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首都的東京為什麼沒被原子彈炸 這當中的故事需要專家分析

原子彈的研究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而它第一次嶄露頭角的的時間是1945年7月16日,而地球上第一個感受到原子彈威力的地方就是美國的墨西哥州大沙漠。

而在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的14天前,美國陸軍部長亨利·路易斯·史汀生已經偷偷的給總統杜魯門一份秘密報告,那份報告的名字為《對日本作戰計畫的建議》。顧名思義,就是對日本的攻擊。

這個戰爭專家在報告中說,日本已經沒有了太平洋供給,只要美國大轟炸幾次日本,

蘇聯可能會參戰,加上中國對日本反擊不斷加強,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特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對日開戰還有民心和道義的支持。

但是史汀生不同意登陸日本作戰,他認為日本人有愛國心,天皇要是下令反抗,就會有許多瘋狂的士兵拼命死守。

而這會使登陸日本的美國大兵大量犧牲。而且提出建議:要是給它一個警告,一個保留天皇的條件,會大大增加日本投降的機會。

杜魯門同意了,運輸原子彈到太平洋馬利安納群島。本來最初轟炸目標是東京和廣島,由於史汀生的建議,做到警告不炸沉日本,

以便促其投降,將日本天皇所在城市東京換成了長崎。

先是廣島的原子彈,後是長崎的原子彈。加上杜魯門的狠話:如果日本再無視美國的“警告”,日本上空將落下“原子彈雨”。日本投降了,不過不是傳聞中的無條件。

日本天皇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要保留天皇地位。最後協商通過,不過明明是有條件的,為何一直被說成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呢,成了對日作戰的口號,戰時盟國的“法定政策”,人們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