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訪民間文物修復師:我們的手藝絕對比一般博物館修復師要好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走入了老百姓的視野。紀錄片中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可謂是大國工匠的代名詞。然而,

博物館的系統之外,在廣大的民間,對於文物修復,也有很大的需求。比如在江蘇溧陽,就有不少民間的文物修復師。他們大多是廣東人,日常以修復陶瓷器為主。在歷史上,溧陽是整個江浙滬地區商周時期土墩墓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陶器是當時主要的陪葬品。出於各種原因出土的陶器幾乎都是破損的,而破損的文物很難在文物市場上賣起價格,所以產生了精修的需求。
久而久之,在溧陽地區,就形成了文物修復的產業。據業內人士表示,在整個長三角地區,陶瓷修復手藝最精湛的地區有兩個:一個是浙江上虞,另一個就是江蘇溧陽。在溧陽地區的民間文物修復師中,29歲的廣東潮汕人許志偉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

許志偉

姐夫領進門

被問及是如何開始從事這一行的時候,許志偉說是被姐夫領進門:“做我們這一行一般都是這樣,一代傳一代,而且都是親屬之間互相傳,不會傳給外人。”

許志偉的姐夫

“我們家族最早接觸這個,是我姐夫的爸爸。他原來在廣東老家的時候是做油漆工的,

但是閑下來的時候也愛倒騰些古董什麼的。後來他的幾個朋友到溧陽來‘鏟地皮’

從11年到現在,許志偉入行已經六年了,他笑稱做這一行不能超過十年,不然腰椎和頸椎都吃不消。他說做文物修復,好處在於自由,每天工作多久完全看自己的心情,至於收入,“肯定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一個月一萬塊差不多了,古董行業其實遠沒有你想像的賺錢”,許志偉笑著說。

等待許志偉去修復的破損文物

因其不可再生性,文物的定價大大有別於一般商品。同樣,修復文物的價格也不同於修復一般商品。許志偉介紹說,並不是一件文物的破損程度越嚴重、修復量越大,他收取的費用就越高。決定修復費用更重要的因素是相似文物的存量、修復工藝的繁雜程度以及修復完成之後的文物能在市場上賣到多少價錢。“所以我們做文物修復的人自己一般也會做古董商,也買進賣出一些文物,而且我們經手的東西太多了,基本上大致看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假的,甚至是從哪裡出來的,之前是誰手上的也大概瞭解。有些比較黑心的自己還仿冒一些,就是做假古董嘛,以假亂真,騙騙外行人,能賺不少錢。”

許志偉姐夫經手修復的文物修復前的情況(圖片由許志偉姐夫提供)

修復中

修復後

民間修復與博物館修復的區別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文物修復師”這個冷僻的職業在一夜間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許志偉說他當然也看過,但不同于一般觀眾觀看時的獵奇心態,他思考的更多是官方或是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與民間的文物修復之間有何不同。

“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要求‘修舊如舊’,目的是盡可能地恢復文物的原貌。文物修復的指導理念是‘最小的干預,最有效的保護’,而且他們在修陶器的時候,一般用料以石膏為主”,許志偉解釋說,“我們民間的文物修復師一般都是做商業修復,要求把文物修得完好如初,某種程度上說是給文物做個整容手術。在修復材料上,我們主要以樹脂矽膠為主”。

許志偉的姐夫在修復陶罐

記者進一步瞭解到,在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在正式修復前,需要對修復材料和方法要進行科學論證,要弄清楚原材料與修復材料之間在比熱容、密度、收縮率等各個方面是否相容。一般來說,博物館修復不趕工期、不惜成本,因此對於材料和方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嚴謹,要保證不會對文物造成任何破壞。而民間修復基本都是商業行為,在材料和方法的使用上,更多的是憑經驗和感覺,民間修復的核心是最後的修復效果。

當被問及與博物館修復師的水準比較時,許志偉自信地說:“故宮或是其他那些最頂級的博物館我們不好說,但是和一般地方級的博物館修復比,我們絕對比他們做的好。畢竟我們是直接面向客戶和市場的,如果修得不好,以後就沒人來找你修了,你還怎麼吃這碗飯?其實很多博物館的修復師傅,也是從民間找去的。”

“但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比如說不管是博物館修復還是民間修復,基本都是嚴格的師徒制,都是一個傳一個,不大有那種大班集體授課的情況。我們整個行業都是這樣,非常不‘現代’”。

雖然入行六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許志偉說他經手修過的文物已經數不清了,他平常的一大愛好就是逛博物館,不管去到哪個地方,都要去看一看當地的博物館。“好幾次我都在博物館裡看到了自己修的陶罐,在市場上倒來倒去最後還是被博物館買走了,這個感覺挺讓自己欣喜的。”

許志偉介紹說,並不是一件文物的破損程度越嚴重、修復量越大,他收取的費用就越高。決定修復費用更重要的因素是相似文物的存量、修復工藝的繁雜程度以及修復完成之後的文物能在市場上賣到多少價錢。“所以我們做文物修復的人自己一般也會做古董商,也買進賣出一些文物,而且我們經手的東西太多了,基本上大致看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假的,甚至是從哪裡出來的,之前是誰手上的也大概瞭解。有些比較黑心的自己還仿冒一些,就是做假古董嘛,以假亂真,騙騙外行人,能賺不少錢。”

許志偉姐夫經手修復的文物修復前的情況(圖片由許志偉姐夫提供)

修復中

修復後

民間修復與博物館修復的區別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文物修復師”這個冷僻的職業在一夜間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許志偉說他當然也看過,但不同于一般觀眾觀看時的獵奇心態,他思考的更多是官方或是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與民間的文物修復之間有何不同。

“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要求‘修舊如舊’,目的是盡可能地恢復文物的原貌。文物修復的指導理念是‘最小的干預,最有效的保護’,而且他們在修陶器的時候,一般用料以石膏為主”,許志偉解釋說,“我們民間的文物修復師一般都是做商業修復,要求把文物修得完好如初,某種程度上說是給文物做個整容手術。在修復材料上,我們主要以樹脂矽膠為主”。

許志偉的姐夫在修復陶罐

記者進一步瞭解到,在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在正式修復前,需要對修復材料和方法要進行科學論證,要弄清楚原材料與修復材料之間在比熱容、密度、收縮率等各個方面是否相容。一般來說,博物館修復不趕工期、不惜成本,因此對於材料和方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嚴謹,要保證不會對文物造成任何破壞。而民間修復基本都是商業行為,在材料和方法的使用上,更多的是憑經驗和感覺,民間修復的核心是最後的修復效果。

當被問及與博物館修復師的水準比較時,許志偉自信地說:“故宮或是其他那些最頂級的博物館我們不好說,但是和一般地方級的博物館修復比,我們絕對比他們做的好。畢竟我們是直接面向客戶和市場的,如果修得不好,以後就沒人來找你修了,你還怎麼吃這碗飯?其實很多博物館的修復師傅,也是從民間找去的。”

“但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比如說不管是博物館修復還是民間修復,基本都是嚴格的師徒制,都是一個傳一個,不大有那種大班集體授課的情況。我們整個行業都是這樣,非常不‘現代’”。

雖然入行六年的時間並不算長,但許志偉說他經手修過的文物已經數不清了,他平常的一大愛好就是逛博物館,不管去到哪個地方,都要去看一看當地的博物館。“好幾次我都在博物館裡看到了自己修的陶罐,在市場上倒來倒去最後還是被博物館買走了,這個感覺挺讓自己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