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紐約時報:中國留學生海外代購成產業鏈,淨出口額高達億萬美元

以前經常聽家長跟我開玩笑說:“如果我當年讀書時能中大獎,我肯定不讀書了,這樣我這輩子就可以提前享受人生,不像現在這麼累。”

我們中國人務實,這個想法很樸實也很現實。

我們從小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讀書,那樣你就可以有個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這兩年我們開始尊重各行各業,最早的時候,父母都是指著一個工作看似低下的職業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就像他一樣。

我們總是想方設法通過身邊的例子讓孩子明白學習與好生活好工作的關聯性,所以孩子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我要好好學習,不然會沒錢,會被人瞧不起。

功利的種子,

就這樣經由我們的手,親自種在了孩子的腦海中。

因此,孩子通過我們的教育得出的錯誤結論。他們本身或許很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又枯燥又無聊。但他們會人為,學習就是為了掙錢,那我掙錢了,就不用學習了。

所以有很多學生另闢蹊徑,為了擺脫學習而掙錢,有做遊戲主播的,有做代購的,有自己創業的。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從小沉迷網路遊戲,玩得一手好遊戲。父母本想著送他出國留學,但是他死活不去。為此,他跟父母大吵過幾次,最後索性搬出家門,每個月靠當遊戲主播賺錢。我去找他聊天的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不讀書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現在很開心,幹的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趕上主播正在紅利期,能達到年薪數十萬。

他還算了一筆賬,比起同齡人,他已經算是個成功人士,他覺得出國留學付出那麼大,最後還不是為了鍍金回來能找個好工作,跟那些完成學業工作的人相比現在得他只不過先人一步完成賺錢的目標。

“我已經很成功了,也不缺錢,難道讀書不是為了賺錢?”他說。

反正我掙錢了,你們就閉嘴了,不用再逼著我學習了。

他們就是這樣想的,雖然,有些孩子效果著實不錯,

好像已經“成功了”。

《紐約時報》前幾天報導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做代購,淨出口總額高達6億美元,有些中國留學生乾脆成立了公司,專職做代購。

或許他們是同齡人中的成功者,但犧牲學業換來的這種成功到底值不值?

有的家長說,值,你看人家比爾蓋茨,

輟學創業不照樣遠超同齡人。話是沒錯,但是誰能保證保證自己的孩子就是下一個比爾蓋茨?

況且,比爾蓋茨的家境擺在那裡,即使失敗了,還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撐著他。你呢?

你的孩子犧牲了學業,犧牲了年紀,萬一成不了比爾蓋茨,只是曇花一現,然後草草落幕,這時你的孩子何去何從?

按照中國目前的情況,他肯定是仍然要繼續讀書的,因為至少得有個文憑。我們不能否認在中國,文憑依然是前提條件,沒有這個硬指標,孩子幹什麼都困難重重。

再退一步講,就算成功了,讀書與金錢哪個更重要?至少,在很多成功人士的回答中,他們都抱有對於讀書的遺憾。

在當今社會,沒有金錢確實無法保證正常生活,但是追求金錢的同時,沒有讀書積累的涵養,這個人最多只能算“暴發戶”而不是成功人士。

讀書,被我們附上了太多工具性色彩在裡面,有人說,是我們父母本身地位低,想讓孩子讀書改變命運,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

孩子當一個“暴發戶”,雖然物質上滿足了,但是精神上,是貧瘠的。

讀書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賺錢這一種目的,追求財富只是其中之一,要知道,精神貧瘠的人,縱使財富取之不盡,也常會感到孤獨。

哈佛大學校訓是“真理(Veritas)”,這所百年名校通過這個簡單的單詞告訴這些精英學子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了真理而讀書,我們中國的孩子,在教育上可能會被金錢左右。但是,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探索真理,追求夢想才能讓孩子對於人生有自己的認知,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當讀書的目的變得複雜而不單純的時候,我們便都成了金錢的奴僕。

文憑依然是前提條件,沒有這個硬指標,孩子幹什麼都困難重重。

再退一步講,就算成功了,讀書與金錢哪個更重要?至少,在很多成功人士的回答中,他們都抱有對於讀書的遺憾。

在當今社會,沒有金錢確實無法保證正常生活,但是追求金錢的同時,沒有讀書積累的涵養,這個人最多只能算“暴發戶”而不是成功人士。

讀書,被我們附上了太多工具性色彩在裡面,有人說,是我們父母本身地位低,想讓孩子讀書改變命運,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

孩子當一個“暴發戶”,雖然物質上滿足了,但是精神上,是貧瘠的。

讀書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賺錢這一種目的,追求財富只是其中之一,要知道,精神貧瘠的人,縱使財富取之不盡,也常會感到孤獨。

哈佛大學校訓是“真理(Veritas)”,這所百年名校通過這個簡單的單詞告訴這些精英學子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了真理而讀書,我們中國的孩子,在教育上可能會被金錢左右。但是,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探索真理,追求夢想才能讓孩子對於人生有自己的認知,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當讀書的目的變得複雜而不單純的時候,我們便都成了金錢的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