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寶寶說話晚,可能是這4個原因導致的,和智商高低沒關係!

寶寶出生以後,就會開始有意識的回應大人的語言,

一個月左右的寶寶就可以發出嗚嗚啊啊的喉音,當寶寶8個月左右的時候,會慢慢的開始發出噠噠、爸爸、媽媽等簡單的唇音,一歲左右就會叫爸爸媽媽啦,偶爾還會自言自語幾句爸爸媽媽聽不懂的話。

但是有些寶寶說話比較晚,到兩歲的時候還是只能說一些單個的詞語,不能通順的講出一句話,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們往往會很著急,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發育出了問題。

其實,寶寶說話的早晚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跟智力發育並沒有直接關係,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影響寶寶語言發育的因素都有哪些吧!

語言環境導致寶寶說話晚

許多家庭的父母很少跟孩子說話,認為說了孩子也聽不懂,不如直接用肢體語言代替;或者是家人口音不統一,

有的人說方言,有的人說普通話。在這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會比一般的孩子晚,這是因為給寶寶提供的語言環境太過單調或太過複雜,導致了孩子語言發展緩慢。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們要和孩子多加溝通,增加與寶寶語言交流的機會,並且儘量保持全家人的口音一致,讓寶寶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不正確

有許多家長沒有顧及到孩子語言能力的限制,直接使用大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或語速過快、使用加重語氣、使用俚語等孩子聽不懂的話。還有些家長把孩子發音不准當成笑話講給家人聽,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導致孩子失去了學習說話的興趣,從而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緩慢。

家長們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要考慮到孩子的語言能力,儘量放慢語速,發音清晰,使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不要使用加重語氣或者歇後語等孩子聽不懂的內容,首先讓孩子聽得懂,記得住,孩子才能說出來。

遺傳因素導致寶寶說話晚

家族遺傳因素也會影響到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有些孩子智力發育正常,聽力、發音等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都正常,僅僅是說話晚,這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孩子的父母當年可能說話也晚。

父母太過嚴厲,讓孩子不敢說話

由於孩子的語言思維和反應都比較緩慢,說話之前要想一會兒才能組織起語言,把想說的內容表達出來,有時候也會出現話說一半就忘記接下來說什麼的情況,其實這都是寶寶語言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缺乏耐心,孩子說話斷斷續續的時候,會批評孩子“連句話也說不清楚”、“別說了”,這種行為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不敢開口說話。所以父母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耐心引導,等待孩子自己把話說出來,不要去催促孩子,導致孩子情緒激動、慌張,反而更加不會說話。

有時候也會出現話說一半就忘記接下來說什麼的情況,其實這都是寶寶語言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缺乏耐心,孩子說話斷斷續續的時候,會批評孩子“連句話也說不清楚”、“別說了”,這種行為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不敢開口說話。所以父母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耐心引導,等待孩子自己把話說出來,不要去催促孩子,導致孩子情緒激動、慌張,反而更加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