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說苻堅是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並稱的中國大帝

前秦帝國的秘密——解讀淝水之戰以外的苻堅(上)

說到苻堅這個名字,

知名度大概遠不如“南慕容,北喬峰”,就算是知道的,恐怕也離不開三個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西元383年5月,自稱天王的前秦君主苻堅率大軍九十六萬出征東晉,大臣認為晉有長江天險,此戰不易與,苻堅傲然道:“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是為“投鞭斷流”。然則秦軍卻在淝水之戰中敗給了謝石、謝玄率領的八萬晉軍。交戰前,苻堅“望八公山上草木,

皆以為晉兵”,是為“草木皆兵”。秦軍大敗,“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風聲鶴唳”就此流傳。

三個成語串聯起來,苻堅驕橫而無能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與悠然東山的謝安先生形成完美對比。這個反面角色是太鮮明了,以至於仿佛苻堅這一輩子幹的唯一事情便是打了這次大敗仗。

然而,這個印象應該是被誤讀的,和歷史上的苻堅其實不太一致。比如,說到金庸先生筆下的“南慕容,北喬峰”中,那位“南慕容”慕容複一生的偶像和祖先——大燕皇帝慕容垂,便曾是苻堅的部下。縱觀歷史,淝水之戰對苻堅和前秦帝國來說堪稱轉捩點,但在此之前的苻堅堪稱一代驕雄,他的真實歷史形象是在東晉十六國戰亂多年之後一統北方的英主。

自370年滅亡前燕至383年敗于淝水,北方核心地區在他的統治之下,居然獲得了十幾年相對和平安定的時光——仿佛歷史的宿命,這是一個和大秦王朝相等的時間。這件事越思越不可思議——在北方民族混戰半個世紀之後,已經習慣戰爭,而且彼此間滿懷仇恨和戒懼的各族居然能夠在前秦的統治下和睦相處起來,而且維持了十幾年,顯然是一個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的,

便是苻堅。

如果以一生單位來看苻堅,會發現大多數時光,他活得實在像一條光明磊落的好漢。耐人尋味的是,在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荒唐的君主,便是赴死的英雄,而維持了多久的和平這件事,常常被人遺忘。

其實在學術圈裡,苻堅從來沒有被僅僅看作淝水之戰中的配角和小丑。作為歷史學家範文瀾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

” 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而作家柏楊則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苻堅做了什麼?竟然有資格得到大帝的稱謂?

走進苻堅的生平,我們會看到,他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一位優秀帝王,甚至帶有中國封建時代理想君主的許多特徵。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被誤讀的苻堅大帝吧。

苻堅不是生來便可以當皇帝的。嚴格來說,他在前秦皇室中的地位宛如前些日子被很多人矚目的那位海昏侯劉賀。劉賀自己的父親劉髆(bó)只是一個王爺,但他的祖父漢武帝劉徹和叔父漢昭帝劉弗陵都是皇帝。苻堅的父親苻雄也不是皇帝,而祖父苻洪(追封)和伯父苻健才是皇帝。苻堅和劉賀後來都繼承了帝位,但命運很不相同。

因為昭帝無子即位的劉賀登基理直氣壯,但僅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便被廢黜,而苻堅的登基過程要艱險得多,卻造就了一番偉業。他的伯父前秦世祖苻健有子,而且已經繼位,便是後來的厲王苻生。如果不是這位君王好酒無度,嗜殺成狂,苻堅也許一輩子就是當個平安王爺,而如果那樣前秦的疆土也不過是割據關中一隅而已。

但苻生其人可能因為眇一目而心理存在缺陷,故此即位後淫殺不絕,連皇后都被無故殺死,導致上下離心,人人自危。357年,他私下說“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意將殺苻堅和他的哥哥苻法,苻堅等聞訊這才起兵奪位,而苻生的衛隊都不肯抵抗,可見其失政。苻堅的奪位,對苻生來說是不幸,但對前秦帝國來說,則是一個中興的起點,這個王國從此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步伐。

從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北方便陷入混戰之中,東晉王朝退據東南,而以石勒、冉閔之雄,也不能統一北方,偏偏苻堅做到了,他的秘訣在哪裡呢?

令人意外的是,苻堅這名出身氐族酋長家庭的君主,其主要治政理念竟然是儒學推崇的德政。苻堅自幼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繼位時已經是氐族貴族中罕見的儒門子弟。他潛心研讀經史典籍,曾說過:“為政之體,德化為先”。根據歷史記載,在群雄環伺之中,苻堅推崇漢文化,即位後卻不事征戰,而下令各地方官員上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四項有才德的人才,整飭吏治;他同時注重農業,親自參加耕作,並讓皇后主持親蠶儀式,鼓勵百姓恢復生產;他積極致力於教育,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並廣修學宮,甚至自己會每個月到學宮去檢查貴族子弟的學業。這是一個典型的“仁君”,而且有些事情“仁”得令人驚訝。比如,在此後他率領前秦滅亡前燕,前涼,代等地方政權之後,苻堅對被俘獲來投的各族首領十分寬厚,基本不殺,大多封官後仍令其率領本部,即便有些人此後謀反,他一般也是平定叛亂即可,連首犯都不殺。

這段文字寫來雖然既客觀而且似乎很有道理——儒家的聖王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不打仗,興教育,重農桑,清吏治……幾乎每個了不起的皇帝,好像都會和這幾樣事情沾邊嘛。如果苻堅真的是靠這樣的治政理念贏得成功,那就是一個“仁者無敵”的典型了。

然而,熟悉歷史這門學問的朋友恐怕要苦笑——現實政治世界,仁者從來不是無敵的。

【待續】

走進苻堅的生平,我們會看到,他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一位優秀帝王,甚至帶有中國封建時代理想君主的許多特徵。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被誤讀的苻堅大帝吧。

苻堅不是生來便可以當皇帝的。嚴格來說,他在前秦皇室中的地位宛如前些日子被很多人矚目的那位海昏侯劉賀。劉賀自己的父親劉髆(bó)只是一個王爺,但他的祖父漢武帝劉徹和叔父漢昭帝劉弗陵都是皇帝。苻堅的父親苻雄也不是皇帝,而祖父苻洪(追封)和伯父苻健才是皇帝。苻堅和劉賀後來都繼承了帝位,但命運很不相同。

因為昭帝無子即位的劉賀登基理直氣壯,但僅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便被廢黜,而苻堅的登基過程要艱險得多,卻造就了一番偉業。他的伯父前秦世祖苻健有子,而且已經繼位,便是後來的厲王苻生。如果不是這位君王好酒無度,嗜殺成狂,苻堅也許一輩子就是當個平安王爺,而如果那樣前秦的疆土也不過是割據關中一隅而已。

但苻生其人可能因為眇一目而心理存在缺陷,故此即位後淫殺不絕,連皇后都被無故殺死,導致上下離心,人人自危。357年,他私下說“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意將殺苻堅和他的哥哥苻法,苻堅等聞訊這才起兵奪位,而苻生的衛隊都不肯抵抗,可見其失政。苻堅的奪位,對苻生來說是不幸,但對前秦帝國來說,則是一個中興的起點,這個王國從此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步伐。

從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北方便陷入混戰之中,東晉王朝退據東南,而以石勒、冉閔之雄,也不能統一北方,偏偏苻堅做到了,他的秘訣在哪裡呢?

令人意外的是,苻堅這名出身氐族酋長家庭的君主,其主要治政理念竟然是儒學推崇的德政。苻堅自幼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繼位時已經是氐族貴族中罕見的儒門子弟。他潛心研讀經史典籍,曾說過:“為政之體,德化為先”。根據歷史記載,在群雄環伺之中,苻堅推崇漢文化,即位後卻不事征戰,而下令各地方官員上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四項有才德的人才,整飭吏治;他同時注重農業,親自參加耕作,並讓皇后主持親蠶儀式,鼓勵百姓恢復生產;他積極致力於教育,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並廣修學宮,甚至自己會每個月到學宮去檢查貴族子弟的學業。這是一個典型的“仁君”,而且有些事情“仁”得令人驚訝。比如,在此後他率領前秦滅亡前燕,前涼,代等地方政權之後,苻堅對被俘獲來投的各族首領十分寬厚,基本不殺,大多封官後仍令其率領本部,即便有些人此後謀反,他一般也是平定叛亂即可,連首犯都不殺。

這段文字寫來雖然既客觀而且似乎很有道理——儒家的聖王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不打仗,興教育,重農桑,清吏治……幾乎每個了不起的皇帝,好像都會和這幾樣事情沾邊嘛。如果苻堅真的是靠這樣的治政理念贏得成功,那就是一個“仁者無敵”的典型了。

然而,熟悉歷史這門學問的朋友恐怕要苦笑——現實政治世界,仁者從來不是無敵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