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還原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漢族,中國河南項城人,也有人稱他為袁項城,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的首腦。早年在朝鮮發跡,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退位,並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他下令解散國會,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並修改《大總統選舉法》,1915年12月悍然稱帝,建立中華帝國,後來在護國運動的壓力下取消皇帝尊號,不久後去世。他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爭議的是戊戌告密、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事件。

袁世凱在歷史上評價褒貶,每個人觀點不同。有人認為他在軍事、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樹。第一、他以和平手段逼迫垂簾聽政的太后下最後決定,而使清帝退位,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衝突的方式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第二、他所領導的北洋政府開放黨禁、解放思想,

使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下,以中國儒家經典為主的思想領域逐漸趨於弱勢,出現自春秋時期後第二個“百家爭鳴”時期。第三、經濟上確立“私有產權”制,推行“自由經濟”,使中國經濟在晚清後出現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有人視袁世凱為一個真正的改革家。

清末評價:

1890年2月,李鴻章寫下“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並于1901年,李鴻章在給朝廷的遺折中極力推薦袁世凱接替自己的職位,並稱讚其“足智多謀,規模宏遠,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認為袁世凱一定能順利解決天津不能駐軍問題,然而據考證似無此奏。

慈禧太后的心腹榮祿在病中也舉薦袁世凱。

民國時期評價: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馮自由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分子,他認為袁世凱在被光緒帝委以大任卻是投靠慈禧太后後党。馮自由還認為袁世凱支持南方革命,並逼迫清廷皇帝退位是為了當上民國總統。因此馮自由聲稱袁世凱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投機分子。

但近年史學界披露袁世凱並沒有投靠慈禧太后,另外在辛亥革命期間,北洋軍的軍事實力遠勝於革命黨人,稱袁世凱投靠革命軍,實無從談起。也正是由於袁世凱主動積極的和平努力,使中國避免陷入嚴重內亂,而且也給中國創造了一個皇帝和平退位的先例。

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稱:“四億中國人無出袁世凱右者。”

開國領袖毛澤東稱袁世凱是近代四大偉人之一,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僅次於曾國藩。

其支持者評價:

受孫中山政治繼承者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黨利益的影響,為維護和宣傳孫文派系發動“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顛覆北洋政府繼而國共兩黨先後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國史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以負面居多,袁世凱的正面形象被忽視。

袁家子孫表示,受官方影響,民間近百年來對袁的評價還是以負面居多;而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遭人質疑。

其他評價:

國民黨當時聲稱袁世凱是暗殺宋教仁的元兇。近代亦有不同說法。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如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亦有學者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情況分析,指出宋教仁是被幫會分子暗殺。

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北伐成功後,對袁世凱進行了大量妖魔化工作。

後來袁世凱欲建立中華帝國,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起初表示衷心支持君主立憲的北洋軍人蔡鍔也背叛袁世凱。稱帝之舉被部分人視為袁氏政治生涯中的錯誤決定,但當時部分社會精英認為君主立憲制度比共和制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後來的歷史學家唐德剛說,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轉型運動中,不僅袁世凱對共和政體沒信心,而孫中山及後來者蔣介石等人都對共和政體產生過動搖,事實上他們最後都是搞個人獨裁的最高形式皇帝,蔣雖然有做皇帝之實,但力避做皇帝之名,袁公的不幸是他原無做皇帝之實,卻背了個做皇帝之名。

1915年,日本政府企圖逼迫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在外交壓力下,最終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但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袁世凱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並拒絕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款,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印度被英國殖民)。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再加上《二十一條》中的相關條款跟孫中山之前為籌款而主動提出的涉日條款相似,因此以此深究實在有欠公允。袁世凱本人也號令全國教育聯合會將簽訂條約的5月9日定為“國恥日”,依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處於政治低谷,對於袁世凱奔走于政敵翁同龢門下而始終耿耿於懷,有一次,袁世凱來拜訪這位過氣的老領導的時候,李鴻章終於再次爆發並痛斥了袁世凱一頓,據曾國藩的孫女婿、當時入李鴻章幕府的吳永的記載,李鴻章在袁世凱走後,曾對吳永說:“袁世凱你怎麼會不知道?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叔平而來這裡做說客,嘴巴裡說得天花亂墜,想要欺騙我乞假開缺,一邊給翁叔平讓出一個協辦大學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當年老師(曾國藩)教我‘挺經’,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們挺著,看他們有什麼招?我剛才當面訓斥袁世凱,就是要免得他再來囉嗦,我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什麼事情沒有見過?我難道還會受這種人的捉弄嗎?”

後世評價

由於有史料支撐,部分學界人士對袁世凱的功過已經有比較不同的評價。

北大歷史系教授茅海建著文贊同戊戌政變是一個過程的觀點,並對“過程論”各關鍵環節作出頗為系統的學術史梳理,運用清宮檔案對部分關鍵環節作出細化研究。他舉出了政變的八個環節,並在第七個環節中指出:“戊戌政變雖未因袁世凱告密而發生,但袁世凱告密的消息傳到北京,大大加劇了政變的激烈程度”。

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在《民國初年憲政失敗的原因是社會全面腐敗》中指出:袁世凱追求的是大權獨攬。居然成立“軍政執法處”。這個機構聽命于大總統,可以隨意抓人、殺人。典型是張振武案。1912年8月根據黎元洪的密電,沒有經過司法機關,袁世凱吩咐軍政執法處把武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張振武和方維捕殺了。明代“東廠”在這裡復活。

袁世凱的確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我們不能一昧的去看他的負面影響,也應該客觀公正的看待他的功與過。

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僅次於曾國藩。

其支持者評價:

受孫中山政治繼承者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黨利益的影響,為維護和宣傳孫文派系發動“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顛覆北洋政府繼而國共兩黨先後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國史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以負面居多,袁世凱的正面形象被忽視。

袁家子孫表示,受官方影響,民間近百年來對袁的評價還是以負面居多;而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遭人質疑。

其他評價:

國民黨當時聲稱袁世凱是暗殺宋教仁的元兇。近代亦有不同說法。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如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亦有學者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情況分析,指出宋教仁是被幫會分子暗殺。

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北伐成功後,對袁世凱進行了大量妖魔化工作。

後來袁世凱欲建立中華帝國,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起初表示衷心支持君主立憲的北洋軍人蔡鍔也背叛袁世凱。稱帝之舉被部分人視為袁氏政治生涯中的錯誤決定,但當時部分社會精英認為君主立憲制度比共和制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後來的歷史學家唐德剛說,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轉型運動中,不僅袁世凱對共和政體沒信心,而孫中山及後來者蔣介石等人都對共和政體產生過動搖,事實上他們最後都是搞個人獨裁的最高形式皇帝,蔣雖然有做皇帝之實,但力避做皇帝之名,袁公的不幸是他原無做皇帝之實,卻背了個做皇帝之名。

1915年,日本政府企圖逼迫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在外交壓力下,最終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但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袁世凱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並拒絕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款,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印度被英國殖民)。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再加上《二十一條》中的相關條款跟孫中山之前為籌款而主動提出的涉日條款相似,因此以此深究實在有欠公允。袁世凱本人也號令全國教育聯合會將簽訂條約的5月9日定為“國恥日”,依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處於政治低谷,對於袁世凱奔走于政敵翁同龢門下而始終耿耿於懷,有一次,袁世凱來拜訪這位過氣的老領導的時候,李鴻章終於再次爆發並痛斥了袁世凱一頓,據曾國藩的孫女婿、當時入李鴻章幕府的吳永的記載,李鴻章在袁世凱走後,曾對吳永說:“袁世凱你怎麼會不知道?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叔平而來這裡做說客,嘴巴裡說得天花亂墜,想要欺騙我乞假開缺,一邊給翁叔平讓出一個協辦大學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當年老師(曾國藩)教我‘挺經’,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們挺著,看他們有什麼招?我剛才當面訓斥袁世凱,就是要免得他再來囉嗦,我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什麼事情沒有見過?我難道還會受這種人的捉弄嗎?”

後世評價

由於有史料支撐,部分學界人士對袁世凱的功過已經有比較不同的評價。

北大歷史系教授茅海建著文贊同戊戌政變是一個過程的觀點,並對“過程論”各關鍵環節作出頗為系統的學術史梳理,運用清宮檔案對部分關鍵環節作出細化研究。他舉出了政變的八個環節,並在第七個環節中指出:“戊戌政變雖未因袁世凱告密而發生,但袁世凱告密的消息傳到北京,大大加劇了政變的激烈程度”。

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在《民國初年憲政失敗的原因是社會全面腐敗》中指出:袁世凱追求的是大權獨攬。居然成立“軍政執法處”。這個機構聽命于大總統,可以隨意抓人、殺人。典型是張振武案。1912年8月根據黎元洪的密電,沒有經過司法機關,袁世凱吩咐軍政執法處把武昌起義領導人之一張振武和方維捕殺了。明代“東廠”在這裡復活。

袁世凱的確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我們不能一昧的去看他的負面影響,也應該客觀公正的看待他的功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