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有所樂,耄耋老人風箏夢

3月17日下午,長河鎮賢江小學內人頭濟濟,坐滿了前來聽講的學生。非遺文化之風箏製作走進校園,拉開精彩帷幕。

在多媒體教室內,近60多名來自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前來聆聽風箏製作技藝傳承人蔣榮良師傅的授課。講臺上蔣師傅用大家熟悉的方言,親切講解風箏製作基礎知識,並仔細演示給同學們看,

隨後還悉心指導同學們製作風箏。

非遺文化走進校園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入瞭解和學習並進行主動的探究,這樣既達到傳承的效果,還能讓非遺文化在學校落地生根。十分好找,屋前屋後都樹著他製作的風向標。

每次去放風箏前,除了看天,他最信得過的就是這倆老夥計,

只要方向對頭,只要風力足夠,他就會和預約的村民取得聯繫。

講起自己放風箏的過往,老蔣眉飛色舞起來。他從小就是個風箏迷,外出幹活,除了帶上活計,這個風箏也是必需。往往是地頭活開始前先放上天,傍晚收工時也是收線時。

老蔣製作的風箏,很愛國,很時尚,也很環保

老蔣一生平平淡淡,除了培養幾個子女之外,最大的功業就是搗鼓家裡陳列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風箏。他製作的龍箏、蜈蚣風箏、肚蜂鷂等等,有的已陪伴他近三十個年頭了。他的二層小洋房,裡面卻還是毛坯房。子女為了支援老人的風箏“事業”,也是用這種方式體諒他、滿足他。

因此,這裡即是一座民間的風箏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家風箏製作工坊。

這只肚蜂鷂,有一層樓高,老蔣親自將寶貝取下

如今的老蔣已年歲不饒人,每次放風箏時都只能作作幫手,或是現場指揮,衝鋒陷陣之類的事全由外孫和村民負責了。但每次放風箏如果沒有了他在場,就像風箏架子裡少了根主心骨,

士高無氣般。

認真的來訪者所記錄的風箏製作及放飛要領

放要快

收要慢

天時:天氣風向風力

地利:空曠地,避讓電塔電線高棚

人和:收放需要有大塊頭幫忙

現場照片由長河廣電站 潘曙霞 供稿

除了接待四方上門來的學習、採訪和諮詢,他還主動進學校和社區開展宣傳和講授。長河當地的風箏相關活動中,他都場場出席,成了一位形象代言人。

第二次見面,是“二月二,龍抬頭”那天,他正和村民一道放飛龍箏。小編隨後也進行了報導。

老蔣居然在第一時間就認出了小編,記性真好!

3月10日,小編又偶遇這位精神矍鑠的老頑童,他正和外孫及村民一道在進行一次風箏試飛,引得路人駐足。比起之前的掛蠟燭燈籠,這次他的外孫正嘗試掛上LED燈來進行夜間點綴,據介紹效果相當不錯。

放風箏有體療和陶冶情操多方面的功能。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一線在握,笑語歡歌,風箏能牽動人們輕鬆愉快地走向大自然。

為此,小編由衷地為老蔣和他的忘年交們感到高興,在這草長鶯飛,春意盎然,一派好春光之時,放飛風箏的愛好已然不再只是一個人的享樂和忙碌,這份在白雲藍天間的羈絆隨風翩翩飛舞,仰觀風箏扶搖直上,催人向上意氣奮發。

為老蔣這位健身達人、非遺傳人,點贊!

人和:收放需要有大塊頭幫忙

現場照片由長河廣電站 潘曙霞 供稿

除了接待四方上門來的學習、採訪和諮詢,他還主動進學校和社區開展宣傳和講授。長河當地的風箏相關活動中,他都場場出席,成了一位形象代言人。

第二次見面,是“二月二,龍抬頭”那天,他正和村民一道放飛龍箏。小編隨後也進行了報導。

老蔣居然在第一時間就認出了小編,記性真好!

3月10日,小編又偶遇這位精神矍鑠的老頑童,他正和外孫及村民一道在進行一次風箏試飛,引得路人駐足。比起之前的掛蠟燭燈籠,這次他的外孫正嘗試掛上LED燈來進行夜間點綴,據介紹效果相當不錯。

放風箏有體療和陶冶情操多方面的功能。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一線在握,笑語歡歌,風箏能牽動人們輕鬆愉快地走向大自然。

為此,小編由衷地為老蔣和他的忘年交們感到高興,在這草長鶯飛,春意盎然,一派好春光之時,放飛風箏的愛好已然不再只是一個人的享樂和忙碌,這份在白雲藍天間的羈絆隨風翩翩飛舞,仰觀風箏扶搖直上,催人向上意氣奮發。

為老蔣這位健身達人、非遺傳人,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