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歲月如歌(5)同窗難忘

作者王右銘,軍人後代

文內三首歌曲分別由作者王右銘及同學康麗萍演唱

一九七五年秋季,我下鄉的第一個秋收,累得我直後悔下鄉早了,也許再晚下一年,我的個頭再長高一點兒,身體再強壯一些,就不至於累得天昏地暗了。在承受著秋收勞累的磨礪,處在最艱苦的農村生活適應階段,累到極致了,身心疲憊確實感到彷徨、困惑: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樣煎熬我能有所作為嗎?其實,這才僅僅淺償點滴的人間辛苦,往下的路還長著哪!那時,

真的快到忍耐的極限了,我也和集體戶的多數同學一樣,開始想家,思念親人,也想起上學的時候,想起了同學。

(圖1: 1975年秋回家作者和妹妹丹青在一起)

(圖2: 作者兄妹三人合影。左:丹陽 右:丹青)

我有很多同學,有同年畢業下鄉的,還有正在上課的。我所閱歷的同學圈兒,比一般人要多、要複雜,其中的波折已概要簡敘。在吉林市第十六中學七五屆,我在一年八班、三年六班、三年三班學習過三年,在電機廠子弟校八年一班學習過一年。最後,在十六中四年一班,僅呆了近兩周就畢業了。我在中學調班轉校顛沛流離,

共有五個班的同學。

我懷念已畢業下鄉的同學,同時,我的內心深處,還縈繞著另一份別人沒有的牽掛,想念著剛離開不久,當時仍然還在學校上課的電機廠子弟校的同學。

(圖3:與子弟校同學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王振忠 王右銘 中排:王友明 丁曉東 王慶喜 後排:趙毅 齊友波 趙立天 董普)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上學是“九年一貫制”,即小學五年,中學四年。那個時候是“文革”後期,有許多城裡下鄉的“五·七戰士”開始回城,他們的孩子在跟父母回城後,有一些選擇了降級重讀,把在農村沒學好的知識補上。只要家長、孩子願意,一般情況下學校能接收這樣的轉學。

在我轉入電機廠子弟校前,和我同年級的學生,

降級回子弟校的就有好幾個:鄒彥、趙立天、張舉、王宗雙、王守立、劉峰等。我從吉林市第十六中學轉到電機廠子弟校八年一班,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很舒心的努力學習,遵規守紀。承蒙同學們的支持和班主任張繼英老師的信任,選舉我擔任過體委和班長。在子弟校我愉快地度過了將近一年的學習生活。

一九七五年臨近暑假,社會上紛紛傳言,說一九七六年沒有中學畢業生。聽到傳說,我怕再晚畢業兩年,自己的年齡太大了。所以,不想再推遲一年畢業,就決定重回十六中畢業班提前畢業。一九七五年六月,我到十六中找到校領導,訴說衷情真誠地講了自己要回校畢業的想法。我的母校沒有生我的氣,仍然關愛著迷途知返的孩子,領導和老師還記得“班長跳槽串班那件事”,很同情我曾經的曲折經歷,欣然地接受了我轉回畢業班的要求。教務處主任孫繼光老師笑著說:“你本來就應該是我們學校七五屆的優秀畢業生!”

一九七五年六月,正當十六中進行畢業教育時,在離開一年後,轉了一圈兒,我又回到了十六中,而且又落籍在四年一班(我上中學第一個掛名的班級)。兩周後,由班主任徐曉輝老師頒發畢業證,與康長吉同班畢業離校。七月十五日就隨電機廠子弟一起下鄉,來到天崗公社尚儀大隊。

如果那時不轉回十六中下鄉,我仍然還坐在電裝子弟校九年一班的教室裡上課呢!我留戀子弟學校的學習環境,懷念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玩耍的快樂時光,在子弟校不大的校園裡,籃球賽、排球賽、歌詠比賽熱烈歡快的場面,不時地在腦海中重演。

我中學讀了四年,呆過五個班,在電機廠子弟校中學度過了一個穩定的學年,兩個完整的學期。由於電裝子弟校的大部分同學都是電裝大院一起長大的發小,父母輩都是幾十年的同事,孩子們的表現,也事關著家長的關係和榮辱,學校發生什麼情況,家長很快就知道,因此,孩子們都很努力,讓家長放心。還有最難忘的是:子弟校和十六中截然不同,孩子們不論學的好壞,都很認學。所以,子弟校的師生、同學關係和學習氛圍,給我留下深刻的中學記憶。

(圖4:董普素描肖像。王右銘畫於一九七四年)

懷念有時候像一棵葡萄藤,把往事一串串的穿連起來。那時,幾乎全國所有的中、小學校的牆壁上,都醒目地寫著這兩句毛主席的名言:“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子弟校貫徹教育方針不打折扣,學工學農樣樣落實。上課時,班裡的“活寶”,張大平搞怪頑皮,有時突然一個動靜或怪聲,會引起靜靜的課堂憋不住笑聲連連,他還童聲奶氣,嘴快嗓音尖脆,愛接老師的話茬兒。他模仿數學老師說話聲音和表情,總能逗得同學們難忍快意哄堂一笑。數學老師剛講完了對數課,老師再來上課,他做著怪臉說“噓,log來了!”因為我們的老師讀數學符號log發音很有特色,咬著牙根不張嘴。張大平學他惟妙惟肖很像;學工時,我們身穿工作服到電機廠變壓器車間繞線、下線,疊矽鋼片,偌大的車間裡,幾乎各工種都有我們同學的身影;學農時,我們拿著鐮刀扛著鐵鍬、鎬頭到北甸子學農基地種苞米、高粱、黃豆,春來忙春種、秋到搶秋收;業餘時,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我和高秀娟、王振中等同學一組,去龍潭電影院幫忙服務,打掃衛生、引領觀眾、維持秩序,我們幸運地順便看了許多電影。那時受政治形勢的局限,好看的電影很少,一部《閃閃的紅星》,看得同學們熱血沸騰心潮激蕩,其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和《紅星歌》,那麼好聽,電影上映後,插曲在同學中廣為流行傳唱,校園裡也反復播放這些歌,我們百聽不厭,越唱越好聽。同學們喜歡好聽的歌,可那時歌本稀有珍貴,新歌的出版印刷跟不上流行,凡有好歌同學們就手抄傳看。有的同學用專門兒的筆記本,抄寫喜愛的歌曲,一抄就是一本。林渱同學左手寫字,字體端正清新很具特色,寫的又快,所以很多同學求她抄歌寫譜,那時她的手跡在同學中流傳最廣。

(圖5:子弟校九年一班女同學畢業合影留念)

子弟校的同學文明規矩,學習認真守紀律,和十六中的同學完全不同。班委會也認真負責,都能發揮帶頭作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勞動委員孫瑞霞,她純真樸實,履職盡責。同學們弄掉地上的紙屑,她看見了都要撿起來,誰不愛護衛生,她會直接批評,放學總是等打掃完衛生再走,有時為工作和同學生氣,有同學調皮故意氣她,還會掉眼淚。雖然我們的那間教室不大,屋子也很舊,但同學熱愛集體,班幹部以身作則,衛生保持良好,室內乾淨整潔。

(圖6:孫瑞霞 )

(圖7:孫瑞霞、高秀娟、葛豔茹合影。 王右銘/攝影)

子弟校的整體校風文化氛圍,各班級的班風紀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好得難能可貴。與我自己經歷過的那些學校相比,那是當時最好的學習環境。可有一件遺憾的事兒,不知是學校的要求太高,還是同學們不夠重視進步,只顧學習,班裡的團員很少,團支部以李傑、齊友波和我等後從外校轉來的同學為主。後來,我們積極推動,鼓勵同學們寫申請書、思想彙報,主動與校團委董律老師溝通,加快了新團員的發展速度,説明好幾個同學加入了共青團。

(圖8:與子弟校同學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王慶喜;後排左起:王友明、齊友波)

在子弟校我有兩個同桌。八年級上半學期男女同坐時,同桌林渱,她是班裡的學習委員。下半學期男男同坐時,同桌謝貴民,一個憨厚自立自強的男孩兒。老解同學雖腿腳不便(小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但臂力超人,王連鵬、趙毅、趙立天總愛開玩笑逗他:“咱老解呀,啥也不差,只恨人間路不平啊!”老解開朗寬容大度,總會嫣然一笑,然後伸出粗壯有力的胳膊和大手叫號:“誰不服,來,咱們掰腕子!”他很自豪,在班裡掰腕子除了宋世吉的左手,幾乎沒有對手。

(圖9:同學聚會場景)

學農是學校重要的活動之一。有一次,農業常識課老師張豔春,和我們一起去北甸子學農基地勞動,她騎著嶄新的鳳凰自行車,順便帶著我。田間的山坡小路,慢坡長、拐彎多,路面又凹凸不平,她小心翼翼地規避著坑坑窪窪,一溜神兒,車把歪了,自行車直奔溝裡,人仰車翻,我們師生倆都摔在了地上。張老師很潑辣俐落,馬上從地上站起身,沒有一絲一毫的女人嬌氣,低頭看看褲腳,撲嘍撲嘍身上和褲腿上的塵土,扶起自行車,回過頭來跟我說了一聲:“走!”我們又繼續趕路。張老師那時很年輕,大概二十三、四歲,她高挑的身材標緻挺秀,白淨臉龐五官端莊大眼睛,兩根大辮子更顯出東方傳統女性的淳樸。她沒有一點架子和嬌柔,直率坦誠,像個大姐姐,與同學們很親近。

(圖10:同學聚會場景)

在子弟校中學,我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每個季節都有難忘的應季故事。

春天。一九七五年五月在農村的芒種季節,旱田播種已近尾聲。北疆春來遲,按照嚴格意義上的節氣,五月中旬已快立夏了,東北大地上一年一度的水稻插秧才剛剛開始。在吉林省蛟河縣天崗公社,通往尚儀八隊崎嶇的山路上,初夏的暖風輕推柔撫,掠過原野,時而撥開路邊嫩綠的草地,時而梳理遠方漸綠的叢林,蜿蜒婀娜地吹進樺樹川。一路輕風伴送著一隊馬車,迤邐前行。車上,吉林冶金電機廠子弟校八年一班的同學們,坐在自己的行李捲兒上,有說有笑,他們要到尚儀八隊支農插秧。同學們遠眺,見山嶺連綿道路起伏,環顧四周一片生機盎然。山野間草木蔥綠,層層疊疊的白樺林忽隱忽現,鮮亮的白色樹幹和淡雅的嫩綠樹冠色彩分明連成一片,身邊野花遍地蜂飛蝶舞,幽境美景都在鄉間!流覽一路好風景,城裡的孩子們太興奮了!車一進屯,直接來到樺樹川集體戶。集體戶的知青哥哥姐姐們,熱情地迎接城裡來的弟弟妹妹,早已騰出房間,讓學生們居住。集體戶以最大容量,安排了20多人,其餘的同學散住在集體戶附近,條件較好的老鄉家裡。我住在了集體戶。

當天晚上,生產隊在集體戶舉行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八隊隊長張春陽講話,對我們表示歡迎和感謝。帶隊的董律老師代表學校發言表態,我們一定服從生產隊的安排,完成好支農任務。開會期間,劉元增老師還拿著海鷗135照相機,變換了幾個角度,給同學們照了相。同學們坐在地上、炕沿上、炕上、窗臺上,人頭高低錯落,自由活躍的會場氣氛一定很熱鬧好看。我和幾個同學坐在南面窗臺上,位置最高最顯眼,以為可以搶到最好的鏡頭。但很遺憾,我始終沒有看到那次的照片。支農回校後不久,我就轉學畢業了,一直不知道那組照片的下落。

起居安頓就緒後,開始進入勞動。每天清晨起床,聽著山村周圍蔭綠茂密的白樺林裡,傳出陣陣悠遠空蕩、餘音迴旋的布穀鳥叫聲,走出集體戶的小院,對面不遠隔一條橫道,往前十幾米就有一條清流淙淙的小溪,我們到小溪邊刷牙、洗臉,立刻就能感到鄉間的空氣清馨宜人、景色爽目,花草、泥土的芳香沁心潤肺、爽遍身心。這是我們第一次到天崗,那種感受依稀難忘。當時沒人能想到,兩年後,這裡會成為這批同學們的第二故鄉。一九七七年七月,我們這個班的很多同學畢業下鄉,就安家在尚儀八隊樺樹川集體戶,當時的“麻子隊長”張春陽就是他們日後的生產隊長。另外,還有些同學,如邵愛民、牟祥生、高秀娟、楊偉麗等,下到了尚儀大戶,張舉、宋元暉、二班的叢剛還下到了我所在的尚儀十二隊,真是世事難料,不解之緣。

子弟校那次支農插秧勞動,帶隊的女老師是常一凡。常老師負責帶領不能下水插秧和有特殊情況的女同學,在旱田地裡幹活兒。有一次,常老師和同學們開玩笑,提出一個尖端的問題,她問同學們:“你們說咱們班誰最狡猾?”這個問題很突然,涉及到對同學的評價,敏感複雜一言難盡,在場的同學們琢磨猶豫,感覺不好回答。等了一會兒,常老師見沒人回答,她乾脆爽快直言,自報答案說:“告訴你們吧,依我看是丁曉東!”她所謂的“狡猾”就是聰明有謀略能幹事。其實,從老師觀察學生的角度看,她對丁曉東是高看一眼,她心目中的丁曉東絕非等閒之人。果然,丁曉東確實是有個性的有心人,自立自強自主幹自己的事兒,有目標有追求。他走向社會後,獨自行醫創業辦診所,在事業上發展的有聲有色,是我們班同學中的佼佼者,令同學們刮目相看。

(圖11:子弟校同學在腰嶺子聚會。 前排穿白襯衫者丁曉東)

夏天。適合球類比賽和文藝活動。學校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力開展各項文、體活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校園裡排球賽、籃球賽頻頻舉行。在排球場上,我們班以王連鵬、趙立天、谷安剛、宋世吉、趙毅等校隊隊員為主力,王連鵬二傳,趙立天、谷安剛正副主攻,宋世吉、趙毅、田吉等戰術配合,攔網阻截奮力鏖戰,常常略勝一籌,能戰勝八年二班。在籃球場上,我們八年一班男隊的實力遠不及八年二班,他們班以李耒英、鄒彥、姜峰、廖甯、陳富等校隊隊員為主力,平均身高佔據絕對的空中優勢。我們班男隊,只有趙立天、宋世吉等是校隊隊員,實力所限,打籃球我們班男隊敵不過二班,所以我們班往往是輸多勝少,比賽一直處在下風。我們班的女生籃球隊和二班比實力略強,校隊隊員多,有閆秀雲、高秀娟、林渱、王宗雙、楊偉麗等五人,二班在尤超英走後,只有宋英、辛本秋、潘淑華三名校隊隊員,主力少於我們一班,在比賽中常常“缺腿空位”,配合上有漏人的戰術弱點,所以在賽場上常常比較被動。總體上在球類運動方面,一班男排強,二班男籃強,女生不怎麼打排球,籃球是一班隊員整齊有比較優勢。

(圖12:子弟校女籃隊員送尤超英入選籃球專業隊合影留念)

在文藝活動方面,我們一班就遜色多了。二班有眾多的校文藝隊骨幹,有關卓、胡剛、姜豐、牟祥生、李傑(男)、喬傑、何延邊、穆仲秋等,我們班只有文委沙英和康麗萍是學校文藝活動的活躍人物。沙英聰明漂亮清純陽光,身材嬌美舞姿輕盈,是校文藝隊的舞蹈領銜,下鄉後也是天崗公社文藝宣傳隊的骨幹。李傑(女)、鄭秀晶、許鳳霞等,曾在龍潭第九小學校讀書,這幾個小學時期的文藝活躍分子,上了中學就“隱退江湖”,沒有重新在文藝活動的舞臺上亮相。

(插曲《真誠的美麗》 演唱:同學康麗萍)

(圖13:沙英回國聚會“七仙女”合影 王右銘/攝影)

(左起:葛豔茹、高秀娟、沙英、康麗萍、李珂、郭淑秋、孫瑞霞)

秋天。一九七四年學校召開秋季運動會。子弟校沒有像樣的運動場,借用了吉林冶金工業學校(黃金學校)的運動場地。坐落在黃金學校校園最北面的競賽場,場地四周都是平房,正南面平房的後邊是一條直通校園大門,由東向西的校園主幹道,兩側矗立著兩排高大蔽日的柳樹。西面房後是“飛刀”樹林,東面有幾棵雄壯挺拔的老榆樹。再往北側的平房後面,是一片雜樹林,過了樹林就是黑水河了。這個運動場四方面壁,綠蔭環繞擋風攏音,各個班敲鑼打鼓喧囂呼喊氣氛熱烈,跑道周邊彩旗飄舞賽場十分熱鬧,主席臺設在北側兩趟平房中間磚砌的土臺上。開幕式結束,競賽開始,各年級的運動健兒紛紛登場。我第一次參加子弟校的運動會,初次亮相沒人關注。但我們班的同學對我充滿期待。同學們搖旗呐喊敲鼓助威,張大平尖尖的聲音,很遠都聽得見。我不負眾望,上午接連拿下一百米、四百米兩項冠軍,下午又摘下八百米桂冠,一舉獲得三項冠軍,領到了三條毛巾。

百米開賽前,沒有人以為我能取勝。因為那時我剛剛轉入子弟校不久,我的運動能力無人知曉。當時大多數同學們看好的百米三劍客是:陳富、鄒彥、趙立天。發令槍一響,我們同時啟動加速,在前五十米基本是齊頭並進,一過六十米我加快頻率,逐漸顯示出優勢,可陳富一直在我身邊逼近,他拼全力追趕我,我不斷盡力加速,在最後的十幾米我發力衝刺,以微弱的優勢沖過終點撞線獲勝。我氣喘吁吁仍滿臉勝利的微笑,跑到體育組矯老師面前詢問成績,他手握碼錶,略帶驚奇地看著我說:“嚇,殺出個黑馬!你還真行,成績十二秒八。”我當時心想,就我這成績在其他學校根本取不上,在子弟校就兩個班,競爭的人少,所以才有了顯露的機會。我的強項是中長跑,在十六中八百米以上我是有名次的。所以,在四百米、八百米,既要耐力又要速度的專案,我輕鬆奪魁,在競賽場上為八年一班爭了光。在運動場上風光露臉,並不是一時僥倖,在我擔任班體委時,每天早晨都沿著學校西邊山灣子通往泡子沿的山坡路上練跑,先練長跑熱身出汗,再練短跑加速衝刺。下午,和同學們到電機廠院內的籃球場打籃球或排球。那時,中學生的運動比現在的孩子多的多。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學校組織秋季越野長跑比賽,我一直領跑,把二班的長跑健將張志才甩在身後,又獲得第一名。我愛好多種運動,中學的運動功底一直保持到我上大學。

(圖14:在大學運動隊留影)

冬天。上體育課時,我們到電裝校園主樓前毛主席塑像下的冰場上滑冰課。冬季,學校組織了冰球隊和速滑隊。馬明宇和劉峰是校冰球隊主力,我在速滑隊。冰球隊員和速滑隊員有學校發給的新冰鞋,由隊員自己保管使用,整個冬季不用上交。我們可以隨時滑冰和訓練,同學們羡慕我們,因為他們只能在上體育課時,才能用學校的冰鞋。上滑冰課,穿上冰刀一上冰,同學們就千姿百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會滑的人穿梭如燕,左躲右閃如魚得水,不會滑的蹣跚慢步,一步一晃兩步一搖,跌跌撞撞謹防跌倒。有的越怕跌倒越站不住,撲通一下跌倒在地,好半天爬不起來,坐在冰上可憐巴巴的,引人發笑。特別是初次上冰的同學最可憐,他們腳脖子無力,根本站不住,你就是把他(她)拉起來,一鬆手,又噗通一聲堆在冰上。半會不會的同學白天滑不夠,晚上借著大樓和路燈的燈光、月光接著滑。有好玩兒的同學,私下悄悄地向我借冰刀,我就偷偷地借給他們,但只能在晚上滑,學校不允許我們私自把冰鞋借給別人。

冬天放寒假,還有一項所有的中、小學校都共有的任務,不分年級高低男生女生,都要積肥撿糞積肥支援農業。除了完成寒假作業,第二位的任務就是要完成積肥撿糞的任務。我和丁曉東、董普、趙毅、王慶喜等同學一個學習小組,幾次大清早冒著嚴寒,拎著土籃子帶著鐵鍬,去電機廠院內北頭的民工駐地,到大車隊馬棚撿馬糞。我們得早早去趕頭一撥兒,晚了就沒“貨”了。

(圖15:同學聚會場景)

季節分明的活動隨天氣變化高☆禁☆潮☆禁☆迭☆禁☆起,常規的學習和班務活動依照常態相對穩定。班裡承擔日常具體事務最多的是各科的課代表,每天都要收、發作業,傳達老師的指示和要求。我和丁曉東、楊偉麗負責出黑板報。一九七五年六月的一天,在離開子弟校前,我最後一次寫黑板報,我和丁曉東一起合作完成。那天下午放學後,我們倆用墨汁把掛在教室後牆上的黑板刷好,邊等晾乾邊研究商定了版面佈置。然後,我畫報頭、配圖案、花邊,丁曉東抄寫文稿。寫到天都黑了,我打開燈,燈光射出教室的窗外,淡淡地落在地上,模模糊糊的地面好像我紛亂惆悵的心情,說不清理還亂。那天,我決定轉學,重回十六中畢業下鄉。我知道那是離開八年一班出的最後一期壁報,因此,也是最用心的一期壁報。寫完後,我站在教室裡看了很久,想著前程未僕的將來。我默默地盡力記下教室裡的一切,現在我的頭腦中仍有那期版報的畫面佈局。

世態變幻總是出人意料,兩年後,一九七七年底,在子弟校沒有同年畢業的同學,同年參加了“文革”後全國第一次統一招生考試。丁曉東、沙英、張舉、宋元暉、谷安剛、董普、康麗萍、馮美增和我分別被大學、大專、中專錄取。我接到《錄取通知書》,先喜後憂。錄取的學校很不理想,是阜新煤礦學院,以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學校。因為第一志願報的太熱門(電氣自動化),吉林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只招兩個班,夠分數的考生超過一倍,人太多爆滿,其餘的考生要分流。我在報志願時填寫了“服從分配”。當時,正值黨中央醞釀改革開放的初期,1978年3月,中共中央修訂了《1976-1980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國家制定了建設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的宏偉能源建設計畫,“國民經濟第五個五年計劃”需要加快培養礦業開發人才,阜新煤礦學院、大慶石油學院被列入國家88所重點大學。在第一志願錄取滿額後,剩下的超錄取線考生,重點院校可以優先錄取,我被阜新煤礦學院錄取,沙英被大慶石油學院選中。我拿著錄取通知書猶豫再三,最終,很多親友、同學都勸說“電氣自動化”專業好,再考也不知國家讓不讓,還能不能考上都是懸念。權衡利弊就只好認命了。但是,我從上學開始起,心中始終對大學上的不理想耿耿於懷。畢業工作後,我又複習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研究生。

當時,阜新煤礦學院要求三月九日至十一日報到(見《新生入學注意事項》),我先行一步。丁曉東因入學體檢遇到麻煩,還在等待學校的錄取通知。他立志學醫,雖然面對坎坷,他堅信理想並不遙遠,一直在盡最大努力求學,不久他也成了莘莘學子。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我臨走那天,他和同學們到吉林車站送我。開車前,他情深依依地送給我一個筆記本做紀念,在首頁上贈詩一首,我保留至今:

(圖16:丁曉東同學贈詩留念)

敬饋右銘:

《餞行》

幼時為友壯時別,

片語今留示摯節。

大河茫茫東逝去,

高山渺渺西迎接。

幾何事業他人力,

多少行為自己決。

它年夙願蒼天慰,

樽前煮酒憶同學。

學友:曉東

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月于吉林

(圖17:當年的《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圖18:當年收到《錄取通知書》的信封)

林渱同學也曾贈本留詩,她清晰端莊的字跡,記下了勵志的衷言和誠摯的祝願。

(圖19:林渱同學贈詩留念)

往事多多不堪回首……

歌聲總是最難忘的。在子弟校我聽班主任張繼英老師唱過《紅星照我去戰鬥》,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面聽到男高音在高音區運用頭腔共鳴,他音量不大,但聲音圓潤優美。這首歌使我永遠忘不掉張老師帶著舊式軍帽,穿著洗得發白舊軍衣的形象和他歌唱時的表情。

(插曲:當年同學喜愛的歌《紅星照我去戰鬥》演唱:作者王右銘)

(圖20:同學聚會k歌)

青春活潑的孩子們擋不住音樂的感染與誘惑,在學習之余,同學們總愛哼唱一些喜愛的歌曲,緩解學習的緊張和豐富活躍業餘生活。那時適合學生唱的歌不多,當時流行最廣的是文革後延續下來歌唱軍民魚水情的歌曲,如:《獻給親人解放軍》、《見了你們格外親》、《老房東查鋪》等,在我們班曾經流行過一首女生獨唱《手捧鮮果獻親人》,歌中唱道:

“滿園的枇杷黃澄澄呃,風送清香出山林呃,解放軍野營過瑤嶺,手捧鮮果獻親人呃,手捧鮮果獻親人呃。

一串枇杷一片心呃,瑤家熱愛子弟兵呃……”

一九七五年“五﹒一節”,學校組織了一次歌詠比賽。我們班的文藝委員沙英,從一個大厚本子《革命歌曲集》中,選出一首很好聽的歌《祖國頌》,有領唱、有合唱。她和我商量,張大平的嗓子高,決定讓張大平領唱。我讓她指揮,她堅持讓我指揮,我們倆幾經推託我沒拗過她,只得厚著臉皮上場。比賽那天,同學們穿著白襯衫藍褲子精神飽滿。在學校的操場上,五月的鮮花盛開,春光明媚微風拂煦,溫柔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同學們的臉上。我站在整齊的佇列前面,第一次濫竽充數、裝模作樣地指揮起合唱。張大平以清脆的童聲領唱道:

“黃河水流長,昆侖山脈高。

春風舞楊柳,陽光鋪大道。”

接著,同學們齊聲合唱:

“我們偉大的祖國,錦繡河山如此多嬌。

我們偉大的祖國,錦繡河山如此多嬌。”

......

紅歌比賽不久,我就轉學走了。這歌聲時常在我的耳邊縈繞,凝結下我與子弟校同學分手前的歡樂。每當唱起這首歌,總讓我想到一個永無答案的問題:我提前下鄉,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呢?

我曾寫過一首詞《虞美人·晨思》,記錄下艱辛歲月的心境。其時,我黯然失落感覺孤寂的,還有著一絲朦朧的牽掛,在不知不覺之中,一個嫺熟倩影時常在眼前隱約浮現,那些不曾留意的點滴軼事,在回味中感知到友情,往事被流逝的時光顯影,逐漸清晰。在默默地等待中,以前從沒有過的感覺在心底悄悄地萌動……

(圖21:王右銘寫詞懷念同學)

其實,我的中學同學並不知道我愛唱歌,在中學我沒有在公開場合唱過歌。廣闊天地給我提供了舞臺和機會,讓我愛上了唱歌。我多麼想用歌聲訴說,表達我對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同學、友人的眷念。

(圖22: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3: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4: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5:子弟校同學聚會)

聽到傳說,我怕再晚畢業兩年,自己的年齡太大了。所以,不想再推遲一年畢業,就決定重回十六中畢業班提前畢業。一九七五年六月,我到十六中找到校領導,訴說衷情真誠地講了自己要回校畢業的想法。我的母校沒有生我的氣,仍然關愛著迷途知返的孩子,領導和老師還記得“班長跳槽串班那件事”,很同情我曾經的曲折經歷,欣然地接受了我轉回畢業班的要求。教務處主任孫繼光老師笑著說:“你本來就應該是我們學校七五屆的優秀畢業生!”

一九七五年六月,正當十六中進行畢業教育時,在離開一年後,轉了一圈兒,我又回到了十六中,而且又落籍在四年一班(我上中學第一個掛名的班級)。兩周後,由班主任徐曉輝老師頒發畢業證,與康長吉同班畢業離校。七月十五日就隨電機廠子弟一起下鄉,來到天崗公社尚儀大隊。

如果那時不轉回十六中下鄉,我仍然還坐在電裝子弟校九年一班的教室裡上課呢!我留戀子弟學校的學習環境,懷念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玩耍的快樂時光,在子弟校不大的校園裡,籃球賽、排球賽、歌詠比賽熱烈歡快的場面,不時地在腦海中重演。

我中學讀了四年,呆過五個班,在電機廠子弟校中學度過了一個穩定的學年,兩個完整的學期。由於電裝子弟校的大部分同學都是電裝大院一起長大的發小,父母輩都是幾十年的同事,孩子們的表現,也事關著家長的關係和榮辱,學校發生什麼情況,家長很快就知道,因此,孩子們都很努力,讓家長放心。還有最難忘的是:子弟校和十六中截然不同,孩子們不論學的好壞,都很認學。所以,子弟校的師生、同學關係和學習氛圍,給我留下深刻的中學記憶。

(圖4:董普素描肖像。王右銘畫於一九七四年)

懷念有時候像一棵葡萄藤,把往事一串串的穿連起來。那時,幾乎全國所有的中、小學校的牆壁上,都醒目地寫著這兩句毛主席的名言:“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子弟校貫徹教育方針不打折扣,學工學農樣樣落實。上課時,班裡的“活寶”,張大平搞怪頑皮,有時突然一個動靜或怪聲,會引起靜靜的課堂憋不住笑聲連連,他還童聲奶氣,嘴快嗓音尖脆,愛接老師的話茬兒。他模仿數學老師說話聲音和表情,總能逗得同學們難忍快意哄堂一笑。數學老師剛講完了對數課,老師再來上課,他做著怪臉說“噓,log來了!”因為我們的老師讀數學符號log發音很有特色,咬著牙根不張嘴。張大平學他惟妙惟肖很像;學工時,我們身穿工作服到電機廠變壓器車間繞線、下線,疊矽鋼片,偌大的車間裡,幾乎各工種都有我們同學的身影;學農時,我們拿著鐮刀扛著鐵鍬、鎬頭到北甸子學農基地種苞米、高粱、黃豆,春來忙春種、秋到搶秋收;業餘時,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我和高秀娟、王振中等同學一組,去龍潭電影院幫忙服務,打掃衛生、引領觀眾、維持秩序,我們幸運地順便看了許多電影。那時受政治形勢的局限,好看的電影很少,一部《閃閃的紅星》,看得同學們熱血沸騰心潮激蕩,其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映山紅》和《紅星歌》,那麼好聽,電影上映後,插曲在同學中廣為流行傳唱,校園裡也反復播放這些歌,我們百聽不厭,越唱越好聽。同學們喜歡好聽的歌,可那時歌本稀有珍貴,新歌的出版印刷跟不上流行,凡有好歌同學們就手抄傳看。有的同學用專門兒的筆記本,抄寫喜愛的歌曲,一抄就是一本。林渱同學左手寫字,字體端正清新很具特色,寫的又快,所以很多同學求她抄歌寫譜,那時她的手跡在同學中流傳最廣。

(圖5:子弟校九年一班女同學畢業合影留念)

子弟校的同學文明規矩,學習認真守紀律,和十六中的同學完全不同。班委會也認真負責,都能發揮帶頭作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勞動委員孫瑞霞,她純真樸實,履職盡責。同學們弄掉地上的紙屑,她看見了都要撿起來,誰不愛護衛生,她會直接批評,放學總是等打掃完衛生再走,有時為工作和同學生氣,有同學調皮故意氣她,還會掉眼淚。雖然我們的那間教室不大,屋子也很舊,但同學熱愛集體,班幹部以身作則,衛生保持良好,室內乾淨整潔。

(圖6:孫瑞霞 )

(圖7:孫瑞霞、高秀娟、葛豔茹合影。 王右銘/攝影)

子弟校的整體校風文化氛圍,各班級的班風紀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好得難能可貴。與我自己經歷過的那些學校相比,那是當時最好的學習環境。可有一件遺憾的事兒,不知是學校的要求太高,還是同學們不夠重視進步,只顧學習,班裡的團員很少,團支部以李傑、齊友波和我等後從外校轉來的同學為主。後來,我們積極推動,鼓勵同學們寫申請書、思想彙報,主動與校團委董律老師溝通,加快了新團員的發展速度,説明好幾個同學加入了共青團。

(圖8:與子弟校同學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王慶喜;後排左起:王友明、齊友波)

在子弟校我有兩個同桌。八年級上半學期男女同坐時,同桌林渱,她是班裡的學習委員。下半學期男男同坐時,同桌謝貴民,一個憨厚自立自強的男孩兒。老解同學雖腿腳不便(小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但臂力超人,王連鵬、趙毅、趙立天總愛開玩笑逗他:“咱老解呀,啥也不差,只恨人間路不平啊!”老解開朗寬容大度,總會嫣然一笑,然後伸出粗壯有力的胳膊和大手叫號:“誰不服,來,咱們掰腕子!”他很自豪,在班裡掰腕子除了宋世吉的左手,幾乎沒有對手。

(圖9:同學聚會場景)

學農是學校重要的活動之一。有一次,農業常識課老師張豔春,和我們一起去北甸子學農基地勞動,她騎著嶄新的鳳凰自行車,順便帶著我。田間的山坡小路,慢坡長、拐彎多,路面又凹凸不平,她小心翼翼地規避著坑坑窪窪,一溜神兒,車把歪了,自行車直奔溝裡,人仰車翻,我們師生倆都摔在了地上。張老師很潑辣俐落,馬上從地上站起身,沒有一絲一毫的女人嬌氣,低頭看看褲腳,撲嘍撲嘍身上和褲腿上的塵土,扶起自行車,回過頭來跟我說了一聲:“走!”我們又繼續趕路。張老師那時很年輕,大概二十三、四歲,她高挑的身材標緻挺秀,白淨臉龐五官端莊大眼睛,兩根大辮子更顯出東方傳統女性的淳樸。她沒有一點架子和嬌柔,直率坦誠,像個大姐姐,與同學們很親近。

(圖10:同學聚會場景)

在子弟校中學,我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每個季節都有難忘的應季故事。

春天。一九七五年五月在農村的芒種季節,旱田播種已近尾聲。北疆春來遲,按照嚴格意義上的節氣,五月中旬已快立夏了,東北大地上一年一度的水稻插秧才剛剛開始。在吉林省蛟河縣天崗公社,通往尚儀八隊崎嶇的山路上,初夏的暖風輕推柔撫,掠過原野,時而撥開路邊嫩綠的草地,時而梳理遠方漸綠的叢林,蜿蜒婀娜地吹進樺樹川。一路輕風伴送著一隊馬車,迤邐前行。車上,吉林冶金電機廠子弟校八年一班的同學們,坐在自己的行李捲兒上,有說有笑,他們要到尚儀八隊支農插秧。同學們遠眺,見山嶺連綿道路起伏,環顧四周一片生機盎然。山野間草木蔥綠,層層疊疊的白樺林忽隱忽現,鮮亮的白色樹幹和淡雅的嫩綠樹冠色彩分明連成一片,身邊野花遍地蜂飛蝶舞,幽境美景都在鄉間!流覽一路好風景,城裡的孩子們太興奮了!車一進屯,直接來到樺樹川集體戶。集體戶的知青哥哥姐姐們,熱情地迎接城裡來的弟弟妹妹,早已騰出房間,讓學生們居住。集體戶以最大容量,安排了20多人,其餘的同學散住在集體戶附近,條件較好的老鄉家裡。我住在了集體戶。

當天晚上,生產隊在集體戶舉行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八隊隊長張春陽講話,對我們表示歡迎和感謝。帶隊的董律老師代表學校發言表態,我們一定服從生產隊的安排,完成好支農任務。開會期間,劉元增老師還拿著海鷗135照相機,變換了幾個角度,給同學們照了相。同學們坐在地上、炕沿上、炕上、窗臺上,人頭高低錯落,自由活躍的會場氣氛一定很熱鬧好看。我和幾個同學坐在南面窗臺上,位置最高最顯眼,以為可以搶到最好的鏡頭。但很遺憾,我始終沒有看到那次的照片。支農回校後不久,我就轉學畢業了,一直不知道那組照片的下落。

起居安頓就緒後,開始進入勞動。每天清晨起床,聽著山村周圍蔭綠茂密的白樺林裡,傳出陣陣悠遠空蕩、餘音迴旋的布穀鳥叫聲,走出集體戶的小院,對面不遠隔一條橫道,往前十幾米就有一條清流淙淙的小溪,我們到小溪邊刷牙、洗臉,立刻就能感到鄉間的空氣清馨宜人、景色爽目,花草、泥土的芳香沁心潤肺、爽遍身心。這是我們第一次到天崗,那種感受依稀難忘。當時沒人能想到,兩年後,這裡會成為這批同學們的第二故鄉。一九七七年七月,我們這個班的很多同學畢業下鄉,就安家在尚儀八隊樺樹川集體戶,當時的“麻子隊長”張春陽就是他們日後的生產隊長。另外,還有些同學,如邵愛民、牟祥生、高秀娟、楊偉麗等,下到了尚儀大戶,張舉、宋元暉、二班的叢剛還下到了我所在的尚儀十二隊,真是世事難料,不解之緣。

子弟校那次支農插秧勞動,帶隊的女老師是常一凡。常老師負責帶領不能下水插秧和有特殊情況的女同學,在旱田地裡幹活兒。有一次,常老師和同學們開玩笑,提出一個尖端的問題,她問同學們:“你們說咱們班誰最狡猾?”這個問題很突然,涉及到對同學的評價,敏感複雜一言難盡,在場的同學們琢磨猶豫,感覺不好回答。等了一會兒,常老師見沒人回答,她乾脆爽快直言,自報答案說:“告訴你們吧,依我看是丁曉東!”她所謂的“狡猾”就是聰明有謀略能幹事。其實,從老師觀察學生的角度看,她對丁曉東是高看一眼,她心目中的丁曉東絕非等閒之人。果然,丁曉東確實是有個性的有心人,自立自強自主幹自己的事兒,有目標有追求。他走向社會後,獨自行醫創業辦診所,在事業上發展的有聲有色,是我們班同學中的佼佼者,令同學們刮目相看。

(圖11:子弟校同學在腰嶺子聚會。 前排穿白襯衫者丁曉東)

夏天。適合球類比賽和文藝活動。學校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力開展各項文、體活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校園裡排球賽、籃球賽頻頻舉行。在排球場上,我們班以王連鵬、趙立天、谷安剛、宋世吉、趙毅等校隊隊員為主力,王連鵬二傳,趙立天、谷安剛正副主攻,宋世吉、趙毅、田吉等戰術配合,攔網阻截奮力鏖戰,常常略勝一籌,能戰勝八年二班。在籃球場上,我們八年一班男隊的實力遠不及八年二班,他們班以李耒英、鄒彥、姜峰、廖甯、陳富等校隊隊員為主力,平均身高佔據絕對的空中優勢。我們班男隊,只有趙立天、宋世吉等是校隊隊員,實力所限,打籃球我們班男隊敵不過二班,所以我們班往往是輸多勝少,比賽一直處在下風。我們班的女生籃球隊和二班比實力略強,校隊隊員多,有閆秀雲、高秀娟、林渱、王宗雙、楊偉麗等五人,二班在尤超英走後,只有宋英、辛本秋、潘淑華三名校隊隊員,主力少於我們一班,在比賽中常常“缺腿空位”,配合上有漏人的戰術弱點,所以在賽場上常常比較被動。總體上在球類運動方面,一班男排強,二班男籃強,女生不怎麼打排球,籃球是一班隊員整齊有比較優勢。

(圖12:子弟校女籃隊員送尤超英入選籃球專業隊合影留念)

在文藝活動方面,我們一班就遜色多了。二班有眾多的校文藝隊骨幹,有關卓、胡剛、姜豐、牟祥生、李傑(男)、喬傑、何延邊、穆仲秋等,我們班只有文委沙英和康麗萍是學校文藝活動的活躍人物。沙英聰明漂亮清純陽光,身材嬌美舞姿輕盈,是校文藝隊的舞蹈領銜,下鄉後也是天崗公社文藝宣傳隊的骨幹。李傑(女)、鄭秀晶、許鳳霞等,曾在龍潭第九小學校讀書,這幾個小學時期的文藝活躍分子,上了中學就“隱退江湖”,沒有重新在文藝活動的舞臺上亮相。

(插曲《真誠的美麗》 演唱:同學康麗萍)

(圖13:沙英回國聚會“七仙女”合影 王右銘/攝影)

(左起:葛豔茹、高秀娟、沙英、康麗萍、李珂、郭淑秋、孫瑞霞)

秋天。一九七四年學校召開秋季運動會。子弟校沒有像樣的運動場,借用了吉林冶金工業學校(黃金學校)的運動場地。坐落在黃金學校校園最北面的競賽場,場地四周都是平房,正南面平房的後邊是一條直通校園大門,由東向西的校園主幹道,兩側矗立著兩排高大蔽日的柳樹。西面房後是“飛刀”樹林,東面有幾棵雄壯挺拔的老榆樹。再往北側的平房後面,是一片雜樹林,過了樹林就是黑水河了。這個運動場四方面壁,綠蔭環繞擋風攏音,各個班敲鑼打鼓喧囂呼喊氣氛熱烈,跑道周邊彩旗飄舞賽場十分熱鬧,主席臺設在北側兩趟平房中間磚砌的土臺上。開幕式結束,競賽開始,各年級的運動健兒紛紛登場。我第一次參加子弟校的運動會,初次亮相沒人關注。但我們班的同學對我充滿期待。同學們搖旗呐喊敲鼓助威,張大平尖尖的聲音,很遠都聽得見。我不負眾望,上午接連拿下一百米、四百米兩項冠軍,下午又摘下八百米桂冠,一舉獲得三項冠軍,領到了三條毛巾。

百米開賽前,沒有人以為我能取勝。因為那時我剛剛轉入子弟校不久,我的運動能力無人知曉。當時大多數同學們看好的百米三劍客是:陳富、鄒彥、趙立天。發令槍一響,我們同時啟動加速,在前五十米基本是齊頭並進,一過六十米我加快頻率,逐漸顯示出優勢,可陳富一直在我身邊逼近,他拼全力追趕我,我不斷盡力加速,在最後的十幾米我發力衝刺,以微弱的優勢沖過終點撞線獲勝。我氣喘吁吁仍滿臉勝利的微笑,跑到體育組矯老師面前詢問成績,他手握碼錶,略帶驚奇地看著我說:“嚇,殺出個黑馬!你還真行,成績十二秒八。”我當時心想,就我這成績在其他學校根本取不上,在子弟校就兩個班,競爭的人少,所以才有了顯露的機會。我的強項是中長跑,在十六中八百米以上我是有名次的。所以,在四百米、八百米,既要耐力又要速度的專案,我輕鬆奪魁,在競賽場上為八年一班爭了光。在運動場上風光露臉,並不是一時僥倖,在我擔任班體委時,每天早晨都沿著學校西邊山灣子通往泡子沿的山坡路上練跑,先練長跑熱身出汗,再練短跑加速衝刺。下午,和同學們到電機廠院內的籃球場打籃球或排球。那時,中學生的運動比現在的孩子多的多。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學校組織秋季越野長跑比賽,我一直領跑,把二班的長跑健將張志才甩在身後,又獲得第一名。我愛好多種運動,中學的運動功底一直保持到我上大學。

(圖14:在大學運動隊留影)

冬天。上體育課時,我們到電裝校園主樓前毛主席塑像下的冰場上滑冰課。冬季,學校組織了冰球隊和速滑隊。馬明宇和劉峰是校冰球隊主力,我在速滑隊。冰球隊員和速滑隊員有學校發給的新冰鞋,由隊員自己保管使用,整個冬季不用上交。我們可以隨時滑冰和訓練,同學們羡慕我們,因為他們只能在上體育課時,才能用學校的冰鞋。上滑冰課,穿上冰刀一上冰,同學們就千姿百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會滑的人穿梭如燕,左躲右閃如魚得水,不會滑的蹣跚慢步,一步一晃兩步一搖,跌跌撞撞謹防跌倒。有的越怕跌倒越站不住,撲通一下跌倒在地,好半天爬不起來,坐在冰上可憐巴巴的,引人發笑。特別是初次上冰的同學最可憐,他們腳脖子無力,根本站不住,你就是把他(她)拉起來,一鬆手,又噗通一聲堆在冰上。半會不會的同學白天滑不夠,晚上借著大樓和路燈的燈光、月光接著滑。有好玩兒的同學,私下悄悄地向我借冰刀,我就偷偷地借給他們,但只能在晚上滑,學校不允許我們私自把冰鞋借給別人。

冬天放寒假,還有一項所有的中、小學校都共有的任務,不分年級高低男生女生,都要積肥撿糞積肥支援農業。除了完成寒假作業,第二位的任務就是要完成積肥撿糞的任務。我和丁曉東、董普、趙毅、王慶喜等同學一個學習小組,幾次大清早冒著嚴寒,拎著土籃子帶著鐵鍬,去電機廠院內北頭的民工駐地,到大車隊馬棚撿馬糞。我們得早早去趕頭一撥兒,晚了就沒“貨”了。

(圖15:同學聚會場景)

季節分明的活動隨天氣變化高☆禁☆潮☆禁☆迭☆禁☆起,常規的學習和班務活動依照常態相對穩定。班裡承擔日常具體事務最多的是各科的課代表,每天都要收、發作業,傳達老師的指示和要求。我和丁曉東、楊偉麗負責出黑板報。一九七五年六月的一天,在離開子弟校前,我最後一次寫黑板報,我和丁曉東一起合作完成。那天下午放學後,我們倆用墨汁把掛在教室後牆上的黑板刷好,邊等晾乾邊研究商定了版面佈置。然後,我畫報頭、配圖案、花邊,丁曉東抄寫文稿。寫到天都黑了,我打開燈,燈光射出教室的窗外,淡淡地落在地上,模模糊糊的地面好像我紛亂惆悵的心情,說不清理還亂。那天,我決定轉學,重回十六中畢業下鄉。我知道那是離開八年一班出的最後一期壁報,因此,也是最用心的一期壁報。寫完後,我站在教室裡看了很久,想著前程未僕的將來。我默默地盡力記下教室裡的一切,現在我的頭腦中仍有那期版報的畫面佈局。

世態變幻總是出人意料,兩年後,一九七七年底,在子弟校沒有同年畢業的同學,同年參加了“文革”後全國第一次統一招生考試。丁曉東、沙英、張舉、宋元暉、谷安剛、董普、康麗萍、馮美增和我分別被大學、大專、中專錄取。我接到《錄取通知書》,先喜後憂。錄取的學校很不理想,是阜新煤礦學院,以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學校。因為第一志願報的太熱門(電氣自動化),吉林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只招兩個班,夠分數的考生超過一倍,人太多爆滿,其餘的考生要分流。我在報志願時填寫了“服從分配”。當時,正值黨中央醞釀改革開放的初期,1978年3月,中共中央修訂了《1976-1980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國家制定了建設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的宏偉能源建設計畫,“國民經濟第五個五年計劃”需要加快培養礦業開發人才,阜新煤礦學院、大慶石油學院被列入國家88所重點大學。在第一志願錄取滿額後,剩下的超錄取線考生,重點院校可以優先錄取,我被阜新煤礦學院錄取,沙英被大慶石油學院選中。我拿著錄取通知書猶豫再三,最終,很多親友、同學都勸說“電氣自動化”專業好,再考也不知國家讓不讓,還能不能考上都是懸念。權衡利弊就只好認命了。但是,我從上學開始起,心中始終對大學上的不理想耿耿於懷。畢業工作後,我又複習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研究生。

當時,阜新煤礦學院要求三月九日至十一日報到(見《新生入學注意事項》),我先行一步。丁曉東因入學體檢遇到麻煩,還在等待學校的錄取通知。他立志學醫,雖然面對坎坷,他堅信理想並不遙遠,一直在盡最大努力求學,不久他也成了莘莘學子。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我臨走那天,他和同學們到吉林車站送我。開車前,他情深依依地送給我一個筆記本做紀念,在首頁上贈詩一首,我保留至今:

(圖16:丁曉東同學贈詩留念)

敬饋右銘:

《餞行》

幼時為友壯時別,

片語今留示摯節。

大河茫茫東逝去,

高山渺渺西迎接。

幾何事業他人力,

多少行為自己決。

它年夙願蒼天慰,

樽前煮酒憶同學。

學友:曉東

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月于吉林

(圖17:當年的《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圖18:當年收到《錄取通知書》的信封)

林渱同學也曾贈本留詩,她清晰端莊的字跡,記下了勵志的衷言和誠摯的祝願。

(圖19:林渱同學贈詩留念)

往事多多不堪回首……

歌聲總是最難忘的。在子弟校我聽班主任張繼英老師唱過《紅星照我去戰鬥》,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面聽到男高音在高音區運用頭腔共鳴,他音量不大,但聲音圓潤優美。這首歌使我永遠忘不掉張老師帶著舊式軍帽,穿著洗得發白舊軍衣的形象和他歌唱時的表情。

(插曲:當年同學喜愛的歌《紅星照我去戰鬥》演唱:作者王右銘)

(圖20:同學聚會k歌)

青春活潑的孩子們擋不住音樂的感染與誘惑,在學習之余,同學們總愛哼唱一些喜愛的歌曲,緩解學習的緊張和豐富活躍業餘生活。那時適合學生唱的歌不多,當時流行最廣的是文革後延續下來歌唱軍民魚水情的歌曲,如:《獻給親人解放軍》、《見了你們格外親》、《老房東查鋪》等,在我們班曾經流行過一首女生獨唱《手捧鮮果獻親人》,歌中唱道:

“滿園的枇杷黃澄澄呃,風送清香出山林呃,解放軍野營過瑤嶺,手捧鮮果獻親人呃,手捧鮮果獻親人呃。

一串枇杷一片心呃,瑤家熱愛子弟兵呃……”

一九七五年“五﹒一節”,學校組織了一次歌詠比賽。我們班的文藝委員沙英,從一個大厚本子《革命歌曲集》中,選出一首很好聽的歌《祖國頌》,有領唱、有合唱。她和我商量,張大平的嗓子高,決定讓張大平領唱。我讓她指揮,她堅持讓我指揮,我們倆幾經推託我沒拗過她,只得厚著臉皮上場。比賽那天,同學們穿著白襯衫藍褲子精神飽滿。在學校的操場上,五月的鮮花盛開,春光明媚微風拂煦,溫柔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同學們的臉上。我站在整齊的佇列前面,第一次濫竽充數、裝模作樣地指揮起合唱。張大平以清脆的童聲領唱道:

“黃河水流長,昆侖山脈高。

春風舞楊柳,陽光鋪大道。”

接著,同學們齊聲合唱:

“我們偉大的祖國,錦繡河山如此多嬌。

我們偉大的祖國,錦繡河山如此多嬌。”

......

紅歌比賽不久,我就轉學走了。這歌聲時常在我的耳邊縈繞,凝結下我與子弟校同學分手前的歡樂。每當唱起這首歌,總讓我想到一個永無答案的問題:我提前下鄉,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呢?

我曾寫過一首詞《虞美人·晨思》,記錄下艱辛歲月的心境。其時,我黯然失落感覺孤寂的,還有著一絲朦朧的牽掛,在不知不覺之中,一個嫺熟倩影時常在眼前隱約浮現,那些不曾留意的點滴軼事,在回味中感知到友情,往事被流逝的時光顯影,逐漸清晰。在默默地等待中,以前從沒有過的感覺在心底悄悄地萌動……

(圖21:王右銘寫詞懷念同學)

其實,我的中學同學並不知道我愛唱歌,在中學我沒有在公開場合唱過歌。廣闊天地給我提供了舞臺和機會,讓我愛上了唱歌。我多麼想用歌聲訴說,表達我對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同學、友人的眷念。

(圖22: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3: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4:子弟校同學聚會)

(圖25:子弟校同學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