IT,雖然不進,但確實創造出較為廣闊的出手空間。

分支二:在啟動模式基礎上,IT與Bradley相互靠攏假裝相互掩護,然後兩人突然反跑,Bradley利用Amir Johnson的低位掩護跑至底角,IT利用Horford的掩護移動至弧頂,同時形成兩個進攻機會,與分支一的跑位元十分相似。這次Crowder依然選擇傳給底角,Bradley遭到包夾,果斷分給機會更好的Amir Johnson籃下得分。對無球掩護的防守,除非是超級巨星,

否則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換防,而不是包夾,僅個人觀點。

分支三:在啟動模式基礎上,IT為Bradley設立Flare Screen,Bradley利用IT和Horford的兩個掩護創造投籃機會。

戰術總結

“15 Point Series”完成既定的啟動模式後,重點在於IT與Bradley相互靠攏時,他們到底是做Cross Screen,Flare Screen,還是只是假裝做Screen實質反跑,都極有可能混淆敵方的防守,從而創造出不同的得分機會。

兩個關鍵的EOG戰術

此役最令球迷屏息靜氣的時刻,莫過於雙方戰至87平後的戰平、領先,然後交替領先,直到IT錯失最後絕殺,才能長舒一口氣。短短的41秒內,Stevens佈置了三個EOG戰術,其中前兩個成功得分,盡顯ATO能力。

EOG NO.1:SLOB Carolina Leak

當John Wall投中罰球扳平比分時,Brad Stevens在暫停中佈置了“SLOB Carolina Leak”戰術。Carolina Leak通常應用於半場陣地戰中,綠軍今天的屬於閹割版,省略了最開始的部分。在分析綠軍的那個版本前,先來看看猛龍的完整版本。

Carolina源於North Carolina(北卡)大學主帥Roy Williams,通常指過半場後快速將球轉移至另一側(上圖,3-4-1的過渡),底角處後衛(2號)快速移動罰球線做背掩護(Backscreen),中間球員(4號)利用2號掩護空切籃下。

Leak指的是2號在罰球線做完掩護後,馬上利用5號的Flare Screen移動至底角接球攻擊。

而綠軍的是SLOB,省略了過半場後快速將球轉移至另一側的環節,直接從Bradley提到罰球線為IT做背掩護(Backscreen)開始,然後利用Horford的掩護(Flare Screen)移動至底角接球catch and shoot得分!

EOG NO.2:ATO Rip DHO

雙方再次戰成89平,Brad Stevens再次喊暫停,佈置了“Rip DHO”戰術。Kelly Olynyk邊線發球給 Horford,然後利用IT的掩護(Rip Screen)空切籃下,此乃其中一個進攻選擇。Rip Screen是無球掩護的一種,為攻擊手創造局部空間與時間優勢,短暫隔離防守人。

IT完成Rip後,與 Horford完成DHO(Dribble Hand Off)手遞手傳球,往中路突破。奇才選擇包夾,IT分給往外撤的 Horford,奇才補防被迫switch,由Wall換防 Horford。Wall身高僅6尺4寸(約193cm), Horford身高6尺10寸(約208cm),幾乎是零干擾。

可以說,Brad Stevens的戰術已經為球隊創造出非常輕鬆的出手機會,能否投進就看球員的執行力,最後Horford不負所托,再次為球隊爭取主動權。

儘管最後1分惜敗,但Brad Stevens今天的行兵佈陣森然有度,眾多大學教練賽後對他今天的戰術佈置交口稱讚。尤其是最後佈置的Carolina Leak,用極短的時間得分,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即使奇才在之後的進攻能得分,綠軍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佈置下一個進攻。若不是Carolina Leak的Quick 2,綠軍連最後3.5秒反敗為勝的機會也沒有。

戰術總結

“15 Point Series”完成既定的啟動模式後,重點在於IT與Bradley相互靠攏時,他們到底是做Cross Screen,Flare Screen,還是只是假裝做Screen實質反跑,都極有可能混淆敵方的防守,從而創造出不同的得分機會。

兩個關鍵的EOG戰術

此役最令球迷屏息靜氣的時刻,莫過於雙方戰至87平後的戰平、領先,然後交替領先,直到IT錯失最後絕殺,才能長舒一口氣。短短的41秒內,Stevens佈置了三個EOG戰術,其中前兩個成功得分,盡顯ATO能力。

EOG NO.1:SLOB Carolina Leak

當John Wall投中罰球扳平比分時,Brad Stevens在暫停中佈置了“SLOB Carolina Leak”戰術。Carolina Leak通常應用於半場陣地戰中,綠軍今天的屬於閹割版,省略了最開始的部分。在分析綠軍的那個版本前,先來看看猛龍的完整版本。

Carolina源於North Carolina(北卡)大學主帥Roy Williams,通常指過半場後快速將球轉移至另一側(上圖,3-4-1的過渡),底角處後衛(2號)快速移動罰球線做背掩護(Backscreen),中間球員(4號)利用2號掩護空切籃下。

Leak指的是2號在罰球線做完掩護後,馬上利用5號的Flare Screen移動至底角接球攻擊。

而綠軍的是SLOB,省略了過半場後快速將球轉移至另一側的環節,直接從Bradley提到罰球線為IT做背掩護(Backscreen)開始,然後利用Horford的掩護(Flare Screen)移動至底角接球catch and shoot得分!

EOG NO.2:ATO Rip DHO

雙方再次戰成89平,Brad Stevens再次喊暫停,佈置了“Rip DHO”戰術。Kelly Olynyk邊線發球給 Horford,然後利用IT的掩護(Rip Screen)空切籃下,此乃其中一個進攻選擇。Rip Screen是無球掩護的一種,為攻擊手創造局部空間與時間優勢,短暫隔離防守人。

IT完成Rip後,與 Horford完成DHO(Dribble Hand Off)手遞手傳球,往中路突破。奇才選擇包夾,IT分給往外撤的 Horford,奇才補防被迫switch,由Wall換防 Horford。Wall身高僅6尺4寸(約193cm), Horford身高6尺10寸(約208cm),幾乎是零干擾。

可以說,Brad Stevens的戰術已經為球隊創造出非常輕鬆的出手機會,能否投進就看球員的執行力,最後Horford不負所托,再次為球隊爭取主動權。

儘管最後1分惜敗,但Brad Stevens今天的行兵佈陣森然有度,眾多大學教練賽後對他今天的戰術佈置交口稱讚。尤其是最後佈置的Carolina Leak,用極短的時間得分,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即使奇才在之後的進攻能得分,綠軍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佈置下一個進攻。若不是Carolina Leak的Quick 2,綠軍連最後3.5秒反敗為勝的機會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