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白馬將軍公孫瓚一手的好牌,可為何輸給了草包袁紹?

文/寂寞的紅酒

公孫瓚是漢末軍閥之一,佔據幽州,手握數萬邊軍,是軍閥割據初期實力較強、潛力較大的一個軍閥。相比幾千散兵游勇起家的曹操和跑龍套的劉備,公孫瓚手裡的牌簡直好的讓人嫉妒。

但公孫瓚實力那麼強,卻高開低走,被袁紹搞得一敗塗地,最終土崩瓦解。那麼為何公孫瓚一手的好牌卻輸給了袁紹?

第一,公孫瓚先天不足,雖是貴族子弟,但其母出身低微,因此只能任書佐。公孫瓚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才打下了自己的事業,

實現了逆襲。而袁紹雖然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眼高手低,就像易中天所說是一個漂亮的草包,但出身豪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一出道就身居要職,做事一直順風順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袁紹僅僅是渤海太守但卻被推舉為盟主,而他的直屬上司韓膚則只能甘居其下,聽其調遣,袁家的招牌可不是一般的響亮。袁紹奪了冀州後,天下人才紛紛歸附。
趙雲投公孫瓚時,公孫瓚曾沮喪的說:“聞貴州人皆願從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由此可以看出袁家的影響力有多大,公孫瓚還沒和袁紹打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第二,公孫瓚佔據幽州,兵精馬多但地瘠民貧,而袁紹佔據冀州,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百姓富庶,在短期內公孫瓚處於優勢,但時間一久公孫瓚就耗不過袁紹了,界橋之戰後公孫瓚一直被袁紹壓著打。此外,北方的鮮卑和東邊的烏桓等遊牧民族都和公孫瓚有仇,公孫瓚還殺了上司劉虞,造成了四面楚歌的困局。袁紹、烏桓、鮮卑、劉虞殘部幾方聯合圍剿公孫瓚,公孫瓚豈能不敗。

第三,公孫瓚屬於袁術陣營的,和袁術、陶謙、孫堅是盟友,但盟友們都遠在南方,誰也幫不上他的忙。而袁紹陣營的主要勢力在北方,公孫瓚周圍的袁紹、曹操以及依附袁紹的張楊諸勢力將公孫瓚圍的水泄不通,公孫瓚孤軍奮戰,被袁紹一點點消磨掉。

第四,公孫瓚雖然強勢但只是表面的,手下缺乏像樣的文臣武將,就趙雲和田豫兩個像樣的人物但都沒有得到重用,公孫瓚只靠個人勇武當然打不過人才濟濟的袁紹,一個鞠義就把公孫瓚搞得狼狽不堪,不要說袁紹手下顏良、文醜、張郃等多如牛毛的一流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