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被稱為芭比娃娃之父,也是遊戲界的泰斗,而他最專心投入卻還是教育行業

當我們談論教育科技或是個性化學習,常常以為這些是從來沒有的創新點子,

其實大多數的概念都不是新的,B. F. Skinner 在 1957 就發明了 SKINNER TEACHING MACHINE,讓學生可以根據適合自己的步調學習,不但學習可以分成很小的單元逐步進行,學生在學習中所做的測驗題也立刻得到回饋;近一點的,在 90 年代中期,電玩廠商 Sega 就針對兒童推出搭配電視的數位閱讀產品,並成功大賣,令人好奇,是誰想到從電玩產業跨足幼稚教育?

在這次專訪中,我們請到了主導這件事的當年 Sega CEO Tom Kalinske ,

這位橫跨數產業的商場常勝老將,因為自己有六個小孩,所以對他教育充滿熱情,雖然一般人認為教育事業不容易獲利,勸他別淌渾水,然而他親自證明了教育即使與其他產業相比困難度最大,只要作對了,兼顧獲利與教育理想絕不是問題。

Tom Kalinske曾任 Mattel (知名產品:芭比娃娃) CEO 15 年,成功讓該公司脫胎換骨市值成長十倍,轉戰電玩產業就任 Sega CEO 時,雖然是該產業新手,卻憑藉大膽的戰略,

讓 Sega 市值從不到 20 億美金成長到 50 億,使原來獨大(佔有95%市場) 的任天堂交出龍頭寶座,痛失超過半壁江山,這段故事成為商業策略經典案例,並被寫成專書" Console War"。他離開 Sega 後開始跟教育產業結緣,陸續出任 LeapFrog (兒童教育平板, 上市 NYSE)、Knowledge Universe (後來成為 KinderCare -- 全美最大幼稚園連鎖) 之 CEO,並進入 BlackBoard (上市 NASDAQ)、Cambium Learning (上市 NASDAQ)、Lightneer 等公司的董事會 (Board of Directors);還有,他曾投資中國教育網站,並已經成功出場。

Jessie:可以請您分享曾經面對的巨大挑戰,

如何克服? 或者,從失敗中學習到甚麼?

Tom:

在 70 年代,芭比娃娃的銷售下滑,外部零售商、內部銷售團隊與華爾街都非常不看好,公司士氣低落,創辦人Ruth Handler 自己都失去信心,我從 Ruth 寄予芭比娃娃的願景 -- "With Barbie a girl can be anything she wants to be” -- 得到靈感,公司為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設計了不同的芭比,訂價也因物件不同而有區隔,所以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芭比 (Jessie: 我想到個性化學習!)。這個市場策略果然成功了,

芭比的銷售額從美金 42M 到 550M,現在芭比是個年營業額美金十幾億的事業,一直還是不偏離 "You Can Be Anything" 的行銷策略。

另一個在我手中從研發到上市的產品線是 He-Man and th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面對 Star Wars 與其他類似產品的競爭,用了非常不尋常的策略,我們花費數百萬美金拍攝一系列該產品線主角的電視秀,並免費送給所有電視臺,不但達到宣傳效果,也換來了廣告時段,可以放上 Mattel 自己的廣告,或甚至出售廣告時段獲利,

結果此舉帶來收入比原先拍攝影片的投資金額還高,也達到了相當好的行銷效果。

下個故事就是 Sega 了,我剛到 Sega 時, Nintendo 有 95% 市占率,Sega 幾乎沒有,而兩者的目標客層定位相同,華爾街沒有人看好 Sega。我決定降低硬體價格,推出最好的遊戲,並且在市場定位上建立區隔 -- 嘲笑 Nintendo 是給小小孩的遊戲,而 Sega 適合青少年到大學生。並且,搭配推出青少年喜愛的運動系列遊戲,包括 NFL 美式足球、大聯盟棒球、NBA 籃球、FIFA 足球等。三年內,Sega 果然搶走 Nintendo 超過一半市占率,成為第一。(Jessie: 這故事後來成為經典商業案例,並有專書研討)

然後,我到了 Knowledge Universe,跟以前一樣,華爾街的人都不看好,說: 每個人都知道教育產業很難獲利的,你為何要去呢? 但是我不認同,我們建立了 LeapFrog -- 第一台兒童教育平板,大家都認為,父母只是嘴上說教育重要,不會真的願意花錢去買好的學習產品。我不相信,我們跟 Stanford 大學合作,該校教育研究所的 Dr. Robert Calfee 主導設計了所有的內容,我們加入了趣味性,讓學習變非常好玩,LeapFrog 後來相當成功,證明教育產業可以有不錯的獲利又創造教育價值。

這些都是我曾面對的挑戰,用正確的策略扭轉了大家都不看好的局面。我一直對教育有熱情,因為自己有六個小孩,而且我覺得學習應該像玩遊戲一樣有趣,遊戲跟學習有很多共通處。在 Sega 時,我主導做了一款稱為 Pico 的數位閱讀產品,在兒童紙書的頁底嵌入 ROM(唯讀記憶體) 卡匣,當小孩讀書時,他翻到的頁面會顯示在電視螢幕上,閱讀經驗從靜態變成互動多媒體,書裡人物可以動、可以說話,孩子可以用筆跟書互動,當時這產品賣了一億美金營業額,獲利不少,而且真對孩子的學習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Sega 的董事會還是認為專心做電玩遊戲,獲利更多,別去做教育產品。我覺悟到,娛樂業是不會懂得教育產業的價值,如果要做教育,我得專心投入教育產業。

Jessie:可以多介紹一下 Knowledge Universe 嗎?

Tom:

Knowledge Universe 並不是一個公司而已,1996 年時 Milken 與 Lowell 各投資 2 億 5 千萬美金,由我任職 CEO。我們想要做從出生到老死的教育,包括小孩的教育、IT 職業訓練、退休後的學習、還有線上教育,我們一共做了 36 個公司,自己新創 18 個,買了 18 個。我們不是只有投資教育企業而已,我們會管理運營公司。

例如,我們在加州買了 100 家托兒中心創立 Knowledged Beginnings ,然後從這基礎往上增加,在美國開始擴點,一直增加到 1000 家。商業模式是 -- 我們要成為收費合理的幼稚園,所以我們的點大多在郊區,另外我們在企業辦公室內部設置幼稚園,讓上班的媽媽非常的放心,中午休息時就可以去看看孩子,我們有一半的學校附設在企業內部,一半是在郊區的獨立學校,等到我們買下 KinderCare,我們開始使用這個品牌。

另一個例子是 K12 Inc.,當時創辦人看到美國有 350 萬個在家自學的中小學孩子,但是不知如何選擇高品質的學習內容,所以該公司將最好的內容組合打包,提供給他們,這些內容不全是自己開發的,也有來自各出版社的產品。後來,美國開始有了 Charter School (Jessie: 美國 Charter School 是由私人經營,但是跟政府拿經費,目前美國教育部長 Devos強烈支持此制度),這些學校也有類似問題,所以這公司又再次滿足了這個市場需求。K12 營業額達到美金 8 億,市值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這是我們從零開始的一個成功故事。

一個不是很成功的案例是約 2000 年我們成立了線上 MBA,找來各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當講師,跟 Stanford,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rvard, Carnegie Mell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合作,將這些大師的講課錄製成線上課程,你可以觀看這些線上課程、在討論版討論、通過測驗與其他課程要求而拿到 MBA 學位,結果市場接受度頗低,我們想可能當時網路建設還不夠好,頻寬不穩定,而且諾獎得主不見得會講課,有些人的課聽起來會很無聊,後來我們將這個資產賣給加拿大的 Tompson ,並沒有賠錢,它們將它拿去做企業培訓。(Jessie: 這類似於現在的 MOOC ,只是當時做得太早了,現在如果重新設計,增加互動性,應該是會成功的產品)

我們還做過連鎖私立學校、教師的 IT 培訓都相當成功,甚至在歐洲建立了最大的 IT 培訓公司,為 IT 專業人士提升職能,非常成功,這些只是一些例子。目前, Knowledge Universe 因為投資人想要出場,所以已經全部清算出售,連品牌也賣給別人了。

Jessie:

銷售給終端消費者與銷售給學校可能非常不同,你曾經遇過怎樣的挑戰 ?

Tom:

是的,賣給學校是個非常非常長的過程,例如,我在 Cambium Learning 董事會裡,該公司很重要一部分的營業是銷售給整個學區,我們銷售人員會在持續努力三年後,才得到第一張訂單;我們還有一部分營業是以教師可接受的價格直接賣給教師(例如: Reading A-Z),模式是每個月有一本與時事有關的新書,分級閱讀,每個年級不同字彙,甚至一個年級內還有分三級,內容都線上上,可以畫重點、查生字,或印出來給孩子,重點是教師可以自掏腰包購買或取得學校小額經費,這個模式非常成功,教師很喜歡,因為很有幫助又負擔得起,內容設計本身建立在研究基礎上。

賣給學校或學區,你必須非常有耐心,還要有資金支援公司撐下去,預期可能五年才能損益打平,很重要的是你必須有研究基礎證實你的產品有效,學生表現真的進步了,無論定價多少這點都非常非常重要,特別當你要去取代現有的產品或做法,這些都是資金與技術的門檻,而且你還得考慮學區編預算的限制與時程。對教師的培訓通常是內含的,或許將來有新老師進來時,學校會另外購買教師培訓。雖然現在利用線上方式培訓或電話答疑越來越多,不過仍然高度仰賴實體課程,尤其是第一次銷售,所以公司的人力成本非常高。

Jessie:

您曾領導玩具產業(Mattel, Matchbox)、電玩產業(Sega, Gazillion Games)、幼稚教育機構(KinderCare)、早教產品(LeapFrog)、中小學學習數位內容產品(Cambium Learning)、教育性☆禁☆遊☆禁☆戲(Lightneer)、高等教育學習管理系統(BlackBoard)等等,這些產業的經營管理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

Tom:

商業經營的基本指標是一樣的,會看營業額、毛利率、現金流、市占率等等,在電玩業,我們會看硬體與軟體的總銷售量,並跟對手比較,在教育產業,我們需要看多少學校已經採用、多少學校將來可能會採用、多少學校正在爭取中,最重要的是,是不是有效果,如果沒有證據證實它的有效性,即使已經採用的學校將來也會流失。而有效性研究很困難很耗時,有時要花費三年才能證實,但還是非常必要。

關於差異化策略,電玩產業的市場定位非常重要,廣告行銷非常重要;在教育產業,廣告行銷不是不重要,但是建立研究證實產品的有效性更為重要,更關鍵。

在教育,客戶服務是説明教師使用產品,發揮產品的效用,在電玩業,客戶服務多是回答玩家的問題,不同產業重點不相同。

在電玩業,我們在一個產品推出第一年目標就要獲利的,第二年獲利持續向上,第三年可能與第二年差不多或者稍微往下,第四、五年通常往下;在教育完全相反,通常期待第四、五年才能有獲利;賣給學校雖然時程很長,但是建立起基礎後,可以持續很久的獲利生命期。

Jessie:

進入教育市場的門檻頗高,您對新創公司是否有何建議?

Tom:

我常常看到公司競爭做同樣的產品,僅僅比別人改善一點點,這讓我困擾,我們真正要的是明顯的突破、與對手存在重大差異、對學習成果帶來重大的改善,這還牽涉到你能否證明有效性。如果你的產品跟別人差不多,或別人輕易就可複製你的策略,你很快就沒有策略可用了。

我真的相信如果我們善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強現實 (Augmented Reality,AR)等科技,我們可以對學習帶來重大影響,落實個性化的學習。如果學習內容能根據興趣來呈現,結果會很不同,例如男孩喜歡汽車,為何不能讓他們藉由汽車的主題來學線性代數呢? 以現在的技術,應該可以要求做到這樣。

Jessie:

所以您如何評估對新科技(例如 AR, AI)的投資,哪個公司值得投資,以及投資時機?

Tom:

因為 Pokemon Go 而一舉成名的公司 Niantic,在 Pokemon Go 之前他們做了教育遊戲,學生拿著手機對著地標,就可以學到相關歷史與知識,很有趣,但並沒有吸引太多興趣,我覺得現在的時機來做這會更好,它讓學習更有趣,應該很快就會被廣泛接受。

至於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VR)比較困難,它的設備與內容開發成本還太貴,但我確實看過在醫護教育上非常好的 VR 應用,例如: 模擬急救中風病人,學生戴上 VR 頭盔,面對病人模型、MRI 螢幕與器具進行練習,你會聽到你只有五分鐘可以救活這個病人,非常真實的學習方式! 而且真正的大體是很難取得的,這樣的醫護培訓,不但真實而且節省成本(比較 VR 訓練的成本與使用真正的大體或人體做訓練,還是低多了)。所以在這方面的應用,我相信很快就會普及。我已看過許多用在護士與醫生訓練的實例。

投資時機? 當然要看實際案例,不過應該就是現在就值得關注。

Jessie:

對於新創公司或成熟的公司,您如何評估是否值得投資?

Tom:

對於像 Cambium Learning 這樣的成熟公司,通常我們看事業指標,看成本結構,如何改善獲利率,通常不會進行大的新投資,除非有把握會獲利。對新創的投資,高風險高回報,雖然不一定每個案子都會成功,但成功案例的回報很高。我在 Alsop Louie VC ,我們投資過 Twitch (網友可以觀賞其他玩家打電玩),後來以 10 億美金賣給 Amazon;我們是唯一投資 Niantic 的 VC,就是 Pokemon Go 的開發者。我們投資的時機通常在天使輪之後,要求要看到 traction 才會考慮。

Jessie:

您已經投資過中國教育企業,並成功出場。可以分享這部分嗎? 還有您對中國市場的觀察預測? 將來對甚麽標的可能感興趣?

Tom:

我對中國有興趣已經很久了,曾造訪中國非常多次,主要的興趣在學前教育,也預期父母強烈需要如何撫養孩子的教育,對於政府控制的正規中小學教育並無興趣。我們曾訪查過很多的連鎖幼稚園、學英文的平臺、智商訓練產品、直銷與零售產品,最後我們決定投資 Yaolan 搖籃網,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創辦的,目的在説明新手父母,我們的經營使它從原來 3 百萬用戶,成長到原來五倍以上的活躍用戶,我們增加了許多內容,回答各種問題(24 小時內可得到答案),使用者覺得非常受益,而且許多國內或國外的企業想要贊助該網站的不同區塊。去年八月,有私募基金出了相當不錯的價錢要買下,因為面臨美國總統大選將影響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我們的投資人想要出場,所以就賣了。但是我還是非常喜歡 Yaolan ,對中國的幼稚教育投資機會非常感興趣。

我對中國市場看法非常正面。美國企業要進入中國有其困難,但是與當地企業合作是一種方式,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 -- 你知道巧虎嗎?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案例。

作者:

Jessie Chuang (WeChat: JessieChuang87)

美國教育科技顧問公司 Classroom Aid Inc. 的聯合創辦人,xAPI 中文實踐社群 的主持人,Visca Analytics 的指導顧問。她曾為教育科技業者提供以下主題之顧問: 教育科技市場分析與產品設計、教育產業策略合作建議、自我調整學習系統與人工智慧家教、OER、行動學習設計、學習標準、資料視覺化、xAPI 導入規劃、學習分析、資料驅動的學習設計。職涯歷經高科技業、企管顧問業、教育業,擅長連結不同領域的概念作突破思考。擁有 20 多項美中台專利。

三年內,Sega 果然搶走 Nintendo 超過一半市占率,成為第一。(Jessie: 這故事後來成為經典商業案例,並有專書研討)

然後,我到了 Knowledge Universe,跟以前一樣,華爾街的人都不看好,說: 每個人都知道教育產業很難獲利的,你為何要去呢? 但是我不認同,我們建立了 LeapFrog -- 第一台兒童教育平板,大家都認為,父母只是嘴上說教育重要,不會真的願意花錢去買好的學習產品。我不相信,我們跟 Stanford 大學合作,該校教育研究所的 Dr. Robert Calfee 主導設計了所有的內容,我們加入了趣味性,讓學習變非常好玩,LeapFrog 後來相當成功,證明教育產業可以有不錯的獲利又創造教育價值。

這些都是我曾面對的挑戰,用正確的策略扭轉了大家都不看好的局面。我一直對教育有熱情,因為自己有六個小孩,而且我覺得學習應該像玩遊戲一樣有趣,遊戲跟學習有很多共通處。在 Sega 時,我主導做了一款稱為 Pico 的數位閱讀產品,在兒童紙書的頁底嵌入 ROM(唯讀記憶體) 卡匣,當小孩讀書時,他翻到的頁面會顯示在電視螢幕上,閱讀經驗從靜態變成互動多媒體,書裡人物可以動、可以說話,孩子可以用筆跟書互動,當時這產品賣了一億美金營業額,獲利不少,而且真對孩子的學習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Sega 的董事會還是認為專心做電玩遊戲,獲利更多,別去做教育產品。我覺悟到,娛樂業是不會懂得教育產業的價值,如果要做教育,我得專心投入教育產業。

Jessie:可以多介紹一下 Knowledge Universe 嗎?

Tom:

Knowledge Universe 並不是一個公司而已,1996 年時 Milken 與 Lowell 各投資 2 億 5 千萬美金,由我任職 CEO。我們想要做從出生到老死的教育,包括小孩的教育、IT 職業訓練、退休後的學習、還有線上教育,我們一共做了 36 個公司,自己新創 18 個,買了 18 個。我們不是只有投資教育企業而已,我們會管理運營公司。

例如,我們在加州買了 100 家托兒中心創立 Knowledged Beginnings ,然後從這基礎往上增加,在美國開始擴點,一直增加到 1000 家。商業模式是 -- 我們要成為收費合理的幼稚園,所以我們的點大多在郊區,另外我們在企業辦公室內部設置幼稚園,讓上班的媽媽非常的放心,中午休息時就可以去看看孩子,我們有一半的學校附設在企業內部,一半是在郊區的獨立學校,等到我們買下 KinderCare,我們開始使用這個品牌。

另一個例子是 K12 Inc.,當時創辦人看到美國有 350 萬個在家自學的中小學孩子,但是不知如何選擇高品質的學習內容,所以該公司將最好的內容組合打包,提供給他們,這些內容不全是自己開發的,也有來自各出版社的產品。後來,美國開始有了 Charter School (Jessie: 美國 Charter School 是由私人經營,但是跟政府拿經費,目前美國教育部長 Devos強烈支持此制度),這些學校也有類似問題,所以這公司又再次滿足了這個市場需求。K12 營業額達到美金 8 億,市值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這是我們從零開始的一個成功故事。

一個不是很成功的案例是約 2000 年我們成立了線上 MBA,找來各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當講師,跟 Stanford,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rvard, Carnegie Mell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合作,將這些大師的講課錄製成線上課程,你可以觀看這些線上課程、在討論版討論、通過測驗與其他課程要求而拿到 MBA 學位,結果市場接受度頗低,我們想可能當時網路建設還不夠好,頻寬不穩定,而且諾獎得主不見得會講課,有些人的課聽起來會很無聊,後來我們將這個資產賣給加拿大的 Tompson ,並沒有賠錢,它們將它拿去做企業培訓。(Jessie: 這類似於現在的 MOOC ,只是當時做得太早了,現在如果重新設計,增加互動性,應該是會成功的產品)

我們還做過連鎖私立學校、教師的 IT 培訓都相當成功,甚至在歐洲建立了最大的 IT 培訓公司,為 IT 專業人士提升職能,非常成功,這些只是一些例子。目前, Knowledge Universe 因為投資人想要出場,所以已經全部清算出售,連品牌也賣給別人了。

Jessie:

銷售給終端消費者與銷售給學校可能非常不同,你曾經遇過怎樣的挑戰 ?

Tom:

是的,賣給學校是個非常非常長的過程,例如,我在 Cambium Learning 董事會裡,該公司很重要一部分的營業是銷售給整個學區,我們銷售人員會在持續努力三年後,才得到第一張訂單;我們還有一部分營業是以教師可接受的價格直接賣給教師(例如: Reading A-Z),模式是每個月有一本與時事有關的新書,分級閱讀,每個年級不同字彙,甚至一個年級內還有分三級,內容都線上上,可以畫重點、查生字,或印出來給孩子,重點是教師可以自掏腰包購買或取得學校小額經費,這個模式非常成功,教師很喜歡,因為很有幫助又負擔得起,內容設計本身建立在研究基礎上。

賣給學校或學區,你必須非常有耐心,還要有資金支援公司撐下去,預期可能五年才能損益打平,很重要的是你必須有研究基礎證實你的產品有效,學生表現真的進步了,無論定價多少這點都非常非常重要,特別當你要去取代現有的產品或做法,這些都是資金與技術的門檻,而且你還得考慮學區編預算的限制與時程。對教師的培訓通常是內含的,或許將來有新老師進來時,學校會另外購買教師培訓。雖然現在利用線上方式培訓或電話答疑越來越多,不過仍然高度仰賴實體課程,尤其是第一次銷售,所以公司的人力成本非常高。

Jessie:

您曾領導玩具產業(Mattel, Matchbox)、電玩產業(Sega, Gazillion Games)、幼稚教育機構(KinderCare)、早教產品(LeapFrog)、中小學學習數位內容產品(Cambium Learning)、教育性☆禁☆遊☆禁☆戲(Lightneer)、高等教育學習管理系統(BlackBoard)等等,這些產業的經營管理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

Tom:

商業經營的基本指標是一樣的,會看營業額、毛利率、現金流、市占率等等,在電玩業,我們會看硬體與軟體的總銷售量,並跟對手比較,在教育產業,我們需要看多少學校已經採用、多少學校將來可能會採用、多少學校正在爭取中,最重要的是,是不是有效果,如果沒有證據證實它的有效性,即使已經採用的學校將來也會流失。而有效性研究很困難很耗時,有時要花費三年才能證實,但還是非常必要。

關於差異化策略,電玩產業的市場定位非常重要,廣告行銷非常重要;在教育產業,廣告行銷不是不重要,但是建立研究證實產品的有效性更為重要,更關鍵。

在教育,客戶服務是説明教師使用產品,發揮產品的效用,在電玩業,客戶服務多是回答玩家的問題,不同產業重點不相同。

在電玩業,我們在一個產品推出第一年目標就要獲利的,第二年獲利持續向上,第三年可能與第二年差不多或者稍微往下,第四、五年通常往下;在教育完全相反,通常期待第四、五年才能有獲利;賣給學校雖然時程很長,但是建立起基礎後,可以持續很久的獲利生命期。

Jessie:

進入教育市場的門檻頗高,您對新創公司是否有何建議?

Tom:

我常常看到公司競爭做同樣的產品,僅僅比別人改善一點點,這讓我困擾,我們真正要的是明顯的突破、與對手存在重大差異、對學習成果帶來重大的改善,這還牽涉到你能否證明有效性。如果你的產品跟別人差不多,或別人輕易就可複製你的策略,你很快就沒有策略可用了。

我真的相信如果我們善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強現實 (Augmented Reality,AR)等科技,我們可以對學習帶來重大影響,落實個性化的學習。如果學習內容能根據興趣來呈現,結果會很不同,例如男孩喜歡汽車,為何不能讓他們藉由汽車的主題來學線性代數呢? 以現在的技術,應該可以要求做到這樣。

Jessie:

所以您如何評估對新科技(例如 AR, AI)的投資,哪個公司值得投資,以及投資時機?

Tom:

因為 Pokemon Go 而一舉成名的公司 Niantic,在 Pokemon Go 之前他們做了教育遊戲,學生拿著手機對著地標,就可以學到相關歷史與知識,很有趣,但並沒有吸引太多興趣,我覺得現在的時機來做這會更好,它讓學習更有趣,應該很快就會被廣泛接受。

至於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VR)比較困難,它的設備與內容開發成本還太貴,但我確實看過在醫護教育上非常好的 VR 應用,例如: 模擬急救中風病人,學生戴上 VR 頭盔,面對病人模型、MRI 螢幕與器具進行練習,你會聽到你只有五分鐘可以救活這個病人,非常真實的學習方式! 而且真正的大體是很難取得的,這樣的醫護培訓,不但真實而且節省成本(比較 VR 訓練的成本與使用真正的大體或人體做訓練,還是低多了)。所以在這方面的應用,我相信很快就會普及。我已看過許多用在護士與醫生訓練的實例。

投資時機? 當然要看實際案例,不過應該就是現在就值得關注。

Jessie:

對於新創公司或成熟的公司,您如何評估是否值得投資?

Tom:

對於像 Cambium Learning 這樣的成熟公司,通常我們看事業指標,看成本結構,如何改善獲利率,通常不會進行大的新投資,除非有把握會獲利。對新創的投資,高風險高回報,雖然不一定每個案子都會成功,但成功案例的回報很高。我在 Alsop Louie VC ,我們投資過 Twitch (網友可以觀賞其他玩家打電玩),後來以 10 億美金賣給 Amazon;我們是唯一投資 Niantic 的 VC,就是 Pokemon Go 的開發者。我們投資的時機通常在天使輪之後,要求要看到 traction 才會考慮。

Jessie:

您已經投資過中國教育企業,並成功出場。可以分享這部分嗎? 還有您對中國市場的觀察預測? 將來對甚麽標的可能感興趣?

Tom:

我對中國有興趣已經很久了,曾造訪中國非常多次,主要的興趣在學前教育,也預期父母強烈需要如何撫養孩子的教育,對於政府控制的正規中小學教育並無興趣。我們曾訪查過很多的連鎖幼稚園、學英文的平臺、智商訓練產品、直銷與零售產品,最後我們決定投資 Yaolan 搖籃網,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創辦的,目的在説明新手父母,我們的經營使它從原來 3 百萬用戶,成長到原來五倍以上的活躍用戶,我們增加了許多內容,回答各種問題(24 小時內可得到答案),使用者覺得非常受益,而且許多國內或國外的企業想要贊助該網站的不同區塊。去年八月,有私募基金出了相當不錯的價錢要買下,因為面臨美國總統大選將影響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我們的投資人想要出場,所以就賣了。但是我還是非常喜歡 Yaolan ,對中國的幼稚教育投資機會非常感興趣。

我對中國市場看法非常正面。美國企業要進入中國有其困難,但是與當地企業合作是一種方式,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 -- 你知道巧虎嗎?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案例。

作者:

Jessie Chuang (WeChat: JessieChuang87)

美國教育科技顧問公司 Classroom Aid Inc. 的聯合創辦人,xAPI 中文實踐社群 的主持人,Visca Analytics 的指導顧問。她曾為教育科技業者提供以下主題之顧問: 教育科技市場分析與產品設計、教育產業策略合作建議、自我調整學習系統與人工智慧家教、OER、行動學習設計、學習標準、資料視覺化、xAPI 導入規劃、學習分析、資料驅動的學習設計。職涯歷經高科技業、企管顧問業、教育業,擅長連結不同領域的概念作突破思考。擁有 20 多項美中台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