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懷念母親!致敬母愛!

對麗江女子,自古有這樣的說法,“娶得麗江婆,賽過騾子馱;娶得麗江婆,終生不用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麗江女子的勤勞能幹。

儘管在男女平等、女子能頂半邊天的今天,“娶麗江婆賽騾子馱”的說法似乎已不符合實際,

然而,從自己母輩那裡傳承的善良、隱忍、勤勞的美德,依然能在現代麗江女子身上找到,尤其是那些已為人母的麗江女子。她們,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總願負重前行。

今天,母親節,一個屬於母親的節日,麗江讀本全媒體新聞中心用一篇納西族知名學者楊福泉先生寫給母親的文章,獻給這個特別的日子。

楊福泉先生的母親已經故去,

他只能通過撰文來表達對母親的無盡思念。而我們中的大多數,母親依然還在我們身邊,這是人之大幸。所以,趁她們還在,能表達的愛意,絕不要含蓄。如果不能陪她一條路,那就陪走一段路。

謹以此文獻給麗江所有的母親,並衷心祝願每一位母親:

母親節快樂,天天快樂!

懷念母親

楊福泉(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母親他們這一代納西婦女穿上了“解放裝”,

我傻乎乎看著這世界……

在我迄今為止的生命旅途上,納西女人在我的心上留下的印像是最深刻的。

充滿秘境奇情的納西古王國有“象形文古國”、“世界殉情之都”等別稱,同時,又被時下有些風雅之士稱為“天邊女兒國”、“雪域女兒鄉”等。納西女人,是雪鄉的一泓清泉,一股清風,一團烈火,是玉龍雪山下一道人間永恆的奇麗風景。納西族在國內外以文化科技人才、專家教授眾多而名重於世,

而這些俊傑人才以男性居多。然而,托起他們的事業和人生光彩的,卻是那些包括很多過去因沒有機會讀書而不識字的納西女子柔弱而堅實的肩膀。她們肩擔日月,力扛家園的重負,成就了納西男人生命的輝煌。

在納西族傳統民居“母房”(正房)中,有一棵象徵納西族神話中頂天鎮地的“居那世羅”神山的“頂天柱”,撐著整座房子,納西語稱之為“美杜”。

納西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猶如這“頂天柱”,撐起家園的一片天。

20世紀30年代初在麗江調研的王圖瑞先生記曰:“麗江風俗的特色,就是婦女能夠謀得經濟的獨立,婦女界向來沒有纏足的陋俗,所以,體力強壯,能忍苦耐勞,一家的家事盛衰成敗,與婦人有密切的關係。”王先生並慨歎曰:“我常說麗江婦女,倘再能受得著一個新時代教育的機會,那可要成為世界上新婦女之楷模咧!”

由於納西女子的勤勞能幹,想娶一個納西女子是麗江周圍地區很多男人的一個夢想,因此,過去在遠近地區廣泛地流傳著一句俗話:“娶得麗江婆,賽過騾子馱;娶得麗江婆,終生不用愁”。在20世紀40年代留居麗江8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顧彼德對此也深有感受,他說:“由於納西族婦女事務繁忙,常常要背負沉重的貨物從家裡到商店,或從一個集市到另一個集市。納西族婦女鍛煉出強壯的體魄,高大結實,胸部豐滿,手臂強壯。她們自信而果斷、大膽。她們是家庭的智囊,是家庭繁榮昌盛的依賴。與一個納西女子結婚就相當於有了人生的保險 ,使人可以閒適舒服地度過餘生。”

在我的眼裡,我母親也是一個肩擔日月、背負青天、普通而又傑出的納西女子。

▲攝於1997年的母親,加拿大著名攝影家烏利·斯特爾茲攝

母親于1930年2月10日出生於與麗江古城毗連的思吉村(20世紀50年代以前叫文明村,現在叫紅星村)一個農戶家庭。

母親出身貧寒農家,從小就養成了極能吃苦耐勞的品格,而且膽子很大,年輕時就敢在天還沒亮時就從家裡背著麥子,獨自一人穿過樹林和田野,去好幾公里之外的吉塢村磨面。

納西族婦女歷來是趕集、趕街的主力。“展支久”和“支乎”就是她們趕街做生意的兩種傳統方式。“展支久”是納西語,意思是“跑城街”,主要跑的是鄰縣永勝、鶴慶以及麗江縣的石鼓等熱鬧街子天,以跑鶴慶縣辛屯街集市者多。婦女們背著麗江特有的貨物,到這些熱鬧的街市上出售,又買回當地的特產或價錢比麗江集市便宜的米麵副食品、日用品等,靠兩地的差價賺一點點利潤。

母親和祖母一樣,在少年和青年時常常做這種小本生意。母親跟著外祖母或者約上幾個同伴跑辛屯集市,她跑城街主要是買米賣米。從40多公里外的鶴慶縣辛屯街買回米,背到麗江古城,賣給老主顧家(稱為“扣八”),從中得一點小利潤。跑一趟辛屯街往返需要3-4天,背著沉重的背子翻山越嶺,長途跋涉。

▲我、妹妹和父母,攝于20世紀60年代

母親生長于農村,長時期受到納西族傳統文化習俗的薰陶。她小時,思吉村還舉行祭天儀式,祭天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節日,也是納西族本土宗教東巴教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納西族人將“祭天”作為民族認同的一個因素,因此民間有俗語說:“納西摩別低”,意為“納西人重視祭天”,又說:“納西摩別西”,其意為“納西人是祭天的人”,將祭天視為是否是納西人的標誌。祭天是在充滿神聖觀念,聯繫本民族鬥爭歷史的氣氛中進行的,所以,每一次祭天儀式,都產生同一血統、同一祖先、同心同德的神聖感,起著增強納西族內聚力的作用。

母親所在的思吉村的祭天群有自己獨到的特點,據母親講,她出生的村子裡的祭天大多是各個祭天團體在住宅的院子裡進行,母親這個家族有三四十戶,但在一起舉行祭天儀式的有7戶人家,這是一個祭天群體。這些在一起祭天的成員在同一家族中是屬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斯吉村的納西人稱這種在一起祭天的同一家族親戚為“補吐低化”,意思是“(輪流)出(祭天)豬的一群”。母親家族的這一個祭天群每年輪流在一家舉行,儀式中有殺“祭天豬”、獻“祭天神米”、“點大香”等程式。祭天時,院內鋪滿表示吉祥的青松毛,儀式由族中會詠誦祭天口誦經的長老主持。麗江不少農村在正式祭天時禁忌婦女參加,而在思吉村,婦女是可以參加祭天典禮的。

1954年,母親與父親成婚,1955年9月她生下我不久,城裡也開始了合作化運動。上面要求所有古城裡的經營傳統小吃的家戶要聯合起來辦合作社。我祖母屬於做麗江粑粑的家庭,因此也在應參加“合作小食店”之列。母親在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上要求她來具體負責組織這個“合作小食店”。

母親很快就牽頭將古城各個著名的傳統名小吃私家店鋪聯合起來,成立了“大研鎮合作小食店”。這個合作小食店的成員除了一兩個男性外,都是清一色的納西女人。都是麗江古城著名小吃的一幫“女大腕”。其中有聞名遐邇的“麗江粑粑司令”李仲興的傳人、其兒媳婦阿媽鳳仙、“麵條女大王”阿媽六、還有一個流落麗江,人稱“湯圓王”的四川籍陳姓駝背老人等。最初只有7個成員,後來逐漸發展出20多個成員,母親被推舉為經理,率領一班納西女人創業。在古城裡開了四五個店鋪,賣各種納西傳統小吃。除了白天賣,晚上還賣宵夜。

她們做的火烤和油煎這兩種麗江粑粑遠近聞名,特別是那先在平底鍋上雙面煎,然後在一個鵝卵石上慢慢地用松木火烤的“麗江幹粑粑”,因價廉、味美、保存期長而深受藏族馬幫的喜愛。我常常在母親的店裡看著頭戴寬沿氊帽,腰插長刀的藏族趕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幹粑粑裝進藏式褡褳裡,興高采烈地趕著馬揚長而去,據說這種粑粑保留十多天都不會壞,因此一直為跑“茶馬古道”的藏客所青睞。麗江古城喜歡釣魚的人,也愛帶上這種幹粑粑去當野餐的主食,在河邊佐以在銅火鍋裡煮的新鮮的魚和豆腐,是使人垂涎的美味。如今,麗江街道已經見不到這種地道的火烤幹粑粑了,很多麗江人和吃過這種粑粑的外地人都在懷念這種獨特的納西小吃。

▲母親和她的“麗江大研鎮小食店”同事們,攝於1980年

這幫納西女人闖蕩風雨人生路數十年,在後來很多人都吃上了“國營”的“大鍋飯”之後,這個由數十個納西女人組成的合作小食店一直堅持自負盈虧,由於這幾個小店裡集聚著一幫有名的納西小吃“大腕”,技藝高強,在本地和外面頗有名聲。有的外地人出差到麗江古城,一來就找那著名的大石橋小食店來一飽納西小吃的口福。麗江古城大石橋旁邊的小食店是母親她們最大的一個店,生意很好。

母親獨立管理著這個在古城有七八個分店的傳統小食店,她遇事有膽略,能決斷,在店裡和街坊鄰居中很有威望。在我的印象裡,這個幾乎全是納西女人的店氣氛十分融洽,大家緊張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便定期相約穿上傳統的納西婦女盛裝,到黑龍潭等風景名勝區去遊玩、野餐,她們是一群極能吃苦,但又會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納西女人。

這些納西女人們很富於同情心。當時古城裡有個著名的瘋子,出生在古城附近一個有名望的讀書人家庭,聽說原來在軍隊的文工團當音樂指揮,很有些名氣,但因為失戀而得了精神病。這個瘋子衣衫襤褸,但平時不叫不鬧不惹人,每天靜悄悄地在街上走,是個很斯文的瘋子。看來他是摸准了規律,這些小食店裡能幹的女人們一穿上盛裝風風光光地出去,必定有好吃的,因此就尾隨而來,好幾次,當母親她們擺好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他便會冷不防地過來,飛快地將一碗盛滿好吃飯菜的碗拿走,躲去一邊大嚼起來。母親她們只是笑一笑,說,他也怪可憐的,隨他去吧!

母親從小以膽子大而為鄉鄰所稱道。她們店裡有個在40年代就流落麗江賣湯圓的四川籍陳老人,終身過著獨身生活。他後來也加入了古城合作小食店,有一天夜裡,他起來走到屋後的河邊小解,睡意朦朧中一不小心,跌到三四米以下湍急的河裡,第二天早上才被人發現已淹死在河裡,人們趕緊去叫我母親,母親火急地趕到河邊,連鞋也不脫就一下跳下河去,從冰冷的水中把老人的遺體抱到岸上。然後又忙著張羅喪事,親自去古城北面的北門坡附近為這位老人物色了一處風景優美的墳地,讓這位異鄉老人長眠在山清水秀,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麗江。

▲1978年我考上大學後全家的合影

我小時候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是盼著每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和“騾馬交流會”,這兩個盛大的民間集會在農曆三月和七月舉行。到時,數百頂白色的帳篷在會址平地搭起,其中就有母親她們店搭的帳篷。

在這些大帳篷中,有一種茶館帳篷,那是我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這裡每天有說書和說故事的人。我樂滋滋地聽說故事的高手講古道今,一些講故事的高手講的一些絕妙笑話,一直在古城的很多民眾中流傳。

母親慘澹經營這個傳統小食店數十年,最後用店裡多年的積蓄在城郊建蓋了一幢4層的樓房。現在,那些老店員的退休工資全靠著這一幢樓房的租金。

母親是一個典型的納西女人,除了當女經理在工作和社會上忙碌,在家裡,她也是一根頂樑柱。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除了少數比較殷實的家庭買柴外,麗江古城的很多市民主要以自己上山砍柴的方式解決日常的能源需求。上班勞累了一個星期,一到星期天,她就約上幾個鄰居,清晨四五點就起床,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砍柴。她那時力氣很大,能背很大的一捆柴,比同去的同伴都背得多。街坊鄰居一看到她穿著草鞋,背著一座小山樣的柴捆回來,就嘖嘖稱讚不已。

母親在家裡是賢妻良母,在社區生活中也是一個非常熱心腸的人。她古道熱腸,喜歡幫助人,街坊鄰居和親戚家每有人去世,母親便積極地去為之張羅喪事,為死者洗身和換衣服;幫助死者家屬為奔喪和幫忙的人做飯等。

母親平時有樂於為人說公道話,為人排難解憂的好名聲。因此,街坊鄰居有了紛爭,無論男女,都喜歡來請我母親當調解人,直至她退休以後,還常有鬧矛盾的街坊鄰居來請她出面評理。母親能體諒人,也善於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問題,常常使紛爭的雙方心悅誠服地偃旗息鼓。我後來研究納西歷史文化,常看到多種史籍記載古代納西族“少不如意,輒相攻殺,兩家婦人和解乃罷。”《滇南夷情集匯圖·麽些圖》中說:“……鄉有鬥爭,婦排解之。”我想,母親身上體現的這種善於為人排解糾紛的本領應該是這種納西古風的遺存吧。

▲攝於20世紀70年代的母親

每年,母親最難過的是當她辛辛苦苦地喂大的年豬要被宰殺的那天,明知養豬是為了宰殺,但一年的餵養,使她將豬也自然地看作了家裡的一員,聽著豬臨宰前悲痛的叫聲,她總要掉很多淚。

在麗江古城,你可不會看到納西人當乞丐的。納西人寧可餓死也不會去要飯,這成了一個相沿甚久的傳統。但另一方面,麗江古城又是個外地乞丐的樂園,因為納西人樂善好施,只要有人要飯要到家裡,都要儘量多給一些食品或錢。古城南門橋出去一段路,河邊有一些岩洞,過去是外來乞丐的棲身之地。我聽老人講過,那時由於納西人樂善好施,不少乞丐過得頂闊綽,岩洞裡有些乞丐墊的是氆氌等當地名貴的產品,吃得也蠻不錯。乞丐群中還產生了“丐幫幫主”,有個有名的乞丐頭叫張生,常常在古城人家幫忙做一些雜活。有時碰到古城裡的人家有喪事,他會組織一幫常年駐紮在麗江的乞丐來幫忙抬棺材。

外地的乞丐常常會在街上或直接來家裡討吃的,我記得,只要有人討飯到我家,母親都客客氣氣地給他們吃的,特別是碰到老弱病殘的乞丐來要飯要錢時,她都要多給一些。

母親年紀大了,我每次探親回家,看到母親日漸蒼老的容顏,心裡十分酸楚,只能默默地祝福母親身體好,在家時儘量地和母親多呆在一起。我在外謀食,為自己不能每天廝守在她身邊而難過。我感到,對母親恩德的感念和心底裡的惆悵和歉疚,將永遠伴隨為子的一生!

▲一張合影,我們養過的鴿子“阿老乖”和一隻小狗也在裡面。

哀悼母親

人生的大哀痛中,還有什麼比失去母親更令人悲痛啊!

2015年12月22日下午6點20分,我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6歲。這天是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的節令,它將永世銘刻在我的心裡。

母親在14個月前突然中風,從此行動艱難,更糟的是不能講話,她很想和我們說話,但吚吚呀呀說不清楚,我們也很難猜出來,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不能把她想和我們說的話寫下來,我們也只能猜她的意思。她中風初期走路十分艱難,兩個人扶著走都很難挪動腳步,但母親憑著堅強的毅力,由我們攙扶著一步步走路,先是在屋子裡一步步走,慢慢地能由一個人扶著緩慢地走,漸漸地也能在室外走,有時能走一公里左右。

母親中風後,雖然身體極度虛弱,但硬撐著大小便都要到衛生間,從沒有過大小便失禁,我相信這是她的毅力支撐著她這樣挺下來的。

母親不能說話後,我們兄妹和她說話,和她一起回憶過去難忘的很多往事,讓她看孫子孫女的照片和視頻,她都會很高興地笑,用手指指點點,開心地說著什麼。為使她開心,有時我們也講幾個笑話,開她的玩笑,她也會忍俊不禁地笑起來。我們殷切盼望她能慢慢地康復起來。

但母親最終還是沒能熬過最冷的那幾天,12月20日上午母親突然腦溢血,然後一直處於昏睡中。到22日下午6點20分,母親撒手走了,她永遠離開了和她相依為命60多年的我父親,離開了他的兒女。她在這個冬天離去了,寒冷的冬天把她帶走了。那年是羊年,我的本命年,在這個本命年我永遠失去了我的母親!

母親的一生平凡而又偉大,她在上世紀50年代積極組辦的麗江古城合作小食店,會聚了當時麗江最有名的一些做麗江傳統小吃的納西婦女,自負盈虧數十年,她們辦的這個合作小食店,成為茶馬古道上著名的納西傳統小吃名店,成為麗江古城的一道人文風景。合作小食店也成為麗江第一個參加社保的民間合作組織,保證了合作小食店全體職工老有所養的晚年保障。

母親含辛茹苦,為家庭和社會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她始終活得堅強樂觀,堅毅勇敢,笑對人生,坦然面對生活的風霜雨雪。她的一些生活片斷,我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作了一些記錄,永志懷念。

母親走了,永遠離開了她的親人,離開了他熱愛的人世生話。在寒冷的這個冬天,我這個因謀食在外不能常常陪伴你的兒子,在母親的靈旁寫下這篇小文,悼念離我而去的母親,願母親能常常回到我的夢中,和我們在夢中話家常,敘舊情。你的高風,你的遺澤,也會永遠福佑你的子孫們。

注:文中圖片及圖下注解也均由楊福泉提供。

麗江讀本全媒體新聞中心

高大結實,胸部豐滿,手臂強壯。她們自信而果斷、大膽。她們是家庭的智囊,是家庭繁榮昌盛的依賴。與一個納西女子結婚就相當於有了人生的保險 ,使人可以閒適舒服地度過餘生。”

在我的眼裡,我母親也是一個肩擔日月、背負青天、普通而又傑出的納西女子。

▲攝於1997年的母親,加拿大著名攝影家烏利·斯特爾茲攝

母親于1930年2月10日出生於與麗江古城毗連的思吉村(20世紀50年代以前叫文明村,現在叫紅星村)一個農戶家庭。

母親出身貧寒農家,從小就養成了極能吃苦耐勞的品格,而且膽子很大,年輕時就敢在天還沒亮時就從家裡背著麥子,獨自一人穿過樹林和田野,去好幾公里之外的吉塢村磨面。

納西族婦女歷來是趕集、趕街的主力。“展支久”和“支乎”就是她們趕街做生意的兩種傳統方式。“展支久”是納西語,意思是“跑城街”,主要跑的是鄰縣永勝、鶴慶以及麗江縣的石鼓等熱鬧街子天,以跑鶴慶縣辛屯街集市者多。婦女們背著麗江特有的貨物,到這些熱鬧的街市上出售,又買回當地的特產或價錢比麗江集市便宜的米麵副食品、日用品等,靠兩地的差價賺一點點利潤。

母親和祖母一樣,在少年和青年時常常做這種小本生意。母親跟著外祖母或者約上幾個同伴跑辛屯集市,她跑城街主要是買米賣米。從40多公里外的鶴慶縣辛屯街買回米,背到麗江古城,賣給老主顧家(稱為“扣八”),從中得一點小利潤。跑一趟辛屯街往返需要3-4天,背著沉重的背子翻山越嶺,長途跋涉。

▲我、妹妹和父母,攝于20世紀60年代

母親生長于農村,長時期受到納西族傳統文化習俗的薰陶。她小時,思吉村還舉行祭天儀式,祭天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節日,也是納西族本土宗教東巴教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納西族人將“祭天”作為民族認同的一個因素,因此民間有俗語說:“納西摩別低”,意為“納西人重視祭天”,又說:“納西摩別西”,其意為“納西人是祭天的人”,將祭天視為是否是納西人的標誌。祭天是在充滿神聖觀念,聯繫本民族鬥爭歷史的氣氛中進行的,所以,每一次祭天儀式,都產生同一血統、同一祖先、同心同德的神聖感,起著增強納西族內聚力的作用。

母親所在的思吉村的祭天群有自己獨到的特點,據母親講,她出生的村子裡的祭天大多是各個祭天團體在住宅的院子裡進行,母親這個家族有三四十戶,但在一起舉行祭天儀式的有7戶人家,這是一個祭天群體。這些在一起祭天的成員在同一家族中是屬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斯吉村的納西人稱這種在一起祭天的同一家族親戚為“補吐低化”,意思是“(輪流)出(祭天)豬的一群”。母親家族的這一個祭天群每年輪流在一家舉行,儀式中有殺“祭天豬”、獻“祭天神米”、“點大香”等程式。祭天時,院內鋪滿表示吉祥的青松毛,儀式由族中會詠誦祭天口誦經的長老主持。麗江不少農村在正式祭天時禁忌婦女參加,而在思吉村,婦女是可以參加祭天典禮的。

1954年,母親與父親成婚,1955年9月她生下我不久,城裡也開始了合作化運動。上面要求所有古城裡的經營傳統小吃的家戶要聯合起來辦合作社。我祖母屬於做麗江粑粑的家庭,因此也在應參加“合作小食店”之列。母親在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上要求她來具體負責組織這個“合作小食店”。

母親很快就牽頭將古城各個著名的傳統名小吃私家店鋪聯合起來,成立了“大研鎮合作小食店”。這個合作小食店的成員除了一兩個男性外,都是清一色的納西女人。都是麗江古城著名小吃的一幫“女大腕”。其中有聞名遐邇的“麗江粑粑司令”李仲興的傳人、其兒媳婦阿媽鳳仙、“麵條女大王”阿媽六、還有一個流落麗江,人稱“湯圓王”的四川籍陳姓駝背老人等。最初只有7個成員,後來逐漸發展出20多個成員,母親被推舉為經理,率領一班納西女人創業。在古城裡開了四五個店鋪,賣各種納西傳統小吃。除了白天賣,晚上還賣宵夜。

她們做的火烤和油煎這兩種麗江粑粑遠近聞名,特別是那先在平底鍋上雙面煎,然後在一個鵝卵石上慢慢地用松木火烤的“麗江幹粑粑”,因價廉、味美、保存期長而深受藏族馬幫的喜愛。我常常在母親的店裡看著頭戴寬沿氊帽,腰插長刀的藏族趕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幹粑粑裝進藏式褡褳裡,興高采烈地趕著馬揚長而去,據說這種粑粑保留十多天都不會壞,因此一直為跑“茶馬古道”的藏客所青睞。麗江古城喜歡釣魚的人,也愛帶上這種幹粑粑去當野餐的主食,在河邊佐以在銅火鍋裡煮的新鮮的魚和豆腐,是使人垂涎的美味。如今,麗江街道已經見不到這種地道的火烤幹粑粑了,很多麗江人和吃過這種粑粑的外地人都在懷念這種獨特的納西小吃。

▲母親和她的“麗江大研鎮小食店”同事們,攝於1980年

這幫納西女人闖蕩風雨人生路數十年,在後來很多人都吃上了“國營”的“大鍋飯”之後,這個由數十個納西女人組成的合作小食店一直堅持自負盈虧,由於這幾個小店裡集聚著一幫有名的納西小吃“大腕”,技藝高強,在本地和外面頗有名聲。有的外地人出差到麗江古城,一來就找那著名的大石橋小食店來一飽納西小吃的口福。麗江古城大石橋旁邊的小食店是母親她們最大的一個店,生意很好。

母親獨立管理著這個在古城有七八個分店的傳統小食店,她遇事有膽略,能決斷,在店裡和街坊鄰居中很有威望。在我的印象裡,這個幾乎全是納西女人的店氣氛十分融洽,大家緊張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便定期相約穿上傳統的納西婦女盛裝,到黑龍潭等風景名勝區去遊玩、野餐,她們是一群極能吃苦,但又會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納西女人。

這些納西女人們很富於同情心。當時古城裡有個著名的瘋子,出生在古城附近一個有名望的讀書人家庭,聽說原來在軍隊的文工團當音樂指揮,很有些名氣,但因為失戀而得了精神病。這個瘋子衣衫襤褸,但平時不叫不鬧不惹人,每天靜悄悄地在街上走,是個很斯文的瘋子。看來他是摸准了規律,這些小食店裡能幹的女人們一穿上盛裝風風光光地出去,必定有好吃的,因此就尾隨而來,好幾次,當母親她們擺好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他便會冷不防地過來,飛快地將一碗盛滿好吃飯菜的碗拿走,躲去一邊大嚼起來。母親她們只是笑一笑,說,他也怪可憐的,隨他去吧!

母親從小以膽子大而為鄉鄰所稱道。她們店裡有個在40年代就流落麗江賣湯圓的四川籍陳老人,終身過著獨身生活。他後來也加入了古城合作小食店,有一天夜裡,他起來走到屋後的河邊小解,睡意朦朧中一不小心,跌到三四米以下湍急的河裡,第二天早上才被人發現已淹死在河裡,人們趕緊去叫我母親,母親火急地趕到河邊,連鞋也不脫就一下跳下河去,從冰冷的水中把老人的遺體抱到岸上。然後又忙著張羅喪事,親自去古城北面的北門坡附近為這位老人物色了一處風景優美的墳地,讓這位異鄉老人長眠在山清水秀,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麗江。

▲1978年我考上大學後全家的合影

我小時候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是盼著每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和“騾馬交流會”,這兩個盛大的民間集會在農曆三月和七月舉行。到時,數百頂白色的帳篷在會址平地搭起,其中就有母親她們店搭的帳篷。

在這些大帳篷中,有一種茶館帳篷,那是我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這裡每天有說書和說故事的人。我樂滋滋地聽說故事的高手講古道今,一些講故事的高手講的一些絕妙笑話,一直在古城的很多民眾中流傳。

母親慘澹經營這個傳統小食店數十年,最後用店裡多年的積蓄在城郊建蓋了一幢4層的樓房。現在,那些老店員的退休工資全靠著這一幢樓房的租金。

母親是一個典型的納西女人,除了當女經理在工作和社會上忙碌,在家裡,她也是一根頂樑柱。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除了少數比較殷實的家庭買柴外,麗江古城的很多市民主要以自己上山砍柴的方式解決日常的能源需求。上班勞累了一個星期,一到星期天,她就約上幾個鄰居,清晨四五點就起床,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砍柴。她那時力氣很大,能背很大的一捆柴,比同去的同伴都背得多。街坊鄰居一看到她穿著草鞋,背著一座小山樣的柴捆回來,就嘖嘖稱讚不已。

母親在家裡是賢妻良母,在社區生活中也是一個非常熱心腸的人。她古道熱腸,喜歡幫助人,街坊鄰居和親戚家每有人去世,母親便積極地去為之張羅喪事,為死者洗身和換衣服;幫助死者家屬為奔喪和幫忙的人做飯等。

母親平時有樂於為人說公道話,為人排難解憂的好名聲。因此,街坊鄰居有了紛爭,無論男女,都喜歡來請我母親當調解人,直至她退休以後,還常有鬧矛盾的街坊鄰居來請她出面評理。母親能體諒人,也善於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問題,常常使紛爭的雙方心悅誠服地偃旗息鼓。我後來研究納西歷史文化,常看到多種史籍記載古代納西族“少不如意,輒相攻殺,兩家婦人和解乃罷。”《滇南夷情集匯圖·麽些圖》中說:“……鄉有鬥爭,婦排解之。”我想,母親身上體現的這種善於為人排解糾紛的本領應該是這種納西古風的遺存吧。

▲攝於20世紀70年代的母親

每年,母親最難過的是當她辛辛苦苦地喂大的年豬要被宰殺的那天,明知養豬是為了宰殺,但一年的餵養,使她將豬也自然地看作了家裡的一員,聽著豬臨宰前悲痛的叫聲,她總要掉很多淚。

在麗江古城,你可不會看到納西人當乞丐的。納西人寧可餓死也不會去要飯,這成了一個相沿甚久的傳統。但另一方面,麗江古城又是個外地乞丐的樂園,因為納西人樂善好施,只要有人要飯要到家裡,都要儘量多給一些食品或錢。古城南門橋出去一段路,河邊有一些岩洞,過去是外來乞丐的棲身之地。我聽老人講過,那時由於納西人樂善好施,不少乞丐過得頂闊綽,岩洞裡有些乞丐墊的是氆氌等當地名貴的產品,吃得也蠻不錯。乞丐群中還產生了“丐幫幫主”,有個有名的乞丐頭叫張生,常常在古城人家幫忙做一些雜活。有時碰到古城裡的人家有喪事,他會組織一幫常年駐紮在麗江的乞丐來幫忙抬棺材。

外地的乞丐常常會在街上或直接來家裡討吃的,我記得,只要有人討飯到我家,母親都客客氣氣地給他們吃的,特別是碰到老弱病殘的乞丐來要飯要錢時,她都要多給一些。

母親年紀大了,我每次探親回家,看到母親日漸蒼老的容顏,心裡十分酸楚,只能默默地祝福母親身體好,在家時儘量地和母親多呆在一起。我在外謀食,為自己不能每天廝守在她身邊而難過。我感到,對母親恩德的感念和心底裡的惆悵和歉疚,將永遠伴隨為子的一生!

▲一張合影,我們養過的鴿子“阿老乖”和一隻小狗也在裡面。

哀悼母親

人生的大哀痛中,還有什麼比失去母親更令人悲痛啊!

2015年12月22日下午6點20分,我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6歲。這天是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的節令,它將永世銘刻在我的心裡。

母親在14個月前突然中風,從此行動艱難,更糟的是不能講話,她很想和我們說話,但吚吚呀呀說不清楚,我們也很難猜出來,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不能把她想和我們說的話寫下來,我們也只能猜她的意思。她中風初期走路十分艱難,兩個人扶著走都很難挪動腳步,但母親憑著堅強的毅力,由我們攙扶著一步步走路,先是在屋子裡一步步走,慢慢地能由一個人扶著緩慢地走,漸漸地也能在室外走,有時能走一公里左右。

母親中風後,雖然身體極度虛弱,但硬撐著大小便都要到衛生間,從沒有過大小便失禁,我相信這是她的毅力支撐著她這樣挺下來的。

母親不能說話後,我們兄妹和她說話,和她一起回憶過去難忘的很多往事,讓她看孫子孫女的照片和視頻,她都會很高興地笑,用手指指點點,開心地說著什麼。為使她開心,有時我們也講幾個笑話,開她的玩笑,她也會忍俊不禁地笑起來。我們殷切盼望她能慢慢地康復起來。

但母親最終還是沒能熬過最冷的那幾天,12月20日上午母親突然腦溢血,然後一直處於昏睡中。到22日下午6點20分,母親撒手走了,她永遠離開了和她相依為命60多年的我父親,離開了他的兒女。她在這個冬天離去了,寒冷的冬天把她帶走了。那年是羊年,我的本命年,在這個本命年我永遠失去了我的母親!

母親的一生平凡而又偉大,她在上世紀50年代積極組辦的麗江古城合作小食店,會聚了當時麗江最有名的一些做麗江傳統小吃的納西婦女,自負盈虧數十年,她們辦的這個合作小食店,成為茶馬古道上著名的納西傳統小吃名店,成為麗江古城的一道人文風景。合作小食店也成為麗江第一個參加社保的民間合作組織,保證了合作小食店全體職工老有所養的晚年保障。

母親含辛茹苦,為家庭和社會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她始終活得堅強樂觀,堅毅勇敢,笑對人生,坦然面對生活的風霜雨雪。她的一些生活片斷,我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作了一些記錄,永志懷念。

母親走了,永遠離開了她的親人,離開了他熱愛的人世生話。在寒冷的這個冬天,我這個因謀食在外不能常常陪伴你的兒子,在母親的靈旁寫下這篇小文,悼念離我而去的母親,願母親能常常回到我的夢中,和我們在夢中話家常,敘舊情。你的高風,你的遺澤,也會永遠福佑你的子孫們。

注:文中圖片及圖下注解也均由楊福泉提供。

麗江讀本全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