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門五名人,東陽的這個建築滿是人文薈萃!

87年前,蔡慕暉與《共產黨宣言》首譯者陳望道在此舉行文明婚禮;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

地點:東陽市虎鹿鎮蔡宅行政村蔡宅自然村

故居建造年代明確可信,採取了傳統十三間頭和九間頭的組合形式,以兩個三合院組成一個四合院,在江南清末民初民居建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居建造形式靈活,結構傳統,裝修與做工精細,體現出清末民初東陽建築特色,是蔡汝霖、蔡慕暉、蔡希陶等名人的故居,

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氣息。

蔡宅村始建於元至元代後期,從蔡照落籍東陽開始,蔡氏在東陽繁衍生息已近900年。目前全村以蔡姓為主,共有16個姓氏祥和聚居。

蔡宅村歷來是東陽北部邊界地區的經濟重鎮和軍事要地,至今仍保留著200多幢歷史建築,有較高歷史和文物保存價值的50多幢,其中有蔡氏宗祠、永貞堂、四維堂、潤德堂、文林第等16座建於清代或民國時期的廳堂,這樣大規模的古建築群在東陽境內少見。

行走在蔡宅,隨處可以看見“十三間頭”“廿四間頭”的古宅。

沿著“蔡宅歡迎您”標示牌前的鵝卵石小徑進村,村口的下底塘出水處有一座小小的四條石平板橋,塘邊草花叢生,玉川之水流淌其間。池塘兩側,蔡希陶故居與抗日名將蔡忠笏故居南北對應。

目光掠過水塘邊的大柳樹,可以看見蔡希陶故居的3層重簷和在時光浸染下泛黑的外牆。碧綠的池塘映照出故居的倒影,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婉約含蓄和古樸寧靜。

蔡希陶故居原名“樂順堂”,坐西朝東,由門樓、正屋、兩廂組成口字形四合院,

通面闊30.5米,總進深31.3米,占地面積1014平方米。正屋及兩廂組成的十三間頭,是蔡希陶的二伯父蔡汝霖中舉發跡後,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建造;門樓及兩廂組成的九間頭,建於民國。

天井裡用鵝卵石鋪地,後來的住戶在院中隔了一堵板築泥牆,把四合院分成前後兩個三合院,泥牆頂上長滿綠色的雜草,別有一番生趣。廳堂設有鎖殼S紋牛腿出簷,上面有琴枋及雕花斗拱承下簷挑簷檁。

底層前廊有木制天花板,檁條下表雕有琴棋書畫、蝙蝠、如意綬帶等。底層屏風壁分隔明次間,兩個次間的前金柱裡門窗裝修已改。樓層每間擎簷柱間居中兩扇四抹頭欞窗,兩邊設有板壁。廳堂有兩山牆、後簷牆封護,空鬥砌築,廊兩端山牆“∩”形門洞上方分別有墨筆書寫的“閑有家”“所無逸”,墀頭勾勒墨線和彩繪人物山水壁畫。腰簷砌馬頭山牆,現在僅存北山牆磚雕雲龍紋和花卉紋。後簷牆底層南次間開門,底層樓層每間居中都有窗戶,沒有窗罩,牆肩部位以樓層窗為界,左右各勾勒出一組長方形訛角、扇形、長方形抹角、扇形墨線框子,框內有彩繪的花草壁畫。正屋後簷牆和簷下用水墨花鳥畫來作裝飾。

蔡希陶故居整體保存較好,1997年被公佈為第三批東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目前為蔡錫唐、蔡寅浩等村民私有,遊客平日可以自由參觀。

人文薈萃是蔡宅村的一抹重彩

據說,蔡宅村當年有一個性情憨厚的人叫蔡樹堯,他平日種田,閒暇時搖著撥浪鼓走四方。為了改變兒孫的命運,他送兒子蔡汝霖、蔡汝楫讀書。蔡汝霖中舉走上仕途之後,就幫助弟弟蔡汝楫出國留學。蔡汝楫信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祖訓,東渡日本學醫,畢業於愛知醫藥專科學校,歸國後開設診所。後來,蔡汝楫的續弦徐益珠賣掉陪嫁的首飾,供長女蔡慕暉(蔡希陶的姐姐)上大學。蔡慕暉大學畢業工作後,幫助弟弟蔡希陶完成學業。蔡希陶工作後又以微薄的薪金資助其弟蔡希岳求學,後來蔡希岳成為瀋陽農學院的教授。所以,蔡希陶故居樂順堂有“一門五名人”的說法。

蔡希陶故居最初的建造者是蔡希陶的二伯父蔡汝霖。蔡汝霖(1868—1916)清末中舉,戊戌政變失敗後,他決心以地方公益事業為己任。光緒二十九年(1903),蔡汝霖東渡日本,考察教育一年,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次年回國,致力啟愚智、開新風,在金華與張恭、盛灼三、金筱甫創辦《萃新報》,同年出任金華府中學監督。1905年,蔡汝霖回故鄉創辦東陽第一所自治高初兩等小學堂(後名永甯自治小學),為東陽境內最早的自治小學。蔡汝霖提倡男子剪辮,女子放足。1906年又與蘭溪蔣鹿山等在杭州創辦金、衢、嚴、處四府旅杭公學,任監督,成績卓著,被推選為全浙教育會幹事。宣統元年(1909)籌備立憲,蔡汝霖任浙江省諮議局常駐議員。1912年9月15日省城光復,浙江軍政府成立,被委為宣慰使繼任眾議院議員,建樹頗多。1913年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14年國會解散,蔡汝霖加入浙江護國軍任顧問,投入討袁鬥爭。民國5年國會恢復,蔡汝霖仍任眾議院議員。

蔡宅村興學重教、勤耕苦讀之風久負盛名,虎峰蔡氏“理學名宗”享譽東邑。古代有蔡天澤先後在家鄉、金華、杭州辦義學,近代有蔡汝霖致力於省、府、縣、鄉四級辦蔡宅高初兩等自治小學堂。

蔡宅人才濟濟,自季遠公以解元身份擔任東陽主簿以來,積厚流芳,宿彥鴻儒代代都有。清道光年間,蔡袁海被內閣學士李品芳偕邑內鄉耆,報請大憲崇祀於鄉賢祠;清末蔡宗海有“一門鵲起,四代蟬聯,人不可及”之譽。近現代人物中,出類拔萃的有民國初國會眾議員、浙江宣慰使蔡汝霖,民國浙江軍械總局局長蔡禹九,抗日名將、炮兵中將蔡忠笏,民國行憲國民大會代表、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蔡慕暉,東陽三名最早赴延安革命者之—蔡粹玉,我國著名植物學家,植物資源學、中國人工植物實驗群落學奠基人蔡希陶等。

除了有眾多的文物建築和名人故居外,文化積澱濃厚的蔡宅還有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如什錦班、木偶戲、業餘劇團、元宵掛燈、蓮花落等,在清末民初時頗負盛名的釀酒產業、女子高蹺更是遠近聞名。

蔡慕暉與陳望道

樂順堂正廳的匾額上掛著紅花綢帶,高堂掛著大紅喜字和“金龍彩鳳成佳偶,明珠碧玉結良緣”的楹聯,儼然一個婚慶喜堂。是的,1930年9月16日,這裡舉行過一場轟動鄉里的婚禮———蔡希陶的姐姐蔡慕暉與《共產黨宣言》首譯者陳望道在此舉行文明婚禮,開東陽文明婚禮之先河。

蔡慕暉與陳望道都是當時的社會知名人士,他們一反結婚必須女到男方的習俗,轟動一時。婚禮上,新郎新娘穿著時裝,不跪不拜,只向長輩、介紹人等行鞠躬禮並互行鞠躬禮。婚禮後,他們還贈送了一架風琴給當時的永甯自治小學以示留念,這架風琴至今猶存。

蔡慕暉、陳望道的結婚請柬是粉紅色的,四周有波浪形花紋,請柬高16釐米,寬12釐米,上有一圈凸出的牡丹花,紙質是民國時期的照相紙。請柬上的中文字為大紅色,非手工書寫,上書“謹定於十九年九月十六號在浙江東陽蔡宅樂順堂為小女慕暉與陳望道組織新家庭紀念招待,親朋敬候”等字,請柬署名是蔡慕暉的父親蔡汝楫。這樣精美的請柬,應為滬杭等地定制,是收藏愛好者徐松濤在東陽蔡宅村一村民家無意發現後買下的。

這張請柬的珍貴之處不在於它是87年前的舊物,而在於新郎新娘的不尋常。

新娘蔡慕暉(1901~1964),1926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1935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碩士,是東陽第一個女碩士。蔡慕暉1927年受聘于上海大學,在西洋文學系任教,1929年任中國基督教女青年協會總幹事,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曾為行憲國民大會代表。1951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文系代主任,次年秋為復旦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歷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婦聯執行委員、全國文聯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委員。蔡慕暉竭力主張婦女走向社會,自尊自立,為社會作貢獻;呼籲男女同工同酬,婚姻自主自由。

新郎陳望道是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望道早年留學日本中央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

蔡希陶的少年時代

蔡希陶(1911-1981),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致力於植物學應用的研究,為植物資源學、植物引種馴化、人工植物群落等研究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取得了一批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重要成果。

1911年3月12日,蔡希陶出生在蔡宅樂順堂。從小,他就熱愛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東西。1928年,通過姐夫陳望道介紹,蔡希陶從上海來到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在這裡,他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綠色世界裡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從此拉開了帷幕。

一個寒氣襲人的早晨,蔡希陶受生物所所長胡先驌先生重托,告別了古老的京城,隻身闖入雲南這塊蠻荒之地。渡過金沙江,踏著越來越深的秋草,他的採集工作一步步深入到涼山邊緣地帶。他以過人的膽識,被黑彝頭人接受,得到了在大涼山地區活動的許可。

眼前是一片莽莽蒼蒼的大山,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蔡希陶興奮不已,他陶醉了,不知疲倦和艱苦,冒著生命危險在叢林中採集著一份又一份植物標本。從1932年到1937年,他跑遍了雲南的三迤(注:清代雲南的迤東、迤西、迤南之道,合稱“三迤”),採集植物標本1.2萬餘號,共12萬餘份,第一次向世人揭開了雲南植物王國的面紗。

蔡希陶是中國最早對雲南植物進行全面、深入調查的研究者。他注重植物學的應用研究,對雲南煙草、橡膠兩大產業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國植物資源學的發展。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昆明植物園,並親自領導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及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建。

蔡希陶曾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雲南生物調查團主任,解放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十頭牛的悲劇》《系統植物分類》《中國植物志》《植物資源學》《油瓜落果原因的研究》《十年來的中國科學—生物學Ⅱ》等,譯作有《系統植物分類》。

“閑有家”取自“初九,閑有家,悔亡”,意思是治家應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立下規矩,防患於未然;“所無逸”取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意思是不要貪圖安逸。

心安之處才是家。一座廳堂,一座合院,充分體現了主人的志趣、情操和價值觀。這座古樸廳堂的簷柱、雕花之間,默默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雋永醇厚和素雅娟秀。天井的空地被大片嫩綠的野草覆蓋,景中自春。自然通透的空間、古樸的建築,顯露出主人的坦蕩胸襟。

後簷牆底層南次間開門,底層樓層每間居中都有窗戶,沒有窗罩,牆肩部位以樓層窗為界,左右各勾勒出一組長方形訛角、扇形、長方形抹角、扇形墨線框子,框內有彩繪的花草壁畫。正屋後簷牆和簷下用水墨花鳥畫來作裝飾。

蔡希陶故居整體保存較好,1997年被公佈為第三批東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目前為蔡錫唐、蔡寅浩等村民私有,遊客平日可以自由參觀。

人文薈萃是蔡宅村的一抹重彩

據說,蔡宅村當年有一個性情憨厚的人叫蔡樹堯,他平日種田,閒暇時搖著撥浪鼓走四方。為了改變兒孫的命運,他送兒子蔡汝霖、蔡汝楫讀書。蔡汝霖中舉走上仕途之後,就幫助弟弟蔡汝楫出國留學。蔡汝楫信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祖訓,東渡日本學醫,畢業於愛知醫藥專科學校,歸國後開設診所。後來,蔡汝楫的續弦徐益珠賣掉陪嫁的首飾,供長女蔡慕暉(蔡希陶的姐姐)上大學。蔡慕暉大學畢業工作後,幫助弟弟蔡希陶完成學業。蔡希陶工作後又以微薄的薪金資助其弟蔡希岳求學,後來蔡希岳成為瀋陽農學院的教授。所以,蔡希陶故居樂順堂有“一門五名人”的說法。

蔡希陶故居最初的建造者是蔡希陶的二伯父蔡汝霖。蔡汝霖(1868—1916)清末中舉,戊戌政變失敗後,他決心以地方公益事業為己任。光緒二十九年(1903),蔡汝霖東渡日本,考察教育一年,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次年回國,致力啟愚智、開新風,在金華與張恭、盛灼三、金筱甫創辦《萃新報》,同年出任金華府中學監督。1905年,蔡汝霖回故鄉創辦東陽第一所自治高初兩等小學堂(後名永甯自治小學),為東陽境內最早的自治小學。蔡汝霖提倡男子剪辮,女子放足。1906年又與蘭溪蔣鹿山等在杭州創辦金、衢、嚴、處四府旅杭公學,任監督,成績卓著,被推選為全浙教育會幹事。宣統元年(1909)籌備立憲,蔡汝霖任浙江省諮議局常駐議員。1912年9月15日省城光復,浙江軍政府成立,被委為宣慰使繼任眾議院議員,建樹頗多。1913年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14年國會解散,蔡汝霖加入浙江護國軍任顧問,投入討袁鬥爭。民國5年國會恢復,蔡汝霖仍任眾議院議員。

蔡宅村興學重教、勤耕苦讀之風久負盛名,虎峰蔡氏“理學名宗”享譽東邑。古代有蔡天澤先後在家鄉、金華、杭州辦義學,近代有蔡汝霖致力於省、府、縣、鄉四級辦蔡宅高初兩等自治小學堂。

蔡宅人才濟濟,自季遠公以解元身份擔任東陽主簿以來,積厚流芳,宿彥鴻儒代代都有。清道光年間,蔡袁海被內閣學士李品芳偕邑內鄉耆,報請大憲崇祀於鄉賢祠;清末蔡宗海有“一門鵲起,四代蟬聯,人不可及”之譽。近現代人物中,出類拔萃的有民國初國會眾議員、浙江宣慰使蔡汝霖,民國浙江軍械總局局長蔡禹九,抗日名將、炮兵中將蔡忠笏,民國行憲國民大會代表、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蔡慕暉,東陽三名最早赴延安革命者之—蔡粹玉,我國著名植物學家,植物資源學、中國人工植物實驗群落學奠基人蔡希陶等。

除了有眾多的文物建築和名人故居外,文化積澱濃厚的蔡宅還有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如什錦班、木偶戲、業餘劇團、元宵掛燈、蓮花落等,在清末民初時頗負盛名的釀酒產業、女子高蹺更是遠近聞名。

蔡慕暉與陳望道

樂順堂正廳的匾額上掛著紅花綢帶,高堂掛著大紅喜字和“金龍彩鳳成佳偶,明珠碧玉結良緣”的楹聯,儼然一個婚慶喜堂。是的,1930年9月16日,這裡舉行過一場轟動鄉里的婚禮———蔡希陶的姐姐蔡慕暉與《共產黨宣言》首譯者陳望道在此舉行文明婚禮,開東陽文明婚禮之先河。

蔡慕暉與陳望道都是當時的社會知名人士,他們一反結婚必須女到男方的習俗,轟動一時。婚禮上,新郎新娘穿著時裝,不跪不拜,只向長輩、介紹人等行鞠躬禮並互行鞠躬禮。婚禮後,他們還贈送了一架風琴給當時的永甯自治小學以示留念,這架風琴至今猶存。

蔡慕暉、陳望道的結婚請柬是粉紅色的,四周有波浪形花紋,請柬高16釐米,寬12釐米,上有一圈凸出的牡丹花,紙質是民國時期的照相紙。請柬上的中文字為大紅色,非手工書寫,上書“謹定於十九年九月十六號在浙江東陽蔡宅樂順堂為小女慕暉與陳望道組織新家庭紀念招待,親朋敬候”等字,請柬署名是蔡慕暉的父親蔡汝楫。這樣精美的請柬,應為滬杭等地定制,是收藏愛好者徐松濤在東陽蔡宅村一村民家無意發現後買下的。

這張請柬的珍貴之處不在於它是87年前的舊物,而在於新郎新娘的不尋常。

新娘蔡慕暉(1901~1964),1926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1935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碩士,是東陽第一個女碩士。蔡慕暉1927年受聘于上海大學,在西洋文學系任教,1929年任中國基督教女青年協會總幹事,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曾為行憲國民大會代表。1951年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文系代主任,次年秋為復旦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歷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婦聯執行委員、全國文聯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委員。蔡慕暉竭力主張婦女走向社會,自尊自立,為社會作貢獻;呼籲男女同工同酬,婚姻自主自由。

新郎陳望道是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望道早年留學日本中央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

蔡希陶的少年時代

蔡希陶(1911-1981),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致力於植物學應用的研究,為植物資源學、植物引種馴化、人工植物群落等研究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取得了一批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重要成果。

1911年3月12日,蔡希陶出生在蔡宅樂順堂。從小,他就熱愛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東西。1928年,通過姐夫陳望道介紹,蔡希陶從上海來到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在這裡,他與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綠色世界裡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從此拉開了帷幕。

一個寒氣襲人的早晨,蔡希陶受生物所所長胡先驌先生重托,告別了古老的京城,隻身闖入雲南這塊蠻荒之地。渡過金沙江,踏著越來越深的秋草,他的採集工作一步步深入到涼山邊緣地帶。他以過人的膽識,被黑彝頭人接受,得到了在大涼山地區活動的許可。

眼前是一片莽莽蒼蒼的大山,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蔡希陶興奮不已,他陶醉了,不知疲倦和艱苦,冒著生命危險在叢林中採集著一份又一份植物標本。從1932年到1937年,他跑遍了雲南的三迤(注:清代雲南的迤東、迤西、迤南之道,合稱“三迤”),採集植物標本1.2萬餘號,共12萬餘份,第一次向世人揭開了雲南植物王國的面紗。

蔡希陶是中國最早對雲南植物進行全面、深入調查的研究者。他注重植物學的應用研究,對雲南煙草、橡膠兩大產業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國植物資源學的發展。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昆明植物園,並親自領導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及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建。

蔡希陶曾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雲南生物調查團主任,解放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十頭牛的悲劇》《系統植物分類》《中國植物志》《植物資源學》《油瓜落果原因的研究》《十年來的中國科學—生物學Ⅱ》等,譯作有《系統植物分類》。

“閑有家”取自“初九,閑有家,悔亡”,意思是治家應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立下規矩,防患於未然;“所無逸”取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意思是不要貪圖安逸。

心安之處才是家。一座廳堂,一座合院,充分體現了主人的志趣、情操和價值觀。這座古樸廳堂的簷柱、雕花之間,默默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雋永醇厚和素雅娟秀。天井的空地被大片嫩綠的野草覆蓋,景中自春。自然通透的空間、古樸的建築,顯露出主人的坦蕩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