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李今天帶你揭秘歷史:鄭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前後七次遠航,歷史長達28年之久。究竟明成祖朱棣為何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派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呢?有數種不同的看法,諸如為了宣揚國威、睦鄰外交、拓展貿易組織軍事聯盟、掃蕩張士誠舊部、尋找惠帝等等。

不過這些看法是依據各種相關的歷史質料提出的,並非有真憑實據,因為鄭和死後,下西洋的原始檔案全部被燒毀,所以真實原因已無從查考了。

在靖難之役後,惠帝失蹤,成祖懷疑惠帝逃亡海外,

故派鄭和下西洋尋之。但考之歷史,鄭和下西洋所統率之軍官、士兵以及其他人員共有二萬多人,巨型船隻凡六十二艘,這樣有計劃的出使,自然不僅是為打聽惠帝之下落。而且朱國楨>亦指出:“建立仁弱,帝座一傾,竄入蠻夷中,其何能為?”可見惠帝根本不足威脅成祖,即使要“蹤跡建文”,應在成祖登基之初便派鄭和下西洋,而不會在建文帝“逃去”快四年才採取行動,可見此說根本不成立。

一:掃蕩張士誠舊部。

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把在太倉的張士誠所遺留下來的水師,驅逐海外,以免他們與海寇相通。張士誠被太祖所擒而死,而士誠大軍亦為太祖所平,中經數十年,鄭和才下西洋,張士誠舊部似乎對明廷再無威脅,

故不必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對付之。假若真的為了防備倭寇,則正好派強大海軍船隊下西洋去殲滅之,但觀鄭和下西洋,以寶船為主,行程遠至印度古裡,向諸國施贈金銀財寶,目的顯然並非為對付沿海盜賊及倭寇。此說不能立,是顯而易見的。

二:組織軍事聯盟。

是說鄭和此行了尋求軍事同盟,以抗衡帖木兒。成祖即位之初,西南方由於安南多次入侵廣西、雲南邊疆,對明王朝構成威脅;在西北方則有帖木兒帝國東侵,危及明帝國之滅亡。鄭和下西洋,從海路到印度諸國,加強與南亞國家之友好關係,一旦中國與帖木兒帝國交戰,使與從南亞牽制帖木兒帝國側背,造成其後顧之憂。當帖木兒東侵之際,突然於永樂三年病死,

東征隨之而半途中斷,其國從此在頻繁之內亂中衰亡下去,再也沒有力量入侵中國了。于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可能會有這種目的,但在以後六次下西洋時,己不可能再有,因為帖木兒入侵之威脅己解除。加以成祖本人認為主要的敵國是韃靼,所以五次將兵親征,故以找尋軍事同盟以牽制帖木兒為下西洋之動機亦不實。

三:揚威海外,

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明朝的富強,以立國威,借此“萬邦來朝”來增加自己政治聲望,鞏固帝位。

“尋找惠帝”不會是出使西洋的主要原因,因為惠帝柔弱,逃入鄰國中不可能有什麼作為,而且找惠帝下落並不需要大型艦隊。

“掃蕩張士誠餘部”

總結:

說不合情理,掃蕩海盜怎會掃蕩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呢?“抗擊帖本兒”說看來很有道理,但帖木兒死後,軍事壓力已經解除了,如果這是下西洋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鄭和艦隊不停止西行,此後還多次出海?“開拓市場”說表面上有道理,但實際上,成祖雖然在廣東廣州、福建泉州、浙江寧波三地再設立市舶司,但並未積極發展。鄭和下西洋大型海上兵團七次活動中,最關注的是蕃國的君主、皇族、使節入朝,而非商人。至於“搜求奇珍異寶”說,我認為鄭和下西洋會順道搜求西洋的奇珍異寶,供給宮廷享用,是合理的,但只為此而特意派龐大的艦隊出海,卻是依常理不合的。因此,我認為“宣揚國威”說比較符合實情。

三:揚威海外,

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明朝的富強,以立國威,借此“萬邦來朝”來增加自己政治聲望,鞏固帝位。

“尋找惠帝”不會是出使西洋的主要原因,因為惠帝柔弱,逃入鄰國中不可能有什麼作為,而且找惠帝下落並不需要大型艦隊。

“掃蕩張士誠餘部”

總結:

說不合情理,掃蕩海盜怎會掃蕩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呢?“抗擊帖本兒”說看來很有道理,但帖木兒死後,軍事壓力已經解除了,如果這是下西洋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鄭和艦隊不停止西行,此後還多次出海?“開拓市場”說表面上有道理,但實際上,成祖雖然在廣東廣州、福建泉州、浙江寧波三地再設立市舶司,但並未積極發展。鄭和下西洋大型海上兵團七次活動中,最關注的是蕃國的君主、皇族、使節入朝,而非商人。至於“搜求奇珍異寶”說,我認為鄭和下西洋會順道搜求西洋的奇珍異寶,供給宮廷享用,是合理的,但只為此而特意派龐大的艦隊出海,卻是依常理不合的。因此,我認為“宣揚國威”說比較符合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