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丨峰會形成270多項成果清單 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天閉幕。為期兩天的高峰論壇是我國主場外交的又一重大舉動。

此次峰會成果豐碩

此次高峰論壇向世界展現了四年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的豐碩成果,描繪了面向美好未來的發展願景,亮出了兌現承諾的中國行動。

比如,這次峰會形成了270多項成果清單。這是一個很具體的數字,表明這次會議的成功落於細微之處。

再比如,習主席宣佈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高峰論壇。與會的外方嘉賓也提出,高峰論壇要常態化、機制化。

在記者招待會上,習主席的講話還回應了焦點,比如金融支援方面——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為“一帶一路”有關合作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

峰會成果體現出3點

凝聚共識。這種共識不僅有宏觀層面:價值觀、政策、理念思想的共識,還包括通過具體項目來落實共識。

突出主題,即謀發展、共合作。秉承絲路精神,各方都需要把“一帶一路”的建設和各自的發展戰略進行對接。

明確推進機制。這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後,中方和各相關國家,都會有一些後續的落實機制,

把峰會所達成的成果落實下來。

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說到務實合作,在本次論壇期間及前期,中國又同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一批“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檔和多項合作協定。其中之一便是發佈了《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

根據倡議,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從目前的情況看,預計明年會有90個以上國家參加進口博覽會,這將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增強我國對外開放、推動全球貿易增長的戰略主動權。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級別會議“推進貿易暢通”平行主題會議上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過去舉辦的類似博覽會主要以出口為主,比如廣交會,現在要舉辦進口博覽會,這樣的轉變背後折射出中國的哪些變化?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可以為老百姓釋放哪些實實在在的紅利呢?

解讀: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中國的古老智慧。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對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方式。

舉辦進口博覽會是創新之舉

說起以國際貿易為導向的博覽會其實人們並不陌生,比如耳熟能詳的廣交會就屬這一類型。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春,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佈國別地區最廣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廣交會歷經60年,以出口為主,累計出口成交約12335億美元。自2007年4月第101屆起,廣交會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由單一出口平臺變為進出口雙向交易平臺,但仍以出口為主。

與廣交會等以前中國舉辦的類似為了帶動出口的展會相比,現在舉辦專門的進口博覽會則是創新之舉。由於“一帶一路”並非中國的獨角戲,而是相關國家共同的大合唱,進口博覽會是一種讓各參與方都能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享受中國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的途徑。

舉辦進口博覽會體現中國擔當

進口博覽會不僅會是以貿易暢通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背後折射的更是中國的國際責任和擔當,以及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刻轉變。

近年來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速,不少國家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增強。“一帶一路”倡議則正是擺脫經濟增長乏力、貿易量停滯的解決方案。從深化國際貿易往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會為相關國家帶來實際的效益。進口博覽會是中國對全球經濟復蘇作出貢獻的方式,也是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搭建的國際化平臺。

舉辦進口博覽會惠及每個人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從貿易暢通到民心相通,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作為載體。比如當中國人能方便快捷地買到伊朗的藏紅花,中歐班列拉著蘇格蘭威士卡回程的時候,無論是生產商還是消費者,在商品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參與方,都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將加深中國同相關國家的經濟往來,這一過程與中國經濟再平衡密切相關。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14-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貿易總額超3萬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從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口2萬億美元的商品。這些進口的商品不但將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豐富居民的消費選擇。從這個角度看,“一帶一路”的進口博覽會上展示的內容能惠及每一個人。

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對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方式。

舉辦進口博覽會是創新之舉

說起以國際貿易為導向的博覽會其實人們並不陌生,比如耳熟能詳的廣交會就屬這一類型。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春,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佈國別地區最廣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廣交會歷經60年,以出口為主,累計出口成交約12335億美元。自2007年4月第101屆起,廣交會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由單一出口平臺變為進出口雙向交易平臺,但仍以出口為主。

與廣交會等以前中國舉辦的類似為了帶動出口的展會相比,現在舉辦專門的進口博覽會則是創新之舉。由於“一帶一路”並非中國的獨角戲,而是相關國家共同的大合唱,進口博覽會是一種讓各參與方都能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享受中國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的途徑。

舉辦進口博覽會體現中國擔當

進口博覽會不僅會是以貿易暢通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背後折射的更是中國的國際責任和擔當,以及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刻轉變。

近年來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速,不少國家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增強。“一帶一路”倡議則正是擺脫經濟增長乏力、貿易量停滯的解決方案。從深化國際貿易往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會為相關國家帶來實際的效益。進口博覽會是中國對全球經濟復蘇作出貢獻的方式,也是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搭建的國際化平臺。

舉辦進口博覽會惠及每個人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從貿易暢通到民心相通,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作為載體。比如當中國人能方便快捷地買到伊朗的藏紅花,中歐班列拉著蘇格蘭威士卡回程的時候,無論是生產商還是消費者,在商品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參與方,都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一帶一路”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將加深中國同相關國家的經濟往來,這一過程與中國經濟再平衡密切相關。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14-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貿易總額超3萬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從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口2萬億美元的商品。這些進口的商品不但將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豐富居民的消費選擇。從這個角度看,“一帶一路”的進口博覽會上展示的內容能惠及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