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離30年!淄博這個村莊廢墟邊再聚首!

山高萬仞始於地坤,

樹高千尺不忘生根。

再次回到這裡的村民們站在早已坍塌的大寨村小學教室前感慨萬分。

5月13日,博山區源泉鎮大寨村舊址,分別30年的村民再次站到了生養自己的故土,見到了久別重逢的鄉親。他們從記憶深處搜索著那些曾經熟悉的名字,仔細辨認著那些舊日年輕的容顏。

30年未見,

當年的模樣已經在記憶中模糊,許多鄉親已經互相認不出來。

習慣了平原的生活,再次踏上這條當年如履平地的山道,許多人也不禁氣喘吁吁。

1987年,大寨村整體進行搬遷,鄉親們分散到了博山區的5個村莊。30年韶華匆匆,大家的思鄉之情從未停歇,

如今再次重聚時,各種滋味立時湧上心頭。大家熱情相擁,互訴離別思念,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艱苦的歲月,那段攜手相扶的故鄉情……

大寨相親會的旗幟在風中列列飄揚,雖然已經融入搬遷後的生活,但大寨的烙印依然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當年穿著老布鞋走出這座大山,回來時,大部分已經是穿戴時尚的潮人。

大山之巔的小村莊

大寨,位於源泉鎮麻峪村南,海拔768米。《續修博山縣誌》記載:“大寨,

縣東南七十五裡,周十餘裡,峭壁懸崖,陳疃鄉附近避亂處也。”

當年挑著百十斤的擔子也能輕鬆上山,如今剛到半山腰就有許多人氣喘吁吁了。

大寨,名副其實的大山之巔的小村莊。5月13日7:20許,大寨鄉親們齊聚源泉鎮珍珠村,開始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徒步上山,向著魂牽夢繞30年的地方進發。

翻過一道山梁,前面是更加陡峭的山脊,而老家還在山的那邊。

翻過一道山梁,前面是更加陡峭的山脊,而老家還在山的那邊。

已經57歲的謝憲柏跟隨在爬山的隊伍中,故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記憶中。“走在這條路上,當年那些事情記得可清楚了,就跟昨天發生的一樣。”摸著半山腰上的一塊大石,望著遠處的大山,謝憲柏心頭湧出各種滋味。

“那時候,條件確實太艱苦,生活太不方便,所以整個村都搬了下來。”謝憲柏回憶,當時大寨村全村23戶人家,108口人。那個時候的大寨村,十年就有九年旱,常年缺水,山高風大,農作物經常被大風吹到在地,顆粒無收。

85歲的孟兆翠老人跟著大部隊一直爬上山頂,依稀能夠看到當年走崎嶇山路如履平地的風采。

到達村外,組織者清點上山的村民。30年後,雖然還是鄉親,但許多人都已不認識了,得靠點名喊“到!”才能認出。

除此之外,大寨村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出行不便。由於地處山頂,村裡上、下山運輸物資全部肩挑、人抬,村民們買個小豬用籃子提回家,辛辛苦苦餵養大了再抬下山賣了,賣個百兒八十元的錢就是一家人一年日常生活的花銷。

“每逢源泉集、池上集,俺爹就從地裡拔出蘿蔔,讓我挑著去賣,5分錢1斤。那時候,我才十五六,天上下著雪也得下山,有一次我滑倒了,差點從山上滾下去。你說說那時候的人,也知不道害怕。”大寨村原村民王繼鳳感慨道。

村民們在自己出生和生活過的老屋前,由於年久失修,幾乎所有老屋都已坍塌。

基於上述原因,1987年的5月,博山區政府決定大寨村整體搬遷,村民們分散到了八陡鎮的東頂村,域城鎮(現開發區)的小喬村,白塔鎮的小莊村、白塔村、國家村。

全村親如一家人

“你是不是老李家的三閨女?這些年變化挺大啊!還記得我不?咱倆還是同學!”“你是以前住在西寨的孟……你看看我這記性,哈哈哈……”爬山過程中,這樣的互相問候和寒暄不時出現著。若聽到陣陣高聲驚呼,那定是一對失聯許久的老友重逢了。

“雖然搬遷出去的村莊都在博山,可是互相聯繫少多了,能見面的更少了。”原大寨村民王繼寶十分感慨,而他也是這次大寨搬遷三十周年老鄉見面會的發起者。

“確切說,我是去年有了這個想法,沒想到一招呼,大家回應很積極,所以這個事就成了。其實,這30年來,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我們美麗的家鄉。想念大寨的山山水水,想念大寨的一草一木。更令人想念的是咱們這些老鄉親。”

王繼寶介紹說,大寨村村民雖然少,可是居住地卻很分散,整個大寨村的人家基本分散在直徑5裡的範圍內。“雖然人散,但是心不散,全村人就跟一家人一樣。”

如同城裡人進山就喜歡採摘一樣,當年從不理會的野菜,在他們眼裡也成了好東西。

今年50歲的孟憲慶至今還清楚記得,當年村裡一位老人深夜犯病,他和另外3個小夥子一起,用門板把老人送到了六七裡地外的池上鎮醫院。“下山的路太難走了,加上天又黑,我們抬了1個半小時才把人送到了。”

村裡的一盤老碾保存依然完好。

孟憲慶說,那時候的大寨,鄉親們團結一致,一家有事,大家幫忙。看病啊,蓋房子啦,紅白公事,修繕房屋等一家人幹不了的活,鄉親們總會互相幫助,村裡張、王、李、趙、馮、謝、孟,焦八個姓氏的鄉親,好像一家人。

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根”

30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有的老人自從山上搬遷去就很少和鄉親們見過面,而有的年輕人則不知道長輩口中的大寨到底是什麼模樣。通過這次的活動,分別多年的鄉親們終於可以再次相聚,在一起說說話,拉拉家常,共敘離別思念之情。

上山隊伍中的一名兒童,對於出生於山下的他們來說,大寨只是存在于長輩們的回憶和訴說之中。

“更重要的是,年青人也能知道這些老一輩人是怎樣在艱苦的的歲月裡生活的,如何艱苦奮鬥的,他們就會直到自己的‘根’在哪裡!” 王繼寶說。

村裡的老屋都是由山上的石材築成。

一口早已乾枯的水窖,當年村民們完全依賴收集下來存儲在水窖裡的雨水。如果遇到乾旱,就只能到山下挑水吃。

“以前總聽俺爸說大寨,這次終於看到‘老家’了。這就是他們那些人當年生活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20歲的李寶旭看著眼前斷壁殘垣的村莊和倒塌的房屋,直呼沒想到。

村裡旁的梯田依然完整壯觀,讓人不禁感歎和敬佩村民們的祖祖輩輩,在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中表現出來的生命的頑強和韌勁。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正如王繼寶所說,是故鄉培養了他們永遠不變的山裡人堅韌而誠實的性格,還有那永遠不改的鄉音。無論他們走遍天涯海角,不會忘記的是故鄉的山水;無論他們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不會忘記的是故土帶給他們的濃濃情誼!

在山頂以大山為背景拍張合影,大寨的壯美風光讓每個離開這裡的人都魂牽夢繞。

本文來自AI戶外,特此致謝!

翻過一道山梁,前面是更加陡峭的山脊,而老家還在山的那邊。

已經57歲的謝憲柏跟隨在爬山的隊伍中,故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記憶中。“走在這條路上,當年那些事情記得可清楚了,就跟昨天發生的一樣。”摸著半山腰上的一塊大石,望著遠處的大山,謝憲柏心頭湧出各種滋味。

“那時候,條件確實太艱苦,生活太不方便,所以整個村都搬了下來。”謝憲柏回憶,當時大寨村全村23戶人家,108口人。那個時候的大寨村,十年就有九年旱,常年缺水,山高風大,農作物經常被大風吹到在地,顆粒無收。

85歲的孟兆翠老人跟著大部隊一直爬上山頂,依稀能夠看到當年走崎嶇山路如履平地的風采。

到達村外,組織者清點上山的村民。30年後,雖然還是鄉親,但許多人都已不認識了,得靠點名喊“到!”才能認出。

除此之外,大寨村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出行不便。由於地處山頂,村裡上、下山運輸物資全部肩挑、人抬,村民們買個小豬用籃子提回家,辛辛苦苦餵養大了再抬下山賣了,賣個百兒八十元的錢就是一家人一年日常生活的花銷。

“每逢源泉集、池上集,俺爹就從地裡拔出蘿蔔,讓我挑著去賣,5分錢1斤。那時候,我才十五六,天上下著雪也得下山,有一次我滑倒了,差點從山上滾下去。你說說那時候的人,也知不道害怕。”大寨村原村民王繼鳳感慨道。

村民們在自己出生和生活過的老屋前,由於年久失修,幾乎所有老屋都已坍塌。

基於上述原因,1987年的5月,博山區政府決定大寨村整體搬遷,村民們分散到了八陡鎮的東頂村,域城鎮(現開發區)的小喬村,白塔鎮的小莊村、白塔村、國家村。

全村親如一家人

“你是不是老李家的三閨女?這些年變化挺大啊!還記得我不?咱倆還是同學!”“你是以前住在西寨的孟……你看看我這記性,哈哈哈……”爬山過程中,這樣的互相問候和寒暄不時出現著。若聽到陣陣高聲驚呼,那定是一對失聯許久的老友重逢了。

“雖然搬遷出去的村莊都在博山,可是互相聯繫少多了,能見面的更少了。”原大寨村民王繼寶十分感慨,而他也是這次大寨搬遷三十周年老鄉見面會的發起者。

“確切說,我是去年有了這個想法,沒想到一招呼,大家回應很積極,所以這個事就成了。其實,這30年來,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我們美麗的家鄉。想念大寨的山山水水,想念大寨的一草一木。更令人想念的是咱們這些老鄉親。”

王繼寶介紹說,大寨村村民雖然少,可是居住地卻很分散,整個大寨村的人家基本分散在直徑5裡的範圍內。“雖然人散,但是心不散,全村人就跟一家人一樣。”

如同城裡人進山就喜歡採摘一樣,當年從不理會的野菜,在他們眼裡也成了好東西。

今年50歲的孟憲慶至今還清楚記得,當年村裡一位老人深夜犯病,他和另外3個小夥子一起,用門板把老人送到了六七裡地外的池上鎮醫院。“下山的路太難走了,加上天又黑,我們抬了1個半小時才把人送到了。”

村裡的一盤老碾保存依然完好。

孟憲慶說,那時候的大寨,鄉親們團結一致,一家有事,大家幫忙。看病啊,蓋房子啦,紅白公事,修繕房屋等一家人幹不了的活,鄉親們總會互相幫助,村裡張、王、李、趙、馮、謝、孟,焦八個姓氏的鄉親,好像一家人。

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根”

30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有的老人自從山上搬遷去就很少和鄉親們見過面,而有的年輕人則不知道長輩口中的大寨到底是什麼模樣。通過這次的活動,分別多年的鄉親們終於可以再次相聚,在一起說說話,拉拉家常,共敘離別思念之情。

上山隊伍中的一名兒童,對於出生於山下的他們來說,大寨只是存在于長輩們的回憶和訴說之中。

“更重要的是,年青人也能知道這些老一輩人是怎樣在艱苦的的歲月裡生活的,如何艱苦奮鬥的,他們就會直到自己的‘根’在哪裡!” 王繼寶說。

村裡的老屋都是由山上的石材築成。

一口早已乾枯的水窖,當年村民們完全依賴收集下來存儲在水窖裡的雨水。如果遇到乾旱,就只能到山下挑水吃。

“以前總聽俺爸說大寨,這次終於看到‘老家’了。這就是他們那些人當年生活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20歲的李寶旭看著眼前斷壁殘垣的村莊和倒塌的房屋,直呼沒想到。

村裡旁的梯田依然完整壯觀,讓人不禁感歎和敬佩村民們的祖祖輩輩,在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中表現出來的生命的頑強和韌勁。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正如王繼寶所說,是故鄉培養了他們永遠不變的山裡人堅韌而誠實的性格,還有那永遠不改的鄉音。無論他們走遍天涯海角,不會忘記的是故鄉的山水;無論他們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不會忘記的是故土帶給他們的濃濃情誼!

在山頂以大山為背景拍張合影,大寨的壯美風光讓每個離開這裡的人都魂牽夢繞。

本文來自AI戶外,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