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國少將陳忠梅革命故事

他打開了濱海的革命局勢

1942年夏,國民黨五十七軍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迫於形勢,

率部分官兵在濱海地區之甲子山區起義,投入八路軍抗日根據地。頑固派頭目、該師副師長孫煥彩,收羅殘部,重組一一一師,繼續與八路軍為敵,並於8月中旬搶佔了甲子山區,海濱獨立軍分區以5天時間,將其擊退,收復該區。10月初,孫煥彩又舉兵南犯,八路軍予以一定打擊後,因日偽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 八路軍部隊轉移,甲子山再次被其侵佔。

為了收復甲子山區,八路軍各部隊在一一五師統一指揮下,集中優勢兵力,於12月17日發起第三次甲子山戰役。陳忠梅所在的教導五旅奉命從蘇北調回莒南,準備參加討頑戰役。

12月16日下午,山東分局、軍區在駐地坪上村召開作戰會議。當時陳忠梅是教五旅作戰科科長,接到通知後,便隨梁興初旅長急忙趕到軍區開會。

會上,羅榮桓政委首先簡明地分析了形勢及甲子山地形、敵情和這次戰役的重大意義。

甲子山區地處濱海之腹,位於莒(南)日(照)邊界。它南扼濱海,北是渤海,東北臨膠東,西北是魯中,群山矗立,迭峰重巒,距山東分局軍區駐地僅15公里之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盤踞在甲子山區的孫部頑軍共3000餘人,師部駐在石場。最後,羅榮桓政委下達了作戰任務,作了戰鬥部署,陳忠梅所在的教五旅擔任主攻任務,從南路向敵師部石場及東部屏障樟山實施攻擊。

17日晚十點,戰鬥打響。戰役按預定設想,開始進展順利。西路教二旅六團、山縱五團在教二旅旅長曾國華指揮下,兵分兩路,迅速攻佔東鏇子口和三皇山。北路山縱六團控制了浮棚山、蒲汪等陣地,擊潰了企圖南援之敵。迂回縱隊在方毅指揮下,以一一一師、軍分區獨立團迂回到甲子山東、直取南、北垛,再克趙家、劉家彩,殘敵紛紛潰向張家汪、劉家東山固守。南路主攻方向,

教五旅十三團在團長蘆迪、政委覃士冕指揮下,很快攻佔石場村東大碉堡,並擊退了由朱蘆增援石場之敵。

不出所料,孫煥彩作戰果然還有招數,在遭八路軍重創之後,他很快清醒過來,一方面命令頑軍收縮兵力,控制要點;另一方面立即糾集了1300多人,親自指揮向八路軍十三團進行了瘋狂的反撲。刹時,槍炮聲、手榴彈爆炸聲暴風雨般響成一片,戰場情況突然惡化。十三團與敵頑強搏鬥,

反復衝殺五次,斃、傷頑軍300餘人,但八路軍部隊傷亡也逐漸增大,又遭到劉家東山之敵的側面攻擊,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在此情況下,十三團撤至石場東北角。

天快亮了,槍聲漸漸稀落。旅指揮所裡,陳忠梅等對戰場形勢進行了分析、研究,決定按作戰計畫,暫時放下石場,由旅特務連和十三團一部攻佔樟山。

天明之後,部隊佔領了樟山南側攻擊出發陣地,旅前進指揮所也順孫家山西側山溝前進至樟山東側八百多公尺的高地上。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的情況:樟山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100多米。敵人在山的南、北兩側各修了一個巨型地堡,厚度達一、二米,地堡之間又修築了兩道一人多高的石牆,從牆下通出來許多掩體。山上光禿禿的,既無樹木遮掩,又無溝壑藏身,是石場東北唯一的天險屏障,難攻易守。

上午九點,配屬教五旅的全師以僅有的兩門機關炮與敵展開激戰,但由於敵人依託堅固的工事和充足的彈藥,使八路軍的這次攻擊又以失利告終。

看到部隊傷亡嚴重,攻擊受挫,陳忠梅心裡十分難過。根據上級命令,陳忠梅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指揮所。羅榮桓政委根據當前作戰情況,邊開導戰士的情緒,邊平靜地說:“我在這裡看得清楚,你們打得很英勇,戰士們很頑強。現在你們要把敵人緊緊地圍困起來,實行工程作業,逼近敵人。要大力開展政治攻勢,並隨時準備繼續強行攻擊。

交戰3天。八路軍部隊遵照羅榮桓政委的指示,將敵壓縮到甲子山南麓南北長十裡,東西寬不到五裡的狹長地帶。戰役進入圍困階段,部隊在敵據點周圍佈置了阻擊手,專打暴露之敵,並以部分兵力在火力掩護下夜以繼日地進行工程作業,把交通壕和掩體挖到敵人的鼻子底下。頑軍深感危在旦夕,於23日到25日向八路軍拼命反擊三次,企圖破壞八路軍工程作業,但每次都被八路軍打得焦頭爛額,遺屍累累,只得緊縮據點,再也不敢反擊。八路軍以小股兵力和群眾在周圍山頭上點起了熊熊大火,呐喊助威,虛張聲勢。敵人晝夜不得安寧,天天提心吊膽,草木皆兵。

頑軍在八路軍久困之下,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士氣頹廢,軍心浮動。不少頑軍偷偷地跑到八路軍這邊。孫煥彩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深知這樣下去不困死也得餓死,無可奈何,只得率部突圍。12月30日晚,頑三三三旅約1200人由張家石汪向北突圍。八路軍發現後,以泰山壓頂之勢,從西邊山上撲向敵群。刹時,山溝裡人撞馬,馬踩人,鬼哭狼嚎。頑軍上下左右不能相顧,馬匹輜重盡行拋棄,限於一片混亂之中,除少數竄到公路北以外,絕大部分被殲。與此同時,孫煥彩率師部及三三一旅在南北山口向東突圍時,遭到八路軍分頭截擊,孫煥彩只帶數百人落荒而逃。經過14天的戰鬥,八路軍共斃、傷頑軍1000餘名,俘敵1137名,繳獲步槍485枝,短槍18枝,輕重機槍22挺,迫擊炮3門,戰馬30匹等。

甲子山戰役打開了濱海地區的新局面,根據地迅速鞏固和發展,往東與日照、諸城、莒縣、膠縣等連成一片,往西北與魯中、膠東、渤海根據地連接。從此,甲子山重新成為八路軍抗日民主根據地。 (陳淑如 整理)

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的情況:樟山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100多米。敵人在山的南、北兩側各修了一個巨型地堡,厚度達一、二米,地堡之間又修築了兩道一人多高的石牆,從牆下通出來許多掩體。山上光禿禿的,既無樹木遮掩,又無溝壑藏身,是石場東北唯一的天險屏障,難攻易守。

上午九點,配屬教五旅的全師以僅有的兩門機關炮與敵展開激戰,但由於敵人依託堅固的工事和充足的彈藥,使八路軍的這次攻擊又以失利告終。

看到部隊傷亡嚴重,攻擊受挫,陳忠梅心裡十分難過。根據上級命令,陳忠梅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指揮所。羅榮桓政委根據當前作戰情況,邊開導戰士的情緒,邊平靜地說:“我在這裡看得清楚,你們打得很英勇,戰士們很頑強。現在你們要把敵人緊緊地圍困起來,實行工程作業,逼近敵人。要大力開展政治攻勢,並隨時準備繼續強行攻擊。

交戰3天。八路軍部隊遵照羅榮桓政委的指示,將敵壓縮到甲子山南麓南北長十裡,東西寬不到五裡的狹長地帶。戰役進入圍困階段,部隊在敵據點周圍佈置了阻擊手,專打暴露之敵,並以部分兵力在火力掩護下夜以繼日地進行工程作業,把交通壕和掩體挖到敵人的鼻子底下。頑軍深感危在旦夕,於23日到25日向八路軍拼命反擊三次,企圖破壞八路軍工程作業,但每次都被八路軍打得焦頭爛額,遺屍累累,只得緊縮據點,再也不敢反擊。八路軍以小股兵力和群眾在周圍山頭上點起了熊熊大火,呐喊助威,虛張聲勢。敵人晝夜不得安寧,天天提心吊膽,草木皆兵。

頑軍在八路軍久困之下,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士氣頹廢,軍心浮動。不少頑軍偷偷地跑到八路軍這邊。孫煥彩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深知這樣下去不困死也得餓死,無可奈何,只得率部突圍。12月30日晚,頑三三三旅約1200人由張家石汪向北突圍。八路軍發現後,以泰山壓頂之勢,從西邊山上撲向敵群。刹時,山溝裡人撞馬,馬踩人,鬼哭狼嚎。頑軍上下左右不能相顧,馬匹輜重盡行拋棄,限於一片混亂之中,除少數竄到公路北以外,絕大部分被殲。與此同時,孫煥彩率師部及三三一旅在南北山口向東突圍時,遭到八路軍分頭截擊,孫煥彩只帶數百人落荒而逃。經過14天的戰鬥,八路軍共斃、傷頑軍1000餘名,俘敵1137名,繳獲步槍485枝,短槍18枝,輕重機槍22挺,迫擊炮3門,戰馬30匹等。

甲子山戰役打開了濱海地區的新局面,根據地迅速鞏固和發展,往東與日照、諸城、莒縣、膠縣等連成一片,往西北與魯中、膠東、渤海根據地連接。從此,甲子山重新成為八路軍抗日民主根據地。 (陳淑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