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了《媽媽是超人》,我一點都不想罵包文婧

文 | Ms姐

最近在看《媽媽是超人》,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從容的胡可,

嗲嗲的伊能靜,而是被罵得最慘的包文婧。兩歲的女兒餃子大哭起來,她完全不知道怎麼哄,一個勁兒講大道理;給孩子擦大便,一邊說「我真的受不了那個味兒」,一邊直接把孩子泡在臉盆裡洗屁股;孩子姥姥要離開的時候,她自己先哭起來,說「你就只擔心餃子,不擔心我……」

掃了一眼評論區,很多留言說「這媽媽太不合格」、「自己還是個孩子怎麼能當媽」、「內心缺愛怎麼可能給孩子愛」、「意外懷孕沒準備好做媽媽吧」,相當嚴厲。

可我倒覺得她很真實。再有經驗的媽媽,還是會有很多無力和無能的時刻,崩潰想大哭的時刻吧,區別不過是,包文婧想哭的時候就哭了,更多的媽媽不允許自己哭,至少不允許自己在孩子面前、大家面前哭。

想起伊能靜去醫院看完眼睛,在回家的車上偷偷看著窗外抹眼淚的一幕。帶孩子的時候,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她表現得多快樂多甜蜜啊,好像無憂無慮的公主一般。我想她是把壓力和悲傷打包放在了一個更深的地方。

還有馬雅舒,

面對兩個頑皮的孩子她明明急得想跳腳,內心也慌亂得沒一點兒辦法,卻還要努力裝出自己「搞得定」的樣子。和同樣養兩個孩子的胡可交流經驗,她問:「你也會崩潰嗎?」聽到一向淡定的胡可說「當然啊」,她才好像長舒了一口氣。

一個朋友給我講了她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她媽媽因為什麼事兒不開心,在家裡大哭,念叨著「過不下去了要離婚」。朋友說她當時很生氣,內心OS是:你怎麼能哭呢?你可是媽媽啊!你怎麼能沒有辦法呢……

現在她也做了媽媽,每次覺得委屈沮喪壓力山大的時候,就躲在洗手間裡,哭夠了再出來,不讓孩子看到。

這些媽媽,讓我好心疼啊。

這幾年大家慢慢接收了一些新的養育理念,比如不限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在他哭鬧的時候抱著他,安慰、陪伴、不評價。可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最近有個流行詞叫做「喪文化」,代表作品有葛優躺,

懶蛋蛋,馬男波傑克,還有這幾天火爆的「喪茶」。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正能量雞湯開始不招人待見了,負能量毒雞湯則異軍突起,比如:

如果你覺得自己又窮又醜、一無是處,不要絕望,至少你的判斷沒有錯。

今天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著急,因為明天很可能還是解決不了。

銀行卡密碼都不想設了,用六位數去保護個位數的存款,想想都心累。

一般標配是加一個或者一串微笑臉。是不是覺得挺眼熟的?你身邊應該也有愛發此類朋友圈的「喪」朋友吧。

但我環顧四周,發現那幾位朋友圈裡最喪的朋友,其實真實生活過得一點都不慘澹,甚至生活品質頗高,精神世界也頗豐富。他們喝著喪茶,看著喪劇,發著很喪的朋友圈——將悲慘的事當笑話輕鬆地講出來,是一種年輕人的時髦。

不是因為上了年紀的人不懂什麼叫「喪」(李松蔚老師就知道啊),只不過女人做了媽媽之後,忽然就不能再「喪」了。

在孩子面前,不能說喪氣話,哪怕是開玩笑;不能做喪氣的事,比方說哭。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尤其是媽媽。

即便是一模一樣的話,媽媽說出來也不再像「喪」的語境裡那麼輕鬆明快了。

想想看,一個少女說「人生好艱難啊」,我們覺得她是自嘲,是幽默;一個媽媽說「人生好艱難啊」,我們會覺得她可能真的過得有點慘。

一個少女時常哭泣,我們覺得那是一種風情,最多說她多愁善感;一個媽媽時常哭泣,則會被冠上更可怕的名詞:產後抑鬱、脾氣不好、怨婦、更年期……

有個好朋友跟我說,她在家裡感到難過的時候,不能說自己難過,只能說「我有點累,想休息一會兒」,然後一個人躲起來。對孩子、對老公、對家人都是如此。

「為什麼不能直接說我很難過呢?」

「一大家子指望著我呢,」她笑著說,「難過不是逃避現實的正當理由呀。」

或許很多爸爸比媽媽賺得多,可是很多媽媽才是家裡精神上的「頂樑柱」。她必須堅強,必須靠譜,必須遇到困境總有辦法,必須什麼都能幹、什麼都能扛,必須默默付出、默默承受。她難過了不可以說她難過,因為全家人都看著她,期待她熟稔地、微笑著應對生活裡的一切。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於謳歌和讚頌這樣勤勞樸實堅強能幹的「媽媽」了?可那不是媽媽啊,是一個全能女超人。對,「媽媽是超人」,多諷刺。

一個時常喪喪地說自己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可能是公司裡最努力上進的那個。

一個總是自嘲單身狗、愛無能的姑娘,也可能是傾盡全力愛過甚至愛著別人的人。

如果我們允許年輕人用「喪」這種方式,紓解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痛苦,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對媽媽溫柔一點,允許她也偶爾「喪一喪」,把糟糕的境遇和心情說出來呢?

當她記錯去幼稚園接孩子的時間,不要責備她說「你這個當媽的怎麼這麼粗心」,允許她發一條吐槽自己的朋友圈,把內疚感含蓄地化解,然後繼續努力生活。

當她手足無措、沮喪難過的時候,允許她理直氣壯地說兩句喪氣話,光明正大地哭上一會兒,哪怕過後再和她一起嘲笑她哭花了的妝。

希望有一天,無論是胡可那樣的靠譜媽媽,還是包文婧那樣的不靠譜媽媽,她們都不需要壓抑內心的「喪情緒」,可以和所有人一樣,盡情調侃自己的不靠譜、不努力、不快樂、不自由。

或許那才會是更大的快樂,更大的自由。

如果你認同,

就給我留一條很喪的留言吧,

我會挑一個最有意思的,

送上一份很「喪」的禮物。

銀行卡密碼都不想設了,用六位數去保護個位數的存款,想想都心累。

一般標配是加一個或者一串微笑臉。是不是覺得挺眼熟的?你身邊應該也有愛發此類朋友圈的「喪」朋友吧。

但我環顧四周,發現那幾位朋友圈裡最喪的朋友,其實真實生活過得一點都不慘澹,甚至生活品質頗高,精神世界也頗豐富。他們喝著喪茶,看著喪劇,發著很喪的朋友圈——將悲慘的事當笑話輕鬆地講出來,是一種年輕人的時髦。

不是因為上了年紀的人不懂什麼叫「喪」(李松蔚老師就知道啊),只不過女人做了媽媽之後,忽然就不能再「喪」了。

在孩子面前,不能說喪氣話,哪怕是開玩笑;不能做喪氣的事,比方說哭。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尤其是媽媽。

即便是一模一樣的話,媽媽說出來也不再像「喪」的語境裡那麼輕鬆明快了。

想想看,一個少女說「人生好艱難啊」,我們覺得她是自嘲,是幽默;一個媽媽說「人生好艱難啊」,我們會覺得她可能真的過得有點慘。

一個少女時常哭泣,我們覺得那是一種風情,最多說她多愁善感;一個媽媽時常哭泣,則會被冠上更可怕的名詞:產後抑鬱、脾氣不好、怨婦、更年期……

有個好朋友跟我說,她在家裡感到難過的時候,不能說自己難過,只能說「我有點累,想休息一會兒」,然後一個人躲起來。對孩子、對老公、對家人都是如此。

「為什麼不能直接說我很難過呢?」

「一大家子指望著我呢,」她笑著說,「難過不是逃避現實的正當理由呀。」

或許很多爸爸比媽媽賺得多,可是很多媽媽才是家裡精神上的「頂樑柱」。她必須堅強,必須靠譜,必須遇到困境總有辦法,必須什麼都能幹、什麼都能扛,必須默默付出、默默承受。她難過了不可以說她難過,因為全家人都看著她,期待她熟稔地、微笑著應對生活裡的一切。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於謳歌和讚頌這樣勤勞樸實堅強能幹的「媽媽」了?可那不是媽媽啊,是一個全能女超人。對,「媽媽是超人」,多諷刺。

一個時常喪喪地說自己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可能是公司裡最努力上進的那個。

一個總是自嘲單身狗、愛無能的姑娘,也可能是傾盡全力愛過甚至愛著別人的人。

如果我們允許年輕人用「喪」這種方式,紓解他們生活中遇到的痛苦,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對媽媽溫柔一點,允許她也偶爾「喪一喪」,把糟糕的境遇和心情說出來呢?

當她記錯去幼稚園接孩子的時間,不要責備她說「你這個當媽的怎麼這麼粗心」,允許她發一條吐槽自己的朋友圈,把內疚感含蓄地化解,然後繼續努力生活。

當她手足無措、沮喪難過的時候,允許她理直氣壯地說兩句喪氣話,光明正大地哭上一會兒,哪怕過後再和她一起嘲笑她哭花了的妝。

希望有一天,無論是胡可那樣的靠譜媽媽,還是包文婧那樣的不靠譜媽媽,她們都不需要壓抑內心的「喪情緒」,可以和所有人一樣,盡情調侃自己的不靠譜、不努力、不快樂、不自由。

或許那才會是更大的快樂,更大的自由。

如果你認同,

就給我留一條很喪的留言吧,

我會挑一個最有意思的,

送上一份很「喪」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