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歷史偽說,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

從小到大,我們就聽過很多的勵志故事,有些故事是文人編纂出來的,而有的故事則是根據歷史事實傳出來的。但是,人們傳說中的歷史故事就都是真的嗎?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個人們熟知的故事:臥薪嚐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於蒲松齡老先生的這段話,大多數人應該都不陌生吧,這幾句話,也很可能作為過許多人勵志的座右銘。而這段話中“臥薪嚐膽”一詞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成語。

在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的夫差打敗了,帶領剩下的五千兵馬逃到了會稽,但最後還是被吳軍圍了個水泄不通。於是越王勾踐只能是向吳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越王勾踐到了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等到越王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勾踐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每天睡覺都躺在硬柴上,

每次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告訴自己不能忘記越國滅亡的痛楚,一直激勵著自己的勇氣和鬥志。勾踐經過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懈的努力,他最終戰勝了強大的吳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嚐膽”的來歷。現在的人們常常用這個成語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

然而,大家熟知的,就一定是真的嗎?越王勾踐真的曾經臥過薪嘗過膽嗎,卻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嚐膽過,有的說他“臥薪”而沒有“嘗膽”,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難道這個流傳千古、帝王發憤圖強的經典故事,真的是一個欲蓋彌彰的大謊言嗎?

《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蹟的歷史典籍,

但在這兩本史籍中都沒有講到過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情。

一直到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曾說:“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但這段話中並沒有提到“臥薪”二字。那麼“臥薪”呢?司馬遷筆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臥薪”呢?但可惜的是,

司馬遷並沒有給出更為詳細的交代。之後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為基礎,對此並沒有更深的描述。

而最先將“臥薪”和“嘗膽”兩個詞連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大詩人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這一帶有遊戲色彩的書信中曾經說道:“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蘇軾在這裡指的是孫權,和越王勾踐沒有任何關係。

一直發展到後來,真正將“臥薪嚐膽”用在勾踐身上並廣為流傳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魚在《浣紗記》中曾對越王勾踐“臥薪”和“嘗膽”的事情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到了後來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多次的提到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清初的吳乘權也在《綱鑒易知錄》中曾經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臥薪嚐膽。”正是這些文學作品的大量描述,才使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但他的真實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臥薪”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宋代,有些學者表示不能認同。他們認為東漢《吳越春秋》中記載越王勾踐“用蓼攻之以目臥”就是“臥薪”的意思。所謂的“蓼”清代的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來刺激自己。“臥薪”和“嘗膽”分別就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後來人們把“臥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一種曲解。

到了現在,不管勾踐有沒有“臥薪嚐膽”這件事,其實我們只要保留和堅信這種為了目標堅忍不拔的態度和精神就好了。歷史上很多事情,就從文字流傳和記載來說,我們又能否說它們全部都是真的呢?或許它們的真偽已經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們對我們後世的影響和價值,和後來人們對待它們的看法和態度,以及從中感悟到的理念和信仰。

一直發展到後來,真正將“臥薪嚐膽”用在勾踐身上並廣為流傳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魚在《浣紗記》中曾對越王勾踐“臥薪”和“嘗膽”的事情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到了後來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多次的提到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清初的吳乘權也在《綱鑒易知錄》中曾經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臥薪嚐膽。”正是這些文學作品的大量描述,才使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但他的真實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臥薪”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宋代,有些學者表示不能認同。他們認為東漢《吳越春秋》中記載越王勾踐“用蓼攻之以目臥”就是“臥薪”的意思。所謂的“蓼”清代的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來刺激自己。“臥薪”和“嘗膽”分別就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後來人們把“臥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一種曲解。

到了現在,不管勾踐有沒有“臥薪嚐膽”這件事,其實我們只要保留和堅信這種為了目標堅忍不拔的態度和精神就好了。歷史上很多事情,就從文字流傳和記載來說,我們又能否說它們全部都是真的呢?或許它們的真偽已經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們對我們後世的影響和價值,和後來人們對待它們的看法和態度,以及從中感悟到的理念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