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究竟該不該打?“棍棒底下是否真的能出人才?”

中國自古對孩子的教育就信奉“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類似的老說法還有 “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老子打兒子不犯法”、“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樹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

父之過”,即所謂“棍棒教育”。雖然現代父母打孩子的現象已遠遠不如以前那麼頻繁和嚴重,但氣急了或者認為孩子犯錯了會打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

那究竟打孩子到底好不好了?筆者做過一段調查:

不打派主張:打孩子會造成不良影響

關於體罰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簡要概括,有如下幾點:

1、影響親子感情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使親子感情疏遠,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

2、養成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

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小孩,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3、傷害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在他人面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備,

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導致拘束、緊張情緒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6、學會撒謊

因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於是就有可能學會撒謊。

主打派主張:“打”也有積極意義

1、讓孩子迅速學會遠離危險物,避免肉體的傷害。

當孩子沒有學會避免傷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講的話,對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沒有記性,父母又沒有時間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的時候,就可以打孩子。

2、避免放縱孩子做壞事。

孩子做壞事時,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更不會痛改前非。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糾正任性。

現在,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不捨得讓孩子暫時痛苦一下,

不懂得“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會通 過有效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筆者建議有5種方法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我們要從多方面瞭解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先冷靜,冷靜,再冷靜,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學會與孩子平等對話。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我們要從多方面瞭解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先冷靜,冷靜,再冷靜,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學會與孩子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