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熊孩子”為何多?應該怎麼辦?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訊最近,網友熱議的大連餐館“女大學生”腳踢4歲女童事件,

在事件完整視頻被放出後,繼續吸引了大量討論。整個事件的過程清晰明瞭:女童在餐館中喊叫打鬧,鄰桌女食客情緒失控,疾步上前踢了女童身旁的凳子一腳。女童的母親反應迅速,立即起身向女食客後腦猛擊,其後雙方廝打,服務員拉架,場面一度混亂。

網上主流聲音是指責女食客的,而這種指責無疑也是正確的:無論什麼理由,先動手都是不對的——打架之類的事情到了警察局,

員警叔叔第一句問的就是“誰先動的手”。更何況,激怒女食客的是一個只有4歲的幼兒,哪怕是踢一腳凳子,都可能對對方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害。

而如果僅僅把這件事簡單地定性為一個情緒管理極差的成年女性毆打幼兒,也難免草率。因為在其後雙方的廝打中,女童的母親起碼打上前拉架的服務員5個耳光,一直忍無可忍的服務員在最後高喊:“我不幹了,

我就是要打你,還沒完了?”你說,這人得有多討厭呢?

所以啊,這是一個兩邊都沒有善茬的故事。

而事件的根本起因:公共場所肆意哭喊吵鬧的“熊孩子”,很多網友也是苦之已久。所以你會看到一個令人驚詫的現象:大家都知道動手不對,但支持女食客的聲音,卻占到了壓倒性多數——這多少能反映出一些社會現狀。全叔收集了一些在此事件發生之前網友們對於“熊孩子”現象、以及子女家庭教育的看法,

希望可以引發一些思考。

網友Meow Demi

我在德國街頭多次見過,很小的小孩(非嬰兒)才尖叫了一聲,母親就蹲下抓住小孩雙臂非常嚴肅地瞪著,瞪著,然後低聲說:不准這麼大聲或者安靜!然後小孩就閉嘴了。如果父母沒有能力阻止小孩在公共場合吵鬧,是會被周圍人鄙視為“底層階級”的。另外經常看到德國父母在公共場合提醒小孩做什麼不做什麼,

時刻注意著小孩的一舉一動,會及時提醒他們給行人讓道,要把垃圾扔垃圾桶,注意不要撞到小小孩之類。所以總體上德國小孩確實比中國小孩安靜懂禮貌許多。

網友Veronica Yu

自從來澳洲,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澳洲的媽媽普遍一個人帶3-4個孩子逛商場,經常看到身上掛一個,車裡推一個,手上拎一個,前面跑一個的現象。但是大部分表現得都是身上掛的那個呆萌,

車裡推的那個熟睡,手上拎的那個張望,前面跑的那個跑兩步就跑回來。

我問澳洲的同事為什麼他們的孩子那麼乖,他們說,因為他們不像中國的家長任由孩子為所欲為。我不服,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管制比澳洲家長多多了。他們聳聳肩,往前一努嘴。我看到幾個中國的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們,那些熊孩子在商場裡面狂奔追逐打鬧,完全不顧及其他人,時不時撞到人還繼續跑,也不停下來說聲Sorry,最危險的是商場裡有時會有收購物車的人推著很長一串購物車,萬一撞到了,輕則擦傷。但是那群爺爺奶奶只是湊在一起聊天,偶爾回頭看一眼自己家孫子。

我覺得,中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懂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家長不懂事,他們對公德的重視不夠。他們不在意或者覺得無所謂所以放縱這種行為,對周圍人造成的影響,而不自知。有些人說外國家長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孩子摔倒了也不扶之類的。可是他們沒看到,外國家長不會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如果哭了,能哄好肯定想盡辦法第一時間哄好,哄不好就馬上帶到母嬰室或者車裡去哄,盡可能的不影響周圍的人。可是中國家長,一部分哄孩子不得其法,另一部分不理不睬,繼續試自己的衣服首飾什麼的,周圍的人看孩子哭的可憐,蹲下去哄哄什麼的,還會被中國家長用防賊的眼神盯著。

知乎網友

我在市圖書館呆了一周,週末的時候圖書館基本被中小學生佔據。平時安靜的圖書館一下子就充斥著噪音,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長帶來的。我趁著休息時間觀察了一下,基本分為一下幾個原因。第一:家長就喜歡不顧他人感受大聲講話,孩子在和他們對話的過程中不自覺的聲音也大了。第二:孩子多次呼喚家長,家長沒有反應,因此聲音不斷加大。第三:嗓門天生就大。

網友易路

孩子還小時,會大吵大鬧是天性,因為那時候人還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稍大時,還大吵大鬧是後天教育,因為身邊人的反應讓他知道大吵大鬧後,或許大人們就會妥協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很大時,仍大吵大鬧是性格原因,因為他希望獲得關注或者養成了習慣,別人的目光是好是壞他都滿足於被關注的快感。

一言蔽之,“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孩子在公共場所的得體行為,是家長得體教育的結果。事件的三位元主角,或許都需要好好補補“公德教育”這一課。

也不停下來說聲Sorry,最危險的是商場裡有時會有收購物車的人推著很長一串購物車,萬一撞到了,輕則擦傷。但是那群爺爺奶奶只是湊在一起聊天,偶爾回頭看一眼自己家孫子。

我覺得,中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懂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家長不懂事,他們對公德的重視不夠。他們不在意或者覺得無所謂所以放縱這種行為,對周圍人造成的影響,而不自知。有些人說外國家長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孩子摔倒了也不扶之類的。可是他們沒看到,外國家長不會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如果哭了,能哄好肯定想盡辦法第一時間哄好,哄不好就馬上帶到母嬰室或者車裡去哄,盡可能的不影響周圍的人。可是中國家長,一部分哄孩子不得其法,另一部分不理不睬,繼續試自己的衣服首飾什麼的,周圍的人看孩子哭的可憐,蹲下去哄哄什麼的,還會被中國家長用防賊的眼神盯著。

知乎網友

我在市圖書館呆了一周,週末的時候圖書館基本被中小學生佔據。平時安靜的圖書館一下子就充斥著噪音,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長帶來的。我趁著休息時間觀察了一下,基本分為一下幾個原因。第一:家長就喜歡不顧他人感受大聲講話,孩子在和他們對話的過程中不自覺的聲音也大了。第二:孩子多次呼喚家長,家長沒有反應,因此聲音不斷加大。第三:嗓門天生就大。

網友易路

孩子還小時,會大吵大鬧是天性,因為那時候人還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稍大時,還大吵大鬧是後天教育,因為身邊人的反應讓他知道大吵大鬧後,或許大人們就會妥協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很大時,仍大吵大鬧是性格原因,因為他希望獲得關注或者養成了習慣,別人的目光是好是壞他都滿足於被關注的快感。

一言蔽之,“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孩子在公共場所的得體行為,是家長得體教育的結果。事件的三位元主角,或許都需要好好補補“公德教育”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