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最沒存在感的牛人,沒有他,諸葛亮、周瑜都將成為笑話!

戰場上披堅執銳、以一擋百不足道,陣營前料敵制勝、排兵佈陣也不足道。至於呈口舌之利,深入敵營、合縱連橫,也不足以稱得一流。

想要躋身一流謀士行列,必須具備一項特質——超高的戰略素養。

以牛人倍出的三國為例,真正能夠格一流謀士的,曹操陣營中有荀彧,劉備方面是諸葛亮。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諸葛亮未出隆中而三分天下,提出了進西川、聯東吳、撫彝越,據曹魏的戰略構想,並一步一個腳印,完美的用一個個戰術勝利達成戰略目標,

最終説明一窮二白的劉備三分天下,雄踞一方。

而孫權方面能夠比肩荀彧和諸葛亮的一流謀士,不是周瑜、不是張昭。他是整個三國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牛人,如果沒有他,諸葛亮和周瑜的一切都將只是個笑話,更談不上流傳千古。

他就是——魯肅。

這個終其一生都活在諸葛亮和周瑜陰影裡的牛人,在大家認識裡不過是個充當和事佬角色老好人一枚。

小說中魯肅的低調是為了凸出瑜亮的不世之功。但其實,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魯肅的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孫權下麵,

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

要知道當時東吳朝野上下,偏安江東已久,仗著長江之險,都覺得即便不統一天下,自保應該不在話下,但是魯肅預見了危機,並迅速做出決斷——力主借荊州給劉備以締結孫劉聯盟。

這和諸葛亮聯吳的戰略不謀而合,甚至高明於諸葛亮,諸葛亮連吳是火燒眉毛的事,有借東吳求存的目的。

而東吳那時完全沒必要依附誰,何況還要白白損失一個荊州。

在締結和鞏固孫劉聯盟這條能夠拯救孫劉政權的戰略上,魯肅是執行的最徹底的一個。周瑜會為了個人義氣不待見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占取更多的好處,機關算盡。而魯肅夾在這兩個天才之間,周旋調和,最終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試想如果沒有魯子敬,曹操早就先滅劉備再趁勢一舉吞吳。那這樣歷史就沒有周瑜和諸葛亮的一席之地了。

周瑜死後,魯肅接過東吳接力棒,在他的帶領下東吳實現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而魯肅死後,呂蒙、陸遜先是殺關羽後自毀孫劉聯盟,致使好不容易穩固的三足鼎立,開始崩盤,孫劉逐漸走向滅亡之路,雖然那時候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足以改變歷史走向。

以此觀之,魯肅的牛逼,在三國裡無出其右。

著名學者張大可曾對魯肅有這樣一段客觀評價:

"魯肅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臺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歷史的顛倒和歪曲。曾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絕不後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魯肅》傳及裴注)。"

這才是史家的實錄。

周旋調和,最終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試想如果沒有魯子敬,曹操早就先滅劉備再趁勢一舉吞吳。那這樣歷史就沒有周瑜和諸葛亮的一席之地了。

周瑜死後,魯肅接過東吳接力棒,在他的帶領下東吳實現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而魯肅死後,呂蒙、陸遜先是殺關羽後自毀孫劉聯盟,致使好不容易穩固的三足鼎立,開始崩盤,孫劉逐漸走向滅亡之路,雖然那時候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足以改變歷史走向。

以此觀之,魯肅的牛逼,在三國裡無出其右。

著名學者張大可曾對魯肅有這樣一段客觀評價:

"魯肅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臺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歷史的顛倒和歪曲。曾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絕不後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魯肅》傳及裴注)。"

這才是史家的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