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水墨胡同第一人│泛黃的宣紙,永不褪色的胡同記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被漂浮在空氣中的集裝箱綁架了!

但,他的一輩子都和黑白灰的胡同暈染在一起,前半輩子住胡同,後半輩子不停的畫胡同。對他來說,那裡包裹著他半輩子的記憶。

彭英才,“京城胡同第一人”,“工筆加水墨”技法的開創者。

在胡同裡住了40年,從來沒想過要離開

1960年,彭英才出生在北京一條普通的胡同裡。

狹長的甬道,斑駁的牆壁,幾個不同的家庭,融洽的生活在一個熱鬧的大雜院裡。

家長上晚班,孩子可以到鄰居家吃飯寫作業;下雨了,有鄰居幫忙收晾曬的被褥和衣服;一家做好吃的,幾乎全院的人都能沾上光……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喜歡在自行車車座上罩一個座套。

彭英才就給左鄰右舍畫花樣,讓大人用縫紉機砸在座套上,這也是他最早的美術作品。

彭英才在胡同裡生活了40年,後來因為拆遷,才戀戀不捨的搬進了鋼筋混凝土堆砌的樓房。現在的鄰居,恨不得半年也見不上一回面兒。

“去今留古”畫胡同

逐漸消失的胡同文化讓彭英才覺得可惜,他提起畫筆,憑著記憶勾勒出了自家的老屋。自此,他便把繪畫方向由工筆侍女和工筆花鳥,變成了“水墨胡同”。

失去的家

彭英才畫的每一條胡同,都是相機記錄的真實畫面。

雜草叢生的房檐,

破舊的門窗,甚至板車、水桶、蜂窩煤……都是他描繪的重點。不過有時,也並非百分百的還原。胡同裡停放的汽車,牆壁上掛著的空調,他就會刻意隱去。

雖然彭英才會對作品稍作加工,但他拒絕寫意的繪畫方式。在他看來,寫意可以直抒胸臆,可始終不夠細膩。

工筆加水墨的繪畫技法太過複雜,容易暈染的生宣紙也讓許多人頭疼。一幅畫要畫一個月左右,一筆一畫都沒有回頭路,所以,至今仍沒有人有勇氣去學。

在泛黃的宣紙上憶胡同

不畫畫就手癢,是彭英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過,偶爾他也會放下畫筆,走街串巷,去“留住”胡同。

他有一幅作品叫《百花深處》,畫的是護國寺的大殿外景。可是,當他再次走訪到這裡的時候,護國寺大殿已經在一次火災中付之一炬。現在,他只能通過《百花深處》這幅畫作,去重溫護國寺大殿的“真容”了。

胡同剛開始沒的時候,有人只是覺得破舊的老房子沒了,後來才發現,是記憶沒了,而他們的後輩,連記憶的資格都沒了。

他把北京胡同記錄在紙上,讓更多的人瞭解北京胡同,瞭解真正的北京文化,也讓老北京人能在畫裡,再看一眼自己的家。


某個晌午,你是否就是在這樣的門墩旁,大口的吃著炸醬麵,跟老鄰居嘮著家常?

在泛黃的宣紙上憶胡同

不畫畫就手癢,是彭英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過,偶爾他也會放下畫筆,走街串巷,去“留住”胡同。

他有一幅作品叫《百花深處》,畫的是護國寺的大殿外景。可是,當他再次走訪到這裡的時候,護國寺大殿已經在一次火災中付之一炬。現在,他只能通過《百花深處》這幅畫作,去重溫護國寺大殿的“真容”了。

胡同剛開始沒的時候,有人只是覺得破舊的老房子沒了,後來才發現,是記憶沒了,而他們的後輩,連記憶的資格都沒了。

他把北京胡同記錄在紙上,讓更多的人瞭解北京胡同,瞭解真正的北京文化,也讓老北京人能在畫裡,再看一眼自己的家。


某個晌午,你是否就是在這樣的門墩旁,大口的吃著炸醬麵,跟老鄰居嘮著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