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龜峰,創世之神為什麼把烏龜的形象封存在這裡

我從沒看過一隻烏龜流眼淚。然而我在龜峰的一隻小龜身上看到了。它哭得眼睛都腫了聲音都暗啞了。

就像它的祖先,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由於規模巨大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

掩埋了無數的生命物種,生來就具有感情的烏龜們決心要在這裡長出不同形態、不同大小的龜型山石。它們希望自己的樣子,能成為一座高聳的路標。它們要記錄,在大地母親懷裡長逝的物種,為什麼犧牲?在哪裡倒下?它們要為未來的人回答,這裡有過什麼樣的溶蝕和崩塌、成為過什麼禁區和戰場。

它的祖先,也含淚收容過方志敏的故事。應運而生的紅色盆地,應運而生的紅色故事。

方志敏壯烈犧牲的那一年,龜峰有一塊石峰突然倒塌,就像一個掩起臉說不出話的人,它在漸次目睹了方志敏不朽的革命夢想、巍峨的革命信念、沉重的責任、受傷的心,和被損害的身體之後,淚水都流盡了。

它無法為這位偉大的革命領導者疾呼,於是陪伴他一起犧牲。它一定哭過了,它的眼淚即使渺小卻格外勇敢真誠。

歷史的聚光燈、風霜磨礪過的裂痕,這塊敏感的大地饋贈了這裡龜型的山石和真實的小龜們,發自肺腑的、靈魂如洗的淚水。

它的小臉那樣地迷惘,它走幾步會微微停下來喘息著,

它從不對自己的龜朋友以及收養它們的人負心。

它不小心踩進泥濘裡會覺得自己小小的天真被褻瀆了,

它願意在龜夥伴最軟弱的時候純潔又靦腆地伸出雙手。它絲毫不掩飾它置身于人文和地景裡的內心世界,眼中會有波浪般的感動。它在感動之後還會憤怒,因為你為了看它眼中的感動,把它高高舉在手中舉得太久。它開心的時候,會去陽光下曬背,然後它獻出了它的歌聲,它向人類向土地向湖水傾訴著永不變質的溫柔和寬厚。然而它的心裡也是坎坷的,天空、河流與山巒,
它只能紮一隻忠誠的小木筏朝著一個渴望的方向。

它一定見過美人魚。它一定見過鱷魚。說不定它還對美人魚告白過,但是它駝背、像個龍鍾的老頭。

它看過人魚的眼淚,一抹無邪又像海一樣深邃。它當然也見過鱷魚的眼淚,被想要以它為食的鱷魚窺視過,為了麻痹對方鱷魚往往會先流眼淚。於是鱷魚的眼淚是狡猾的,也是鹹的。我以為它的龜祖先曾經是很冷靜的,對萬事萬物的行為感知是一片茫然與空白。但到龜峰,游在清水湖裡,它們的精神上有了驚人的進化。

它們看到雨水侵蝕型老年期丹霞峰林地貌的龜峰,看到這裡丹霞造型的石峰石柱陡崖方山像各個年齡段的自己。它們也開始思考神靈在“創造”上的意義,如果說這裡的起點曾經是一片混沌、岩層沒有分開過、地層沒有裂變過,為什麼是它們誕生在當初這片土地一片混沌之時,並努力對抗那時的混沌。

為什麼這裡漸漸地有了這麼多個自己,有了這麼多龍王、龍宮和龜丞相的傳說。為什麼這裡靜止的龜也好,活著的小烏龜也好,依循著人和景區的生活,以每週七天為迴圈的方式生活著。為什麼在這裡生活的成千上百隻烏龜,漸漸有了婚配制度和血統的觀念。

為什麼它的祖先講述古代的傳說,盤古開天之時,空靈、光明的部分上升,變成了天;沉重的、混濁的部分下沉,變成了地。盤古的身體倒在大地,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遍身的肌肉變成大地的泥土,血管流成大海黃河長江,骨骼變成了起伏的山脈,身上的毛髮變成了叢林和草原。於是它們停留在這廣大的天地之間,耗盡了所有的力氣生長,最終長成了龜峰那只碩大無朋的昂首巨龜。

它們的世世代代,就算身體死亡,靈魂卻不曾分散過,在龜峰的土壤上不斷地復活和傳承開來。

為什麼是龜峰?為什麼是這裡仿佛成了龜的生命來源?為什麼烏龜影響了這裡的人居卑處微、與世無爭?把時光拉回到許多萬年前,天地化育,厚薄不均。究竟是這裡的人幻想自己擁有烏龜這種異常可愛又精妙靈異的動物的力量,還是創世之神冥冥之中有了一種指派。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動物當作祖先來崇拜。著名美學家蔣勳寫過:人類古史第一個階段,是人“不願意做人”的階段。他們幻想著擁有動物的力量,將它們化為崇拜的祖先。在臺灣少數民族排灣族人居住的石板屋上,總是會刻著漂亮的百步蛇圖畫案,酋長家附近往往會養一窩百步蛇。然而在龜峰,不以完全科學的眼光去看,單從人文的審美的意義上去看,這裡留存下來不是什麼勇猛野性的動物,而是清淨吉祥的烏龜。

究竟,神靈也好,古人也好,想要賦予這個地方什麼審美價值,想要這裡的人有什麼既定的行為和性情?像一個巨大的隱喻,龜成了與龜峰有關,最大的共同話題。

《淮南子》記錄了上古之時洪水氾濫,伏羲、女媧在烏龜的保護下,才避過洪水。所以這麼傻呵呵看上去無知無覺的烏龜和這片土地的關係是不是彼此認證、像堅持了一種神秘的秩序一樣團結一心。創世之神,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一種恒常不變的感恩之心,於是把烏龜的形象封存在了這裡。

儘管這裡沒有大海這裡不是島嶼,但是一定有一隻古老而又年輕的龜,它會借用龜峰很長很長的歲月,會把日曆一頁一頁往回翻,把龜家族的家訓和教條一輪一輪流轉,呵護後代們留在這境外桃源一樣的原地,催促它們冷靜關切它們懂得。

一個清水湖,一座山峰又一座再一座的山峰,待久了這裡當然有一種沉悶與哀憫。但正因為龜峰不是巨大、龐雜,你才看得到那一隻巨大的昂首龜,細枝末節地適應著,酷酷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天地,建立起某種童年一樣的氣宇。

藝術史裡面有一個流派叫極限主義,建築史裡面有一種造型叫極簡主義。龜峰所有的山峰,簡化到最單純的樣子是龜,複雜到了極限也是龜。

我常想一個作曲家要為龜峰寫一個曲子,在中間第幾十秒的時候要不要停頓一下,因為必須有一段不用任何樂器,沒有任何人類的聲音,只等待著一隻烏龜傷感時嚎啕大哭發出的聲音。我常想一個畫家要畫一隻烏龜,除了畫出龜背上規矩的方形的穩定感和信賴感,還要有方形烏龜殼本身會傳達的一種情緒。

對於我,我只會運用文字去寫。我必須感受到它身上比較堅實的一部分,還有比較脆弱的一部分。每一年,每一季,每一月,都去目睹一下它的成長,一直到它衰老。

寒日冬眠、暑日漫步的小烏龜,聊以清新也好,志在千里也好,它們才是不浪費人類糧食的小烏龜。

它們有的時刻,會顯得不識抬舉、眼神古怪、會不懂得感恩圖報,但是你的慷慨溫暖,其實它都在默默接納。你的假仁假義,它也會默默消解。你展露的是好也好壞也好,它都準備好了去建立那種漫長的和解,那種與你之間的和平。

比起你所享受到的,它只不過是在這人類占盡一切資源的世界裡,匆匆來去一場。

龜峰野生種類的中華草龜,只吃自然湖泊中的水草和小蝦,在這樣一個一切一併讓位給人類特權的時代,你可以吃它,可以把它當寵物一樣帶回去養。人也是要死的,小孩子也是會受罰的,所以我無法阻止你吃它,我沒資格要求你既然養了就寵愛它。只是如果你看到它哭了,一定要去關懷它。而,這是建立在你凝視過它的基礎之上。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故事,說是一隻烏龜被主人養了十三年,它從不在主人向陽的房間過夜,喜歡潮濕黑暗的角落。但是它快要死了,那一個禮拜它一直待在主人房間,主人上床睡覺便爬過去緊挨著床沿。某天夜裡,它來回走動像極人走路。主人起身把它抱出去,看它在流淚,主人和它開玩笑問它是不是找自己有事啊?等到清晨醒來它又爬回來,然後那天晚上就安靜的死去了。主人知道了很難過,原來它是一直想和自己說再見。

人都關懷不過來,還要去關懷一隻烏龜啊,它又不能給人回報,甚至可以說一無是處。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說:“動物和人之間的相互凝視,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成為重要一幕。而且,所有人都曾經以這樣的價值觀念來生活,現在卻已經絕跡了。”

好在有龜峰。這樣一個以龜為主的地方,烏龜不用面對生命空間的促狹和逼仄。

這裡的烏龜,傍晚時分,走在路上要去參加龜王國的舞會要去聽龜樂隊的演唱會。它們甚至有自己的服裝,三件式的兩件式的,連體的,有的甚至還戴頂帽子。夏天來了,綠荷深處有遊龜,要脆弱要流眼淚,是它們精神的另一個層次。

烏龜不是我見過的動物裡最勇敢的。它很不天真很不熱血,甚至戴著一副老氣的枷鎖,假裝自己像個歷經世事的老人一樣堅強。但它似乎有種偏執的“非你不可”,有瓊瑤式的追求感情和做出選擇的意志力。

它有一部分沉睡的“無意識”,它選擇了龜峰並且投入其中。不舞文弄墨也不真刀真槍,任清水湖的水是乾涸是豐沛,任龜峰的天氣是瓢潑大雨是晴朗安寧,它是沒有脾氣的。它的生命觀是最日常不過的。它忍受的上限就是流一滴眼淚。

在龜峰,有一隻龜沒有走完的路。你不親自來一趟,它就不會指給你。

這裡有一隻龜跳入湖中“撲通”的聲響,你不親自來一趟,就看不到那樣毫無驚懼、看淡世事的漣漪。

這裡有一隻龜想要凝固世界的眼淚,它希望你親自來一趟,而不是被困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裡,漸漸地冷峻、薄情和善變。

它看過人魚的眼淚,一抹無邪又像海一樣深邃。它當然也見過鱷魚的眼淚,被想要以它為食的鱷魚窺視過,為了麻痹對方鱷魚往往會先流眼淚。於是鱷魚的眼淚是狡猾的,也是鹹的。我以為它的龜祖先曾經是很冷靜的,對萬事萬物的行為感知是一片茫然與空白。但到龜峰,游在清水湖裡,它們的精神上有了驚人的進化。

它們看到雨水侵蝕型老年期丹霞峰林地貌的龜峰,看到這裡丹霞造型的石峰石柱陡崖方山像各個年齡段的自己。它們也開始思考神靈在“創造”上的意義,如果說這裡的起點曾經是一片混沌、岩層沒有分開過、地層沒有裂變過,為什麼是它們誕生在當初這片土地一片混沌之時,並努力對抗那時的混沌。

為什麼這裡漸漸地有了這麼多個自己,有了這麼多龍王、龍宮和龜丞相的傳說。為什麼這裡靜止的龜也好,活著的小烏龜也好,依循著人和景區的生活,以每週七天為迴圈的方式生活著。為什麼在這裡生活的成千上百隻烏龜,漸漸有了婚配制度和血統的觀念。

為什麼它的祖先講述古代的傳說,盤古開天之時,空靈、光明的部分上升,變成了天;沉重的、混濁的部分下沉,變成了地。盤古的身體倒在大地,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遍身的肌肉變成大地的泥土,血管流成大海黃河長江,骨骼變成了起伏的山脈,身上的毛髮變成了叢林和草原。於是它們停留在這廣大的天地之間,耗盡了所有的力氣生長,最終長成了龜峰那只碩大無朋的昂首巨龜。

它們的世世代代,就算身體死亡,靈魂卻不曾分散過,在龜峰的土壤上不斷地復活和傳承開來。

為什麼是龜峰?為什麼是這裡仿佛成了龜的生命來源?為什麼烏龜影響了這裡的人居卑處微、與世無爭?把時光拉回到許多萬年前,天地化育,厚薄不均。究竟是這裡的人幻想自己擁有烏龜這種異常可愛又精妙靈異的動物的力量,還是創世之神冥冥之中有了一種指派。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動物當作祖先來崇拜。著名美學家蔣勳寫過:人類古史第一個階段,是人“不願意做人”的階段。他們幻想著擁有動物的力量,將它們化為崇拜的祖先。在臺灣少數民族排灣族人居住的石板屋上,總是會刻著漂亮的百步蛇圖畫案,酋長家附近往往會養一窩百步蛇。然而在龜峰,不以完全科學的眼光去看,單從人文的審美的意義上去看,這裡留存下來不是什麼勇猛野性的動物,而是清淨吉祥的烏龜。

究竟,神靈也好,古人也好,想要賦予這個地方什麼審美價值,想要這裡的人有什麼既定的行為和性情?像一個巨大的隱喻,龜成了與龜峰有關,最大的共同話題。

《淮南子》記錄了上古之時洪水氾濫,伏羲、女媧在烏龜的保護下,才避過洪水。所以這麼傻呵呵看上去無知無覺的烏龜和這片土地的關係是不是彼此認證、像堅持了一種神秘的秩序一樣團結一心。創世之神,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一種恒常不變的感恩之心,於是把烏龜的形象封存在了這裡。

儘管這裡沒有大海這裡不是島嶼,但是一定有一隻古老而又年輕的龜,它會借用龜峰很長很長的歲月,會把日曆一頁一頁往回翻,把龜家族的家訓和教條一輪一輪流轉,呵護後代們留在這境外桃源一樣的原地,催促它們冷靜關切它們懂得。

一個清水湖,一座山峰又一座再一座的山峰,待久了這裡當然有一種沉悶與哀憫。但正因為龜峰不是巨大、龐雜,你才看得到那一隻巨大的昂首龜,細枝末節地適應著,酷酷地,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天地,建立起某種童年一樣的氣宇。

藝術史裡面有一個流派叫極限主義,建築史裡面有一種造型叫極簡主義。龜峰所有的山峰,簡化到最單純的樣子是龜,複雜到了極限也是龜。

我常想一個作曲家要為龜峰寫一個曲子,在中間第幾十秒的時候要不要停頓一下,因為必須有一段不用任何樂器,沒有任何人類的聲音,只等待著一隻烏龜傷感時嚎啕大哭發出的聲音。我常想一個畫家要畫一隻烏龜,除了畫出龜背上規矩的方形的穩定感和信賴感,還要有方形烏龜殼本身會傳達的一種情緒。

對於我,我只會運用文字去寫。我必須感受到它身上比較堅實的一部分,還有比較脆弱的一部分。每一年,每一季,每一月,都去目睹一下它的成長,一直到它衰老。

寒日冬眠、暑日漫步的小烏龜,聊以清新也好,志在千里也好,它們才是不浪費人類糧食的小烏龜。

它們有的時刻,會顯得不識抬舉、眼神古怪、會不懂得感恩圖報,但是你的慷慨溫暖,其實它都在默默接納。你的假仁假義,它也會默默消解。你展露的是好也好壞也好,它都準備好了去建立那種漫長的和解,那種與你之間的和平。

比起你所享受到的,它只不過是在這人類占盡一切資源的世界裡,匆匆來去一場。

龜峰野生種類的中華草龜,只吃自然湖泊中的水草和小蝦,在這樣一個一切一併讓位給人類特權的時代,你可以吃它,可以把它當寵物一樣帶回去養。人也是要死的,小孩子也是會受罰的,所以我無法阻止你吃它,我沒資格要求你既然養了就寵愛它。只是如果你看到它哭了,一定要去關懷它。而,這是建立在你凝視過它的基礎之上。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故事,說是一隻烏龜被主人養了十三年,它從不在主人向陽的房間過夜,喜歡潮濕黑暗的角落。但是它快要死了,那一個禮拜它一直待在主人房間,主人上床睡覺便爬過去緊挨著床沿。某天夜裡,它來回走動像極人走路。主人起身把它抱出去,看它在流淚,主人和它開玩笑問它是不是找自己有事啊?等到清晨醒來它又爬回來,然後那天晚上就安靜的死去了。主人知道了很難過,原來它是一直想和自己說再見。

人都關懷不過來,還要去關懷一隻烏龜啊,它又不能給人回報,甚至可以說一無是處。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說:“動物和人之間的相互凝視,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成為重要一幕。而且,所有人都曾經以這樣的價值觀念來生活,現在卻已經絕跡了。”

好在有龜峰。這樣一個以龜為主的地方,烏龜不用面對生命空間的促狹和逼仄。

這裡的烏龜,傍晚時分,走在路上要去參加龜王國的舞會要去聽龜樂隊的演唱會。它們甚至有自己的服裝,三件式的兩件式的,連體的,有的甚至還戴頂帽子。夏天來了,綠荷深處有遊龜,要脆弱要流眼淚,是它們精神的另一個層次。

烏龜不是我見過的動物裡最勇敢的。它很不天真很不熱血,甚至戴著一副老氣的枷鎖,假裝自己像個歷經世事的老人一樣堅強。但它似乎有種偏執的“非你不可”,有瓊瑤式的追求感情和做出選擇的意志力。

它有一部分沉睡的“無意識”,它選擇了龜峰並且投入其中。不舞文弄墨也不真刀真槍,任清水湖的水是乾涸是豐沛,任龜峰的天氣是瓢潑大雨是晴朗安寧,它是沒有脾氣的。它的生命觀是最日常不過的。它忍受的上限就是流一滴眼淚。

在龜峰,有一隻龜沒有走完的路。你不親自來一趟,它就不會指給你。

這裡有一隻龜跳入湖中“撲通”的聲響,你不親自來一趟,就看不到那樣毫無驚懼、看淡世事的漣漪。

這裡有一隻龜想要凝固世界的眼淚,它希望你親自來一趟,而不是被困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裡,漸漸地冷峻、薄情和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