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麗鄉村來了:被載入中央一號檔的“田園綜合體”應該怎麼建?

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的概念,

那麼問題來了,田園綜合體到底是什麼?怎麼搞呢?

按照中央一號檔的表述,田園綜合體要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其中,迴圈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利用物質迴圈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廢棄污染最小化的目的,

這是田園綜合體農業經濟中的基礎性工作。

創意農業是延伸發展,畢竟商業經濟中創新創意層出不窮,相對而言農業在大眾的印象中始終停留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實際上農業也可以有趣、好玩,是美麗的、健康的,結合農事勞動體驗,是當下農家樂、鄉村旅遊、農業觀光的普遍路徑。

據此,田園綜合體可以分成景觀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所在。

依託觀賞型農田、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水際風光區等等,使遊人身臨其境的感受田園風光和農業魅力。

休閒聚集區:為滿足客源的各種需求而創造的綜合產品體系。可以包括農家風情建築(如莊園別墅、小木屋、傳統民居等)、鄉村風情活動場所(特色商街、主題演藝廣場等)、垂釣區等。

休閒聚集區使遊人能夠深入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閒農業帶來的樂趣。

農業生產區: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讓遊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等項目。

居住發展帶: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

是田園綜合體邁向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形成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以此建設居住社區,構建了城鎮化的核心基礎。

社區配套網:城鎮化支撐功能。服務於農業、休閒產業的金融、醫療、教育、商業等等,稱為產業配套,由此形成產城一體的公共配套網路。

有人說,這種田園綜合體是在原有的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的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為深處繁忙都市的城市居民旅遊休閒場所與田園生活夢。這種解讀實際上是從城市這個角度看待田園綜合體的,而從農村本身角度看,基創建設(wechat:jichuangjianshe)認為,這是新農村在探索自身商業模式——長久以來,農村的經濟結構主要是農業為主,缺乏活躍的商業經濟成分。田園綜合體可以視為農村在商業化探索中的重要嘗試,是對農村的“城建”的摸索,畢竟新農村也是要“建設”的。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田園綜合體是對商業化的探索?田園綜合體理念中,非常需要企業的參與,實質上就是企業與政府合作,在鄉村社會進行大範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這種政企合作是否有PPP的發展空間,基創建設也不好下定論,畢竟農村土地、產權、財權等迥異於城市,還有待於更高層面的研究與實踐。

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勢必需要企業接手農業,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簡而言之,就是企業身份發生了變化,由以往單純的經營方變為“經營方+農民”,可以理解為“企業農民”。

當然企業進入鄉村,肯定不會滿足於農業這一領域,從分散經營風險角度看,企業也會開發新的產業,比如文旅產業。

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後,鄉村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遊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

那麼,田園綜合體應該如何創建?

綜合中央文件表述以及田園綜合體組成部分、鄉村商業化探索來看,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遊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遊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並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

我們從最早開始創建這一綜合體的無錫陽山鎮經驗來看,綜合體不是要打造一個旅遊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遊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價值。

同時,開發旅遊專案也要注意與其他產業的結合、互動,所謂綜合體也包括產業經濟的綜合,正如陽山鎮綜合體開發建設過程中,左手開發建設類似地產專案,右手經營文旅產業類似運營方。這種開發建設模式,要求相關企業方不能抱著“土豪”、“軍閥”的心態去搞破壞,而是要以知識份子、文人騷客的風範去追求長遠利益。

最後,基創建設想說的是,農業生產是發展的基礎,通過現代高科技農法的引入提升農業附加值;休閒旅遊產業依附於農業,需要與農業相結合才能呈現出具有田園特色的文旅項目;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又依賴於農業和休閒旅遊產業,從而形成以田園風貌為基底並融合了現代都市時尚元素的田園社區。

缺乏活躍的商業經濟成分。田園綜合體可以視為農村在商業化探索中的重要嘗試,是對農村的“城建”的摸索,畢竟新農村也是要“建設”的。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田園綜合體是對商業化的探索?田園綜合體理念中,非常需要企業的參與,實質上就是企業與政府合作,在鄉村社會進行大範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這種政企合作是否有PPP的發展空間,基創建設也不好下定論,畢竟農村土地、產權、財權等迥異於城市,還有待於更高層面的研究與實踐。

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勢必需要企業接手農業,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簡而言之,就是企業身份發生了變化,由以往單純的經營方變為“經營方+農民”,可以理解為“企業農民”。

當然企業進入鄉村,肯定不會滿足於農業這一領域,從分散經營風險角度看,企業也會開發新的產業,比如文旅產業。

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後,鄉村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遊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

那麼,田園綜合體應該如何創建?

綜合中央文件表述以及田園綜合體組成部分、鄉村商業化探索來看,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遊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遊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並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

我們從最早開始創建這一綜合體的無錫陽山鎮經驗來看,綜合體不是要打造一個旅遊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遊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價值。

同時,開發旅遊專案也要注意與其他產業的結合、互動,所謂綜合體也包括產業經濟的綜合,正如陽山鎮綜合體開發建設過程中,左手開發建設類似地產專案,右手經營文旅產業類似運營方。這種開發建設模式,要求相關企業方不能抱著“土豪”、“軍閥”的心態去搞破壞,而是要以知識份子、文人騷客的風範去追求長遠利益。

最後,基創建設想說的是,農業生產是發展的基礎,通過現代高科技農法的引入提升農業附加值;休閒旅遊產業依附於農業,需要與農業相結合才能呈現出具有田園特色的文旅項目;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又依賴於農業和休閒旅遊產業,從而形成以田園風貌為基底並融合了現代都市時尚元素的田園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