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這五位國寶級人物比核武器還厲害,怪不得美國會如此害怕他們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這六十多年裡,中國在軍工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予以發展,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中國的軍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再也不是別欺負就欺負的國家了。

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我國偉大科學家們做出的貢獻,像於敏、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研的頂端,仍然有著一批科學巨匠在他們的崗位兢兢業業,為我國的軍工業發展默默地做出了貢獻。今天就來盤點其中五位國寶級人物,說他們比核武器還厲害一點也不為過,同時也是美國最怕的人。

殲-20設計總師:楊偉

我國的航空業處在現代工業“皇冠”地位,在實現“富國強軍”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國產四代機殲20戰鬥機總設計師、中航工業集團副總工程師楊偉,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發展,楊偉說,原先我們是為了追趕目標,但是現在看來我們已經在局部上平行甚至超越了。

楊偉出生於1963年,是我國最年輕的飛機設計總師,不僅是殲-20的設計總師,同時也主持過殲10、FC-1梟龍等戰機的設計工作。十七年,他始終懷抱著航空報國的夢想,開拓創新為我國航空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風-31洲際導彈設計總師:劉寶鏞

這位科學家一直致力於飛行力學和彈道導彈總體設計和研究工作。

中國的第一代液體近程導彈及中國第一代固體導彈的研製工作他都有參與。是我國非常優秀的導彈設計專家,曾經還擔任過東風-31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設計過程中,劉寶鏞突破常規思維,大膽採用新技術,攻克了我國在導彈研製過程中的重重難關,曾被媒體稱讚為中國航太事業帶頭人之一。

神舟載人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這個大家就有點陌生了,但說到中國神舟飛船就無人不知了,而他就是總設計師,戚發軔曾經參與了長征系列火箭的設計工作,是“航太18勇士”之一,還主持了從東方一號到東方三號衛星的研製設計工作,一直到執掌神舟飛船的設計工作,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戚發軔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正是其一絲不苟的態度才讓中國的航太進步神速,成功率奇高。戚發軔說過,我們與世界一流水準的差距還客觀存在著,還要繼續努力。

中國氫彈之父:於敏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立即轉入對氫彈的研究之中。僅僅兩年零兩個月之後,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試驗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而這個成績的取得和中國核子物理學家於敏是分不開的。1951年於敏在北京大學畢業之後,立即投入到中國核武器的研究之中,在大西北的核研究基地,於敏隱姓埋名20多年,終於突破西方技術封鎖,並且創造性的構建了自己的核裂變理論,提出了於敏構造,成功研製出氫彈。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專案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立即轉入對氫彈的研究之中。僅僅兩年零兩個月之後,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試驗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而這個成績的取得和中國核子物理學家於敏是分不開的。1951年於敏在北京大學畢業之後,立即投入到中國核武器的研究之中,在大西北的核研究基地,於敏隱姓埋名20多年,終於突破西方技術封鎖,並且創造性的構建了自己的核裂變理論,提出了於敏構造,成功研製出氫彈。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專案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於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