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論衡: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躍升“一線”?

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分別完成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3.7%,連續八年蟬聯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其中,自主品牌在2016年產銷超過1400萬輛,占總產銷量的一半,市場認可度大獲提升。

特別在SUV細分市場,近兩年自主陣營“神車”頻現,銷量占中國乘用車整體銷量的比重持續上升,充分表明自主品牌在國內汽車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實力。

然儘管自主品牌銷量目前已經佔據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日前舉辦的2017第九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多位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自主品牌在產品力、核心技術、品牌力等方面較之國際一線品牌還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汽車產業雖整體規模大但不強,亟待轉型升級。

那麼,自主品牌究竟該如何轉型升級,快速躍升呢?會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提出了四大重點——生根新領域、融合新技術、拓展新勢力、開創新模式;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認為目前汽車技術發展趨勢業內已經達成了共識,下一步應把目光放在跟客戶之間的互動上;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雷平認為自主品牌應把握汽車產業“四化”趨勢,

對標國際一流車企,加速培育核心能力;清華大學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則通過“風箏模型”對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給出相應的對策……

論衡一: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 癥結何在?

徐和誼:自主品牌我覺得最難的是做品牌,具體做什麼倒不是特難,難的是在國有企業背景下做品牌,因為品牌的打造會受到體制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建立一個品牌、培育一個品牌,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而國有企業做品牌,隨著領導人的變更換代,很可能多年的心血和投入都會付諸東流,極端一點這個品牌很可能就被廢了。

李斌:國有企業談轉型,不是因為技術,

也不是因為資金,最主要的是機制。因為汽車是完全市場化,如果在這方面沒有一個機制和文化深化的話,企業家絕對不是最優秀的企業家,哪怕你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人才,但是精神和文化導致了你沒有試錯,這其實是對國企的一種束縛。但新造車勢力就不一樣,雖然很多會死掉,但總有一些企業會通過不斷的試錯找到對的路徑,存活下來。

李顯君:關於中國汽車產業為什麼“大而不強”,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界給出了多種解釋,比如缺乏核心技術、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國有企業制度不合理、國有企業限制競爭和創新等,但都不算完美的答案。這裡,我通過一個“風箏模型”簡單談談自己的見解。

第一,從汽車產業發展驅動力來看,轎車產業長期缺乏使命,沒有想到為中國普通百姓製造轎車。中國一些新興的自主品牌乘用車為什麼發展的較好,因為它們一開始就想到為平民造車。轎車產業沒有注入國家意志,中國的卡車和轎車為什麼競爭力有區別,因為卡車產業一開始就注入了國家意志——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而轎車長期沒有使用,且歷史上汽車產業願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清晰,國有企業沒有想到發展自主品牌。缺乏核心價值觀,近些年汽車主管的部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汽車物理系統上,而忽略了產業精神體系的建設,導致現在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汽車產業核心價值是什麼,中國汽車產業的精神是什麼。

第二,從戰略預見來看,中國汽車產業採取了市場換技術的錯誤戰略,殊不知核心技術不可能通過購買也不可能通過合資獲得,而必須通過自己的研發和體系能力逐漸積累形成,一定要遵循從低端到高端、從小到大這個過程,而不能跨級發展,過早地高端化。

第三,競爭品質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長期限制民營資本進入整車領域,去年有關部門又說限制新的燃油車企業進入市場,這就相當於限制了資本自由進入,限制競爭。但卻對外資過度開放,這與很多發達的汽車市場做法相反。

第四,創新結構方面,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基本路徑,但國內車企引進的卻是成套的技術,即核心技術打包的模式,然後通過簡單的培訓來生產產品,如此一來就看不到其內在機理,難以培育突破核心技術的能力。政府和企業過度忽略了模仿對於創新的意義,且中國汽車企業創新鏈斷裂,缺少基礎研究和知識管理兩端環節,多數汽車企業集團技術中心混流,基礎研究、前瞻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造型都放在一個一個技術中心裡,難以培育專業化核心能力。研發過度外包,導致核心技術始終沒有突破。中國政府特別對國有企業考核,主要是年度利潤和銷售的考核,即戰術考核,長期沒有對自主創新這個指標進行考核。

第五,體系整合方面,很多集團的總部沒形成自己的製造方式,沒有形成自己的制度化的經營模式,導致一些汽車企業集團在並購和重組,一兼併就失敗了。

第六,缺乏互補產業,如世界級的科技產業、雄厚的工業基礎、完善的公路體系、完備的後市場體系等,都比較缺乏。

輪衡二: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躍升“一線 ”?

徐和誼:面對自主品牌崛起的歷史機遇我們更需要的深刻洞悉汽車行業當前的電動化、智慧化、服務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新趨勢,深耕新領域、融合新技術、拓展新勢力、開創新模式,以此提升新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確保我們擁抱大企業的登極之路。

1、深入推進電動化——作為未來汽車變革的基礎,自主品牌需要加大對“三電”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增強在技術、產品、資源和市場方面的掌控力,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2、提前佈局智慧化——互聯網IT技術對汽車行業的滲透,使智慧化和網聯化逐漸成為汽車行業下一波決戰的戰略重點,這就要求自主品牌更加注重對感知、後知和決策等關鍵技術的前瞻力量,與互聯網新勢力互補合作,以贏得先發優勢。

3、加速拓展服務化——隨著汽車行業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以售賣整車產品為核心的傳統產業價值鏈將面臨重構,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服務業會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因此,對於自主品牌需積極延伸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擺脫傳統汽車企業僅作為產品生產者身份,引領未來移動出行服務模式創新。

4、推進國際化——自主品牌需繼續將國際化作為拓展空間,整合資源,深度參與全球汽車市場競爭。目前自主品牌整車出口已初具規模,但研發製造、行銷服務等全產業鏈國際化體系的建設仍需加強。

此外,必須從發展、競爭的角度,加快傳統汽車行業國有企業改革進程;推動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的深入融合,發揮各自優勢,而不要執著於“誰取代誰”,或者“各走各的路”。

李斌:在智慧電動汽車領域,做產業鏈創新融合機會非常大,我們已經在開始走這條路,譬如我們和江淮在製造方面的合作,一百億的產業基金。因為作為一個新創的公司,我們在研發方面有優勢,但在製造方面並沒有天然的優勢,所以需要合作。而且,智慧汽車根本不是一家公司能做的,比如電池,比如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感測器,比如碳纖維等新材料的使用,大家在分工的時候重新找自己的定位。我認為在智慧電動汽車領域,國外品牌在中國是沒戲的,因為智慧電動汽車需要當地語系化的服務,當地語系化的基礎設施,在這個方面美國、歐洲肯定不如中國。

雷平:目前汽車產業四大發展趨勢——智慧化、電動化、共用化和網聯化方興未艾,帶動汽車產品的形態、生產方式以及使用汽車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需求和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產業格局和汽車生態系統也隨之進行了深度調整。自主品牌應該把握這些趨勢,對照汽車強國的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汽車,克服短板,特別是在產品力、行銷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的不足,加速培育核心能力。

1、提高產品力——就產品品質來說,目前自主品牌整車已經接近合資品牌,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但在發動機變速系統以及變速架構、變速控制等方面,自主品牌與合資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從汽車使用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售後服務裡面也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2、增強行銷力——自主品牌應該持續學習合資品牌的行銷戰略和戰術,包括管理工具、技術手段等;進一步聚焦市場和客戶,做好商品定位、定義、定價、定時,不斷提升體系的戰略力度。

3、錘煉品牌力——打造品牌要有戰略、戰和方法。作為自主品牌,當下改變自主品牌低值、低價印象,樹立技術領先、品質過硬的自主品牌新形象迫在眉睫。自主品牌需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實現品牌向上,為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

4、大力推動自主品牌升級,建設卓越企業——深入展開新一輪佈局,努力實現突破性的發展,推動自主品牌升級,為建設汽車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以東風為例,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提升自主建設的核心能力,包括強化關鍵動力總稱的佈局,打造明星車型,明晰品牌核心價值,提升研發能力,商品成本控制,拓展核心管道等;搶佔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堅持主動主導深化提升合資合作關係……多力齊下,推動品牌轉型升級。

嚴剛:江淮是商用車領域的老企業,現在發展成綜合性企業,相當於企業內部業務大轉型,那麼我們是怎麼做的呢?一句話就是先對近年的乘用車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然後圍繞品牌塑造提出明確的階段發展目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夯實核心價值觀。這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條件,因為品牌是一個企業、產品的靈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支撐:技術先進化、產品平臺化、產品開發的反覆運算化,特別是技術先進化,如果沒有的話,品牌向上就是一句空話。

第二,實現產品製造過程精益化。這裡有兩個重要指: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和生產成本的不斷合理化。

第三,市場國際化。特別在乘用車市場,國內品牌國際化、本土品牌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更是自主品牌向上的證明。

李顯君: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才能既大又強?中國政府和企業只要按照風箏體系的六大能力制定有效的政策就能夠避免原來一犯再犯的錯誤,需求既大又強的對策。首先,政府和企業要使驅動力強化與合理化。其次,要提高戰略預見能力,在技術動盪期提高政府和預見能力。再次,一定要傾力打造核心產品,這是競爭品質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第四,建立制度化整合經營模式,而不是單一的體系能力。第五,在創新機構方面,堅持創新不能購買,核心技術一定要通過自己研發的原則。第六,一定要樹立一個顛覆性的思維,今天汽車產業及技術處在革命或顛覆的期,過去的模式一定不適用未來的汽車產業生態,但不管技術和產業如何變化,大家都要回歸競爭和商業的本質。

徐留平:有人認為汽車是一個工具,從A點到B點,有人認為汽車是一個智慧的東西。那麼這裡面核心是什麼呢?我覺得是人性,只有直面人性,直面人對於汽車、對於汽車這個產業有什麼樣的感知,才是我們作為汽車人應該做的事。在今天這種狀態下,汽車產業提供了讓汽車製造者滿足消費者這種極致需求的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一種讓汽車產品和體驗無處不在的可能性;智慧+,讓汽車能夠實現想你所想、念你所念;新能源+,實現汽車自然、生態思維的一個良性迴圈。這三個點既是滿足人性的要求,也是技術發展到今天能夠滿足的一方面。

轎車產業長期缺乏使命,沒有想到為中國普通百姓製造轎車。中國一些新興的自主品牌乘用車為什麼發展的較好,因為它們一開始就想到為平民造車。轎車產業沒有注入國家意志,中國的卡車和轎車為什麼競爭力有區別,因為卡車產業一開始就注入了國家意志——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而轎車長期沒有使用,且歷史上汽車產業願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清晰,國有企業沒有想到發展自主品牌。缺乏核心價值觀,近些年汽車主管的部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汽車物理系統上,而忽略了產業精神體系的建設,導致現在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汽車產業核心價值是什麼,中國汽車產業的精神是什麼。

第二,從戰略預見來看,中國汽車產業採取了市場換技術的錯誤戰略,殊不知核心技術不可能通過購買也不可能通過合資獲得,而必須通過自己的研發和體系能力逐漸積累形成,一定要遵循從低端到高端、從小到大這個過程,而不能跨級發展,過早地高端化。

第三,競爭品質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長期限制民營資本進入整車領域,去年有關部門又說限制新的燃油車企業進入市場,這就相當於限制了資本自由進入,限制競爭。但卻對外資過度開放,這與很多發達的汽車市場做法相反。

第四,創新結構方面,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基本路徑,但國內車企引進的卻是成套的技術,即核心技術打包的模式,然後通過簡單的培訓來生產產品,如此一來就看不到其內在機理,難以培育突破核心技術的能力。政府和企業過度忽略了模仿對於創新的意義,且中國汽車企業創新鏈斷裂,缺少基礎研究和知識管理兩端環節,多數汽車企業集團技術中心混流,基礎研究、前瞻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造型都放在一個一個技術中心裡,難以培育專業化核心能力。研發過度外包,導致核心技術始終沒有突破。中國政府特別對國有企業考核,主要是年度利潤和銷售的考核,即戰術考核,長期沒有對自主創新這個指標進行考核。

第五,體系整合方面,很多集團的總部沒形成自己的製造方式,沒有形成自己的制度化的經營模式,導致一些汽車企業集團在並購和重組,一兼併就失敗了。

第六,缺乏互補產業,如世界級的科技產業、雄厚的工業基礎、完善的公路體系、完備的後市場體系等,都比較缺乏。

輪衡二: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躍升“一線 ”?

徐和誼:面對自主品牌崛起的歷史機遇我們更需要的深刻洞悉汽車行業當前的電動化、智慧化、服務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新趨勢,深耕新領域、融合新技術、拓展新勢力、開創新模式,以此提升新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確保我們擁抱大企業的登極之路。

1、深入推進電動化——作為未來汽車變革的基礎,自主品牌需要加大對“三電”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增強在技術、產品、資源和市場方面的掌控力,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2、提前佈局智慧化——互聯網IT技術對汽車行業的滲透,使智慧化和網聯化逐漸成為汽車行業下一波決戰的戰略重點,這就要求自主品牌更加注重對感知、後知和決策等關鍵技術的前瞻力量,與互聯網新勢力互補合作,以贏得先發優勢。

3、加速拓展服務化——隨著汽車行業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以售賣整車產品為核心的傳統產業價值鏈將面臨重構,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服務業會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因此,對於自主品牌需積極延伸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擺脫傳統汽車企業僅作為產品生產者身份,引領未來移動出行服務模式創新。

4、推進國際化——自主品牌需繼續將國際化作為拓展空間,整合資源,深度參與全球汽車市場競爭。目前自主品牌整車出口已初具規模,但研發製造、行銷服務等全產業鏈國際化體系的建設仍需加強。

此外,必須從發展、競爭的角度,加快傳統汽車行業國有企業改革進程;推動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的深入融合,發揮各自優勢,而不要執著於“誰取代誰”,或者“各走各的路”。

李斌:在智慧電動汽車領域,做產業鏈創新融合機會非常大,我們已經在開始走這條路,譬如我們和江淮在製造方面的合作,一百億的產業基金。因為作為一個新創的公司,我們在研發方面有優勢,但在製造方面並沒有天然的優勢,所以需要合作。而且,智慧汽車根本不是一家公司能做的,比如電池,比如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感測器,比如碳纖維等新材料的使用,大家在分工的時候重新找自己的定位。我認為在智慧電動汽車領域,國外品牌在中國是沒戲的,因為智慧電動汽車需要當地語系化的服務,當地語系化的基礎設施,在這個方面美國、歐洲肯定不如中國。

雷平:目前汽車產業四大發展趨勢——智慧化、電動化、共用化和網聯化方興未艾,帶動汽車產品的形態、生產方式以及使用汽車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需求和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產業格局和汽車生態系統也隨之進行了深度調整。自主品牌應該把握這些趨勢,對照汽車強國的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汽車,克服短板,特別是在產品力、行銷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的不足,加速培育核心能力。

1、提高產品力——就產品品質來說,目前自主品牌整車已經接近合資品牌,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但在發動機變速系統以及變速架構、變速控制等方面,自主品牌與合資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從汽車使用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售後服務裡面也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2、增強行銷力——自主品牌應該持續學習合資品牌的行銷戰略和戰術,包括管理工具、技術手段等;進一步聚焦市場和客戶,做好商品定位、定義、定價、定時,不斷提升體系的戰略力度。

3、錘煉品牌力——打造品牌要有戰略、戰和方法。作為自主品牌,當下改變自主品牌低值、低價印象,樹立技術領先、品質過硬的自主品牌新形象迫在眉睫。自主品牌需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實現品牌向上,為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

4、大力推動自主品牌升級,建設卓越企業——深入展開新一輪佈局,努力實現突破性的發展,推動自主品牌升級,為建設汽車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以東風為例,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提升自主建設的核心能力,包括強化關鍵動力總稱的佈局,打造明星車型,明晰品牌核心價值,提升研發能力,商品成本控制,拓展核心管道等;搶佔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堅持主動主導深化提升合資合作關係……多力齊下,推動品牌轉型升級。

嚴剛:江淮是商用車領域的老企業,現在發展成綜合性企業,相當於企業內部業務大轉型,那麼我們是怎麼做的呢?一句話就是先對近年的乘用車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然後圍繞品牌塑造提出明確的階段發展目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夯實核心價值觀。這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條件,因為品牌是一個企業、產品的靈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支撐:技術先進化、產品平臺化、產品開發的反覆運算化,特別是技術先進化,如果沒有的話,品牌向上就是一句空話。

第二,實現產品製造過程精益化。這裡有兩個重要指: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和生產成本的不斷合理化。

第三,市場國際化。特別在乘用車市場,國內品牌國際化、本土品牌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更是自主品牌向上的證明。

李顯君: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才能既大又強?中國政府和企業只要按照風箏體系的六大能力制定有效的政策就能夠避免原來一犯再犯的錯誤,需求既大又強的對策。首先,政府和企業要使驅動力強化與合理化。其次,要提高戰略預見能力,在技術動盪期提高政府和預見能力。再次,一定要傾力打造核心產品,這是競爭品質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第四,建立制度化整合經營模式,而不是單一的體系能力。第五,在創新機構方面,堅持創新不能購買,核心技術一定要通過自己研發的原則。第六,一定要樹立一個顛覆性的思維,今天汽車產業及技術處在革命或顛覆的期,過去的模式一定不適用未來的汽車產業生態,但不管技術和產業如何變化,大家都要回歸競爭和商業的本質。

徐留平:有人認為汽車是一個工具,從A點到B點,有人認為汽車是一個智慧的東西。那麼這裡面核心是什麼呢?我覺得是人性,只有直面人性,直面人對於汽車、對於汽車這個產業有什麼樣的感知,才是我們作為汽車人應該做的事。在今天這種狀態下,汽車產業提供了讓汽車製造者滿足消費者這種極致需求的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一種讓汽車產品和體驗無處不在的可能性;智慧+,讓汽車能夠實現想你所想、念你所念;新能源+,實現汽車自然、生態思維的一個良性迴圈。這三個點既是滿足人性的要求,也是技術發展到今天能夠滿足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