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焦江蘇發展大會|厲以寧心系家鄉:轉型升級期江蘇很有優勢

“最江蘇”導讀

87歲高齡的厲以寧正在研究農村家庭農場與“城歸”現象,希望為中國農村發展找到新動力。談到家鄉發展,他信心滿滿。他認為,“在經濟轉型升級期,江蘇是很有優勢的”,

江蘇一定能為中國改革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北京大學未名湖東邊不遠處,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大樓。

大樓裡,一位87歲高齡的老者還時常親自授課,講到動情之處聲音依然激昂,極富感染力。他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甯。這位從江蘇走出的經濟學家給人們留下了不少“金句”,那一句“與其養虧損的企業,不如養職工”,更是鼓舞了很多人的心。

同學“包辦”填了經濟系

厲以寧祖籍揚州儀征,1930年生於南京。翻看厲以寧的履歷,離不開的一個詞就是經濟。可鮮為人知的是這樣一位經濟學界泰斗,兒時的理想卻是成為一名化學家。厲以寧回憶:“有當化學家想法是1947年,在金陵大學附中學習期間,老師帶我們到南京的一家化肥廠參觀。

在化肥廠裡,老師給學生們講解了中國生產化肥多麼重要,可以幫助同胞們填飽肚子,鼓勵大家一起學習化學。“就是那次參觀,我瞭解到化肥對農業的種種好處,於是我決心走‘工業救國’的道路。畢業後我被保送金陵大學,我選擇了化學工程系。”

不久後全國解放,厲以寧在湖南參加了工作,在合作社當了一年多“厲會計”。“1951年我離職參加高等學校考試,委託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的好友趙輝傑代為報名,

他認為我學習經濟比較有優勢,就替我做主,第一志願幫我填了北大經濟系。7月我在長沙應試,8月接到錄取通知。至今我還在感謝趙輝傑代我作出的選擇。”

正是趙輝傑的“包辦”,為中國貢獻了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

詩詞寫作是他的終身愛好

除了化學,從小學到中學,厲以甯一直偏愛文學。而在揚州震旦中學求學的經歷對他詩詞愛好的培養影響深刻。

“當時的語文老師特別喜歡詩詞,在詩詞上面也特別有天賦,雖然震旦中學是一所天主教學校,教授法文,但是我們語文老師總會給我們講一些傳統的詩詞格律。”

“他講詩詞,講格律,講平上去入,這是其他學校沒有的,這為我寫詩詞打了根基。後來在金陵中學讀高中,那裡的老師也喜歡這個,到進大學以前,我已經寫了一些詩詞。”在採訪過程中,他翻開《厲以寧詩詞選集》,

興致勃勃地談起了自己的創作,“你看這個詩集,前面幾篇都是讀高中時代寫的,好幾篇都是寫的家鄉儀征,我喜歡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1947年寫下的《搗練子·儀征天寧寺》中,厲以寧這樣描述家鄉:“山遠遠,水清清,星月從來故土明。寺內桃花開又謝,多情春雨似無情。”待到1984年,他又寫下《搗練子·三十七年後回儀征》:“青石巷,舊城池,記得當年離去時。浪跡歸來誰識我,新樓牆外老槐枝。”

雖然在揚州的時間不長,但是那裡的文化一直滋養著厲以寧。

一個“嚴”字,從老家帶到北大

當談起家鄉的求學經歷,厲以寧表示無論是在震旦中學還是金陵中學,都要感謝老師的嚴厲:“震旦中學神父教法語,手上拿著棍子,如果學生犯瞌睡了就打,其實打得很輕,但是大家就很怕他。而金陵中學,那裡的課程很緊,學生根本沒有閒暇時間,如果考試和補考都不及格,那肯定就是留級,任何人講面子都不行。”

這樣的求學經歷,也影響了厲以寧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北大教書的日子裡他對學生們格外嚴格。

厲以寧的嚴格,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寫論文得有新意,這是我對學生的第一個要求。寫的東西都是人家講過了,那麼再做就沒意思。一定要學以致用,就算是學歷史也是可以古為今用,更何況是學經濟的,所以跟學生開題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一定讓他們搞清楚新在何處。”有學生記得,自己論文的開題報告,厲以寧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用錯的標點一一幫他改正。

“除了新意,還有一點就是要求大家認真調研。中國經濟是很大的題目,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你必須有所專長。比如你研究工業,去談企業怎麼改造,談在農村怎麼改造,談小微企業怎麼發展,這些課題都不一樣,一定要深入到實踐中去。”

正因為這樣的要求,他寫下了“團結、博采、實踐、創新”的光華管理學院院訓。

“在轉型升級期,江蘇是很有優勢的”

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排頭兵,江蘇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敢於探索創新、敢於破題闖關,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多新模式、新思路。所有這些,引起了厲以寧的高度關注。“總體覺得,在經濟轉型升級期,江蘇是很有優勢的。”

2003年,73歲的厲以寧帶隊到江蘇,深入企業、實地探訪調研。去蘇州、無錫、張家港、江陰等地調研,那個時候民營經濟還不夠大。當時厲以寧就提出來,“大家都覺得不安心,不知道自己賺的錢是不是自己的”——這個民營企業家普遍的擔心需要化解,要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家鄉民企提供的大量一手資料,為厲以寧的調研報告夯實了基礎。一年多後,“非公經濟36條”出臺,再次激發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厲以寧認為,從各方面看,江蘇都有很多優勢,不過,他也指出了一些江蘇的“短板”,江蘇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厲以寧眼中,江蘇人求“穩”,“闖”的精神還應該更多一些,主動邁出去的步伐還不夠快,他鼓勵江蘇人可以更多地向別的地區的人學習,更多些向外開拓的勇氣。

如今,87歲高齡的厲以寧正在研究農村家庭農場與“城歸”現象,希望為中國農村發展找到新動力。談到家鄉發展,他信心滿滿。他說,江蘇一定能為中國改革,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最後,厲以寧寫下了這樣的寄語:第一、要大力培養藍領中產,江蘇完全有這個條件;第二、要發展小微企業開發區;第三、江蘇一些好企業、老字型大小品牌的企業要重視品牌經濟,這樣江蘇的發展會更快。

編輯:劉瑋瑋

【最江蘇】:第一時間發佈、解讀江蘇最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民生動態,用原創蕩滌紛雜,用思想解讀資訊,用情懷傳遞觀點。

雖然在揚州的時間不長,但是那裡的文化一直滋養著厲以寧。

一個“嚴”字,從老家帶到北大

當談起家鄉的求學經歷,厲以寧表示無論是在震旦中學還是金陵中學,都要感謝老師的嚴厲:“震旦中學神父教法語,手上拿著棍子,如果學生犯瞌睡了就打,其實打得很輕,但是大家就很怕他。而金陵中學,那裡的課程很緊,學生根本沒有閒暇時間,如果考試和補考都不及格,那肯定就是留級,任何人講面子都不行。”

這樣的求學經歷,也影響了厲以寧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北大教書的日子裡他對學生們格外嚴格。

厲以寧的嚴格,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寫論文得有新意,這是我對學生的第一個要求。寫的東西都是人家講過了,那麼再做就沒意思。一定要學以致用,就算是學歷史也是可以古為今用,更何況是學經濟的,所以跟學生開題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一定讓他們搞清楚新在何處。”有學生記得,自己論文的開題報告,厲以寧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用錯的標點一一幫他改正。

“除了新意,還有一點就是要求大家認真調研。中國經濟是很大的題目,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你必須有所專長。比如你研究工業,去談企業怎麼改造,談在農村怎麼改造,談小微企業怎麼發展,這些課題都不一樣,一定要深入到實踐中去。”

正因為這樣的要求,他寫下了“團結、博采、實踐、創新”的光華管理學院院訓。

“在轉型升級期,江蘇是很有優勢的”

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排頭兵,江蘇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敢於探索創新、敢於破題闖關,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多新模式、新思路。所有這些,引起了厲以寧的高度關注。“總體覺得,在經濟轉型升級期,江蘇是很有優勢的。”

2003年,73歲的厲以寧帶隊到江蘇,深入企業、實地探訪調研。去蘇州、無錫、張家港、江陰等地調研,那個時候民營經濟還不夠大。當時厲以寧就提出來,“大家都覺得不安心,不知道自己賺的錢是不是自己的”——這個民營企業家普遍的擔心需要化解,要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家鄉民企提供的大量一手資料,為厲以寧的調研報告夯實了基礎。一年多後,“非公經濟36條”出臺,再次激發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厲以寧認為,從各方面看,江蘇都有很多優勢,不過,他也指出了一些江蘇的“短板”,江蘇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厲以寧眼中,江蘇人求“穩”,“闖”的精神還應該更多一些,主動邁出去的步伐還不夠快,他鼓勵江蘇人可以更多地向別的地區的人學習,更多些向外開拓的勇氣。

如今,87歲高齡的厲以寧正在研究農村家庭農場與“城歸”現象,希望為中國農村發展找到新動力。談到家鄉發展,他信心滿滿。他說,江蘇一定能為中國改革,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最後,厲以寧寫下了這樣的寄語:第一、要大力培養藍領中產,江蘇完全有這個條件;第二、要發展小微企業開發區;第三、江蘇一些好企業、老字型大小品牌的企業要重視品牌經濟,這樣江蘇的發展會更快。

編輯:劉瑋瑋

【最江蘇】:第一時間發佈、解讀江蘇最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民生動態,用原創蕩滌紛雜,用思想解讀資訊,用情懷傳遞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