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空之門”:再談美國航空航天局火星登陸計畫背後的空間競賽

(1)“不約而同”——登陸集中上演將現火星“交通擁堵”狀況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于上周公佈了美國載人登陸火星的線路圖和細節,表明美國將於2030年左右正式實施登錄火星載人飛行。捋一捋各國所公佈的火星探測計畫,發現未來幾年將有多國進行火星探測或登錄,而且時間相當接近。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合進行的“火星太空生物”(ExoMars)專案,也將於2030年發射火星車登陸火星表面。接著韓國也說“這麼巧啊,我們也是”。估算下來,2020至2030年,火星表面將可能聚集來自中、美、歐、俄,

說不定還有日本,印度,韓國等多國的火星探測器,呈現“交通擁堵”狀況。

(2)“深空之門”——美國的空間老大地位難被撼動

無利不起早,由於各國在空間探測中一般都遵循“先佔先得”原則,可以預見未來各國新一輪空間競賽將會更加激烈。但在各國的太空爭霸賽中,美國暫時略勝一籌。美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率達70%,21次任務中17次獲得成功,特別是本世紀的火星任務全部成功,

這主要源於美國的技術儲備、人才隊伍,以及民意支持,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美國在火箭和飛船方面的領先技術。

影片《火星救援》中用到了大量NASA正在研發或已真實應用於太空探索的高技術裝備。影片中出現的戰神系列火箭,可以說正是NASA研製中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包括載人火箭和貨運火箭兩種類型。現實中的戰神1號是載人火箭,於2009年10月28日在甘迺迪航太中心首次測試飛行,

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以及相對較低的發射成本,主要用於將獵戶座號載人飛船發射到太空,與貨運飛船對接後飛往月球或火星;戰神5號火箭是貨運火箭,預計2018年首次發射,直徑8.40米、高度116米,分兩級點火,均為液氫液氧燃料發動機。

影片中的赫密斯號載人飛船接近於NASA正在研發中的獵戶座號載人飛船,是一種用於替代太空梭、可重複性使用的多用途乘員探索飛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EV),每次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6名太空人,經改裝後可載人登陸火星。除此之外,美國還有鮮為人知的豐富技術儲備,在空間領域的領先地位顯而易見。

美國航空航天局這次公佈的載人登陸火星計畫路線圖中,建造“深空之門”成了一個看點。

NASA的葛列格·威廉姆斯在參加“奔向火星”峰會時說,他們有意建設一座環繞月球飛行的軌道空間站,這座空間站將成為“深空之門”,成為地月軌道空間中重要的交通樞紐。“深空之門”將在2026年前搭建完成,之後變成“深空遊客”的集結區。也就是說,從地球開往火星的“專列”可以在月球站刹一腳,在這裡宇航員可以組裝和測試深空運輸船,並完成深空探索的各項準備。威廉姆斯說,“如果我們能在軌道空間站完成為期一年的測試,就能有足夠信心飛往無垠的深空了,畢竟飛往火星要花至少1000天。”

(3)“後羿之箭”——火星並非“中國特快”的終點站

影片《火星救援》中顯示中國將在2030年試飛“太陽神”號重型運載火箭,但是中國大概不會用“太陽神”來命名火箭,中國的火箭一直都被稱為長征系列。在今年3月初的“兩會”期間,中國火星探測計畫對外公佈,顯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在2020年升空,一次飛行就可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這在所有國家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具體將於2020年7、8月間在海南文昌航太中心發射,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火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火星探測器在巡航飛行約7個月後將被火星捕獲,通過開展火星全球性的綜合探測及局部地區高精度科學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表面、大氣及空間環境,涉及到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資訊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有專家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搭載用於火星全球遙感的相機、探測火星地下淺層結構的雷達等13台科學載荷,對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水冰分佈、物理場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

在中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的今天,對太空探索的步伐正在加快,顯然不會止步于“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接下來將朝著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環境、火星移民的長遠目標逐步邁進,這容易讓人們聯想起讓世界驚異的中國高鐵速度,另一個容易想到的比喻是“後羿射日”,人們期待中國的空間探測之箭射向更深遠的宇宙深空。

噫嘻君,2017年5月16日,于重慶江北。

“如果我們能在軌道空間站完成為期一年的測試,就能有足夠信心飛往無垠的深空了,畢竟飛往火星要花至少1000天。”

(3)“後羿之箭”——火星並非“中國特快”的終點站

影片《火星救援》中顯示中國將在2030年試飛“太陽神”號重型運載火箭,但是中國大概不會用“太陽神”來命名火箭,中國的火箭一直都被稱為長征系列。在今年3月初的“兩會”期間,中國火星探測計畫對外公佈,顯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在2020年升空,一次飛行就可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這在所有國家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具體將於2020年7、8月間在海南文昌航太中心發射,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火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火星探測器在巡航飛行約7個月後將被火星捕獲,通過開展火星全球性的綜合探測及局部地區高精度科學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表面、大氣及空間環境,涉及到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資訊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有專家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搭載用於火星全球遙感的相機、探測火星地下淺層結構的雷達等13台科學載荷,對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水冰分佈、物理場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

在中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的今天,對太空探索的步伐正在加快,顯然不會止步于“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接下來將朝著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環境、火星移民的長遠目標逐步邁進,這容易讓人們聯想起讓世界驚異的中國高鐵速度,另一個容易想到的比喻是“後羿射日”,人們期待中國的空間探測之箭射向更深遠的宇宙深空。

噫嘻君,2017年5月16日,于重慶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