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誰說四川人能吃辣,我看陝西人也不差

辣椒,作為一種調味品,自明末進入中國,歷史不到400年。

而且在康熙年間以前,辣椒一直用來觀賞的。直到貴州“土苗用以代鹽”才開始食用。辣椒抵達中國後,最先進入的是浙江杭州及周邊,然後傳到湖南、貴州、河北、遼寧,雍正年間擴展到陝西、山東,乾隆年間,傳到安徽、福建、四川、江西、湖北、“兩廣”等地,其他省份和地區則相對更晚。

中國喜歡吃辣子的地方很多,但是能把辣子當做一道菜的,我想只有陝西人了。陝西“八大怪”就有“辣子一道菜”的說法。辣椒對於陝西人來講,是一種不可缺、或不可取代的菜,陝西人不可一頓飯無辣、不可一碗飯無辣。

在陝西,飯桌上沒有辣椒這頓飯就沒法吃了。

家裡來了客人,沒有好的肉菜款待客人,這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吃飯時候要是沒有了辣椒,那麼必然會遭到客人不滿和譏諷。他們必然見人就嘟嘟囔囔:“這家人太嗇皮咧!吃飯連個辣子都沒有”。

陝西人每家都有一個用來裝油潑辣子的瓷盒,

這就象面缸米袋一樣是不能空的。不僅是在吃麵條時候用,尤其是用饅頭和鍋盔直接夾著辣椒食用,這樣的方法也只有陝西人才有。

當冒著熱氣騰騰的麥面饅頭或鍋盔,掰開以後,夾上幾勺紅豔豔的油潑辣子後。閉上眼睛咬上一口,

一股香辣的感覺,直沖頭頂,那滋味,怎一個“爽”字了得!

選用上好辣椒,摘去蒂把,剪成小段,放入鐵鍋中焙乾,再石舀搗或石碾碾成粉狀,

加入調料,用上好的菜子油潑制,這就是油潑辣子。油溫要恰如其分,太熱太燙,潑出來時會焦糊發黑,太涼太冰,潑出來時半生不熟。這是一個技術活。

陝西的很多吃食的調味品都是以油潑辣子出頭,如: 各種各樣的麵條、面皮、米皮、豆花泡饃、辣子蒜羊血等,味道好不好,關鍵是看油潑辣子好。

岐山臊子面

油潑扯面

米皮

辣子蒜羊血

豆花泡饃

辣子疙瘩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調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這一首順口溜,也道出了陝西人的生活習性,也可以看出,辣子在陝西人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秦人文地理 )

味道好不好,關鍵是看油潑辣子好。

岐山臊子面

油潑扯面

米皮

辣子蒜羊血

豆花泡饃

辣子疙瘩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調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這一首順口溜,也道出了陝西人的生活習性,也可以看出,辣子在陝西人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秦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