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點面對面:青海如何走好現代生態畜牧業這步棋

面對面嘉賓:

省農牧廳副廳長 馬清德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 王會林

省農牧廳畜牧處專家羅 增海

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面積大,且位於生態區位的關鍵點。草原生態狀況決定著青海生態環境的狀況。如何堅持綠色發展、迴圈發展,從資源的再迴圈、再利用出發,提高草原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畜牧業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這是歷史賦予青海的重大責任。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做出了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大部署,

開闢了我省草地畜牧業浴火重生的發展道路,我們先行先試,也初步摸索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新路子。基於此,農業部2014年將我省設立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如何繼續走好現代生態畜牧業這步棋,省農牧廳主管試驗區建設的領導專家與記者面對面共同探討今後的創新發展。

省農牧廳副廳長馬清德介紹,長期以來,我省牧區以單家單戶生產、數量簡單擴張的發展方式使得草原生態、生產矛盾日益突出。

從2008年的資料看,全省90%以上的草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與解放初期相比草場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10%-40%,人均草場面積從144公頃下降到42公頃。2010年全省牧民純收入只有3478元,比全省農牧民人均收入低385元。問題倒逼,只有走生態畜牧業發展道路才能破解生態、生產、生活相矛盾的難題。

經過6年的努力,全省牧區已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883個,

探索出“股份制”、“聯戶制”、“代牧制”等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從機制體制上初步摸索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新路子。尤其這兩年,全省在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中,集中優化了“6381”為核心的頂層設計,突出調整生產關係,在全省100個試驗區試點社推進股份制改造,並取得實質性突破。解決了長期困擾畜牧業發展中“統”“分”結合的問題,也為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提供了經驗,
探索了道路。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說,實際效果看,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尚不足以從深層次上破解生產向現代化轉型、生態環境向持續保護、全民實現共富裕的根本性矛盾,而股份制改造和股份制合作社應該是目前形勢下促動傳統畜牧業向高原特色現代畜牧業轉型的最有效的組織方式。

比如澤庫縣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牧民參與率高、資金入股率高和資源整合利用率高為亮點,

按股份制運行為特點,五年來草場產量提高10.5%,植被覆蓋度從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來的1/3,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了2.02個羊單位。

馬清德說,無論是拉格日、還是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都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把以草定畜作為合作社社員入社的門檻,先入草山,再按載畜量核定入社牛羊數,多餘的牛羊或自行出售、或在統一集中育肥出欄,從制度上落實了“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堵住了超載放牧。同時由於股份制合作社有能力統一調配自己的草山,草地該禁的禁,該休的休,該治的治,該牧的牧,開迴圈利用成為可能,凡是股份制改造到位的合作社就能通過草畜平衡,讓草原重回綠色,人與自然重歸和諧。

王會林說,在試驗區建設中,我們明確了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的內涵,這就是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份紅,按勞計酬。沿著這個方向,現在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合作社典型在全省湧現。股權分明帶來了草山分區、牛羊分群、勞動分工,也為畜產品分化、牧區產業分類提供了基礎和空間,為牧區發展釋放了巨大潛力。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多地高效養殖點,藏羊羔當年體重達到35公斤,當年可配種,母羊實現“兩年三胎”。拉格日合作社從事牧業的只有129人,剩餘的212人從傳統畜牧業中解放出來,從事旅遊、旅店、工程等二三產業。

2016年農牧部門初步統計,全省100個試點合作社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農牧民平均水準多出了1843元,高出21.36%。例如,拉格日合作社2016年的總收入達到948.5萬元,純收入達493.6萬元,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梅隴合作社總收入662萬元,純收入達到383萬元,人確均收入達17569萬元,比2008年增加了3倍。達玉合作社股份制運行一年後純收入達到210萬元。

省畜牧總站專家羅增海說,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一些針對貧困戶的補助資金有了施展平臺,在股份制推開的地方,牧民不放羊還能增加收入,放下羊鞭後能轉身投入二三產業,這對牧區而言是個跨越,意義重大,“親兄弟明算帳”式的股份制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扯皮”,鄰里、社會和諧程度增強,對牧民來說就是生活品質的重大提升。

面對面嘉賓:

省農牧廳副廳長馬清德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

省農牧廳畜牧處專家羅增海(青海日報)

從制度上落實了“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堵住了超載放牧。同時由於股份制合作社有能力統一調配自己的草山,草地該禁的禁,該休的休,該治的治,該牧的牧,開迴圈利用成為可能,凡是股份制改造到位的合作社就能通過草畜平衡,讓草原重回綠色,人與自然重歸和諧。

王會林說,在試驗區建設中,我們明確了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的內涵,這就是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份紅,按勞計酬。沿著這個方向,現在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合作社典型在全省湧現。股權分明帶來了草山分區、牛羊分群、勞動分工,也為畜產品分化、牧區產業分類提供了基礎和空間,為牧區發展釋放了巨大潛力。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多地高效養殖點,藏羊羔當年體重達到35公斤,當年可配種,母羊實現“兩年三胎”。拉格日合作社從事牧業的只有129人,剩餘的212人從傳統畜牧業中解放出來,從事旅遊、旅店、工程等二三產業。

2016年農牧部門初步統計,全省100個試點合作社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農牧民平均水準多出了1843元,高出21.36%。例如,拉格日合作社2016年的總收入達到948.5萬元,純收入達493.6萬元,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梅隴合作社總收入662萬元,純收入達到383萬元,人確均收入達17569萬元,比2008年增加了3倍。達玉合作社股份制運行一年後純收入達到210萬元。

省畜牧總站專家羅增海說,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一些針對貧困戶的補助資金有了施展平臺,在股份制推開的地方,牧民不放羊還能增加收入,放下羊鞭後能轉身投入二三產業,這對牧區而言是個跨越,意義重大,“親兄弟明算帳”式的股份制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扯皮”,鄰里、社會和諧程度增強,對牧民來說就是生活品質的重大提升。

面對面嘉賓:

省農牧廳副廳長馬清德

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

省農牧廳畜牧處專家羅增海(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