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平橋皮影與孩子相約,在光影裡探訪舊時光,你不想看看嗎?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5月11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信陽市平橋皮影杜光金老師帶著他的團隊來到了春苗小學,

為春苗的師生們帶來了精彩的皮影戲劇表演,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皮影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魅力!

馬上就要開始了,杜光金正在後臺進行準備,光是欣賞這一張張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皮影道具就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濃濃的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著一陣陣鑼鼓聲響起,瞬間就把現場的所有人帶進了戲劇的世界裡。

伴隨著鑼鼓聲和杜老師宛轉悠揚的精彩唱腔,皮影主角們在杜光金熟練的操縱下,透過白色幕布,粉墨登場,真有一種“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感覺!

你能看得出來這所有人物都是由杜老師一人來完成的麼?

孩子們聽得起勁,看得入神,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最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恐怕就是親手接觸並操縱這些皮影人物了,來到後臺,

杜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了皮影的製作以及如何讓這些皮影在螢幕上鮮活起來。

隨後,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形式的大鼓書也走進教室,孩子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的魅力,相信這顆藝術的種子已經不經意間種在了他們心中。

此次國家非遺文化傳統教育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播和繼承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相信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

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後繼有人,繼續發揚光大,更加璀璨輝煌!

科普小知識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于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平昌關春苗小學 鄭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