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秘茶山謝氏大宗祠

謝氏大宗祠

東莞陽光網訊祠堂既是緬懷先人之地,

也是宗族公共議事場所,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在茶山鎮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就有這樣一座祠堂,數百年來一直是南社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族之間議事的總部。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深入南村明清古村落,一探這座祠堂的真面目,揭秘鮮為人知的故事。

謝氏後人回鄉祭祖

這座祠堂就是謝氏大宗祠,它也是南社村謝氏家族的總祠堂。從南村明清古村落西門入口前行,走過五百年古榕,謝氏大宗祠赫然眼前。宗祠為三開間三進院落佈局,兩進天井。縱深二十五點五米,橫寬十二米,占地面積為306平方,抬梁與穿鬥混合式結構。

中堂推門

據《南社謝氏族譜》載,謝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有建造年代記載眾多祠堂中最早的一座。大宗祠位於村中心祠堂塘北岸,前有隔塘相望的樟崗嶺,側枕靠馬頭嶺,宗祠門口對聯“前拱樟崗盤旭蒼箐氣勢崢嶸如錦繡,後負馬頭奔騰澎湃春風回鶴映山河”,用凝練的筆墨描繪了宗祠周邊之形勝。

中堂十分幽深

頭門屋脊

大宗祠最引人注目之處當屬頭進陶瓷博古屋脊。前廳屋頂琉璃瓦正脊上,左右兩端為夔龍紋飾,倒懸脊上的五彩琉璃鼇魚,

寄寓獨佔鰲頭之意;居中部分排列著宮殿亭閣,塑有各種人物四十多位,有端坐、侍立、交談、迎賓、下棋、操琴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流光溢彩,美侖美奐。屋脊上有題款“西元一九九六年冬重修”。

頭門屋脊背面

頭門屋脊背面題名

頭門左側旗杆夾(西南向東北)

謝氏大宗祠吸引人們的第二點是位於祠堂前讓人震撼的旗杆石。旗杆石,又名功名碑。科舉考試榜上有名,即可刻碑銘功,立於祠堂左右,凡重大節日升旗祝賀,用以光宗耀祖,激勵後人。旗杆石依次排列,立石的有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謝遇奇、光緒二年丙子恩科中式第九十九名進士欽加禮部郎中祠祭司行走謝元俊等4名進士及5名舉人。透過這一列旗杆石,可以感受到數百年來謝氏子弟在科舉考試中不懈的努力和艱苦奮鬥的付出,觸摸到南社歷史深處文韜武略的余溫,認識到南社人才輩出的根源之所在。

頭門右側內旗杆夾(東北向西南)

頭門右側外旗杆夾(西南向東北)

中堂正面

大宗祠吸引眼球的第三個亮點——追祖敬宗。從“烏衣世胃,玉樹家風”楹聯中走過大門,繞中門,至天井,兩旁為廊屋,拾級而上為正廳。廳堂高敞,橫樑上端掛著紅底金字的“崇恩堂”堂匾,柱子與兩側牆上懸掛多幅楹聯,使廳堂充滿著祠堂的神聖氣氛。尤其是“間關越險寄跡蘆荻墩,樂業安居開基南佘蓢“的楹聯,表達了南社謝氏始祖謝尚仁初來東莞定居之所,勾勒出謝氏家族艱難的創業歷史,更給祠堂增添了文化底蘊。

中堂左側面

中堂右側面

後堂正面

轉入後天井,有祀廳,後牆設有神龕,神龕上刻有瓜瓞綿長的花紋圖案及“百子千孫”字樣,寄寓謝氏子孫福澤綿長之意。神龕分層供奉著始太祖謝希良、始祖謝尚仁等宋元明清歷代最有名氣,且為族人最尊重的八十六位宗祖的牌位。最難能可貴的是大宗祠還保存有始建時祭祀專用的刻有“崇恩堂”三字的漢白玉香爐。

頭門屏風上方木匾(東南向西北)

頭門屏風上方木匾

大宗祠中,有一塊立于“明朝萬曆四十一年歲次癸醜十二月吉旦”的紅石碑,真實記錄了當年大宗祠建造的歷史和籌資過程。後廳還有重修的 “祖圖”碑,尊謝尚仁為南社謝氏一世祖,縱觀“祖圖”,南社謝氏族脈淵流一目了然,現在南社謝氏均為謝氏七世祖謝松英(號晚翠)之後裔,曆十二世方有發展,至十四世始散枝開葉,人煙鼎盛,至今已曆二十八世,子孫數千。

橫樑木雕

橫樑木雕

謝氏大宗祠正面

遊罷大宗祠,再回首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老祠堂,它兀自蹲在陽光下的塘邊,仿佛一位飽經歲月的老者,那般的安詳,那般的氣定神閑,雖然經歷朝更迭、毀損,如今在南社人的修復下,依然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謝氏大宗祠側面

崇恩堂內景

崇恩堂內景

謝氏大宗祠的門枕石古雅大氣

宗祠門環

頭門匾額(東南向西北)

立於祠堂左右,凡重大節日升旗祝賀,用以光宗耀祖,激勵後人。旗杆石依次排列,立石的有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謝遇奇、光緒二年丙子恩科中式第九十九名進士欽加禮部郎中祠祭司行走謝元俊等4名進士及5名舉人。透過這一列旗杆石,可以感受到數百年來謝氏子弟在科舉考試中不懈的努力和艱苦奮鬥的付出,觸摸到南社歷史深處文韜武略的余溫,認識到南社人才輩出的根源之所在。

頭門右側內旗杆夾(東北向西南)

頭門右側外旗杆夾(西南向東北)

中堂正面

大宗祠吸引眼球的第三個亮點——追祖敬宗。從“烏衣世胃,玉樹家風”楹聯中走過大門,繞中門,至天井,兩旁為廊屋,拾級而上為正廳。廳堂高敞,橫樑上端掛著紅底金字的“崇恩堂”堂匾,柱子與兩側牆上懸掛多幅楹聯,使廳堂充滿著祠堂的神聖氣氛。尤其是“間關越險寄跡蘆荻墩,樂業安居開基南佘蓢“的楹聯,表達了南社謝氏始祖謝尚仁初來東莞定居之所,勾勒出謝氏家族艱難的創業歷史,更給祠堂增添了文化底蘊。

中堂左側面

中堂右側面

後堂正面

轉入後天井,有祀廳,後牆設有神龕,神龕上刻有瓜瓞綿長的花紋圖案及“百子千孫”字樣,寄寓謝氏子孫福澤綿長之意。神龕分層供奉著始太祖謝希良、始祖謝尚仁等宋元明清歷代最有名氣,且為族人最尊重的八十六位宗祖的牌位。最難能可貴的是大宗祠還保存有始建時祭祀專用的刻有“崇恩堂”三字的漢白玉香爐。

頭門屏風上方木匾(東南向西北)

頭門屏風上方木匾

大宗祠中,有一塊立于“明朝萬曆四十一年歲次癸醜十二月吉旦”的紅石碑,真實記錄了當年大宗祠建造的歷史和籌資過程。後廳還有重修的 “祖圖”碑,尊謝尚仁為南社謝氏一世祖,縱觀“祖圖”,南社謝氏族脈淵流一目了然,現在南社謝氏均為謝氏七世祖謝松英(號晚翠)之後裔,曆十二世方有發展,至十四世始散枝開葉,人煙鼎盛,至今已曆二十八世,子孫數千。

橫樑木雕

橫樑木雕

謝氏大宗祠正面

遊罷大宗祠,再回首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老祠堂,它兀自蹲在陽光下的塘邊,仿佛一位飽經歲月的老者,那般的安詳,那般的氣定神閑,雖然經歷朝更迭、毀損,如今在南社人的修復下,依然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謝氏大宗祠側面

崇恩堂內景

崇恩堂內景

謝氏大宗祠的門枕石古雅大氣

宗祠門環

頭門匾額(東南向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