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明日開放 219件“異國情調”走出深宮

2017年5月15日訊,18世紀、高1.9米的英國銅鍍金象馱轉花鐘,19世紀法國的機械鳥音籠,清朝皇帝用的美國頭疼藥膏,這些讓人充滿好奇和想像的外國文物如今在哪兒收藏著?原來,這些沿著絲路飄洋過海的舶來品,

一直深藏在故宮的倉庫中。13日,由廈門市政府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的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館,包括這些文物在內的首批219件清宮舊藏,在廈門鼓浪嶼與公眾見面。大部分外國文物珍品為首次展示。16日起,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正式對遊客開放。

18世紀英國的“銅鍍金象馱轉花鐘” 新華社發

紫禁城文物走出“深宮” “入駐”鼓浪嶼

如果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那麼,博物館就是能感知城市靈魂的窗戶。據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首任館長任萬平介紹,鼓浪嶼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保存有很多西洋建築,而故宮有很多外國文物,選擇鼓浪嶼設立外國文物館,可以使鼓浪嶼異域風格的建築遺跡與故宮皇家珍藏的異域文物珍品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上萬件珍貴的外國文物,為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彙集而來,是中華文明古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但目前這些文物展出數量不到6%。分館設立後,這些外國文物藏品有很大一部分將會逐步“入駐”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能彌補我國缺少外國文物館的遺憾。

單霽翔說,我們有責任讓它們走出深宮,更多地融入人們生活,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將為正在全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鼓浪嶼增添濃重的文化魅力,也為廈門的“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蘊。

219件(套)展品展示異國情調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選址在廈門市鼓浪嶼“救世醫院及護士學校舊址”,

用地面積10767平方米,建築面積5168平方米。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首展展品有219件(套),內容共分6個部分:一是文物來源,主要講述故宮外國文物的收藏途徑及方式;二是科技典範,主要講述科學儀器在皇宮的應用;三是萬國瓷風,展現故宮所收藏的歐洲、日本等國瓷器;四是生活韻致,主要展出的是以鼻煙盒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傾銷到中國的日常用品;五是典雅陳設,主要展出從紫禁城到園囿諸多殿堂內陳設的來自西方的物品;六是異國情調,

主要展出故宮收藏的仿製西洋的絲織品、傢俱。這些外國文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展現了所屬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風貌,也映射出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展出的文物大部分一直保存在故宮庫房裡,從未向世人展示過。文物種類涵蓋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琺瑯器、金屬器、織物、繪畫、書籍、雕塑、傢俱、鐘錶、科技儀器等,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它們不僅生產工藝高超、造型華麗、風格異域,還兼具實用性。

珍貴文物述說中外交往傳奇

在進入故宮數百年後,這些帶有情感和時間醇香的外國文物,“相聚”在鼓浪嶼這座特別的小島,向人們述說明清時期宮廷中外文化交流的眾多傳奇。

在臨時展廳入口處,一尊高1.9米的的銅鍍金象馱轉花鐘尤為搶眼,被譽為“鎮館之寶”。它美輪美奐的紋飾和複雜的機械裝置,完美地將中西方文化元素融為一體。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萬秀鋒說,花鐘是18世紀從英國運到紫禁城,贈送給乾隆皇帝的。“這件文物渾身上下都是銅鎏金,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料石;內容也很繁複,有古羅馬戰士、印度國王、西方女性等人物形象,在故宮收藏的鐘錶中也是非常精美的一件。從英國走海陸繞半個地球運過來,還有一些工匠跟著來到中國進行組裝。”

花鐘的最下方是山石形底座,內部裝有音樂和活動機械裝置。底座既有帆船湖上行,也有烏龜馱花瓶,還有雄獅在洞口處。底座之上有持盾牌長矛的士兵,簇擁著一尊大象,象的腹部有圓盤,上有寶石鑲嵌。象身上似背負著兩層亭子,第一層中央站著佩刀士官,第二層有兩條龍纏繞在樹上。計時部分位於亭子上方,異常精美,鐘頂端立獎盃,杯中插著寶星狀花。當音樂啟動,底座的帆船徐徐向前,獅子在洞口時出時進,大象的眼睛會轉動,鼻子甩動,尾巴擺動,亭子中央的士官左右轉動像在巡邏,而盤龍也會隨之盤旋。

萬秀鋒說:“當時宮廷裡面的鐘錶首先是陳設性、觀賞性,其次才是實用性。我們看到花鐘上有動物、植物;還有不同地域的風情,說明當時的世界已經連成一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都融合在這個鐘錶裡面。”

類似有特色、有故事的文物還有很多,如袁世凱在1908年為光緒皇帝獻上的美國頭痛藥膏,用俄國銀幣製作而成的繡球式風鈴及不同時期國外的兵器等。據新華社 央廣 《廈門日報》

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它們不僅生產工藝高超、造型華麗、風格異域,還兼具實用性。

珍貴文物述說中外交往傳奇

在進入故宮數百年後,這些帶有情感和時間醇香的外國文物,“相聚”在鼓浪嶼這座特別的小島,向人們述說明清時期宮廷中外文化交流的眾多傳奇。

在臨時展廳入口處,一尊高1.9米的的銅鍍金象馱轉花鐘尤為搶眼,被譽為“鎮館之寶”。它美輪美奐的紋飾和複雜的機械裝置,完美地將中西方文化元素融為一體。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萬秀鋒說,花鐘是18世紀從英國運到紫禁城,贈送給乾隆皇帝的。“這件文物渾身上下都是銅鎏金,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料石;內容也很繁複,有古羅馬戰士、印度國王、西方女性等人物形象,在故宮收藏的鐘錶中也是非常精美的一件。從英國走海陸繞半個地球運過來,還有一些工匠跟著來到中國進行組裝。”

花鐘的最下方是山石形底座,內部裝有音樂和活動機械裝置。底座既有帆船湖上行,也有烏龜馱花瓶,還有雄獅在洞口處。底座之上有持盾牌長矛的士兵,簇擁著一尊大象,象的腹部有圓盤,上有寶石鑲嵌。象身上似背負著兩層亭子,第一層中央站著佩刀士官,第二層有兩條龍纏繞在樹上。計時部分位於亭子上方,異常精美,鐘頂端立獎盃,杯中插著寶星狀花。當音樂啟動,底座的帆船徐徐向前,獅子在洞口時出時進,大象的眼睛會轉動,鼻子甩動,尾巴擺動,亭子中央的士官左右轉動像在巡邏,而盤龍也會隨之盤旋。

萬秀鋒說:“當時宮廷裡面的鐘錶首先是陳設性、觀賞性,其次才是實用性。我們看到花鐘上有動物、植物;還有不同地域的風情,說明當時的世界已經連成一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都融合在這個鐘錶裡面。”

類似有特色、有故事的文物還有很多,如袁世凱在1908年為光緒皇帝獻上的美國頭痛藥膏,用俄國銀幣製作而成的繡球式風鈴及不同時期國外的兵器等。據新華社 央廣 《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