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絕對絕對是被低估的國產傑作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dsmovie)

在中國影迷圈,有一個越傳越玄乎的謠言——

《霸王別姬》是陳凱歌之父,陳懷皚“代拍”的。

這個謠言的依據是——要不然,怎麼解釋《霸王別姬》後,陳凱歌的水準斷崖式下跌。

對於這個謠言,Sir是嗤之以鼻的。

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傳播無知。

且不說在《霸王別姬》之前,陳凱歌已有《黃土地》這樣位居中國電影高峰的作品,即使是陳懷皚老先生去世後(1994年),陳凱歌也不是沒拍過偉大的電影。

某種程度,甚至不遜《霸王》。

今天,《毒舌》就想談談這部陳凱歌生涯被低估的傑作——

《荊軻刺秦王》

文 / 孔鯉

毒舌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好電影自有下馬威。

第一眼,《荊軻刺秦王》就不同尋常。

故事的開篇是這樣的:

戰國末年,七國爭雄

秦王嬴政,野心最大

意圖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然後,出片名。

看背景,看字體,感覺出什麼?

是的,肅殺之氣。

全片的字體都是這種強烈的金戈鐵馬,昭示著這是戰火紛紛的戰國,這是冷兵器為王的天下。

《刺秦》,不僅刺向秦始皇,也刺向那個時代。

在我們的印象中,秦始皇是這樣子的。

但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秦王為人,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

不正是李雪健老師這個樣子嗎?

縱觀之前有關秦始皇的影視,只有陳凱歌的《刺秦》,敢於“顛覆”過去人們對秦始皇的印象。

我們現在談嬴政,往往直接稱呼其為“秦始皇”,但這是歷史加在他身上的符號,他本身是什麼?是一個人。

這個人當過人質,也承載著祖輩的壓力,他當然是強者,但他的強悍不是天生的。

所以,當李雪健飾演的秦始皇露臉時,他一點不霸氣。

他滿臉猥瑣且嚴肅,被人詢問——

你忘了秦國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是要做嬴政還是要做秦王,這是全片最大的主題之一。

然後我們看到嬴政的回答,一刻也不敢忘啊!

嗯,不敢。

這是他的選擇,但這種選擇,更像是順從。

同樣是拍秦國電影,張藝謀凸顯的是秩序,是國家意志對個人自由的閹割,而《刺秦》,恰恰站在它的反面。

它始終關注人。

比如嬴政。

電影沒有直接去表現嬴政的人物形象,而是通過他身邊最重要的三個人來側面呈現。

他們分別是趙太后、嫪毐和呂不韋。

這個畫面不言而喻——

嫪毐的附屬是趙太后,秦王只要不動趙太后,嫪毐就不會有事,所以他會說“我是只知有母后,不知有天下”;

呂不韋則需要發動對六國的戰爭來穩定自己的相位,可是又不能全滅,全滅了自己就沒有價值了,所以嫪毐說“六國都滅了,相國讓誰”,呂不韋迅速和他結為同盟。

短短幾句話,就看出他們的關係和恐懼。

一個是自己的母后,一個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電影裡是這麼設置的),都是至親,卻時時刻刻算計自己。

為什麼帝王自稱寡人?因為到處是以親情為名的陷阱。

尤其是李雪健獨特的嗓音、那種讓人不適的腔調,喧囂著整個朝堂,從一本正經到瘋瘋癲癲到面露凶光,像是怪物在嚎。

我們來分析一下嬴政的想法,一方面,不能公開父親身份,手握重權的相國(呂不韋);一方面,又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兩邊都得罪不了,如何化解?突破口,就在嫪毐。

這一場戲僅三十多個字,卻在這一問一答中迅速讓觀眾感受到嬴政終於使用起了王權的威嚴。

他讓嫪毐意識到,“大王說幾就是幾”。

嬴政變了。

為了對抗自己身邊人,為了防止他們用權力來對付自己,他把自己,變成最大的權力。

壓倒嬴政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呂不韋。

很多影視作品編排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父親,是灑狗血。

《刺秦》不是。

一方面,當嬴政為了權力的合法性,必須殺死親生父親。

而弑父,也徹底讓他變成一架冷酷的機器。

意味深長的是,片中的呂不韋,正是陳凱歌自己演的,他說:“……因為兒子,是不會殺自己父親的……”

陳凱歌在表演這一段時,飽含熱淚。

顯然,他想到了自己——

父親(陳懷皚)和一排人彎著腰,在會場上接受批鬥。父親的“黑帽子”是“國民黨分子、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當人群中響起“打倒”的口號時,陳凱歌也跟著喊了起來。

當時,戴紅袖章的人讓陳凱歌上臺揭發自己的父親。14歲的孩子並沒有真正明白需要揭發什麼,他迎著眾人的目光站在父親面前,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後來,父親抬頭看陳凱歌的時候,陳凱歌伸手在父親的肩上推了一下。父親似乎想躲,但沒有躲開,腰越發彎了下去。推過之後,不知為什麼,陳凱歌忽然特別想哭,強忍著的淚水一直流到了喉嚨裡……

如果動手了,他就是秦王。如果不動手,他就是嬴政。

在嬴政猶豫時,本片開頭那句話又出現了,“你忘記了秦國世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最終,呂不韋自盡了,嬴政封閉了內心最後的一扇門,成了秦王。

如果說嬴政是從人變成機器,那荊軻,則是從機器,變成人。

開篇簡潔明瞭,讓你去殺一個人。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描寫,也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憐憫,此時的荊軻,只是一個“刺客”,不是一個“人”。

是不是看不懂這一幀?

如果沒有看過電影,你決計想像不出這是什麼,這是一堵牆,是荊軻被捉住後,有人拿著他的頭往牆上撞的畫面中的一幀。

荊軻和樊於期席地而坐,樊於期說:“你說我的門是朝哪邊的?”

荊軻:“秦國。”

樊於期點頭:“對了。”

一聲巨雷傳來,樊於期出畫。

荊軻站在雨中,身後傳來樊於期拔劍自刎的聲音,荊軻接水洗臉。雨是傾盆大雨,嘩啦嘩啦地從天而降,拔劍聲在大雨聲中近在咫尺般清晰。

史書記載,荊軻經此,“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這一刻他終於知道,燕太子在逼他,樊於期也在逼他。能讓他成為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

《刺秦》的第三個人,是嫪毐。

嫪毐是什麼?

是一個奸戾嗎?是一個混帳嗎?

嫪毐首先是一個人。

這是《刺》的核心之一,只有塑造出人,你才能去理解他。

嫪毐想的是什麼呢?

《刺秦》大大淡化了嫪毐政治陰謀家的形象,側重於寫他和太后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情感上的欲望和需求。

“是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那兩個兒子。現在事情敗了,人都會以為我是貪戀富貴,才惹殺身之禍。其實只不過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樣過日子。要在民間,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難了。”

“不哭,一哭,倒像是咱們錯了。”

說白了,嫪毐一直尋找一個普通人的情感,但這種情感於權力漩渦,不值一提。

他對秦王嬴政說:

你好一個孝子,哪裡知道做母親的寂寞

但也恰恰在此之後,嬴政不再為孝,他殺了自己的父親。

整個故事的結構很有意思。嫪毐的證道、嬴政的證道、荊軻的證道,一詠三歎,直到最後一章奏起合樂。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荊軻刺秦。

很多影視作品會著重描寫這一段,但本片卻在這迅速輕描淡寫過去了。

故事的最終,刺客變成了荊軻,嬴政變成了秦王,個體意志終於和國家意志對抗。荊軻輸了,他“倚柱而笑”(《史記》語),他輸了,為什麼還會倚柱而笑?

因為對他自己而言,他成功了。

他不是燕太子、樊於期所要的殺人機器。

荊軻的目的不是刺秦,他要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

從人變成機器,是嬴政到秦王;

從機器變成人,是刺客到荊軻。

《荊軻刺秦王》,說的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理想主義覆滅了,一個理想主義也以死重生了。

多年以後,陳凱歌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說——

我拍過《荊軻刺秦王》,荊軻以一己之力面對秦始皇,願望美好,並不代表你有權利去為一個崇高目標讓萬千人去犧牲。我講過,動機的高尚並不賦予你行為卑鄙的權利,統一天下的美好願望,並不應使萬千人喪失生命。

更不能說,為了一個大的目標,你應該死。

所以,陳凱歌不喜歡張藝謀的《英雄》。

這是一出充滿道德焦慮的寓言,陳凱歌本身就是一個擺脫不了道德焦慮的人。

你看他的作品,不論是早期的《黃土地》,中期《霸王別姬》,乃至《刺秦》,都是在書寫大時代裡人性的沉浮,痛心自我的墮落,而他始終迷戀,那些頑固的,堅決不彎腰的個體。

某種程度,陳凱歌是一個知識憤青。

諷刺的是,大張旗鼓的《刺秦》失利後,陳凱歌也向市場,低下他的頭顱。

可以說,自《刺秦》後的陳凱歌作品,都在自我表達和大眾需求之間,遊移不定。

陳凱歌再也沒有如此熱烈,近乎宣洩的呐喊。

憤怒在他身上褪去,變成左右為難的妥協。

是陳凱歌不適應新時代,還是時代不再需要陳凱歌?

我不知道。

我只是可惜,今天中國,再難找到《荊軻刺秦王》這樣勇敢而坦誠的作者電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毒舌電影App—— 嚴選好片,最大電影自媒體影評平臺,千萬影迷聚集的影視社區。

而是通過他身邊最重要的三個人來側面呈現。

他們分別是趙太后、嫪毐和呂不韋。

這個畫面不言而喻——

嫪毐的附屬是趙太后,秦王只要不動趙太后,嫪毐就不會有事,所以他會說“我是只知有母后,不知有天下”;

呂不韋則需要發動對六國的戰爭來穩定自己的相位,可是又不能全滅,全滅了自己就沒有價值了,所以嫪毐說“六國都滅了,相國讓誰”,呂不韋迅速和他結為同盟。

短短幾句話,就看出他們的關係和恐懼。

一個是自己的母后,一個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電影裡是這麼設置的),都是至親,卻時時刻刻算計自己。

為什麼帝王自稱寡人?因為到處是以親情為名的陷阱。

尤其是李雪健獨特的嗓音、那種讓人不適的腔調,喧囂著整個朝堂,從一本正經到瘋瘋癲癲到面露凶光,像是怪物在嚎。

我們來分析一下嬴政的想法,一方面,不能公開父親身份,手握重權的相國(呂不韋);一方面,又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兩邊都得罪不了,如何化解?突破口,就在嫪毐。

這一場戲僅三十多個字,卻在這一問一答中迅速讓觀眾感受到嬴政終於使用起了王權的威嚴。

他讓嫪毐意識到,“大王說幾就是幾”。

嬴政變了。

為了對抗自己身邊人,為了防止他們用權力來對付自己,他把自己,變成最大的權力。

壓倒嬴政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呂不韋。

很多影視作品編排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父親,是灑狗血。

《刺秦》不是。

一方面,當嬴政為了權力的合法性,必須殺死親生父親。

而弑父,也徹底讓他變成一架冷酷的機器。

意味深長的是,片中的呂不韋,正是陳凱歌自己演的,他說:“……因為兒子,是不會殺自己父親的……”

陳凱歌在表演這一段時,飽含熱淚。

顯然,他想到了自己——

父親(陳懷皚)和一排人彎著腰,在會場上接受批鬥。父親的“黑帽子”是“國民黨分子、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當人群中響起“打倒”的口號時,陳凱歌也跟著喊了起來。

當時,戴紅袖章的人讓陳凱歌上臺揭發自己的父親。14歲的孩子並沒有真正明白需要揭發什麼,他迎著眾人的目光站在父親面前,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後來,父親抬頭看陳凱歌的時候,陳凱歌伸手在父親的肩上推了一下。父親似乎想躲,但沒有躲開,腰越發彎了下去。推過之後,不知為什麼,陳凱歌忽然特別想哭,強忍著的淚水一直流到了喉嚨裡……

如果動手了,他就是秦王。如果不動手,他就是嬴政。

在嬴政猶豫時,本片開頭那句話又出現了,“你忘記了秦國世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最終,呂不韋自盡了,嬴政封閉了內心最後的一扇門,成了秦王。

如果說嬴政是從人變成機器,那荊軻,則是從機器,變成人。

開篇簡潔明瞭,讓你去殺一個人。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描寫,也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憐憫,此時的荊軻,只是一個“刺客”,不是一個“人”。

是不是看不懂這一幀?

如果沒有看過電影,你決計想像不出這是什麼,這是一堵牆,是荊軻被捉住後,有人拿著他的頭往牆上撞的畫面中的一幀。

荊軻和樊於期席地而坐,樊於期說:“你說我的門是朝哪邊的?”

荊軻:“秦國。”

樊於期點頭:“對了。”

一聲巨雷傳來,樊於期出畫。

荊軻站在雨中,身後傳來樊於期拔劍自刎的聲音,荊軻接水洗臉。雨是傾盆大雨,嘩啦嘩啦地從天而降,拔劍聲在大雨聲中近在咫尺般清晰。

史書記載,荊軻經此,“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這一刻他終於知道,燕太子在逼他,樊於期也在逼他。能讓他成為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

《刺秦》的第三個人,是嫪毐。

嫪毐是什麼?

是一個奸戾嗎?是一個混帳嗎?

嫪毐首先是一個人。

這是《刺》的核心之一,只有塑造出人,你才能去理解他。

嫪毐想的是什麼呢?

《刺秦》大大淡化了嫪毐政治陰謀家的形象,側重於寫他和太后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情感上的欲望和需求。

“是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那兩個兒子。現在事情敗了,人都會以為我是貪戀富貴,才惹殺身之禍。其實只不過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樣過日子。要在民間,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難了。”

“不哭,一哭,倒像是咱們錯了。”

說白了,嫪毐一直尋找一個普通人的情感,但這種情感於權力漩渦,不值一提。

他對秦王嬴政說:

你好一個孝子,哪裡知道做母親的寂寞

但也恰恰在此之後,嬴政不再為孝,他殺了自己的父親。

整個故事的結構很有意思。嫪毐的證道、嬴政的證道、荊軻的證道,一詠三歎,直到最後一章奏起合樂。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荊軻刺秦。

很多影視作品會著重描寫這一段,但本片卻在這迅速輕描淡寫過去了。

故事的最終,刺客變成了荊軻,嬴政變成了秦王,個體意志終於和國家意志對抗。荊軻輸了,他“倚柱而笑”(《史記》語),他輸了,為什麼還會倚柱而笑?

因為對他自己而言,他成功了。

他不是燕太子、樊於期所要的殺人機器。

荊軻的目的不是刺秦,他要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

從人變成機器,是嬴政到秦王;

從機器變成人,是刺客到荊軻。

《荊軻刺秦王》,說的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理想主義覆滅了,一個理想主義也以死重生了。

多年以後,陳凱歌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說——

我拍過《荊軻刺秦王》,荊軻以一己之力面對秦始皇,願望美好,並不代表你有權利去為一個崇高目標讓萬千人去犧牲。我講過,動機的高尚並不賦予你行為卑鄙的權利,統一天下的美好願望,並不應使萬千人喪失生命。

更不能說,為了一個大的目標,你應該死。

所以,陳凱歌不喜歡張藝謀的《英雄》。

這是一出充滿道德焦慮的寓言,陳凱歌本身就是一個擺脫不了道德焦慮的人。

你看他的作品,不論是早期的《黃土地》,中期《霸王別姬》,乃至《刺秦》,都是在書寫大時代裡人性的沉浮,痛心自我的墮落,而他始終迷戀,那些頑固的,堅決不彎腰的個體。

某種程度,陳凱歌是一個知識憤青。

諷刺的是,大張旗鼓的《刺秦》失利後,陳凱歌也向市場,低下他的頭顱。

可以說,自《刺秦》後的陳凱歌作品,都在自我表達和大眾需求之間,遊移不定。

陳凱歌再也沒有如此熱烈,近乎宣洩的呐喊。

憤怒在他身上褪去,變成左右為難的妥協。

是陳凱歌不適應新時代,還是時代不再需要陳凱歌?

我不知道。

我只是可惜,今天中國,再難找到《荊軻刺秦王》這樣勇敢而坦誠的作者電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毒舌電影App—— 嚴選好片,最大電影自媒體影評平臺,千萬影迷聚集的影視社區。